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菜(巴士速攻)
來源:TGBUS.com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藝妓,我們應該將其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儘管這種文化現象正如夕陽般徐徐落下……
手抱三弦上畫樓,低聲拜手謝纏頭。
朝朝歌舞春風裡,只說歡娛不說愁。------黃遵憲
很多玩家應該對藝妓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但是藝妓這種文化現象是何時起源,起源於何方,其文化內涵如何,而它又與日本的遊戲文化能夠發生怎樣的聯繫,我想,並不是每個玩家都能夠熟悉的吧。
藝妓這個稱呼,源於日本明治時代的官方,在東京,人們稱其為藝者,而京都大阪一帶,迄今仍然稱呼其為藝子。在辭書裡人們能夠找到它的含義:藝妓是用歌舞樂器在筵席上陪客助興的女人。但是藝妓文化的產生,卻源自中國明代。
日本自唐代以來便與中國有商貿往來,由唐至宋,由宋至元明,由元明至清代,中日通商日益興盛。而在古中國,很早便有賣藝不賣身的女子出現,而這些女子多為達官貴族服務。日本的商人自然要把古中國達官享樂的人物事物帶回日本。古時的日本也分士農工商四大階層,工商階層一般難以升入武士階層,於是所賺之錢便用於日常享樂。而江戶城人口過百萬,大多數都是單身武士,自然也要尋歡作樂,聊慰羈旅。於是以娛樂為特色的市人文化興起了,其中花街和遊廊最負盛名。儘管其中不無暗度陳倉,但是日本法律是明禁藝妓賣身的,所以花街不屬於娼樓妓館,娼妓們工作的地方叫做遊廊,這是比花街要低檔的地方。花街與遊廊的分工起源與17世紀末,也就是日本戰國後期吧,那時候娼妓除了賣身,沒有技藝,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在娼妓中漸漸出現了太鼓女郎(太鼓達人?=.=),街巷出現了舞蹈女孩(勁舞團?=.=)。直到18世紀中葉才演進為藝妓,以歌舞彈奏為主,在當時的日本十分流行。而藝妓們憑藉自己的姿色,技藝,服務態度等來贏得顧客。在當時的日本,身穿和服的新娘外出走路的時候,是用右手提起下擺,藝妓則反之用左手,據說是表明賣藝不賣身。
日本人做事分工細,各管一攤,花街由三個行當構成:一是藝妓所屬的妓樓,二是提供場所的茶屋,三是供應酒餚的菜館,所以花街又叫三業地。客人到一家茶屋,酒餚向菜館要,藝妓從妓樓招,這三業互相關聯,協同作戰。鼓樓與茶屋之間還有人搭橋,負責聯絡,代行結帳。上世紀50年代東京當局把可以招妓的地方定名為料亭;一般料亭也兼營菜館,三業變為兩業。現在東京有料亭六十多家,街巷幽深,門牆森嚴,是政客豪商出入的秘境。陳規舊習,神秘兮兮,生人免進,先要有熟人帶領兩回,第三回才當上回頭客。
筵席上,老妓端坐彈弦,小妓輕歌曼舞。客人談事則默然斟酒,客人取樂就要陪著談笑遊戲。京都把纏頭叫做花代,東京叫玉代或香代,源於江戶時代以燃盡一根香計算時間,現在大都按兩小時算帳。招妓花費不菲,平民這輩子都難得受用,只能偶然在花街瞥見或者呆看她們。賞花或廟會,藝妓也出來搞社區活動,得以近距離接觸,卻到底不同於侑酒。
藝妓從少女開始受訓,學會了擊鼓跳舞就成為雛妓,主要負責給客人斟酒。京都把雛妓叫做舞妓,東京叫半玉,意思是出場只能得一半代玉。按現行法律,18歲以上才允許接客,所以不會有王韜見過的「年僅十四五許」。技藝純熟者,20歲前後便當上藝妓。三弦則藝無止境,一位年高的老妓說:不天天彈三弦就成了老太婆。不過,無論大小,對藝妓應該一律稱呼「姐」。
但是江戶幕府時代,藝妓是不被政府看重的。在1867年的時候,日本政府應拿破崙三世的邀請,拿出瓷器珠寶等珍品到巴黎博覽會參展,同時派遣了三名藝妓,無意間將藝妓推為日本文化的代表。明治年間日本人渡海到美國演戲,6歲進入花柳界的藝妓貞奴上臺跳舞,便成為日本第一個女優。之後她在巴黎的表演,震撼當地,使得許多貴族婦女開始模仿她的歌舞伎服裝。
京都的袛園,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花街。據說那兒有個14歲出道的藝妓,名為阿雪,很是擅長胡琴,美國大亨摩根的外甥對她的嬌小身軀和黑髮一見鍾情。但是阿雪有戀人,只能拒絕了他。這個大亨的外甥用了4萬日元的天價(當時日本教師的工資起薪12日元),軟磨硬泡了三年,終於抱得美人貴。此事在當時的日本也是十分轟動。也難怪如龍見參會選擇袛園作為遊戲的主舞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