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有個博士生問了我一個很有話題的問題:
小西老師,我博士即將畢業。導師說可留下做博後,跟他一起創業,這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2019年10月,不少博士生的論文已經送審(答辯前3個月送審),其中大部分高校採用教育部學位中心的「學位論文網上評議開放平臺」(雙盲評審),焦急的等待返回的論文評審意見。
記得我博士論文答辯之前,論文材料提交進學校研究院系統後,心裡暗暗地「鬆了一口氣」,想著終於進入博士畢業的下一個環節。可是,回到宿舍躺在床上,又開始暗自焦慮論文評審的結果。
比如,遇到「小同行」的專家,也許論文內容專家懂得多一些,可能覺得我這個研究內容和創新性都還不錯。要是「大同行」的話,會不會他們研究的更深入,如分子水平覺得我們個體水平的研究過於簡單。
總之,在等待評審結果的後半階段,失眠、焦慮、暴躁是時有發生的事情。手機上看到座機電話的來電顯示,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研究生院老師的電話?」。自己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得打開就去管理系統內看下,是否有返回的評審意見。
如此焦慮、擔憂的原因是論文評審意見中一旦有「D」的存在,就得修改後再送審,至少就是延期半年,而且理論上第二次送審還未通過,就無法獲得博士學位。要是給「C」,也得需要修改後,送學院學位分委員會審核,再次組織校內2位專家評審。
提問人博士即將畢業,真心不容易。之前,小西也聊過不少博士畢業求職的話題,大部分進入高校、研究院所轉為科研工作者。
在我們做博士後時,博管辦有跨一級學科的要求。當時,遇到你這樣的情況,會採用「掛其他學院/學科」,繼續跟自己導師開展課題研究的。不過,記得2019年看到一個博管辦的文件,不再需要跨學科,可在本學科進站做博後。
但是,你的導師建議你留下做博後,期間同他一起創業。我感覺這樣的說法不太合理。
在我看來,應該是你的導師要成立公司,或者進行一些科研成果的轉化。可能會讓你負責公司那邊,甚至作為公司法人,有可能會給你少量股份。
之前,我們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我的一個師弟就是博士畢業後在導師公司做了3年。之後,入不了學校的編制,硬是從導師公司(副總)跳出來,進入同城一所雙非大學任教,去年剛上的副教授職稱。
為何我會這麼說呢?
我覺得既然有心留你做事,就應該幫你解決後顧之憂—「高校編制」。
哪怕是先走師資博士後的渠道,也得在博後期間進一步有科研產出(如論文、申報青年基金等),才能有機會留校任教。在解決編制後,同樣在導師的團隊,依然可以幫他處理創業後公司的事情。
另外,博士後期間待遇也不算差,如湖南省年均10-12萬元,東部發達區域20萬/年,廣州等區域高達30萬元/年。在這個過程中,導師是否額外給你發放工資,也是你需要關注的問題。沒有額外的補貼(俗話是「拿著雙工資」),真的是吃虧的。
千萬不能是在用博後的待遇「養著」你來做公司的事情。結果就是2年博後,你沒有任何產出,哪怕可以低標準、輕鬆出站,2年間沒有科研產出非常影響你的就業。這就和你鄙人求職,中間失業2年啥都沒幹,再想找份工作不容易的道理一樣。
因此,個人覺得你得和導師談清楚幾個細節問題:
1.日後發展。如能否解決編制等。
2.待遇問題。博後補助之外,是否其他補貼。
3.創業的成果分配。是否有股份等其他激勵措施,還是單純的打工。
要考慮這些細節的原因在於:要是導師創業失敗,依然有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而你再想求職就非常難,論文等成果一般5年內有效。
--結語--
其實,個人覺得和導師的關係「遠」一些,也許相處的更融洽。除非是你能看到有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發展畢業後依然這樣「攪合」在一起,也許時間長了,利益的影響下就會變得陌生或者仇人。
最後,自己要是能找到一份的工作,個人建議還是走出去比較好。當然,最終的選擇還是得你基於了解的各方面信息,自己做好一個利害平衡,選擇自己想要的即可。
你們覺得博士畢業後跟著導師創業好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