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隆古道上的石板平橋——隆昌龍市大橋

2020-12-15 痛快旅遊

龍市大橋,據隆昌第一輪縣誌記載建於清乾隆六年(1741),位於隆昌市龍市鎮場鎮口,橫跨龍市河,是一座連接自貢到隆昌古道上的重要橋梁。

井隆古道是自流井經大安寨(橫店子)、仙人石、回香坳、柑子坳、舒家灣、蒙子沱、仙灘、五裡店、十裡店、張家坡、文昌關、新店鋪、曾家山、牛佛渡、高灘橋、松林坡、黃家場、龍市鎮、樹林坡至隆昌的運鹽大道。到隆昌後與東大路連接,下行經榮昌、永川、璧山等縣的票鹽,都經過這條道路運出,隆、榮等地的糧,重慶的日用工業品,經過這條路運至自貢。宣統元年(1909),改建為路面寬1米的石板路。

龍市大橋是橫跨龍市河,連接龍市場鎮,是古鹽道的必經橋梁,至今也是龍市場鎮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

龍市大橋為七墩八孔石板平橋,兩邊砌有石欄杆,中間四墩有鎮津獸,不過毀損風化嚴重。

從現在看水位距離橋面有兩米多,鎮津獸一側橋墩如今也成為了線管支架。

飽經滄桑,毀損嚴重的四座鎮津獸石刻。

龍市大橋兩側的石砌欄杆

龍市大橋上遊不遠為龍市河和魏家河的交匯處

整個大橋的橋面由三十二塊長方形石板組成,每塊石板長約3米,寬約0.6米左右。橋面寬度由四塊石板組成,顯得比一般的平板石橋寬大許多,並有石欄杆。

或深或淺的歲月留痕,已能形成了積水倒影。

龍市河和魏家河的交匯處眺望龍市大橋

龍市大橋另一側橋墩無鎮津獸石刻,管線布局從這裡經過應該比另一側更好一些。

飽經滄桑的龍市大橋,不僅是井隆古道的歷史見證,也承載著龍市河兩岸人民的記憶和鄉愁,對於研究龍市河流域經濟發展和古代橋梁建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相關焦點

