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論文上沒有導師籤名的天才——維根斯坦

2020-12-10 獨視角

作為20世紀初的哲學家維根斯坦也曾經試圖替人類思想劃界,頗有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當中以切割「物自身」與「現象界」兩域方式,來界定人類知識所能企及的極限與屬性之宏旨。這也是多數人所理解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能成為經典的原因。

一場哲學家玩的哲學遊戲

兩位哲學家的主要差別在於,康德聚焦於人類知識本身的先決條件,包括因、果、單一性、多數性、偶然性、必然性等十二個根本概念或「範疇」 (category),缺之將不可能以人類的方式認識世界,但藉此才能建立的認知體系也等同於受限;而維根斯坦卻把焦點轉向語言和思想之間的關係,想從釐清內建於語言(於是也等同思想)結構當中的邏輯,來區別「可以表述」和「無法表達」兩個領域之別。

然而,拉姆齊似乎從維根斯坦著作當中意識到了一個更古老的柏拉圖理型論問題。如果說世界上存在的事物,例如桌子、椅子或人手繪出的三角形,都有一個相應的「理型」存在於一個不受時空影響的更真實世界,且現象世界的事物相較於理型世界的相應物,都既不完美也會腐化。

那,具體的桌子和桌子的理型兩者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理型如何讓物質成為它的山寨版?如何得以進入時間與空間當中?柏拉圖並未處理此類因果關係。但,認定邏輯與數學概念為真實存在者(包括羅素在內),似乎不能避開此一問題。否則那不過是一種信仰。

無論如何,拉姆齊既不認為堅持概念實在論的羅素確切理解了維根斯坦,也不認為後者意圖另外打造一個「邏輯上完美的語言」 (logically perfect language) 。雖然拉姆齊不認為維根斯坦解決了問題,但終究能看出後者的天分與處理問題的重要性,畢竟,整個當代哲學乃至未來基礎科學的理論,似乎懸乎於此。

羅素雖然大喊荒謬至極,但也同意和摩爾共同擔任評委,並同意讓維根斯坦取得了博士學位。行禮如儀的口試結束之際,維根斯坦拍拍他們兩位的肩膀說:「別費心了!我知道你們永遠也不會懂。」隔年,維根斯坦正式在劍橋哲學系講課。

千萬別問為何一年可拿博士或論文上有沒有教授籤名這種事,那也許只能證明了一般人和劍橋天才的差別。更重要的是,每個團體都有一套令其運作的遊戲規則,成員不僅熟悉其「規則」並且知道怎麼「玩」才對,而只知規則而不會玩的人其實稱不上真正的「懂」(understand)。這些正是後期維根斯坦的「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 概念所欲處理的問題。

語言遊戲作為一種以圖攻圖策略

維根斯坦回歸劍橋時備受矚目,開始講課後關於他的哲學轉向以及即將提出一套新哲學的消息,也不脛而走。不過,他從未再寫出一本他認為滿意、可以出版的專書,倒是留下了為數不少的筆記和手稿。所謂的「後期維根斯坦」,指的是從這些遺稿當中編輯而成的著作。完成度最高的是《哲學研究》,維根斯坦過世後兩年出版,前半處理語言哲學,後半則是心靈哲學。

孟克多次提到,前後兩期雖然差異甚巨,但對語言的關注是共通處。在致力於釐清內建於思想之語言邏輯的前期,仍認定邏輯命題只有一種形式,但後期則不僅否定自然語言當中只有 (或該有,如同羅素所理解) 一種語言邏輯,並強烈反對這種那種追求「一體適用之通說」(general theory) 的哲學研究,包括羅素以及自己過去的那種邏輯理論。

另一方面,本書也讓我們看到,即使天才如維根斯坦也不曾輕忽師生同儕的質疑,並為之搜索枯腸,甚至也同樣看重非哲學領域學者的提問。最經典的例子或許是經濟學家斯拉法 (Piero Sraffa, 1898-1983) 。這位留學倫敦政經學院而認識凱因斯、後才來到劍橋開創了新李嘉圖學派 (Neo-Ricardianism) 的義大利人,聽完維根斯坦對於「邏輯形式」的解釋後,摸摸下巴煞有其事地問:那你這個(唯有邏輯形式才對)的邏輯形式是什麼?」換言之,當我們高呼命題必須符應世上存在事物才具真值時,那到底什麼事情保證了這一件事本身為真?

