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人們都會掛起紅燈籠來,營造元宵節的喜慶氣氛。隨著工藝的改進,如今手工做燈籠的藝人已顯見,不過在滕州市鮑溝鎮的褚村有一位65歲的老人,他從懂事兒起就跟隨他的父親開始製作燈籠。
小編走進了褚福金老人的家裡,看著這位老人戴著眼鏡和妻子以及兒子正在扎鬧元宵的燈籠。據他介紹,最早做燈籠是因為小時候家裡比較窮,做了燈籠走街串巷賣掉後可以換糧食。而今天他和妻子以及兒子做燈籠,是因為自己已經愛上了這門傳統的手工藝。
一進入臘月,褚福金一家人就開始製作燈籠,做好後就由兒子褚洪陽趕集去賣燈籠。因為他們做的燈籠顏色亮麗、造型出色,又是傳統工藝的製作深受人們的喜愛,看似簡單其實製作一盞燈籠並不容易。從選材到完成要經過繪圖、燙紙、粘貼、剪樣、裝訂、裝飾、鑿花等幾十道工序。還要用紅字刻各種圖案再進行粘貼等,經過精心製作傳統工藝的燈籠才能展現出古典美來。為了更好地弘揚和傳承燈籠製作的傳統工藝,褚福金老人將這門傳統的工藝傳授給了兒子和附近的村民。傳統的工藝製作雖然很多人並不會做,但是人們對於兒時的回憶,對於傳統工藝品的熱愛卻沒有減少。總是有人感慨,現在這過年少了點年味兒,那什麼是所謂的年味兒呢?這年味兒就是對傳統的堅守對記憶的傳承。
想獲得更多新聞資訊,收看滕州電視臺節目直播,請登錄滕州手機臺或者掃描屏幕下方的二維碼,方寸之間,精彩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