  • 內江首個鄉鎮公園——龍市復生公園
    、龍市人物文化、愛國文化和廉潔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展館,全方位展示龍市鎮的文化底蘊和發展歷程。黃復生——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隆昌人龍市作為井隆古鹽道的重要驛站,鹽運古道的歷史底蘊深厚。井隆古鹽道的文字簡介
  • 內自邊界行——隆昌龍市河上的高洞包寺
    石橋雖然是新修建的,不過中間的石板還是明顯有歲月的痕跡。目前高洞包寺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是響石鎮唯一一座經隆昌市委、市政府、市民宗局批准合法開放的寺廟。,這個角度的高洞包寺應該是島上最能體現建築氣派的視角了。
  • 尋幽訪古走進古色古香的龍市古鎮
    6月7日,為近距離感受古鎮魅力,記者和我市幾位旅遊愛好者一起,步入了這座歷經歲月變遷的古鎮……  古色古香的龍市鎮老街  從內江市區出發前往隆昌縣城,乘坐隆昌至龍市鎮的客運汽車,經過近半個小時的車程,便可直達龍市鎮。
  • 「第十六跡更新」追尋隆昌450年文化遺產,翻閱消失中的古蹟
    關隘內有涼亭,涼亭為其中普濟寺僧眾為古道上過往行人免費提供茶水的地方。今天看到的涼亭和關口是經過修繕的,前幾年去破敗不堪。關口內外石板路歷經百年風霜,行走於其上可知幾百年前商販行人的匆匆步履。關內涼亭石柱上有當年楹聯兩幅,愛好者一望而知。此處不提。元朝有叫白良的人路經雲峰關,題「鄉校留徽」四字。
  • 探尋隆昌古宇湖岸普照寺獲驚奇發現
    我們三人雙騎(兩輪摩託)沿著自榮路往龍市方向走,大約五六公裡左右快接近秋雨農莊,往左拐上一條水泥路,沿著這條水泥路一直往前,大約行駛2、3公裡,似乎到了路的盡頭,"山窮水盡疑無路″了,駐駕問村民時,只見公路向左分叉,路頭有座現代的建築,真乃"柳暗花明又一村″。
  • 記錄隆昌:4-石燕橋(上)
    從雲峰關南下,跨隆瀘鐵路,沿著鄉間小道前行,尋到隆昌到石燕橋的一節古道
  • 悅讀隆昌 |馮家橋上
    ,有的坐在橋上,或遠或近。小橋東西走向,長約十米吧,橋身全然本地青石壘疊,兩個橋墩有十來米高吧,從兩個山坡的缺口間搭建而起,橋面也是石板鋪就,兩側欄杆也是青石條,已經很舊了,有風雨侵蝕的青苔印跡。小橋顯得古樸、渾厚、重實而耐用,是經得起風吹雨打的小橋。北側有個大水田,枯黃的稻樁夾著滿池的綠草叢生。
  • 隆昌旅遊看完石牌坊還有這些看點
    當然到隆昌旅遊首選必然是看石牌坊。歷經千年滄桑的古驛道上雄踞10餘座保存完整的石牌坊,向人們講述著「官順民意、民求德政」的故事,積澱和蘊涵著華夏文明的精髓,因其規模宏大,種類齊全,數量眾多,集哲學、歷史、數學、文學、力學、建築學、美學為一體,完美呈現出明、清建築精粹,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由此,隆昌市2005年3月被中國鄉土藝術協會命名為「中國石牌坊之鄉」。
  • 龍溪口史話 | 千帆競過 黃金碼頭(上)
    在長達三百多公裡的舞水河上,再也難尋覓一處像這樣水面之寬、水域之深的天然優良碼頭,這是大自然對龍市的恩賜。於是,商賈們便在癩子巖的上遊,距離現在的龍溪口大橋300米左右龍溪渡處修建了大碼頭,以方便商船運輸上下貨物。大碼頭為彭馥階出錢所修,碼頭用加工成形的青石板鋪平,便於堆放貨物。
  • 帶你領略中國石牌坊之鄉隆昌九大人文風情
    歷經千年滄桑的古驛道上雄踞10餘座保存完整的石牌坊,向人們講述著「官順民意、民求德政」的故事,積澱和蘊涵著華夏文明的精髓,因其規模宏大,種類齊全,數量眾多,集哲學、歷史、數學、文學、力學、建築學、美學為一體,完美呈現出明、清建築精粹,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由此,隆昌市2005年3月被中國鄉土藝術協會命名為「中國石牌坊之鄉」。
  • 貢井大橋,也叫濟元橋,金家大橋,這裡有個美麗的傳說
    到過自貢市貢井區旅遊的人,都知道城區有座「貢井大橋」,在平橋和中橋之間。我們小時候要和誰約好在什麼地方地方等人,只要說「我在橋當頭等你」,那麼大家一定知道這個「橋」是指的貢井大橋。這座橋建於清鹹豐年間,當年所建為六墩、五孔、石欄聯拱橋。
  • 重慶90後探訪古道:幾百年前就有「成渝高速」,還有「服務區」
    趙爽說,「東大路」 要經過二郎關、白市驛、走馬鋪、來鳳驛、永川、榮昌、隆昌、內江、資中等地,後來的成渝公路、成渝鐵路以及成渝高速幾乎都是沿著這個走向修建的,可以說「東大路」 的路線奠定了今天成渝間交通的基本格局。「我們在實地考察中發現,後來的成渝公路,部分路段甚至是在古道的石板上直接墊高加寬而成。
  • 下路橋——挑鹽古道上的天險
    這裡的福壽亭便是下路橋上的一座古亭。據當地村民,73歲的曾雨生介紹:福壽亭全部由大石塊砌成,上面蓋瓦,兩邊有兩條石人凳,供來往過客歇腳。後因日本人侵略,開始搞破壞,石亭上的石塊被附近村民抬回去修塘,現在已無石亭的痕跡。
  • 舌尖上的隆昌,你吃遍隆昌了嗎??
    老電烤(羅兜街口子上,一對老夫婦開的,比起騷烤乾淨衛生,向料特別好吃,每天下午才開門,推薦炸土豆,藕,魷魚,豆腐皮)13.新疆羊肉串(康復橋頭,飛龍超市門口,不用吆喝,又大又香的羊肉串自然會吸引過往的好食者)14.李氏涼糕(公安局附近,味美價廉~)15.
  • 廣東陽山:秦嶺古道,全程8公裡,青石板鋪砌,是徒步賞景的聖地
    秦嶺古道,位於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陽城鎮水口村。據介紹:水口古道始於秦漢時期。是湘桂陸路通往廣州的驛站之一。現今是徒步賞景的聖地。我在行攝清遠路上,看到這條南粵古驛道,驚喜萬分,馬上停下車,駐足欣賞一番。
  • 去泉州看安平橋
    安平橋用長石板搭橋,有的地方六條石板,有的地方七條石板,用花崗巖石材。石砌的橋墩有雙邊船形,半邊船形,長方形,是根據水流不同而設置。安平橋東有座五層塔,叫白塔,弘一法師曾經在白塔旁的僧房住過。我走到安平橋最西面,水頭這條街有意思,是一條保留著歷史文化的老街。
  • 束河:醇酒清茶,古道話桑麻
    納西先人用飽蘸顏料的畫筆塗抹著這幅茶馬古道的巨作,它像一副沉澱在歷史中的長卷,伴著流水的聲音在我們眼前緩緩展開。微風捎來陣陣清脆悠悠的鈴聲,人們的記憶隨著這鈴聲,飄回那遠久的年代。鈴聲裡夾雜著馬蹄聲在空谷的迴響,在這陣陣迴響中,馬幫用他們勇敢、智慧,艱辛但又堅韌地行走在這條古樸、美麗、而又神秘的古道上。
  • 秋日打卡漫步,千島湖7個古道!
    交通:千島湖鎮-千島湖大橋-千汾線公路-汾口-楊璜線-中洲鎮-茶山古道 連嶺古道 畏嶺頂上有一窯洞式涼亭。
  • 「天下第一菜」平橋豆腐
    在所有關於平橋豆腐的介紹中都會提到乾隆皇帝與平橋豆腐的傳說,大致的情節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乾隆帝南巡時駐蹕平橋古鎮,平橋首富、設在平橋的朝廷積穀倉主管號稱林百萬,為了迎駕討好皇帝,加封受賞,動出腦筋用鯽魚腦子豆腐羹招待皇帝。這二月天氣還很寒冷,河裡尚未解凍,他就命人敲冰凍下河捕鮮活的大鯽魚,然後要廚師取鯽魚腦子加老母雞原汁湯燴豆腐。
  • 隆昌公園遊玩攻略來啦,你都去過嗎?
    項目以「問石訪儒隆橋驛,禮水探鳥古宇湖」為形象定位,融入了隆昌青石、牌坊、驛道等本土文化元素,項目建成後,將為市民提供一處集生態、文化、旅遊、休閒於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進一步改善隆昌投資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強隆昌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