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麥蔚
魚子醬全身是八卦——它是食物中的「黑黃金」,貴族之選;它風味獨特,據說不吃一回,死不瞑目;還能養顏、壯陽……
魚子醬與鵝肝、松露並稱歐洲三大珍餚,同時又與藏紅花、松露並稱世界三大最貴美食。
早在公元前4世紀,亞里斯多德就提到,魚子醬是僅供皇家和貴族獨享的美味。
從莎士比亞到託爾斯泰、愛因斯坦,都曾稱讚這種舌尖上的珍寶。在「吃」上頗有造詣的梁實秋先生,與愛妻韓菁清熱戀時,曾帶她吃了一個星期的魚子醬。美食家蔡瀾更將之列入「死前必吃清單」。
這樣一種奢華美食,說到底不就是魚卵嗎?
莫說別的,平日家中蒸魚,剖開魚腹,魚卵飽滿也是常事。魚子醬究竟為何能夠讓世人神魂顛倒、巨資求購呢?
不是尋常魚卵,都能叫魚子醬
當今市場上,鰭魚、鮭魚、鱈魚等各種魚類的魚卵,都被商家冠以魚子醬之名,呈上餐桌。
但是!不是所有魚子都能製成魚子醬。
Q&A
食尚健康:魚子醬不就是魚卵嗎,為什麼這麼貴?
麥蔚:魚子醬可不是尋常魚卵,是鱘魚卵的專門稱謂。
聯合國食品和農業組織早已發話——其他魚卵只是「魚子醬的替代品」。
鱘魚有27種,能夠產出經典野生魚子醬的鱘魚,僅有3種,分別是閃光鱘、奧西特拉鱘和白鱘。雌魚完全成熟後開始產卵,需要8~20年,甚至更長。
這也是為何魚子醬價格高昂,被譽為「黑色的黃金」,皆因物以稀為貴。
食尚健康:據了解,由於大肆捕撈和環境汙染,野生鱘魚瀕臨滅絕,野生魚子醬產量劇減。現在也有人工養殖的魚子醬,為何價格還是居高不下?
麥蔚:人工養殖的4個鱘魚品種,西伯利亞鱘、俄羅斯鱘、雜交鱘和施氏鱘,成熟產卵也需要7~11年,周期較長,魚子醬仍然是供不應求。
而且,雌魚年紀越大,魚子醬也就越貴。史上最昂貴的魚子醬,是60~100歲的伊朗白鱘魚子醬,每公斤約3.5萬美元。
營養豐富,可這奢華滋味,有人不適合
除卻獨特的風味,據傳魚子醬營養豐富,還能滋養肌膚,引得人們賣力追捧。當真如此嗎?
食尚健康:除了難得,鱘魚卵和尋常魚卵,還有什麼不同嗎?
麥蔚:魚子醬主要成分是魚子和鹽。鱘魚魚子本身富含鈣和磷,蛋白質與ω-3脂肪酸亦不少,維生素B族尤其豐富,還含有硒、鐵、鎂等微量元素,以及各種胺基酸。
ω-3脂肪酸有助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各種微量元素、蛋白質和胺基酸則有利於肌膚修復,滋潤養護肌膚。
食尚健康:看來,它確實營養豐富,還有利健康,貴得也算值吧?
麥蔚:別急著下結論。魚子醬本身的膽固醇以及鹽分比例同樣不低。這就意味著,將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和高血壓的風險。
另外,每100克魚子醬的嘌呤含量約為140毫克,屬於中等偏高,有痛風病史的人食用時須當留意,不可貪嘴。
值得注意的是,深海魚類魚子不僅激素含量偏高,重金屬含量也會較高,兒童應避免食用,以免影響生長發育。
話又說回來,魚子醬這麼貴,大家就算食用也是淺嘗輒止,無論是好處抑或弊端都相當有限。
所以,只能說,貧窮保住了大傢伙的健康。
這奢華滋味,這些人不適合:有痛風病史或痛風病人、高血壓病人、心腦血管疾病病人、兒童。
老饕們鍾愛它,因它壯陽又催情?
鍾愛魚子醬的老饕,往往還有一個隱晦的偏愛理由。據說,魚子醬能壯陽,更是很有效的催情食物。
食尚健康:魚子醬能壯陽催情,到底是不是?
麥蔚:魚子醬的英文名稱是Caviar,來自波斯語Cahv-jar,意為「力量之塊」,想來還真有那麼點意思。古時候,伊朗皇帝酷愛魚子醬,認為食用魚子醬後渾身充滿力量,能在床上大戰幾個回合。自此,才有了魚子醬壯陽又能催情的說法。
食尚健康:這麼說,還真有點壯陽的作用?
麥蔚:事實上,魚子醬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荷爾蒙(就是激素),確實有補充能量和催情的功效。可是,就一般食用魚子醬的分量而言,真有效多半也是心理作用。
想一飽口福,瞧魚子醬小檔案
外形
顆粒飽滿圓滑沒有凹陷,色澤要透明清亮,黑中略帶灰色或褐色,一般直徑為2.5~3毫米為宜。
口味
愈好的魚子醬鹽分愈少,帶著新鮮的海腥味,回味帶點甜,餘味無窮,某些品種會有奶香或淡淡的黃油香氣。
品種
野生:閃光鱘、奧西特拉鱘、白鱘。
養殖:西伯利亞鱘、俄羅斯鱘、雜交鱘、施氏鱘。
季節:春季比秋季質量更好。
營養價值
富含鈣和磷,含有蛋白質、ω-3脂肪酸、硒、鐵、鎂和各種維生素(尤其B族),還含有人體必需的異亮氨酸和蛋氨酸。
價格
10~15元/克,不同類型、品質,上不封頂。
●小貼士:如何優雅地吃魚子醬
保持低溫環境
低溫環境有助於魚子醬的保鮮以及風味的維持。未食用前須存放於冰箱內,食用時最好使用冰鎮過的容器,或用碎冰鋪陳。
不能用金屬餐具
使用金屬餐具被認為會使魚子醬氧化,並讓魚子醬帶上金屬味道,影響風味。推薦使用貝殼、象牙、木頭或塑料小匙。
歐洲的億萬富豪們吃魚子醬,要用貝殼勺先抹在手背上,然後吸進嘴裡。細細品嘗,這樣才能體驗魚子醬的原汁原味。
吃多少買多少
魚子醬未開封前,一般可保鮮約四周。開封後,理論上可保鮮1~2天,但最好一次食用完畢,這樣更能保證鮮味與風味。
本內容為《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轉載、轉摘、複製、翻譯等方式使用該作品者,須徵得本司同意。
本文來自《食尚健康》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