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溪口史話》—— 以龍溪口為坐標,全方位、多角度展現龍溪口的歷史文化。該書著於2016年,由蒲師術執筆、政協新晃侗族自治縣委員會編著。
千帆競過 黃金碼頭(上)
在水運為主要交通的時代,人們將龍溪口稱為沅水上遊的"黃金水碼頭"。大碼頭、萬壽宮碼頭、沅洲碼頭是水運物資吞吐的主要碼頭。黔東湘西各地的農副土特產大都來此集散,其中以桐油、五倍子、白蠟、穀米、豆類、硃砂、水銀、川鹽為大宗。聚於此的山貨、土特產均沿舞水航運銷往常德、漢口等地。回程時購入花紗、布匹、百貨等輕工業品。
大碼頭是龍市修建得最早的碼頭。舞水在龍溪口的下端拐彎向東,由於癩子巖的阻擋形成了天然的靜水灣,水深二至三米,最深處河水達四至五米,它的河面寬逾百米,長逾二百多米,每天可供數十多隻大小船隻停泊和進出。在長達三百多公裡的舞水河上,再也難尋覓一處像這樣水面之寬、水域之深的天然優良碼頭,這是大自然對龍市的恩賜。
於是,商賈們便在癩子巖的上遊,距離現在的龍溪口大橋300米左右龍溪渡處修建了大碼頭,以方便商船運輸上下貨物。大碼頭為彭馥階出錢所修,碼頭用加工成形的青石板鋪平,便於堆放貨物。碼頭連接上禹王宮門口的龍溪口正街,亦建有一條寬10米、長40米石板大道,大道兩旁,商鋪林立,是龍溪口通向大碼頭的繁榮地段和亮麗的風景線。碼頭每日停靠船舶,非常熱鬧。
大碼頭是用青石從水中鋪出來的石頭臺階。碼頭之下積沉了不少的淤泥、砂石。為了使臨水的石階穩固,從山上砍來松樹在淤泥、砂石中栽成梅花樁,用黃檀樹鉚榫紮成木排,再在上面鋪青石板拾級而上,這是古法。民間傳說,松樹下水千年不爛,果然是真。及至1995年龍溪口水災後新修河堤,清基時挖出來的木材完好無損。
龍市連接舞水雨岸的交通是靠渡船,稱為龍溪渡。清初,列入官方管理。清道光五年本《晃州廳志·卷之九·津梁》有記。這個人渡碼頭有渡船10餘只,每天渡運5000人次,逢集日達萬餘人次。
民國十七年(1928年)九月,新任縣長李奉三,上任之初,縣政府公署設在清嘉慶之時修建的老晃城縣衙,從老晃城至龍市,往來需要過渡,管理上諸多不便。於是他產生了將縣政府公署搬遷到龍市對面的太陽坪的想法,呈文報請當時的省政府,省政府認為李奉三的想法合理,同意搬遷縣衙。縣衙遂遷至龍市對面的西街。嗣後李奉三又提出,在龍溪渡口大碼頭處,架設連接兩岸的浮橋,便於兩岸往來,一則活躍市場方便百姓,二則又便於對城市管理。民國十九年(1930年)開始動工,翌年龍溪口浮橋建成。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龍岡煙廠的老闆蘇定川,將在龍溪口中節街大生堂處開辦的龍岡煙廠遷移至貴州街中段,他為了方便自己貨物的進出,把大碼頭的浮橋下移到癩子巖。
龍溪口浮橋跨越舞水,是用10餘只載重6噸左右的特製木船由龍木(枕木)串聯,上鋪面板組成。兩頭用木框架和木跳板與岸連接。橋長70餘米,橋寬 2.8米。龍溪口浮橋解決了龍溪口與新晃城之間的交通問題。但每年漲洪水時就要儘快拆橋,有的年份洪水大,漲勢猛,撤除不快或纜繩吊得不牢,浮橋就會被衝走或撞壞。浮橋撤除或衝走後,只好改用木船擺渡。
1984年7月1日,龍溪口大橋竣工正式通車,浮橋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