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哉彼泰山,五嶽專其名。上有湧醴泉,玉石揚華英。」因太古界巖層裂隙作用,泰山及泰山地區自古泉系發達,泉水儲量豐富、分布廣泛,從岱頂到山麓,泉溪爭流、山高水長,形成山泉密布、河溪縱橫的靈秀景觀。泰山山泉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雙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以來,泰山景區管委會對泰山名泉進行全面摸底,加快推進名泉保護修繕工作,目前已完成13處泉井的開發保護利用。
△修繕後的滌塵泉
飛泉如玉簾,泰山景區內現有泉水81處
據統計,泰安市行政區劃內現有泉水171處(部分泉水尚未命名),其中泰山風景名勝區81處、泰山南麓及徂徠山等地42處、泰山周邊四縣市載入地方史志的山泉48處。泰山泉水是國內罕見的低鈉中性礦泉水,含有鍶、鋅、鐵、鈷、鉬、鎳等2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達到了國家天然飲用礦泉水的標準要求。
泰山名泉記載歷史悠久,從元代編修第一部《泰安志》起,至新中國成立,泰安市境內共編修府、州、縣誌及泰山志、鄉土志等60餘部,每部志書都有關於泰山名泉的記載。明代汪子卿《泰山志》記載「水以泉名者三十七」;清代徐宗幹、蔣大慶《泰安縣誌》記載泰山及當時泰安縣範圍內有名泉115眼;1993年出版的《山東省志》記載的泰山72名泉中有42處在泰安市境內,其中天外泉、廣生泉、王母泉、玉液泉、明堂泉等28處泉水至今依然噴湧旺盛。
△修繕後的王母泉
△修繕後的龍泉
泰山名泉文化底蘊豐富,歷代文人墨客圍繞泰山泉水留下大量詩篇。東漢馬第伯《封禪儀記》中說「處處有朱水,目輒為之明」;《水經注》中記載王母泉「古者帝王升封,鹹憩此水」;唐代詩人李白《遊泰山六首》中雲「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關」;元代趙孟頫《玉簾泉吟》中寫道「飛泉如玉簾,直下數千尺」,展現了泰山泉文化的獨特魅力。
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泰山名泉的保護。《舊唐書·禮儀志》載,唐玄宗東封泰山後下令「環山十裡,禁其樵採」,既保護了泰山植被,又涵養了泉水水源。為保護王母池泉水不受汙染,元代泰安州、縣兩級衙門發出「禁約」:「諸人不得於池上下作穢,如違,決杖八十。」
立法保障,泰山名泉走上依法保護軌道
從清末至民國,由於社會動蕩,加之地質、氣候的變化,部分山泉相繼斷流,許多泉眼、泉池、泉渠、泉名碑遭到毀壞。近年來,泰安市重視泰山名泉的挖掘保護傳承,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強化管理」的原則,結合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不斷加大泉水保護力度。
△改造提升後的玉液泉周邊
2018年,泰安市首部地方性法規《泰山風景名勝區生態保護條例》頒布,將保護泰山名泉及泉瀑、泉潭形成的自然景觀列為重要內容,保泉護泉的各項措施進一步得到落實,一大批歷史名泉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得到恢復和治理,泰山名泉走上了依法保護的軌道。
泰山景區還注重名泉文化的挖掘,編纂了泰山名泉歷史沿革、傳說故事的書籍《泰山故事·名泉篇》,書中記錄了100多處名泉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傳說故事等,知識性、可讀性、存史性強,已於今年5月出版發行,對促進歷史名泉保護和利用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外,泰山景區還推動了名泉專業志書《泰山名泉志》的編纂,圍繞泰安名泉故事、傳說、詩歌等進行挖掘整理匯總,志書輯錄了231處泉水的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現狀,歷代對泰山泉的保護與利用情況,歷代有關泰山山泉的詩詞、散文、遊記、碑文、傳說故事等藝文,預計今年年底發行。
啟動名泉工程,已完成13處泉井開發保護
記者從泰山景區了解到,景區將「歷史名泉恢復」列為旅遊品質提升工程的重要內容,啟動泰山名泉保護工程,對泰山景區內所有名泉逐一進行實地調查,摸清了景區內53處名泉的具體位置、保護現狀、周邊交通、配套設施、水源、水質等要素,對每處名泉進行了拍照、測量,逐一登記造冊、建立臺帳。按照先易後難、逐步開發的原則,組織專家進行論證,一泉一策開展有針對性的保護。
△修繕後的仙泉
△修繕後的聖水井
景區對文化底蘊厚、保存現狀好、過往遊客量大、開發條件較成熟的名泉,迅速進行了維修、改善、提升,先後完成滌塵泉、靈泉、龍泉、五松泉、玉液泉、萬福泉、靈異泉、石乳泉、仙泉、聖水井、修德井、王母泉、玉泉等13處泉井的開發保護利用,打造成古樸自然、奇特靚麗的旅遊文化新景點。其中,今年5月修繕完善的滌塵泉泉眼上方新加井沿,修建了滌塵泉亭,立「滌塵泉亭記」碑,並將周邊區域整修為公園,此處開放後已成為市民、遊客的「網紅」打卡地。今年8月挖掘保護的鬥母宮龍泉泉口於20世紀末被淤平,今年借雨水充沛開展保護修復,並修葺了龍泉亭,將泉水引至鬥母宮院內,恢復了「導泉入宮」的舊貌,目前「龍泉」煥然一新,成為一景。對已修繕的泉井,景區結合泰山茶產業,推出了「品茗賞泉」服務,設立茶亭茶棚,為遊客提供茶水茶葉,做足「泰山水泡泰山茶」的文章。
此外,對具有一定維修保護價值但基礎設施不完善的30處泉井,泰山景區制定了分期綜合改造提升計劃,結合傳說故事,打造品泉、賞泉、嬉泉、聽泉、詠泉等情景體驗式旅遊線路,真正將名泉景點打造成可遊、可品、可講、可傳播的新型旅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