無論如何,一翻開《哲學研究》內文即可看到的就是處理圖示表達的第一節,深究一下應當是掌握維根斯坦前後期差異的捷徑。第一段取自奧古斯丁 (Augustine)《懺悔錄》(Confessions) 的一段話,講述作者自己總是從長輩在說出某字並走向某物當中,確定特定的字與物之對應關係,來學會使用語言。下一段則討論了這種「字—物」互相對應的想像,並指出這是一幅關於人類語言之本質的根本圖式,讓人把字詞的意思想成了特定的物體,把「意義」 (meaning) 等同了「指涉之物」。第三段接著指出奧古斯丁在此並未區分語詞的類別,而是僅以一種名詞(包括「桌子」、「椅子」、「麵包」以及人名)為例,來建構一幅關於語言功能的想像:語言的根本功能是「命名」 (naming)

礙於篇幅,本文不能窮究這三段話的豐富意涵,能講的只是維根斯坦意在說明一個根植哲學家心中的錯誤觀念,包括羅素和以前的自己。其錯誤在於把「符應」視為文字的唯一意義所在,語言的功能,以及哲學命題的基本屬性。

名字跟實物之間、語句跟現實之間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孟克於本書精準指出維根斯坦本人明白奧古斯丁話並非意在「理論化」(theorize) 人類語言,而是用來描繪語言學習過程的一幅「圖像」。但既然因為這是一幅衍生了各種哲學理論的圖像,且根植人心,反駁的方式似乎唯有採取另一幅圖像才能行。於是有了底下這一段話:

我們來設想如下這種使用語言的情況:我讓某人去買東西。我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五個紅蘋果」。他拿著這張紙條找到店員,店員拉開一個標著「蘋果」的抽屜;他又在一張表格是查到「紅的」這個詞並找到與之相對的顏色樣本;然後他按基數序列——我假定他記得這些數——一直數到五,每數一個數,他就從抽屜裡拿出一個與樣本同顏色的蘋果。

如此歷歷在目的超現實情節,可謂是一種「以圖攻圖」策略的示範,且蘊含了一個新的哲學方法。

進一步解釋,首先,這是維根斯坦本人親自示範的一個「語言遊戲」。現實上根本不會出現這樣的情節,所以是一種遊戲,且相當嚴肅,因為每個步驟一方面突顯了我們如何認識並使用不同種類的字詞,一方面則指出了不同字詞使用時的心智運作過程。

「蘋果」一詞的使用符合最原始的「字——物」模式,但「五」已涉及了對數字序列的想像力,且這想像力還源自記憶力,而「紅色」則更涉及了視覺作為一種人類的感官能力與認知結構,故嚴格說並非一種 (不涉及人類主觀認知的) 客觀事態。

再者,當我們閱讀這一段話的時候,其實也在使用想像力,以多幅圖像依時序排列的方式構成一則短片。而這意味著: (一) 沒有具體事物的存在仍然可以有圖示理解,亦或命題,畢竟那曾經對維根斯坦來說指涉一種「連串事物」 (articulate) , (二) 即使指涉不存在事物的命題其實也有意義,以及 (三) 人們可以藉由文字來提供彼此能分享的圖像思考,因此內在想像不但具有「公共性」,人們也不像那些「行為主義者」所說,必須靠「外在行為」觀察才能理解另一個人在想什麼。

第三,如果我們承認藉此表達出來的圖像遠比抽象文字所構成的理論來得有力量,且解釋力更高,那麼,譬喻、類比、象徵性表述乃至真實的圖案、影像或能達至類似功能的文學與藝術,不僅在傳達訊息上更加有力,也唯有如此才能獲得的訊息,能讓人「懂」 (understand) 倫理與藝術等對人生真正重要的事物。

事實上,上面的語言遊戲之所以超現實,乃因人們日常生活不會這樣來買蘋果,然而之所以不用如此,更是因為人總能看穿另一個人的心思、意念、動機、情緒,甚至靈魂,尤其是身邊親近的人。那是一種憑經驗累積加上直覺,加上某程度人類共通性為基礎,才能獲得的一種「懂」,無論再如何精確的因果關係模型或科學定律,也取代不了這一種理解。

至此,讀者當可猜想《哲學研究》將如何展開,許多對人文與社會學科產生重要影響的概念,都來自接下來的內文。孟克告訴我們,此時期的維根斯坦受到了文豪歌德 (Johann Wolfgang Goethe) 的影響,意識到語言是一種具有生命的活物,既是理性思考不可或缺的工具,更是想像力的發揮本身和媒介,讓人藉以表達各種情感、想法與「世界觀」——亦即從特定角度來觀看世界的方式,且看到的只是世界整體的某個面向,從不可能是全部。

人生就如遊戲一般,有規則可循,但也可以玩出各種形態

據此,當一群人共享某個內建了特定「面向觀看」(Aspect seeing) 的語言時,等同共享一個「生活方式」(form of life),而一個生活方式本身當然也內建了一套(遊戲)規則(例如那一場神秘的口試),外人若想理解,必須仰賴維根斯坦所謂的「不可量化的證據」(imponderable evidence),而非原有的認知或科學化的量化指標。

這似乎也指出一條走出(哲學)同溫層的路。一位維根斯坦研究者曾說:「認真研究另一個生活方式,無非是想讓我們從原先的擴展出去,而不是將它納入自己的現有領域之內。」或許這也是維根斯坦為何會說,理解他的人在爬上樓梯之後,必須把梯子也丟掉!

