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甦的進程怎樣?市場擔心的通脹何時會到來?步入「十四五」規劃元年,中國經濟又會有哪些新的變化?2021年A股市場,我們又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帶著諸多的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野村東方國際證券研究部主管及首席策略官高挺。
「基於疫苗廣泛接種的假設,預計2021年全球將實現5.6%的增長,2021年中國GDP增速將達9.0%。」忙完2021年投資策略的高挺,言談之間彰顯出十足的信心。
受訪者供圖
通脹可能性很小
「在供需兩側同時修復與低基數的作用下,復甦將成為2021年全球經濟的主線。同時,由於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活動將在較長時間低於疫情前的水平,而且失業率高企,我們預計全球主要央行都將維持十分寬鬆的低利率環境以鞏固經濟增長基礎。」高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此前,基於疫苗廣泛接種的假設,預計2021年全球將實現5.6%的增長,基本抹平疫情衝擊的影響。
由於疫情防控一枝獨秀的表現,中國經濟的復甦顯然更為強勁。2021年中國經濟可能存在如下特徵:基數效應將導致GDP同比增速前高后低;貨幣和信貸增速有一定回落;消費和投資反彈;通脹溫和和人民幣升值。
「從兩個層面來判斷,經濟上看,疫情衝擊之後比較快速的復甦階段已經快過去了,後面會步入從復甦到趨勢增長的階段。疫情前GDP大約5%~6%的增長,預計2021年上半年就應該能實現。2020年出臺的一些扶持和刺激的政策也會逐漸回收,不過這會是一個比較慢的過程。市場這邊我們是還是整體比較正面,預計指數大概有10%左右的上升空間。」高挺指出。
野村東方國際證券預計2021年A股的整體流動性有望好於國內其他資產。
此外,高挺還指出,復甦是2021年全球經濟的大背景,同時中國貨幣政策回歸常態也意味著寬鬆政策逐漸退出。「十四五」元年,轉型將再度成為中國經濟演化的主要特徵之一,但帶有疫情留下的明顯痕跡。後疫情時代結構轉型的重啟,同時尋找趨勢增長下的結構性亮點,將是A股超額收益的主要來源。
然而,市場廣泛關注的卻是——通脹的腳步是不是近了?高挺表示,「我覺得通脹可能性很小。疫情前,如果說供需相對比較平衡,後來需求下降現在開始恢復。其實就供應而言,產出缺口還比較大。從比較廣義上說,全球或者大國,真正的需求離產出都還有距離,也就是說供應遠遠可以超過目前的需求水平,進而抑制住價格上升的勢頭。」
在最新出爐的2020年十大媒體流行語名單中包括「雙循環」,「雙循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載體,也漸漸成為市場的共識。
2020年11月15日,由亞太十五國籤署了RCEP,聚焦了全球的目光。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分析認為,RCEP15國涵蓋了從原材料、精密中間部件、製造業總裝和具有性價比的勞動力的各類國家,RCEP有望直接提升東亞國家商品的全球競爭實力。從長遠角度來看,RCEP若能通過中國貿易量擔保,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產能輸出,將有望成為構建「雙循環」政策的基石。
在高挺看來,如果更多地通過國內的驅動力推動經濟增長,對外的依賴程度可能會下降。其實中國進口的比較多的是資源類的,包括能源、糧食等,這個需要更多自給自足。中國本身並不是特別大的產油國或者是產氣國,所以自給自足可能更多地偏向推動可再生能源這一塊的發展。另外,近期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領域受到了海外的限制,意識到國內相關技術的差距,科技領域的投入肯定會加大。
當內循環被熱議時,市場也有聲音傳出中國未來會成為淨進口國。對此,高挺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最終會不會實現並不確定。之前的趨勢是經常帳戶順差佔GDP的比例是越來越小,而在疫情的影響下,2020年國內出口超預期了。
北向資金或湧入行業龍頭
「2020年總體流入比較少,跟疫情有關。海外市場劇烈波動,資金整體風險偏好總體偏低。我們做過測算,除2020年因疫情影響降低了流入速度外(餘額僅增加17.2%),自2014年起北上資金的年均流入規模增速約為74.3%。」高挺分析指出。
「北向資金對龍頭公司的偏好顯著增加,不論在金融或非金融行業,我們均看到2020年北上資金對中證100成分股的增配超過對中證1000成分股的淨買入量。」談起2020年北上資金的動向,高挺進一步分析說道。
高挺也對2021年北向資金的表現給出了看法,若考慮到中國相對更強的基本面和2020年海外央行大量投放貨幣的因素,預計2021年流入A股的境外資金量級可能將顯著高於2020年。此外,若科創板被納入陸股通標的,外資流入量可能獲得更大的提升。
在不少投資者眼中,2020年A股走出了一波結構性行情,從上半年大消費主導的成長風切換到12月以來的周期風,儘管後者的持續時間並不長。
「我們對2021年總基調定位於尋找趨勢增長下的結構性亮點,和市場認為2020年的結構性行情並不一樣。」高挺坦言。
高挺認為2021年A股更大概率上演的仍然是結構性行情,其中有三條主線可以把握:
一是後疫情時代的供需新格局下的供給格局。存活企業效率提升,疫情加速中國出口升級。中國更成功的復產復工以及海外的生產下滑使得大量海外訂單轉移到中國企業,推動中國出口增速回升,同時使更多海外消費者有機會體驗到了中國品牌產品,加速了中國出口商品向品牌化、高端化和智能化的升級。
二是外交新形勢下中國的對外開放。美國大選的塵埃落定、RCEP 等區域經貿合作協議的籤署也將有助於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施行,將有助於外資持續流入,並通過出口的總量提升和結構優化改善A股上市公司的中長期業績表現。
三是「十四五」政策賦能下的轉型新動力。我們梳理了「十四五」期間最重要的三個政策方向:要素市場化、產業規劃和「雙循環」戰略,其中,我們認為可選消費、科技國產替代、消費升級、新能源車、老齡化(醫療服務)、軍工國安和數字中國下的新基建,將獲得三大政策共振。
對於2021年,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建議投資者在一季度戰術性加大對可選消費和周期股的配置,尤其考慮可選消費中汽車、家電、家居和傳媒的機會,以及伴隨全球復甦和通脹預期升溫帶來的對部分周期板塊的推動,建議關注油氣、銅鋁和小品種化工龍頭的表現。(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