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即將畢業,導師建議做博後跟他創業,你們會選?

2020-12-24 帥小西De

2019年10月18日,有個博士生問了我一個很有話題的問題:

小西老師,我博士即將畢業。導師說可留下做博後,跟他一起創業,這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2019年10月,不少博士生的論文已經送審(答辯前3個月送審),其中大部分高校採用教育部學位中心的「學位論文網上評議開放平臺」(雙盲評審),焦急的等待返回的論文評審意見。

記得我博士論文答辯之前,論文材料提交進學校研究院系統後,心裡暗暗地「鬆了一口氣」,想著終於進入博士畢業的下一個環節。可是,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又開始暗自焦慮論文評審的結果。

比如,遇到「小同行」的專家,也許論文內容專家懂得多一些,可能覺得我這個研究內容和創新性都還不錯。要是「大同行」的話,會不會他們研究的更深入,如分子水平覺得我們個體水平的研究過於簡單。

總之,在等待評審結果的後半階段,失眠、焦慮、暴躁是時有發生的事情。手機上看到座機電話的來電顯示,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研究生院老師的電話?」。自己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得打開就去管理系統內看下,是否有返回的評審意見。

如此焦慮、擔憂的原因是論文評審意見中一旦有「D」的存在,就得修改後再送審,至少就是延期半年,而且理論上第二次送審還未通過,就無法獲得博士學位。要是給「C」,也得需要修改後,送學院學位分委員會審核,再次組織校內2位專家評審。

提問人博士即將畢業,真心不容易。之前,小西也聊過不少博士畢業求職的話題,大部分進入高校、研究院所轉為科研工作者。

在我們做博士後時,博管辦有跨一級學科的要求。當時,遇到你這樣的情況,會採用「掛其他學院/學科」,繼續跟自己導師開展課題研究的。不過,記得2019年看到一個博管辦的文件,不再需要跨學科,可在本學科進站做博後。

但是,你的導師建議你留下做博後,期間同他一起創業。我感覺這樣的說法不太合理。

在我看來,應該是你的導師要成立公司,或者進行一些科研成果的轉化。可能會讓你負責公司那邊,甚至作為公司法人,有可能會給你少量股份。

之前,我們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我的一個師弟就是博士畢業後在導師公司做了3年。之後,入不了學校的編制,硬是從導師公司(副總)跳出來,進入同城一所雙非大學任教,去年剛上的副教授職稱。

為何我會這麼說呢?

我覺得既然有心留你做事,就應該幫你解決後顧之憂—「高校編制」。

哪怕是先走師資博士後的渠道,也得在博後期間進一步有科研產出(如論文、申報青年基金等),才能有機會留校任教。在解決編制後,同樣在導師的團隊,依然可以幫他處理創業後公司的事情。

另外,博士後期間待遇也不算差,如湖南省年均10-12萬元,東部發達區域20萬/年,廣州等區域高達30萬元/年。在這個過程中,導師是否額外給你發放工資,也是你需要關注的問題。沒有額外的補貼(俗話是「拿著雙工資」),真的是吃虧的。

千萬不能是在用博後的待遇「養著」你來做公司的事情。結果就是2年博後,你沒有任何產出,哪怕可以低標準、輕鬆出站,2年間沒有科研產出非常影響你的就業。這就和你鄙人求職,中間失業2年啥都沒幹,再想找份工作不容易的道理一樣。

因此,個人覺得你得和導師談清楚幾個細節問題:

1.日後發展。如能否解決編制等。

2.待遇問題。博後補助之外,是否其他補貼。

3.創業的成果分配。是否有股份等其他激勵措施,還是單純的打工。

要考慮這些細節的原因在於:要是導師創業失敗,依然有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而你再想求職就非常難,論文等成果一般5年內有效。

--結語--

其實,個人覺得和導師的關係「遠」一些,也許相處的更融洽。除非是你能看到有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發展畢業後依然這樣「攪合」在一起,也許時間長了,利益的影響下就會變得陌生或者仇人。

最後,自己要是能找到一份的工作,個人建議還是走出去比較好。當然,最終的選擇還是得你基於了解的各方面信息,自己做好一個利害平衡,選擇自己想要的即可。

你們覺得博士畢業後跟著導師創業好不好呢?

