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博士培養被指良莠不齊 導師同時帶40名學生

2020-12-16 人民網

博士無用?

有人無奈感嘆:「博士無用。」但很多用人單位卻提出了另一種看法:造成學歷貶值的原因,並非是擴招後引起的博士數量增加,而是龐大的數量背後,暗藏的質量問題。

又到畢業季,在700萬求職大軍中,5萬左右擁有博士學位的畢業生淹沒其中。有數據統計,2008年,中國博士學位授予數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2010年,全國博士招生計劃為6.2萬人。

中國儼然已經成為博士「大國」,博士帽曾經的耀眼光環也隨著博士人數的增加而暗淡。

今年的5月27日,一場特別對話活動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對話的雙方一邊是中國第一代博士,他們如今功成名就,在各個領域擔當權威和領軍人物,而另一方則是年輕的博士生們,他們要面對的是就業壓力、科研重任。

不同時代的博士畢業生,面對不同的困難與困惑,博士們的境遇,折射了時代的改變。

致30年前的青春

11位「新中國第一代博士」聚會在大學校園裡,個個神採飛揚。30年前的5月27日,經歷過了十年「文革」,中國的學術界開始在一片百廢待興中漸漸復甦。繼教育部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後,這一天,18位中國國內培養的「土博士」,在經歷了論文評審和答辯之後,終於師成出山。1983年的 5月27日,18位博士在人民大會堂被集中授予博士學位,成為新中國的第一批博士。

當年被外界戲稱為十八勇士的青年學子,如今已均年過花甲,成為了國內知名高校的院士、校長及教學名師。

馬中騏,博士學位證書編號為10001,在當年18人中,他是第一個進行論文答辯的,歷史選擇他成為新中國第一名自己培養的博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畢業後,馬中騏留所工作至今,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學生早已桃李滿天下。

在華東師範大學的聚會上,馬中騏展示了一份珍貴的資料——30年前的博士答辯現場錄像。由於年代久遠,錄像畫面不是太清晰,但黑白的影像再現了當年真實的場景。畫面中,馬中騏用幻燈片演示論文內容,不時在黑板上進行演算,儘管設備簡陋,答辯過程卻是一絲不苟。

就像黑白影像的簡單一樣,30年前,攻讀博士學位是一個艱辛而又單純的過程。受「文革」影響,李尚志曾在四川大山裡當鄉村教師,教書之餘,他沒有放下數學,心中的信念是,「國家總有一天需要數學人才」。當命運給了李尚志重新回到大學的機會時,他毫不猶豫地抓住,成為第一代博士。面對30多年的命運變遷,如今任教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李尚志教授感慨:「因為有這種特殊的經歷,所以我們會特別珍惜搞科研的機會,這一點可能現在的學生沒辦法體會。」

太多還是太少?

1983年首批博士授予大會之後,時任復旦大學校長的蘇步青在座談會上說出了一句讓人意想不到的話:「這麼多博士怎麼辦?」許多人不明其意,全國才剛剛培養出18名博士,怎麼就多了?後據一位當時在場的《人民日報》記者回憶:「他已經預感到將來我國授予的博士會非常多。」

據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具有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單位已達到347個,在校博士研究生共計24.6萬人。與1983年首屆的18人相比,這個數字增長了1萬倍有餘。據權威人士透露,目前,我國擁有博士授權資格的高校和博士人數均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

博士多了是壞事嗎?面對近些年逐漸加大的就業壓力,一些本科生開始為了逃避就業壓力而選擇讀研暫避風頭,這幾乎已經是眾所周知的現象。一些人一口氣讀到博士,畢業時卻發現,還是要面臨同樣的就業難題。

有人無奈感嘆:「博士無用。」但很多用人單位卻提出了另一種看法:造成學歷貶值的原因,並非是擴招後引起的博士數量增加,而是龐大的數量背後,暗藏的質量問題。

30年前首批18名博士的超豪華導師陣容標準,註定會成為一個難以複製的瞬間被載入史冊。5月27日的座談會上,一位當年的老博士提到高校擴招時感嘆:「我們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幾乎都是院士及各領域內的頂尖學者,而且每人只帶一兩名博士。不像現在這樣,有的人同時帶40多個學生,我都不知道怎麼個帶法。」

