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市大橋,據隆昌第一輪縣誌記載建於清乾隆六年(1741),位於隆昌市龍市鎮場鎮口,橫跨龍市河,是一座連接自貢到隆昌古道上的重要橋梁。
井隆古道是自流井經大安寨(橫店子)、仙人石、回香坳、柑子坳、舒家灣、蒙子沱、仙灘、五裡店、十裡店、張家坡、文昌關、新店鋪、曾家山、牛佛渡、高灘橋、松林坡、黃家場、龍市鎮、樹林坡至隆昌的運鹽大道。到隆昌後與東大路連接,下行經榮昌、永川、璧山等縣的票鹽,都經過這條道路運出,隆、榮等地的糧,重慶的日用工業品,經過這條路運至自貢。宣統元年(1909),改建為路面寬1米的石板路。
龍市大橋是橫跨龍市河,連接龍市場鎮,是古鹽道的必經橋梁,至今也是龍市場鎮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
龍市大橋為七墩八孔石板平橋,兩邊砌有石欄杆,中間四墩有鎮津獸,不過毀損風化嚴重。
從現在看水位距離橋面有兩米多,鎮津獸一側橋墩如今也成為了線管支架。
飽經滄桑,毀損嚴重的四座鎮津獸石刻。
龍市大橋兩側的石砌欄杆
龍市大橋上遊不遠為龍市河和魏家河的交匯處
整個大橋的橋面由三十二塊長方形石板組成,每塊石板長約3米,寬約0.6米左右。橋面寬度由四塊石板組成,顯得比一般的平板石橋寬大許多,並有石欄杆。
或深或淺的歲月留痕,已能形成了積水倒影。
龍市河和魏家河的交匯處眺望龍市大橋
龍市大橋另一側橋墩無鎮津獸石刻,管線布局從這裡經過應該比另一側更好一些。
飽經滄桑的龍市大橋,不僅是井隆古道的歷史見證,也承載著龍市河兩岸人民的記憶和鄉愁,對於研究龍市河流域經濟發展和古代橋梁建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