相關焦點

  • 985博士將畢業,大牛導師要留做博後,是走還是留?你會怎麼選?
    985博士將畢業,大牛導師要留做博後,是走還是留?你會怎麼選?對一名博士,特別是學術興趣濃厚、科研能力強、學緣背景好的博士來說,就業並不是一件難事,擇業的目標往往也不會太多,無外乎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兩種情況:第一種,博士畢業後直接留在學校做博士後這種選擇對導師最有利,因為導師培養你幾年,剛用著順手,並不希望你就此離開。你博士期間的一些思考,剛剛可以轉化為成果,如果去了別的學校,以別的學校為第一作者單位發表,那對學校和導師就是一種損失。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博士留在學校繼續做博士後。
  • 博士後沒編制、待遇不高,為何很多博士選擇做博後?
    想著博士畢業後求職,也能找份不錯的工作。要進站做博士後的可能原因是什麼呢?1)成果「不足」,博後期間「湊」。去年,我們學科新來一個博後的妹子。引進她的團隊帶頭人,對她非常認可,在讀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也是團隊所缺的。但是,博士期間她的多篇論文均署名二作(導師一作),不符合人才引進條件。目前,很多單位成果認定只看一作或通訊,帶頭人就讓她先進站做博後,論文出來後再入職。的確是被大佬看上的人,一年就或博士後資助,發了幾篇高水平論文。相信12月的這次公開招聘後,就是我們的同事啦。
  • 博士的人生轉折點:三線城市二本學校求穩定,還是去國外做博後?
    01我是一名畢業三年的博士。當然這個學校的平臺也很一般,做實驗基本不可能,只能去借其它平臺做。不過離老家也近,各方面都有熟人,以後有問題了可以互相照顧,生活的壓力比較小。另一個選擇是去歐洲某國做博士後,已經在面試階段,沒有意外的話應該沒有問題,但可能還要等幾個月。
  • 採訪21位博士:畢業後入職高校、科研所和企業的真實情況如何?
    現在的市場情況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剛畢業的博士薪資高的是真高,可以看看各校招聘有帽子的博士計劃,特聘傑出博士計劃等,高的有上百萬年薪,低的10萬以內。10萬這點錢你在一線城市連溫飽都成問題,談何做研究。  @張某  家庭上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特別是男博士,養家養孩子養老人,就這種壓力和薪資,很容易產生家庭矛盾。
  • 醫院B面:那些沒有留在大醫院的醫學博士都怎樣了?
    ,退而求其次進二甲或爭取留在還不錯的三甲,或去地市級醫院 3.博士留院做博後 博士留院做博後 一些同事說做博後好像是博士延畢一樣,雖然已經不是同一個階段
  • 苦讀8年醫學,他為什麼拿了博士學位卻放棄從醫?
    直到大學第六年,林奇終於認清了現實,發表一篇滿足畢業要求的論文,「只能畢業,不能就業」。他開始感到焦慮,這種焦慮一直伴隨著餘後三年。那一年他選了導師並開始為期兩年的臨床輪轉,導師是一位專業領域的大拿,也是一家三甲醫院的科室主任。科室裡除了像他這樣的八年制學生外,還有一些五年本科、三年碩士、三年博士一路念上來的學生。這批學生比他年長三歲,有更多的臨床和科研經驗。
  • 南理工博士為嚮導師索取畢業證跳樓(組圖)
    樓下警察和圍觀的市民都在勸說他不要一時衝動。發帖人說:「當時這個博士邊哭邊坐在窗臺上。據說是因為他的導師不讓他畢業。「博士說,不讓畢業我就去死,導師就說,那你去死好了。」  記者昨天來到了博士生跳樓的地點:南理工一號門,這一區域是老師和學生的宿舍,周圍車水馬龍,熱鬧無比。對於上周六博士跳樓的事,不少居民都是親眼目睹。
  • 《Nature Materials》:要不要做博後?打算去工業界的別瞎折騰了
    博後,一不小心就成千老了——千年博士後雖然部(si)分(da)學(tian)科(keng)專業做博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找教職工作,但是過去幾十年的統計數據表明,歐美的博士畢業生中只有5%最後從事了教職的工作,而其餘的大部分人主動或者被動的進入了工業界
  • 三亞博後村創業青年:讓遊客在「詩和遠方」裡「宿」醉不歸
    2017年,他放棄年薪30萬的工作,從廣州回到家鄉開辦民宿。 「『五一』假期我們做了預判,疫情期間,大部分遊客出遊時,會選擇人少的地方,鄉村遊相對空曠自由,非常受遊客追捧。」譚中仙說,「五一」期間,博後村的「民宿經濟」搶速回溫,這和他的預判正好吻合。
  • 基礎醫學專業:不當大夫、做科研(高考家長每日必看)
    畢業後發的是醫學學士學位,但是考不了醫師資格證。簡單來講,它是醫學類裡做研究的。不是做大夫的。畢業後幹什麼:畢業後可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綜合醫院、製藥公司等單位工作。報考建議:適合學習能力強、愛鑽研、愛醫學、但是不想做大夫的學生。