「博士培養得多了,自然良莠不齊,這是很自然的現象。現在媒體關注博士群體,不應該單單看到博士隊伍中一些專業水準較弱的人群,還應該看到一些優秀的、好的代表。擴招增大了博士隊伍的基數,優秀人才的絕對數量自然也隨之增大。說現在培養博士的整體質量不如我們第一批,但這當中每年優秀人才的絕對數量肯定大於18個吧。」對於博士質量下降的說法,李尚志卻持不同的意見。

讀博動機

上世紀90年代從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的博士趙燁德,現為一名優秀的整形外科醫生。趙燁德毫不客氣地批評:「現在的醫學博士,普遍太水了。」不久前,趙燁德剛剛拒絕了一位即將畢業的博士到醫院實習。這位博士生的簡歷顯示,學生在碩士階段從事的是寄生蟲專業的研究,而考博時卻跨專業選擇了整形外科。「現在的年輕人,在專業上則太過功利,只考慮就業和待遇,卻很少有對學術負責的。寄生蟲領域剛剛涉足沒多久,屁股還沒坐穩,就有跳到外科領域要給人開刀。」趙燁德表示,他更傾向於接收碩士時就學整形外科專業,或者是有醫院臨床工作經驗後再選擇讀博深造的畢業生。

在後續的採訪中記者發現,大多數改換專業的考研者,都是根據就業情況、報考人數與錄取人數之間的比例、甚至是與導師的關係來選擇,很多導師在考慮錄取標準時,也會摻雜學術以外的考量。

一種觀點認為,博士畢業生質量的下降,與單一的評價標準有關係。在趙燁德看來,不同專業需要有不同的考核標準,對於一些偏向於理論研究的專業,可以以畢業論文作為學位考核的唯一標準,對於一些偏實用性的專業,則應該考慮對學生的實踐經驗設定硬性要求。「學位培養沒有細化的標準,導致一些學生在考研、考博時亂跨專業,結果學而不精。」

趙燁德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以整形外科的博士為例,3年一共6學期,第一學期上馬列毛鄧和英語等公共課,之後的兩年名義上用於做課題寫畢業論文和手術臨床,到了最後一學期開學,就要交論文,之後的兩三個月要在與導師的溝通中一邊對論文加以修改,一邊準備答辯。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博士生在3年的讀博生涯裡,充其量只在手術臨床實習6個月,甚至很多人根本沒有拿刀的經驗,只要論文通過,就畢業了。「這樣的博士畢了業,哪個醫院敢要?當然,其中很多人選擇留校任教,自己沒做過一次手術,卻又開始教別人拿手術刀。」

英國、日本等國推行「論文博士」機制,規定論文博士生只要在3至10年在讀期間與導師做交流論文,而畢業時也同樣要拿出相當於博士畢業生學術水平的論文,答辯合格後即可獲得和全日制課程博士生同樣的學位。2008年,國務院學位辦副主任郭新立曾表示,國內不存在所謂的論文碩士和論文博士,若發現這類情況,教育部將「決不手軟」。

文辰輝說,當初自己之所以選擇生物專業,就是因為聽了當時流行的一句話:「生物學是21世紀的科學。」文辰輝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生物專業很熱門,錄取分數線最高。「我們清華大學生物系那一屆招進了30人,幾乎全是各省的理科狀元。當時,我選擇生物的想法就是,我考了最高分,當然要上錄取分最高的專業,最好比花最貴的錢,一定要買標價最貴的東西一樣。」

正是這樣一個抽象而空洞的概念,決定了文辰輝接下來11年的學業方向。文辰輝的同學大多有著同樣的想法,「我們30名本科生,其中起碼有20人和我一樣,僅僅是因為一句口號,就選擇了這個專業。」

5年本科結束之後,文辰輝的同學們絕大多數選擇讀研、讀博,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文辰輝說,雖然前5年幾乎完全不熱愛生物,但在之後赴美深造時,他還是選擇了這一專業,在哥倫比亞大學度過了6年的碩博生涯。

「到美國後,有一種強烈的感覺,美國課堂上導師啟發式的授課,和學生發散性的思考方式,讓我有如新生。」後來,博士研究生畢業後,文辰輝曾從事科研工作,但最後還是選擇接受MBA教育,成為一家投資公司的董事。

