「讓市民伴著河流騎回家」即將成為現實。日前市政協召開的「關於打造綠色出行『城市風輪』提案」協商座談會上,市水務局表示,通惠河沿線建設自行車專用路方案已經基本完成,將儘快實施。市規劃自然委也表示,將儘快編制完成全市綠道、巡河路與慢行系統融合發展規劃,並推進實施。
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北京市首條自行車專用路在解決通勤需求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8月份以來日均騎行量達到670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2019年11月8日,圍繞「推進公交線網規劃優化、加快慢行系統建設,加強非機動車管理,不斷完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主題,市政協、市委統戰部聯合召開議政會,會上有專家建議利用河道打造自行車綠道網,讓市民「伴著河流騎回家」。
今年初,北京市兩會上,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又提交專委會提案,呼籲打造綠色出行「城市風輪」。即利用連接二環與四環的河流如通惠河、小月河、壩河、亮馬河、涼水河等12條具備建設濱水自行車綠道的良好基礎條件,建設步行與自行車的綠色廊道,解決河道沿線大量居民的出行需求。市政協人資環建委還建議可以率先在基礎條件比較好的通惠河規劃建設連續自行車通道,滿足沿線居民綠色出行需求,打造從二環核心區到六環城市副中心的自行車騎行走廊,建成「城市風輪」首個示範項目。
針對提案中提出的「率先在通惠河規劃建設連續自行車通道」建議,市水務局啟動了通惠河沿線建設自行車專用路相關研究工作,目前方案已經基本完成,將儘快實施。通惠河慢行系統自東便門鐵路橋至溫榆河,將通過新建慢行道路、借用市政路自行車道和公園道路等措施建成濱水慢行系統,連接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串聯CBD、高碑店、定福莊等城市節點。
下一步,市交通委將繼續推進慢行系統建設工作,注重人性化設施的建設,鼓勵和支持市民更多採用「步行+自行車騎行」的出行方式,進一步提高綠色出行比例。市規劃自然委將儘快編制完成全市綠道、巡河路與慢行系統融合發展規劃,並推進實施。市水務局將繼續推進通惠河自行車專用路建設工作,並對剩餘11條「城市風輪」濱水綠道建設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市園林局加快落實規劃目標任務,以濱水型、廊道型綠道為重點,建設潮白河、永定河綠道,著力滿足騎行功能需求,進一步促進全市慢行系統品質提升。
建議
完善慢行系統 改變居民出行結構
市政協委員、北京國道通公路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紀海英說,隨著城市規劃與設計理念的發展,將城市空間返還給城市生活的概念得到了世界範圍的推廣。《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也明確指出,要構建連續、安全的步行與自行車網絡體系,保障步行與自行車路權,創造不用開車也可以便利生活的綠色交通環境。目前北京市3公裡範圍內小汽車出現比例較高,應為居民提供便利的綠色交通環境,改變居民短距離出行依賴小汽車的現狀。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也說,綠色出行已經有比較成功的案例,比如海澱區率先在清華園東建設了雙清綠道,位於雙清綠道南端點向西過地鐵13號線高架橋洞處,平交到荷清路,和清華新東門對接,提供自行車和步行的通行條件,小汽車不能使用,啟用後日均流量約2萬人次,極大地調整了當地居民的出行結構。
來源 北京日報|記者 孫穎
編輯:高珊珊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