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近代開大悟的兩位「高僧」!

2020-12-11 凡心問禪

在佛教歷史之中,出現過很多很多開悟的祖師大德,其中有居士,也有出家師父。那麼在近代有沒有開悟的祖師大德呢?其實有的並非大家所想,佛涅槃五百年之後就沒有人開悟了。其實不是,隨時隨地都有人開悟,只是因緣問題。那麼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兩位近代開大悟的「高僧」。

一、虛雲老和尚

虛雲禪師(1840--1959),籍湖南湘鄉人,生於泉州,俗姓蕭,名古巖,字德清,六十歲後改字幻遊,號虛雲,乃是近代「一身系五宗法脈」的禪宗大德。

虛雲禪師,從十九歲出家,二十歲受三壇大戒,老和尚世壽120歲,出家101年。對於佛教的發展有著無量的貢獻。老和尚不僅創立了中國佛教協會,還為後世禪宗的復興,培養儲備了大量的護法居士與弘法高僧。比如大家熟悉的「虛雲十大弟子」等等,諸多弘法高僧。

想必大家都聽過老和尚的開悟故事,一個杯子就掉地上碎了,老和尚就開悟了。因此也留下來一首老和尚的開悟偈「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又偈:「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老和尚一生也是充滿了傳奇色彩,從哇哇落地,到往生圓寂。一生可謂是多災多難,既有牢獄之災,也有病痛折磨。老和尚出生和佛陀比較相似,但有一點不一樣,老和尚並未見過生母。為什麼?因為出生之時,「生為肉球」,從出生就和「哪吒」一樣是一個肉球。其生母也以為沒有生子無望,遂一氣壅死。老和尚雖生與肉球,但有菩薩相助,後被切開肉球,出現一個大胖小子。

在佛門之中有這麼一句話用於形容老和尚,「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鐘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

二、來果禪師

來果禪師(1881-1953),俗家姓劉,名永理,字福庭。湖北省黃岡縣人。出家後,法名妙樹,字來果,號淨如。來果禪師,七歲機緣巧合聽到心經中的一句「無智亦無得」就此萌生出家修行之念,但因機緣未到難行出家之路。但來果禪師未曾斷絕出家之念,每天早晚誦讀《心經》七遍。

來果禪師孝心及重,在來果禪師十八歲之時,父親患重疾,醫藥無效。來果禪師就學古人割肉療親,虔誠稟拜諸佛,割肝救父。說來也奇怪,當刀子割下去之時,竟然不曾流出一滴血。來師於1980年與禪堂開悟,遂前往終南山潛修。後出山廣修寺院,為佛教做出了重大貢獻。

可能很多人會說,佛教之中近代開悟的有很多,但為什麼說這兩位是開大悟呢?佛教之中,悟處有兩種,一種是大疑大悟,一種是小疑小悟。這樣說可能大家不太能理解,打個比喻來說,小悟如讀書三年進了學,而大悟如讀書三十年才進學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如虛雲禪師、來果禪師都是讀書不止三十年而進學。

