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曆經9個時區12國:綠地人「跑」遍全球,採運百萬件防疫物資!
    在農曆除夕前夕疫情不斷升級之時,綠地集團第一時間響應黨中央「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號召,成立了以集團董事長、總裁張玉良為組長、相關單位和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緊急工作小組。
    綠地把全球採購緊缺醫用防疫物資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全球化布局和進口商貿成熟體系優勢,克服種種困難,千方百計在全球直採緊缺物資,馳援抗擊疫情第一線!
    在不懈努力下,50萬件口罩、2萬件隔離服1月26日運抵武漢抗疫前線。1月31日,向上海市醫療衛生系統捐贈價值2000萬元的緊缺醫用防疫物資,還向河南、安徽、福建、黑龍江、江蘇、甘肅等省市捐贈了當地緊缺的醫用防疫物資。
    截至目前,綠地已累計完成海外集貨防護口罩300萬隻(大部分為N95型號及歐盟醫用標準型號)、醫用隔離和防護服70萬件、醫用手套50萬雙及大量醫用護目鏡,目前大量物資已運抵國內或正在途中。
    防疫物資「零延時」進口國內的背後,匯集了來自綠地人眾志成城的力量……今天講述的,就是他們的故事。
    時差:夜以繼日對接12國客商
    隨著國內確診病例數字不斷刷新,醫療物資緊缺的狀況日顯嚴重,持續的疫情讓口罩成了「搶手貨」,口罩的需求量正爆發式增長。據海關總署3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月24日至30日,我國共進口疫情防控物資16139批次,價值2.9億元,其中含口罩5622.8萬個。
    在這一周的時間裡,綠地集團已完成海外集貨總量防護口罩300萬隻、醫用隔離和防護服70萬件、醫用手套50萬雙,正陸續運抵國內。
    1月29日凌晨4點,綠地貿易港集團的周吉和張帆仍在電腦前忙個不停,屏幕上幾個微信群不斷跳出新消息。她們正在同時聯繫加拿大和美國的供應商,加拿大的物資正在海外倉庫進行分包,她們要抓緊時間對接,爭取儘快將這批物資運回國內。
    不及時下單就會沒貨,為了不錯過寶貴的物資資源,一天工作近20小時的採購團隊,夜以繼日地度過北美、亞洲、歐洲、澳洲多個時區時間,對接9個時區12國客商,「我們基本上就是一睜眼開始忙到凌晨,一天一天過得特別快。」
    在通過電話、微信、郵件等方式與國外公司、代理商和客戶聯繫的同時,周吉和團隊會同步接洽貨運和清關,便於了解最新政策和行情消息,儘快盡多地採購到防疫物資。
    在採購團隊20多個小時不間斷的聯繫國外供貨商之時,職能部門也在加班加點。貿易港集團財務部開通財務結算綠色通道,迅速完成採購物資付款,設立貿易港ERP系統(存貨進銷存管理系統),協助採購團隊安裝系統,合理管理防疫物資的進銷存情況。
    由於時差因素,採購合同每天晚上經由風險管理部同事審核合同後,再由綜合管理部同事負責蓋章。「公章就像接力棒一樣,上午銀行用完還給行政,再蓋報關資料掃描給報關公司」,財務部的鐘依瑾連日來每天早上8點半在銀行等待支付訂單,沈胤喆則為了及時付稅,特地買了電腦確保資金及時放行。
    為保證及時付匯,農業銀行上海分行開通綠色通道,每天安排人員值班,以最快的速度確保外匯支付順利完成。同時,綠地集團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馬來西亞等海外事業部也在貨源對接、物流運輸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
    標準:每日核對國際醫療標準
    除了時差,採購本身的難點還主要在於物資鑑別和語言問題。不同的國家,對醫護物資的標準不同,例如N95型口罩,在國內需符合GB19083標準,而在歐洲則需符合FFP2/FFP3標準。每接觸一個新的渠道,採購團隊就得在最短時間內熟悉該國家的醫療器械、醫護物資標準,以便在最短時間內搶到物資。「我們並非專業醫療用品採購出身,怎麼判斷貨源是不是我們需要的對我們來說也是難題,我們每天都在學習醫院需要的物資型號,要符合哪些標準,這些內容都要去一個個核對。」張帆介紹,整個採購團隊會根據當前醫療物資需求情況,確保物資的實用性與安全性。
    運輸:高速運轉的戰「役」供應鏈
    1月27日,貿易港集團物流團隊的史凌胤還在照顧年前住院的母親,在接到了要送一批緊急防疫物資的通知後,他立即到崗,晚上9點,一批醫用防護服順利送達。
    無獨有偶。1月30日晚上9點,同為物流團隊的趙貝看到了抗疫物資物流群裡凌晨需要有人去浦東國際機場接貨的通知,他自願報了名,31日凌晨2點即刻前往機場接貨。同樣在31日早上7點,同事顧洪也已等在機場,等待著來自加拿大的防疫物資。
    「全球購」的背後,整個物流團隊也在「日夜顛倒」。物流團隊特為抗疫物資運輸開通綠色通道,優先保障防疫物資運輸。各團隊間申報材料準備、站點協調、裝卸分解、清關理貨、裝車分撥等各環節無縫銜接,為救援物資快速送達一線爭取寶貴的時間。此外,上海海關也在春節期間開通防疫物資綠色通道,確保防疫物資第一時間快速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