相關焦點

  • 天才維根斯坦是雪崩 | 共讀
    維根斯坦家在父輩時成為奧地利知名貴族,猶太裔父隻身到紐約以鋼鐵工業發家,母是顯赫猶太裔,婚前均皈依新教,有著一貫歐洲貴族的贊助文藝和捐贈行為,並且明顯反猶,文化上完全日耳曼。圖,維根斯坦父看著明顯聰明而堅定,超過大多數演員,頭型橢圓見方,捲髮,留整上唇胡,背面維根斯坦坐在木馬上一身白衣金髮加未褪肥的臉更像女孩。
  • 哲學趣聞|維根斯坦:哲學家就是瓶子裡的蒼蠅
    ——維根斯坦維根斯坦(1889-1951),生於奧地利,後加入英國國籍。天才的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維根斯坦出生於一個稱得上豪門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歐洲鋼鐵工業巨頭。
  • 中國留美女博士被導師逼迫幹私活 投訴後遭開除
    東方網8月12日消息:據美國《僑報》11日報導,在美國杜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唐紫蕙(Tang Zihui,音譯),在投訴其印裔導師的種種學術不端和歧視凌辱中國留學生的行為後,日前反被蠻橫地勒令退學。
  • 華為再招四名「天才少年」:201萬頂薪又給了華中科大博士
    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在ATC, DAC, ICPP, SIGMOD, VLDB, IEEE TPDS等會議和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張霽的座右銘是「很多人比你還要努力,你有什麼理由不上進?」張霽的父母都曾經是教師。
  • 普渡偶遇鄧稼先博士論文
    能夠在普渡看到鄧稼先的博士論文,令所有在場的中國學者感到意外、驚奇和欣喜,紛紛拍照留念。  這篇博士論文只有薄薄的一本。外面的封面是一層牛皮紙,裡面是普通的白紙,系全英文撰寫的列印本,但顯然使用的是舊式打字機列印而成。論文有幾個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  第一,鄧稼先的英文名字使用的是威妥瑪式拼音法:Chia Hsien Teng。其導師的名字,因為寫的是花體而看不清楚。
  • 泰國博士畢業及論文體系介紹
    #泰國博士畢業及論文體系介紹由于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在泰國攻讀博士學位,小編在和他們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泰國那邊的教育體制,不知道博士的攻讀流程,論文體系和畢業要求。今天就給大家普及一下泰國的博士論文體系和畢業要求。
  • 南理工博士為嚮導師索取畢業證跳樓(組圖)
    發帖人說:「當時這個博士邊哭邊坐在窗臺上。據說是因為他的導師不讓他畢業。「博士說,不讓畢業我就去死,導師就說,那你去死好了。」  記者昨天來到了博士生跳樓的地點:南理工一號門,這一區域是老師和學生的宿舍,周圍車水馬龍,熱鬧無比。對於上周六博士跳樓的事,不少居民都是親眼目睹。一個常年在門口賣魚的老大爺指著163幢說,事情就發生在這幢樓的2單元。
  • 博士論文風波看似「無關緊要」卻藏著蔡英文的「致命傷」
    【兩岸快評第342期】蔡英文論文風波延燒數月,時至今日尚未理清。沒想到,近期蔡英文又因將其導師「宣布死亡」,再次成功搶佔媒體頭條。蔡英文曾在2011年出版的新書《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中自爆:「我的博士論文寫得快,最後,論文委員會決定授予我一個半的博士學位。」「1.5個博士學位」梗正是由此而來。
  • 馬英九的論文能查 蔡博士論文怕被人看?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蔡英文論文真假問題愈吵愈烈,蔡也親自出面澄清,世新大學副校長遊梓翔卻直指,一句「真的假不了」,或「有博士學位必然有繳交論文」的說法,恐怕很難平息爭議。並指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前新北市長朱立倫和前臺中市長胡志強的博士論文都查得到,為何蔡英文博士論文卻怕被看?
  • 2020年第一瓜:核心期刊論文事件
    中國知網上對《冰川凍土》論文數量與受基金資助的數量統計這一篇讚美導師和師母的文章,發表在《冰川凍土》上,毫不意外,它所屬的項目也受到基金資助,而且還是國家資助的,隸屬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91125019)。
  • 博士即將畢業,導師建議做博後跟他創業,你們會選?
