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蝙蝠的進化過程一直是個謎。近日,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地球上蝙蝠的進化可能與5千萬年前地球急劇變暖有關。
蝙蝠
蝙蝠是脊索動物門、哺乳綱下的一類動物,是唯一能夠真正飛翔的哺乳動物;除一般哺乳動物的特點外,還有一系列適應飛行的形態特徵。最小的是混合蝠,體重僅有1.9克,翼展16釐米;一些狐蝠的體重可以超過1.3千克,翼展可達1.7米。蝙蝠全身骨質輕,頭骨癒合程度較高,肩帶發達,胸骨具龍骨狀突起。後肢脛骨、腓骨退化。耳殼發達,常具發達的耳屏或對耳屏。翼膜、耳、唇等處有豐富的感覺毛。顏色多樣,大多是褐色、灰色和黑色。
蝙蝠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同時也是多種人畜共患病毒的天然宿主,能夠攜帶數十種病毒。蝙蝠與其能夠飛行並進行夜間生活相適應,它們在生理機能上也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變化。通常蝙蝠的視覺較差,而聽覺則異常發達,在夜間或十分昏暗的環境中它們能夠自由地飛翔和準確無誤地捕捉食物。70%的蝙蝠種類主要以昆蟲和其他小節肢動物為食;其餘的種類主要以果實、花蜜和花粉為食;一些熱帶種類是食肉的,有3個種類的吸血蝙蝠以血液為食。分布於地球上除南北極和某些大洋島嶼以外的所有地方。
蝙蝠可分為兩個亞目,全世界共有16科185屬962種,中國約7科30屬120種。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出版的《1996年受脅動物紅色名錄》中公布了蝙蝠(翼手目)動物受脅狀況,指出處於極危險(CR)種類有26種,瀕危(EN)有32種,易危(VN)有173種。許多蝙蝠在自然界越來越少,趨於滅絕,嚴重的物種瀕危局面令人深思。
蝙蝠是什麼進化來的?
說到蝙蝠是如何進化來的,其實這個很多人都在研究過,說法也是各種各樣的都有。若是追蹤到2億年以前,蝙蝠和地球上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蝙蝠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
目前,除了南北極和大洋中一些過於偏遠的島嶼,全球絕大部分地區都有蝙蝠,其中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蝙蝠是最多的,光是一個無人類活動的洞穴,就可能存在幾萬乃至數十萬隻蝙蝠,這也讓人好奇起蝙蝠的進化史。
作為地球上最bai古老的動物之一,蝙蝠的進化過程一直是個謎。近日,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地球上蝙蝠的進化可能與5千萬年前地球急劇變暖有關。
蝙蝠是一種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與蝙蝠同時代的動物絕大多數都被自然所淘汰了,只能見於化石之中,而蝙蝠經歷各種災難之後頑強地活了下來,經過千萬年的發展,蝙蝠家族成為僅次於嚙齒類動物的第二大哺乳動物,佔地球上哺乳動物的20%左右。科學家們驚嘆於蝙蝠的生存技巧,但由於化石證據稀少,他們始終不明白蝙蝠是如何進化的。
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稱,在5千萬至5.2千萬年前,當植物茂盛、昆蟲種類達到歷史最高記錄之時,地球曾經歷了一次氣溫急劇上升的歷史。氣候變暖促使昆蟲大量繁殖衍生,蝙蝠於是也演化出獨特的飛行技巧和回聲定位能力,以便能捕捉到獵物。這次暖化也間接導致了其他哺乳類動物品種的急劇多元化。
據悉,研究人員還根據基因特徵對微型蝙蝠和大型蝙蝠的進化關係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一些相當有趣的現象:果蝠那樣的大型蝙蝠,在飛行中不依靠回聲定位;另一類是以捕食昆蟲為生的小型蝙蝠,有超聲波回聲定位的「特異功能」。基因證據表明,大型蝙蝠是從小型蝙蝠進化而來的,而小型蝙蝠起源於5千萬年前的始新世早期。
結語:
蝙蝠的演化歷史悠久,比人類祖先早出現於地球上,它們在這顆星球上已生活了數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由於其特殊的生理特性,蝙蝠身上攜帶了大量的病毒,這些病毒在蝙蝠身上不會發病,這並不是因為蝙蝠的免疫力強,而是因為蝙蝠的體溫高以及其本身特殊的免疫應答系統,並且蝙蝠還具有DNA損傷修復能力。雖然蝙蝠是「移動的病毒庫」,但蝙蝠生活的地區與人類聚集區沒有多少重疊,且蝙蝠是夜行性動物,所以只要我們做到拒絕野味,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