相關焦點

  • 兩位平均年齡121歲高僧遇文殊菩薩顯靈,曾改變世界佛教格局
    文殊菩薩 ,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全稱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化身,凡人修佛需要依靠智慧,佛教本身也依靠智慧,所以文殊菩薩是諸佛之母。有兩位高僧都與文殊菩薩有緣,一位古代人,一位近代人。第一位是戒賢法師,他是那爛陀寺的主持,是天竺著名的佛教高僧,有123歲的高齡。
  • 佛教:「太虛」與近代佛學教育
    現代佛教教育的建立,為中國近代佛教復興提供了人才準備。除了歐陽竟無的支那內學院,成就最大的,當屬太虛創辦的出家眾在家眾兼收的武昌佛學院。太虛最初試圖在淨慈寺依託寺院興辦佛教大學,進行寺院叢林的學院化,但因受到寺僧的激烈反對而未成功。
  • 近代高僧有哪些?南懷瑾和李叔同都拜誰為師?
    但是在佛教界仍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大師紛紛出世振興佛教,甚至參加抗日鬥爭。他們當中有傳承禪宗五家法脈,大興淨土宗,振興南山律宗,他們為振興佛教以及佛教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氣象。那麼近代德高望重的高僧有哪些?印光法師(弘一大師老師)印光法師(1861-1940),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號繼廬行者,被認為是和虛雲大師、太虛大師和弘一大師並列的民國四大高僧之一。
  • 近代的四位高僧大德告訴你原因!
    佛教經藏,浩如煙海,其佛門有語「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持誦經典是殊勝的,是能開智慧的,能讓自己擁有正知、正見、正信等等。那麼在佛教諸多經文之中,有一部經典從譯出到現在,一直被諸僧推薦,那麼是哪一部經典呢?它就是《地藏經》。地藏經是佛教中的「大孝經」,亦是記載「因果」的一部經典。
  • 農曆十月二十 近代高僧冶開老和尚圓寂92周年紀念日
  • 這位中國近代第一高僧,生前給後人留一字,至今無人參透
    ——馬克思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65,閱讀約3分鐘如果要對中國近代湧現的真正的高僧進行排名,那麼虛雲禪師可以毫無爭議地排在第一位。虛雲禪師,又名虛雲老和尚,一生有太多傳奇,120歲時圓寂。他的貢獻可與印度佛教史上的龍樹菩薩相媲美。虛雲禪師19歲出家。之後,他進行了多年的苦修。這期間,他住窯洞,吃野果,喝山泉。可以說是不食人間煙火。光緒十八年(1892年),虛雲禪師遊歷陝西終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薩三寺,從西藏到印度,錫蘭(今斯裡蘭卡),緬甸等國,行程萬餘裡。近代中國外憂內患。
  • 近代著名高僧活了119歲,圓寂前留下一字,有何特殊深意?
    佛教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發源地是古印度,之後傳入我國。在歷史上有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關於佛法的描述,最著名的就是《西遊記》,至今佛教在我國都佔有重要位置。由於佛教在我國備受推崇,所以自古以來出現了許多得道高僧,他們傳播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時刻懷有一顆菩薩心腸。
  • 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印光大師的「十念計數法」
    印光法師(1861—1940),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四人分別是虛雲老和尚、太虛法師、印光法師和弘一法師
  • 明代兩位高僧與五臺山的故事
    卻說李太后好佛,萬曆皇帝也想利用佛教,實行無為而治(神宗皇帝頒施五臺山的《大藏經》即達8部之多),故而萬曆一朝,五臺山佛教大興。其時,全山有寺104所,天下僧人莫不趨禮文殊道場,五臺山高僧倍出。這裡先從活躍在五臺山的兩位高僧說起,一位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一位是受過萬曆皇帝嘉獎的妙峰。令人稱奇的是,他們宗教情志的不同色彩,卻使他們走出了不同的人生。
  • 農曆七月二十九日 近代高僧虛雲禪師誕辰紀念日
    虛雲禪師(1840~1959),近代高僧,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脈的禪宗大德。據《虛雲老和尚年譜》記載,禪師原籍湖南湘鄉,清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九日生於福建泉州。十九歲時於褔建鼓山湧泉寺,「禮常開老人為披剃」。次年,「予依鼓山妙蓮和尚,圓受具戒,名古巖,又名演徹,字德清」。
