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江蘇南京。邢女士稱,拆開鹿角巷衝泡奶茶發現杯底有髒手套。鹿角巷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系工人操作失誤,願意承擔賠償責任。
網友評論
(原標題:鹿角巷衝泡奶茶杯底現髒手套,回應稱工人操作失誤)
延伸閱讀:茶顏悅色反訴茶顏觀色引關注,多個茶飲品牌曾被「傍大牌」
2020年4月,茶顏觀色以侵犯商標權為由起訴茶顏悅色被法院駁回,一度引起廣泛關注。近日,茶顏悅色又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反訴茶顏觀色。1月4日,該案在長沙市天心區法院開庭,法庭將擇日宣判。
「茶顏悅色」所遭遇的商標糾紛並不是個案。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梳理發現,在茶飲行業,不少茶飲品牌都曾被「傍大牌」。有專家建議,名牌持有者要儘早進行商標註冊,在註冊時注重商品服務類別上的布局。
「茶顏悅色」反訴「茶顏觀色」
茶顏悅色與茶顏觀色的智慧財產權競爭糾紛始於2019年。
湖南長沙市嶽麓區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公眾號信息顯示,2019年11月19日,「茶顏觀色」註冊商標專用權人廣州洛旗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洛旗公司」)以長沙「茶顏悅色」商標侵權為由,向長沙市嶽麓區人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判令「茶顏悅色」商標註冊人湖南茶悅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茶悅公司」)及授權使用人等賠償其各項損失21萬元,並在微信公眾號、微博、大眾點評及美團外賣平臺上發表致歉聲明,消除不利影響。
2020年4月8日,長沙嶽麓區法院一審公開審理了此案,當庭宣判「茶顏悅色」勝訴,駁回了原告「茶顏觀色」的全部訴訟請求。法院認為,廣州洛旗公司作為同行業競爭者,理應知曉「茶顏悅色」的知名度,但其仍受讓使用註冊商標「茶顏觀色」,並以此作為權利商標對註冊商標「茶顏悅色」提起商標侵權之訴,主觀惡意明顯,違反誠實信用原則,故廣州洛旗公司訴訟請求不應得到法院支持。
然而,雙方的智慧財產權競爭糾紛並未就此平息。澎湃新聞此前報導,1月4日,茶顏悅色又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反訴茶顏觀色,將茶顏觀色方被告一廣州洛旗公司、被告二廣州凱郡昇品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和被告三長沙市天心區劉瓊飲品店(茶顏觀色南門口店)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決被告一和被告二停止使用與原告相同或近似裝潢裝飾進行廣告宣傳、加盟許可招商等,並賠償原告經濟損失150萬元;請求判令三被告立即停止在南門口門店使用與原告近似店鋪裝飾,並賠償原告經濟損失70萬元。此案1月4日在長沙市天心區法院開庭。
庭審中,原告茶顏悅色認為,自己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奶茶店,被告使用與原告店鋪相似的裝飾裝潢,屬於混淆,構成不正當競爭。
此外,被告開設的茶顏觀色奶茶店,是在原告茶顏悅色的知名度已經很高后開設的,應負有避讓義務,但被告並未履行。庭審持續了4個多小時,法庭將擇日宣判。
名牌所有者應儘早、全面註冊商標
茶顏悅色遭遇的商標糾紛並非個案。隨著奶茶的風靡,一些奶茶飲品店為吸引客流,以「傍大牌」的形式,在店鋪招牌或商品包裝上使用與網紅奶茶商標相同或近似的標識。澎湃新聞梳理發現,多個知名茶飲品牌都曾遭遇類似商標糾紛。
名牌商標被「傍大牌」現象屢見不鮮。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官微截圖
「CoCo」奶茶就曾被江蘇南通某茶飲店「傍大牌」。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公眾號信息顯示,上海馥邑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馥邑公司」)經商標權人許可,有權在中國內地使用CoCo奶茶商標。2019年9月,馥邑公司發現南通某茶飲店在店招、飲品杯、包裝袋等多處使用「MILK COCO」、「COFFEE COCO」標識及與「CoCo」奶茶註冊商標中精靈頭圖形近似的圖形,並在「美團外賣」APP上以「COCOtea茶」名義提供外賣服務,最終法院認定南通某茶飲店構成侵權並判賠35000元。
CoCo奶茶標識。南通市中級人民法院官微截圖
網紅奶茶品牌喜茶也曾深受山寨品牌困擾。天眼查信息顯示,「喜茶」原名「皇茶」,隸屬於深圳美西西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由於涉及敏感詞彙,「皇茶」商標一直未註冊成功。隨著「皇茶」知名度的提升,在不要受法律保護的情況下,出現了大量山寨版「皇茶」。2016年,為了與層出不窮的山寨品牌區分開來,企業將「皇茶」升級為註冊品牌,更名「喜茶」,並持續維權。
此外,茶飲品牌鹿角巷、奈雪的茶、答案茶、貢茶等也曾捲入商標糾紛。
上海大學智慧財產權法教授許春明告訴澎湃新聞,在消費品的銷售與服務行業,商標糾紛比較常見,背景在於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品牌影響力,商標糾紛也越來越多。「傍名牌者一般有不良動機,想以不勞而獲的方式借用他人的影響力,提高自己的銷售量來獲得不當利益。」
如何避免「傍大牌」這樣不正當競爭的行為?許春明認為,名牌持有者要注重自己的權利布局,儘早進行商標註冊,在註冊時注重商品服務類別上的布局。比如茶顏悅色,不但需要在商品上註冊,還應在服務上註冊,因為現在服務和商品的類別越來越界限不明,往往服務和商品是合一的。
許春明提到,企業對自己合法權利的保護應是多方位的。從註冊商標到包裝裝潢再到特有的名稱等,這一系列構成了商業標識的保護體系,企業要及時固定自己的權利。如遇侵權行為,企業要及時取得對方侵權或不正當競爭的證據,選擇時機保障自己的權利。企業既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進行行政投訴,也可以向法院起訴來主張自己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