「我在打算讀MBA之前,徵求過導師的意見,她雖對我的離去感到惋惜,但仍然支持我的選擇,並為我寫了推薦信。那時是1998年,美國經濟泡沫時期,投資市場很好,再加上我在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本來就是巴菲特的母校,所以學生選擇經商的很普遍。當然,學過的東西都不能算是白學,學習生物時養成的思維方式、思考邏輯,使我終生受益。」

另類博士

30年過去,首批18名博士後來儘管經歷各不相同,卻無一人「下海」,仍在從事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堅守著老一輩學者的育人傳統。馬中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曾表示:如果做不出什麼成果,就對不起這個『第一批』,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責任感。如今,社會環境不同,博士生們選擇怎樣的人生道路,卻有了不同的考量。

苗青,歷史學博士,現在是上海濱海古園的歷史研究員。

1999年本科畢業後,苗青有過長達8年的教師經歷。「我從小熱愛歷史,本科學歷史,畢業後又在一所中學教歷史。」工作的時間越久,苗青越覺得只在課堂上教授淺顯的歷史知識,無法滿足自己對歷史研究的渴求。抱著這樣的心態,2007年,苗青又一次走進大學,開始了自己碩博連讀的生涯。

「很快到了要找工作的時候,歷史這種專業,不教書其實很難找到對口的工作。」苗青回憶,當時他曾嘗試著將簡歷投給幾所高校,希望能教授大學歷史公共課,但都沒有回音。在一次學校的招聘會上,苗青看到了濱海古園的招聘信息。「濱海古園作為一個公墓招聘歷史研究員,可見這裡是有文化追求的。」苗青告訴記者,能繼續從事歷史研究,是自己擇業的最重要考量,正是因為這樣,苗青最終向濱海古園投遞了簡歷。

擁有博士學位的苗青很快受到了招聘方的重視,濱海古園的領導還特意邀苗青來墓地參觀。「看到他們的名人陳列館時,我發現這裡對很多長眠於此的名人,都只有簡單的介紹,多數是從網上找到直接拷貝下來的,有些地方還不準確,大概是因為之前沒有專業的人來做這個工作吧。那時我開始意識到,在這裡,自己將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事實證明,這裡的發展空間比苗青最初設想的還要廣闊。苗青編撰了兩本詳盡介紹古園內名人的書籍之後,又在古園內新開闢的上海故事墓區,協助收集各種文化元素。「當時我提供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在我的牽線搭橋下,一些名人的後人和高校的歷史研究院,也開始和濱海古園建立了合作,這是我來這裡工作之前沒有想到的。」

「土」與「洋」

成為高校教師,是很多人攻讀博士的動機,也是博士畢業生的「傳統」出路。這些擁有博士學位的高校青年教師,如今常被稱為「青椒」。

選擇成為「青椒」,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講師劉弢的理由是:「我希望有穩定的工作、寬鬆的時間和良好的學術環境。」在這位頂著「80後作家」頭銜的青年教師看來,留在高校教書,既能有充足的時間繼續自己的文學創作,又能與眾多業內知名學者交流,可謂一舉兩得。

劉弢本科學習的專業實際上與媒體傳播並無關係,但憑著自己在文學方面的天賦,畢業後他很快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難為情》,因為涉及出版行業,劉弢結識了一批媒體界的朋友,遂決定在媒體傳播領域讀研深造。2004年底,已經考取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的劉弢,又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小說《新青年卡卡》,並因此進入上海市作協。對於自己博士畢業後留校選擇,劉弢表示十分滿意,學校裡環境相對單純,工作穩定又有寒暑假。儘管與進入企業的同學相比,大學教師的待遇是少了點,但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大學老師還是十分值得尊重的。

國人習慣把留學海外並最終拿到博士學位的人,稱作「洋博士」,這一稱呼與本土培養的所謂「土博士」相對。

現任華東師範大學軟體學院副教授的劉曉,在合肥工業大學完成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本科和碩士學習後,曾一度留學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並獲得了信息與通訊技術專業的博士學位,留學期間,也曾在斯威本科技大學擔任過助教。「在澳大利亞時,我參加過很多中國留洋博士的沙龍,關於是否考慮回國的問題,也被一再問及。我覺得80後一代人,選擇回國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大家都是獨生子女。很多人想著趁父母還年輕,抓緊時間出國看看,等到父母年紀大了,還是要回來發展。」