  • 「大陸佛教極少有高僧,大量的是中低僧!」刺客學者江燦騰眼中的大陸佛教
    本文刊於2006年南方人物周刊,原標題《當代神州 高僧何處尋?——一位臺灣學者眼中的大陸佛教》特約撰稿|黃廣明攝影|姬東「少林寺已經變成了一個精緻的雜耍推廣團!」「大陸佛教極少有高僧,大量的是中低僧!」「我會過北京的頂尖學者之後,深感失望,並決定此生可不必再訪北大校園!」
  • 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高振農
    總之,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文化的密切關係具體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面:一、佛教界人士積極從事佛學研究,創辦各種佛教文化教育機構,推動佛文化在近代中國的復興近代佛教文化是隨著西學的傳入和受到歐美、日本佛學研究的影響而得到重振的。著名佛教居士楊文會在南京創辦金陵刻經處,後又兩次出訪,結識日本佛教學者南條文雄,陸續從日本找回我國失傳的經論300餘種,從中選出部分刊印。
  • 藏傳佛教在近代上海的流傳與發展—吳平
    [摘要]:藏傳佛教自元代以來不斷傳入內地。到了近代,藏傳佛教的格魯派、寧瑪派同時在上海流傳,開始在上海產生影響。本文即是探討藏傳佛教格魯派、寧瑪派在近代上海流傳、發展的情況,以及藏傳佛教在上海文化教育方面的行跡。
  • 中國近代第一高僧,活到120歲,圓寂前留下一個字,至今無人參透
    如果要把近代中國湧現出來的真正高僧做一個排名,那麼虛雲禪師可以毫無爭議地排在第一位。虛雲禪師,又稱虛雲老和尚,他一生有太多的傳奇,而且以120歲高齡圓寂。虛雲禪師,俗名蕭古巖,字德清,別號幻遊,1840年出身於福建泉州。
  • 中國近代十大高僧之一梵唄第一人廣慈長老:做了85年窮和尚
    中國近代十大高僧之一梵唄第一人廣慈長老:做了85年窮和尚廣慈長老的三不要:不要廟,不要土地,不要錢>位列中國十大高僧之一的廣慈老和尚,出生於1918年,廣慈長老在十二歲的時候就出家了,他出家於南京棲霞山。
  • 我國近代第一的大德高僧,圓寂時 留下1字真言 至今無人能參透
    從古至今,宗教都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了許多信眾,對社會的影響都是廣泛的,而在我國歷史上,有兩個宗教最負盛名,那就是道教和佛教,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自不必說,而佛教是發源於印度,漢朝時進入我國,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經與我國文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了。
  • 高僧揭秘最靈佛教驅鬼咒語(圖)
    廣慈老和尚(圖片來源:鳳凰佛教)編者按:廣慈老和尚1918年出生,12歲在南京棲霞山出家。16歲就讀焦山定慧寺佛學院,與星雲大師、煮雲大師、蓮航法師等一代高僧同窗修學。是中國近代十大高僧之一。2015年12月18日,鳳凰佛教《大師紀》專欄在臺灣桃園龍潭佛照淨寺獨家專訪了廣慈老和尚,在2個多小時的交流訪談中,廣慈老和尚回顧了他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在老和尚幽默風趣睿智的講述中,我們真正領會到一代高僧的人格魅力。以下是鳳凰佛教《大師紀》專訪廣慈老和尚系列之一。
  • 當代佛教高僧書畫展在京舉辦
    9月5日至7日,由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人民政協報聯合主辦的「高僧墨寶·丹青中國」當代佛教高僧書畫展在京舉行。同時還啟動了「卡昂孤貧孩子幫扶行動」,為遠在青海的孤兒們籌集善款。  此次書畫展以「佛學·中國夢」為主題,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匯聚了100餘位佛教高僧的200餘幅墨寶,體現了中國優秀佛學文化的博大精深。
  • 大悟縣的「大悟」是怎麼來的?
    大悟山原名少華山,為千年佛教聖地。相傳隋朝末年,南陽王伍雲昭不願歸順李淵父子,被唐兵追殺至少華山萬丈懸崖,無路可逃,便長嘆一聲&34;,縱身跳下,幸好被崖下洞中老道所救。後來伍雲昭覺此山雄奇不凡,遠離塵世,居之使人超然物外,便在此落髮為僧,並始創少華山金頂九龍禪寺。
  • 古朝鮮用佛教治國,使其成為全民信仰,為何近代突然「改換門庭」?
    朝鮮佛教建築在高麗時期的《海東高僧傳》中記載道:「釋法空,新羅第二十三法興王也。名原宗,智證王元子,母延帝夫人。王身長七尺,寬厚愛人,乃神乃聖,彰信兆民。二十六年九月,陳遣使劉思與僧明觀來聘送釋氏經論千七百餘卷。三十五年春三月,鑄成皇龍寺丈六像,銅重三萬五千七斤,鍍金重一萬一百九十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