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洞包寺(原名高洞寺)位於內江隆昌市響石鎮石峽村(原高洞村),距響石場鎮7.5公裡,其歷史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不過高洞包寺最讓人驚嘆的地方,是建在龍市河一孤島懸崖之上,兩側有小橋連接可通兩岸,橋下有流水飛瀑,如此景觀在內江市乃至川南地區都極為少見。
沿著黃家鎮往響石鎮的公路前進,過龍市河橋後向右下河邊即為高洞包寺。
即將走進這座孤島懸崖之上的高洞包寺,站在橋頭有一種莫名的興奮。石橋雖然是新修建的,不過中間的石板還是明顯有歲月的痕跡。
高洞包寺建於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歷經清康熙年間寺僧行澤,清同治年間寺僧了空、了乘多次培修,延續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目前高洞包寺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響石鎮唯一一座經隆昌市委、市政府、市民宗局批准合法開放的寺廟。
從高洞包寺的外觀看,剛剛經歷過一次維修過程,不過石屋基和石板路依舊滄桑感十足。
新橋旁邊的古橋遺蹟,拱形的石橋下鴨群正在悠哉遊哉的戲水。
高洞包寺的孤島將龍市河一分為二後,又在寺廟下方匯合後流向下遊。
由於島上面積並不大,這個角度的高洞包寺應該是島上最能體現建築氣派的視角了。
天王殿大門旁的隆昌市歷史建築銘牌
高洞包寺另一側洪濤洶湧,奔勢澎湃,聲若雷霆,翻滾傾瀉,瀑布也頗為壯觀。
俯瞰灘下水如沸騰、浪花似雪,對岸的河灘有開鑿的石梯。
整個瀑布不僅壯觀,其形制也頗佳。枯水期時,涓涓細流,叮咚作響,另有一番「環瀑飛前,潺湲入聽」的韻致,素有「高洞水彈琴」的美名,也是隆昌的古八景之一。
一座斷裂的平板石橋是明顯的分界線,一線之後河水從平靜變為洶湧。
高洞包寺依山傍水,寺內古蹟甚多,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大雄寶殿雖然經過了翻修,但其主體結構和內部建築構件基本上都最大限度地保留利用。
大殿柱礎風化相當嚴重
寺內保存有清乾隆十四年縣令趙元慧撰寫的僧官碑
大雄寶殿為典型的抬梁式木結構
雕刻精美的梁墊
中間的氣派殿堂為重新修建而成
高洞包寺因地形限制,整體建築布局緊湊,這是寺內唯一的院壩。
毗鄰瀑布一側建有「聽瀑亭」,在此更能感受「高洞水彈琴」的愜意!
承前啟後的殘碑,記載了高洞包寺清代重修的內容,只是可惜碑體殘缺。
高洞包寺的制高點俯瞰奔騰的龍市飛瀑
高洞包寺依島而建,歷史悠久,其「高洞水彈琴」更是隆昌的古八景之一。這裡獨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觀在內江市乃至川南地區都極為少見,對於研究龍市河流域和內江地區宗教文化和古建築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