劉曉表示,目前國內鼓勵留洋博士回國,一些高校也開出較高待遇,加大在海外對中國留學生的招聘力度,這些都是洋博士回國的誘因。但說到底,國內待遇再高,和國外比還是有差距的,真正讓很多洋博士選擇回來的,還是一些家庭的現實問題。

相關焦點

  • 高校導師帶學生被指「使用苦力」 不盡責應淘汰
    導師拿研究生當苦力,這類情況是否存在?應該怎麼看?本報記者就此做了多方調查。  學生自白1:幹苦力為的是換文憑  36歲的陳偉是北京某著名高校2010級博士研究生,目前博士論文已近完工,並與一所985高校籤訂了就業協議,而導師卻突然提出讓他延期兩年。  「真沒想到導師會這樣!
  • 書法博士生導師與博士的存在,有什麼意義?網友:書法不需要博士
    藝術同樣如此,而在我國的藝術史當中,又可以單獨將繪畫史和書法史細化出來。無論是繪畫還是書法,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其某項「首創」的存在,比如說當代書法有一項「首創」就必將載入書法史——書法博士生導師與書法博士的存在,都是書法史上的第一次。
  • 院士當本科生導師,北科大學生真有福,中國大學導師制能否實現?
    在我們羨慕北京大學本科生的同時,我覺得有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北京科技大學這樣到底算不算導師制?中國大學的導師制能實現嗎?導師制起源於伊斯蘭教,原是指一種師徒相授的宗教傳承制度,在十四一種世紀被英國牛津大學引入高校。從此,導師製成為一種教育制度,與學分制、班建制同為三大教育模式。
  • 本碩直博| 2020中泰博士聯合培養專項
    北京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與 泰國瑪哈沙拉堪大學(MSU)基於友好合作,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共同培養跨國跨領域合作人才計劃,設立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專項,涉及教育、金融、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的合作領域。
  • CSC聯合培養-在讀博士獲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邀請函
    小貼士:國內的聯合培養在國外通常視為訪問學者或訪問學生,根據留學基金委說明:赴美國等國家的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取得的邀請信上身份有:joint PhD. student、visiting student、visiting researcher等多種形式。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培養機制的變革與追求
    1983年5月27日,人民大會堂接待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培養的首批博士,在這18名博士中有7名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早在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大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研究生院。30多年來,在我國自主培養博士當選的院士中科大博士佔1/6,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科大理科獲獎比例居高校之首。
  • 西安交大博士自殺:博士像油鍋裡的薯條
    讀博士比碩士壓力大很多,承受相應的科研壓力和生活壓力,需要有強大的內心。我國軟實力不比外國,卻需要在國際期刊發表一定水平的文章,否則畢業不了,或者即使畢業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同時,我國博士生活補助太低,面對同齡同學結婚、生子、買房以及日常禮尚往來的份子錢來說,博士能獨立解決吃飯問題就不錯了,更不要說社會交際了。
  • 高校教職僧多粥少,英反思博士培養模式
    據英國《衛報》近日報導,與鮑德維茨一樣,英國許多大學的博士生正面臨畢業後無法就業的難題,而導致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或許正是培養他們的高校。博士生成廉價勞動力「我沒有對獲得博士學位後的生活做好準備。我的導師也不允許我將時間用於非研究方面。」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與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 2019年聯合培養旅遊管理博士項目招生簡章
    三、報考手續符合報考條件的人員須在規定報名時間內同時完成國內及國外申請手續:國內申請手續:在規定時間內提供以下材料的電子版以及紙質版:1.《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與南卡羅萊納大學聯合培養旅遊管理博士項目申請表》中英文版。2.兩位相關領域專家英文推薦信。3.本人身份證掃描件。4.本人一寸證件照電子版。
  • 研究生和導師之間是什麼關係?為何會出現偏差?該如何處理?
    文|冷絲欄目|研究生教育《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中國教育在線)顯示,我國研究生招生人數在逐年上升,在1978年,研究生招生10708人,到2017和2018年,招生數量突破80萬(包含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 6年讀完本博,博士培養計劃是真香還是加速內卷?-虎嗅網
    試想一下,大家本科畢業需要 4 年,再讀個碩士需要 3 年,加起來一共七年,而坐上火箭的北大物院學生,已經喜提博士學位。聽起來,可不是真香嗎?事實上,不止是「強基計劃」的各種政策,近些年來,我國的博士培養計劃一直在加速,碩博連讀、直博生等詞彙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家的眼前。碩博連讀:招生單位從本單位已完成規定課程學習,成績優秀,且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學碩士生中擇優遴選博士生的招生方式,一般在碩士二年級時進行選拔。