  • 26歲研究生凌晨猝死:導師學術不端被罰,他重寫論文、延期畢業
    導師學術不端受處分,殃及學生論文 2016年,李源從荊州一所大學的石油工程專業畢業,報考西南石油大學研究生,沒有成功。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李倩建議他到北京發展。經人推薦,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季新輝(化名)接收了李源,讓他先做了一年科研助理。2017年,李源正式考上地質大學研究生。
  • 導師如果跳槽了,他名下的研究生怎麼辦?
    在實際生活中,讀研期間導師跳槽的,導師出家的,導師意外去世的情況多了去了,針對這些情況學校有著成熟的處理方法,一般都是把該導師名下的研究生分給其他老師來帶。網上一個流行的笑話:「一個中科院的博士,好不容易攢夠了論文,結果導師出家了…… 沒有人知道導師人現在哪裡,但偶爾還是會回一兩封郵件。他發郵件說,老師,我要答辯。
  • 海歸博士李志峰: 創業「量子貓」啟迪科學夢
    在重慶,「量子貓」是一間很受孩子們歡迎的科學實驗室,孩子們在這裡可以發揮想像、做奇妙有趣的科學實驗,培養科學素養。從重慶開始,這間科學實驗室起航駛向全國。學生時代埋下創業種子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留學時,李志峰的博士導師還有另一個身份——當地中小學的科學顧問。他常帶著李志峰去中小學參觀、講課。
  • 文科博士寫好論文的10條建議!
    在我的學校裡,有學姐三次痛改博士研究課題、人到了博士學習的第十年還在畢業的邊緣掙扎;有同事有人被「兩個老闆」整得頭都大了,兩位導師指導的方向和期望相差甚遠,他聽了一個導師建議、花很多時間新寫了30頁,另一位導師堅決不要他添加那30頁;有朋友們硬是被導師留下了一個學期到一個學年不等,因為論文質量還不過關,導師不予放行,不說白花花的銀子如水流,心裡的壓力非常之大…
  • 海歸博士李志峰:創業「量子貓」啟迪科學夢
    在重慶,「量子貓」是一間很受孩子們歡迎的科學實驗室,孩子們在這裡可以發揮想像、做奇妙有趣的科學實驗,培養科學素養。從重慶開始,這間科學實驗室起航駛向全國。學生時代埋下創業種子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留學時,李志峰的博士導師還有另一個身份——當地中小學的科學顧問。他常帶著李志峰去中小學參觀、講課。在授課過程中李志峰發現,那裡的孩子們科學思維特別活躍,常常能圍繞諸如「黑洞演化」等艱深領域提出問題。
  • 我國博士培養被指良莠不齊 導師同時帶40名學生
    一些人一口氣讀到博士,畢業時卻發現,還是要面臨同樣的就業難題。 有人無奈感嘆:「博士無用。」但很多用人單位卻提出了另一種看法:造成學歷貶值的原因,並非是擴招後引起的博士數量增加,而是龐大的數量背後,暗藏的質量問題。 30年前首批18名博士的超豪華導師陣容標準,註定會成為一個難以複製的瞬間被載入史冊。
  • 校外導師專訪|嚴帥:從工科生到諮詢公司創始人,做專注產業經濟的...
    嚴帥是我院啟明星校外導師,也是一家已經成立6年有餘的諮詢公司的創始人。三年,三年,又三年……嚴帥從一名材料學專業的工科生,成長為一名產業經濟領域的資深諮詢顧問,從一名體制內的智庫專家轉變為深耕政府諮詢的創業者。1987年的他,緣何如此篤定於每一步的選擇?今天,就讓我們與這位年輕又穩重的校外導師聊一聊他的成長故事。
  • 博士勸退文,寫得真好!
    交大本科畢業起薪都能有三四千,工作到正常博士畢業的歲數七八千總有了。吭哧吭哧讀到博士畢業,在高校裡做了個聽起來很不錯的老師,收入只能跟開公交的持平?去二三流大學收入會高很多,因為人家求賢若渴,而一流大學根本不怕沒人來。
  • 東北大學清退 52 名博士:原因很複雜、大可不必非要在一棵樹上吊死
    有個朋友的朋友來找我聊天,因為他碩士讀博士已經讀了4年。很快就要第5年了,但是,畢業對於他來說,還是遙遙無期。所以他現在的壓力特別大,想找禪師我來給他一些建議。
  • 導師學術不端,26歲研究生重寫論文、延期畢業,凌晨猝死
    2018年12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舉行2017級研究生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會,李源匯報了自己的課題《西藏措勤斷塊保吉層系蓋層條件的研究》。報告前,導師季新輝還特地向評審專家介紹了李源。「他實際上在考研之前,已經在我這裡做了一年的實習學生,所以他的野外工作已經做了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