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佛堂鎮是義烏下屬的一個小鎮,距離市區差不多15公裡。作為一個小鎮,似乎並不滿足戴著小商品的這張光亮名片。這些年努力發展旅遊,文化。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中國特色小鎮。經濟多次進入全國千鎮當中。文化也成為歷史文化名鎮。其他的名頭這裡不表,一一排開估計要說幾分鐘。有一次小編突然好奇道,佛堂這個名字有什麼由來,與佛家有什麼淵源。不查不知道,一查一大跳,竟然和達摩祖師有關係。
據現存的資料追溯,只能查到清乾隆年間,嘉慶年間(1796—1820),據《(嘉慶)義烏縣誌》卷三記載:「萬善橋縣南三十裡佛堂鎮」。還早的話,就沒有資料記載。資料中還顯示佛堂是義烏、東陽、武義,永康主要通商口岸,民國時期佛堂鎮商業經濟繁榮,稱為「浙東四大重鎮」之一。
古佛堂歷史悠久,滔滔義烏江穿流而過。這裡的建築特點很多都與佛教有關。關於它的名字我們查出這種來源。
佛堂鎮名字來源
佛堂鎮的名字來歷,有著神奇的傳說。據《傅大士文集*嵩頭陀傳》和《(嘉慶)義烏縣誌》兩部書籍中記載,相傳在南北朝時,天竺國(今印度區域)有位嵩頭陀,名字叫達摩,在南朝梁代武(公元502-519年)到了烏傷(今義烏),常年居住在香山的巖谷叢林中。達摩雲遊至松峭山與梁朝當時侍郎烏傷人樓偃相遇,兩人談得很投機,樓偃次年烏傷募建香山寺,寺建成後,達摩則成了寺中的方丈。
梁代普通二年(公元521年),達摩祖師在附近村參加完齋會不願回寺,眾人苦苦相留,達摩說:「貧僧因緣而來,如今緣盡而去。」大家見去意已決,沿途揮淚送別。
達摩向南到了金山。當時連日暴雨,江水猛漲,堤壩已衝開缺口,洪水淹沒了地勢低洼的村莊,部分村民有的趴在屋頂,有的爬在樹上,有的在洪水中掙扎,情況危急。
達摩作為一位得道高僧,神通廣大,面對江面,念出咒語,把隨身攜帶的鐵魚磬施法拋入空中,只見法器放出萬道炫彩光芒,化成一隻木船飄入江中。達摩又施法伸手一指,木船朝著被洪水圍困的百姓快速駛去,在洶湧的波濤中,木船迂迴曲折,直到把所有受難的百姓全部安全救起送到堤岸上,達摩這才收回鐵魚磬,飄然坐法器渡江而去。
為了感謝達摩救人的大恩大德,老百姓建了一座渡磬寺,供人們頂禮膜拜。寺中「佛光透彩傳萬代,堂燭生輝照八方」的這一楹聯。大家想必都貼過對聯,一個佛一個堂分別在左右第一位,因此佛堂說法有這麼一說,而渡磬寺又稱古佛堂。
其實關於高僧渡江救人在很多典籍裡面都有記載,比如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救人最為經典,南北朝的時候佛教文化在中國達到了鼎盛,很多人都以與佛教沾親帶故為榮。因此出現這些文獻都不足為奇。可以肯定的是佛堂的名稱與佛教有關。
關注我!下篇介紹佛堂千年古鎮和當地的雙林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