    2019年10月,不少博士生的論文已經送審(答辯前3個月送審),其中大部分高校採用教育部學位中心的「學位論文網上評議開放平臺」(雙盲評審),焦急的等待返回的論文評審意見。記得我博士論文答辯之前,論文材料提交進學校研究院系統後,心裡暗暗地「鬆了一口氣」,想著終於進入博士畢業的下一個環節。
  • 文科博士寫好論文的10條建議!
    前言曾經看過一個美國博士生研究報告結果頗為嚇人,在通過了博士資格考試的美國博士生(candidate)中,有70%的學生保持著ABD(All But Dissertation)的狀態,因為沒有完成畢業論文以及人生的其他選擇最終沒有拿到博士學位。
  • 暨大博士涉抄襲被撤銷學位:論文高產,導師系學院執行院長
    經校外專家鑑定和學校學術道德委員會認定:熊科偉在讀期間公開發表的論文不符合學術規範,存在嚴重抄襲、剽竊現象,情節惡劣。依據《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和《暨南大學學術不端行為處理細則》等有關規定,經我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全體會議審議決定,撤銷熊科偉博士學位。同時啟動對其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追責程序。
  • 南大跳樓女博士並非論文「一作」被導師搶,生前曾參加「身心靈」課程
    校方調查後認為不存在導師與學生之間爭搶論文第一作者的情況,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導師耿某某對卓同學的跳樓死亡負有責任。南京市仙林派出所還在調查中,校方和家屬都還沒有接到警方最後的通知,卓同學真實死因尚不清楚,但警方表示已排除他殺。網傳論文一作被導師搶走並不存在南大博士研究生周寧(化名)是卓同學的好友。
  • 論文中了頂會,卻被曝抄襲前導師小組論文,多處原文公式完全一致
    據舉報者的PDF顯示,抄襲的篇幅基本涵蓋了論文第三章的核心方法(論文解決核心問題所用的網絡架構)部分,公式和圖片也高度接近。第二篇被抄襲的論文來自ACML 2017,在一個細節模型上高度相似。最後一篇論文目前也已經發表在arXiv上,網絡結構幾乎一樣。
  • 2013年JSPS論文博士獎學金項目開始申請
    受教育部及日本學術振興會的委託,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留學基金委)負責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論文博士獎學金項目執行工作。該項目留學人員可在國內導師和日本導師的聯合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經答辯合格後獲得日本大學的論文博士學位。
  • 元元博士畢業 於丹曾為其改論文
    北師大校長鍾秉林將元元博士帽上的垂穗從右側撥到了左側,這個名為「撥穗」的儀式也意味著元元獲得了博士學位。昨天上午,元元參加了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的畢業典禮,走過四年的求學之路後,她終於衝過了終點線。
  • 南京大學否認女博士跳樓因論文被導師搶 死者生前曾參加「身心靈...
    校方調查後認為不存在導師與學生之間爭搶論文第一作者的情況,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導師耿某某對卓同學的跳樓死亡負有責任。南京市仙林派出所還在調查中,校方和家屬都還沒有接到警方最後的通知,卓同學真實死因尚不清楚,但警方表示已排除他殺。
  • 我國博士培養被指良莠不齊 導師同時帶40名學生
    在華東師範大學的聚會上,馬中騏展示了一份珍貴的資料——30年前的博士答辯現場錄像。由於年代久遠,錄像畫面不是太清晰,但黑白的影像再現了當年真實的場景。畫面中,馬中騏用幻燈片演示論文內容,不時在黑板上進行演算,儘管設備簡陋,答辯過程卻是一絲不苟。 就像黑白影像的簡單一樣,30年前,攻讀博士學位是一個艱辛而又單純的過程。
  •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自由意識的集中表達
    1841年4月15日,德國耶拿大學哲學系的研討室裡舉行博士論文答辯會,但答辯現場出奇地安靜,因為答辯的主角沒有出場,既沒有答辯者羞澀的陳詞,也沒有評委嚴厲的提問。每天除了看書,還去聽博士和青年教師們辯論聊天,這些青年都是黑格爾哲學的忠實信徒,並組成了一個學術團體,叫「青年黑格爾派」。在這些人當中,有一人和馬克思關係最為親近,他不但幫助馬克思的學業,還幫助馬克思規劃後來的職業,他就是馬克思大學時期的導師、柏林大學的神學講師——布魯諾·鮑威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