  • ...促進我國高校人才培養——以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麥道國際...
    借鑑國外先進理念與模式促進我國高校人才培養——以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麥道國際學者學院為例金雷人才培養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富有經驗的學校院長、教授作為學生的領路人,甘為人梯,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將自身突出的能力激發出來,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在各類教育、政治、文化場合,麥道學院也會組織學生直接與行業領導人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並尊重不同觀點,從不同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部分麥道學者同時兼任「企業合作夥伴」(corporate fellow),聯繫學界的最新科研成果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和生產。
  • 教育部:研究生導師不得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係
    我國研究生教育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生導師隊伍,對建設研究生教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
  • 2021中央財經大學博士招生考試簡章
    普通計劃定向就業博士研究生僅通過申請考核招生,招生名額為11名,其中經濟類6名,管理類2名,法學類2名,理學1名。2021年招收各類專項計劃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規模需待教育部下達。思政骨幹計劃和思政課教師計劃招生專業為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中國經濟與管理研究院、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不招收普通計劃定向就業博士研究生和專項計劃博士研究生。
  • 青島農業大學將與韓國蔚山大學聯合培養博士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與韓國蔚山大學正式籤署兩校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項目合作協議書,雙方同意以互信、互惠、互利為原則,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共同開展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合作推進人才培養的國際化,聯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能夠適應國際前瞻性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的高級人才,助力學校高水平應用學科建設。
  • 中國科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聯合培養博士
    安徽日報4月25日訊 4月24日,中國科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在合肥舉行籤字儀式,兩校決定在雙方去年合作成立的聯合高等研究中心(蘇州)開展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
  • 同時收到斯坦福、華盛頓、UCL、CMU 和 NYU offer 的博士申請,是...
    第二位學生存在的風險在於,他可能需要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去獲取在 A 級會議上發表論文所需的科研能力。對於導師來說,推動這位學生在 NeurIPS 發表論文是有壓力的,與那些已經具備必要科研能力的學生合作會更容易。如果導師和學生間的壓力更小,那麼建立一種牢固的專業關係會更簡單,從而使得彼此間的合作也更容易和有趣。因此,潛在導師有理由按照你發表論文的會議的知名度去進行挑選。
  • 雙十中學推出「百年英才計劃」 書院制和導師制為兩翼讓學生飛更高
    它們繼承了我國古代的書院文化傳統,借鑑了牛津大學等世界頂級研究型書院模式,同時,又結合了雙十的特色與傳統。學校希望通過這樣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精英學生組隊的思想交流與碰撞,給予學子們更高的平臺、更廣闊的視野、更科學有效的指導。  哪些學生可以參與這個計劃呢?「不是成績好就可以加入的,關鍵還是要看綜合素養。」
  • 培養國家未來科技創新主力軍 「博新計劃」成效顯著
    調研結果顯示,優秀博士來源不足是博士後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制約博士後培養質量提升的最主要因素。「當時,人社部和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反覆研究,認為有必要推出一個人才計劃,進一步統籌和發揮博士後合作導師、設站單位的作用,集中有限財力和有效政策資源,著力吸引國內優秀博士畢業生進站做博士後。」
  • 南理工博士為嚮導師索取畢業證跳樓(組圖)
    發帖人說:「當時這個博士邊哭邊坐在窗臺上。據說是因為他的導師不讓他畢業。「博士說,不讓畢業我就去死,導師就說,那你去死好了。」  記者昨天來到了博士生跳樓的地點:南理工一號門,這一區域是老師和學生的宿舍,周圍車水馬龍,熱鬧無比。對於上周六博士跳樓的事,不少居民都是親眼目睹。一個常年在門口賣魚的老大爺指著163幢說,事情就發生在這幢樓的2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