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性」是確定融資活動罪與非罪的界限

2020-12-18 檢察日報

  

  ◇為了嚴格把握正當融資行為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的界限,正確把握非法集資犯罪中「非法性」,需要對「非法性」的認定標準、內涵和認定程序等層次的操作問題進行研究。

  ◇「非法性」的認定標準在早期一直被限定在「未經批准」上。司法解釋將過去「非法性」的一元認定標準,修改為二元標準,具體包括:形式認定標準,即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這是「非法性」判斷的通行標準和具體化規定;實質認定標準,即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

  在正當融資與非法集資之間,行為人均以籌措資金為平臺和載體,但兩者的法律性質卻截然相反,「非法性」是區分融資活動罪與非罪的界限,也是融資行為的刑事法律風險邊界。然而,對於「非法性」這個本質特徵的認定問題,司法實踐中存在很大的彈性和解釋空間,為了嚴格把握正當融資行為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的界限,正確地把握非法集資犯罪中「非法性」,需要我們在教義學上把脈「非法性」本質特徵的流變,並對「非法性」的認定標準、內涵和認定程序等層次的操作問題進行研究。

  一元標準:「未經批准」的形式標準

  從我國規制非法集資法律規範的發展變化看,「非法性」的認定標準在早期一直被限定在「未經批准」上。例如,在1995年商業銀行法第79條中,對於「非法性」的使用術語為「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鑑於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能發生轉變,在2003年修正的商業銀行法第81條中,則被修改為「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准」。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定:「非法集資是指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未經有權機關批准,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的行為。」由此可見,在關於非法集資的早期司法解釋中,「非法性」被限定在「未經有權機關批准」這個形式認定標準上,而且對於批准的主體,採用高度概括的術語。

  二元標準:形式標準+實質標準

  需要提及的是,中國人民銀行在1999年1月下發的《關於取締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中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取締通知》)第1條明確規定了非法集資的四個特點:「(1)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包括沒有批准權限的部門批准的集資以及有審批權限的部門超越權限批准的集資;(2)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出資人還本付息。還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貨幣形式為主外,還包括以實物形式或其他形式;(3)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即社會公眾籌集資金;(4)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集資的性質。」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出臺的《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審理非法集資的解釋》)中,對於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認定,基本上保留了上述《取締通知》中非法集資的四個特點,但也有所發展,這具體表現在將《取締通知》中規定的「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和「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集資的性質」兩個原本單獨並列的特點,共同合併為「非法性」認定的選擇性要件,只要具備其一即可定性,不再要求認定須同時具備兩個特徵。對比可見,在沿用《取締通知》的行政規定基礎上,司法解釋將過去「非法性」的一元認定標準,修改為二元標準,這具體包括:

  (1)形式認定標準: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這是「非法性」判斷的通行標準和具體化規定,不僅便於司法操作,也契合於我國對吸收公眾存款實行審批制的法律規定。後來,最高人民法院為適應新形勢下打擊新型非法集資活動的需要,明確指出未經批准只能適用於法律明確規定應當審批而未經審批的非法融資行為,而包括合法借貸、私募基金等在內的合法融資活動,則無需有關部門批准;獲經批准並不一概合法,違法批准、騙取批准的集資行為仍屬於非法集資;對於法律已有明確禁止性規定的行為,沒有必要考慮是否批准的問題;對於以生產經營、商品銷售等形式進行非法集資的行為,是否批准不具有直接判斷意義。因此,「非法性」包括未經批准,但不限於未經批准。換而言之,如果將「非法性」的認定局限在單一的形式認定標準,則不能滿足打擊非法集資的實際需要,這是產生二元認定標準的現實驅動力。

  (2)實質認定標準: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也納入「非法性」的認定範圍之列。如前所述,該司法認定標準源自於《取締通知》,但在用詞上有所改變,從「掩蓋非法集資的性質」改動為中性詞語「吸收資金」,捨棄了否定性評價的用語,由於該標準屬於實質性認定範疇,即對此標準認定的關鍵,不在於是否批准,而在於是否以生產經營和商品銷售為名,行非法集資之實,故其外延更為寬泛,有可能導致打擊非法集資範圍的擴大化。

  二元標準的新發展

  在《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徵求意見稿)》第2條中,非法集資被定義為:「未經依法許可或者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不特定對象或者超過規定人數的特定對象籌集資金,並承諾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的行為。金融管理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細分可見,「非法性」的認定標準將再次得以發展,被界定為以下兩個類型:(1)未經依法許可。對比而言,這基本保留了現行司法解釋中的形式認定標準,但將其中的「批准」一詞,修改為「許可」。在外延上,「許可」要寬泛於「批准」。例如,在我國的行政許可制度中,事前備案是指完成備案登記手續後方可開始活動,體現了審批制。這相當於將未經依法事前備案的集資行為等納入「非法性」範疇,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非法集資的打擊範圍。(2)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取消了現在司法解釋中的「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之實質認定標準,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值得肯定。但是,也應該看到,該認定標準實際上是套用了刑法第253條之一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中關於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的「非法性」之用詞,其法律外延依然很寬。筆者認為,目前對此仍需加以限縮,即借鑑非法經營罪的規定,將「非法性」一詞中的「法」之範圍,僅限定在「違反國家規定」的層面上,防止行政主管部門對金融部門利益予以特殊保護的行政規章介入,從而體現出防止非法經營罪在司法中濫用的成功範例。例如,《審理非法集資的解釋》第1條明確規定本類犯罪為「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規定」,從法律措辭看,該解釋採取絕對性立場,完全排除國家規定之外的部門規章作為認定「非法性」的依據。最高人民檢察院2018年發布的關於保護民營企業發展的執法司法標準中,在嚴格把握非法集資「非法性」的認定時,則要求應當以商業銀行法、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等國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同時可以參考中國人民銀行、銀保會、證監會等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國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規制定的部門規章或者國家有關金融管理的規定、辦法、實施細則等規範性文件。由此可見,該司法標準採取的是「可以參考」部門規章的立場。

  在上述司法標準基礎上,「兩高一部」在2019年聯合頒行《關於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條關於非法集資的「非法性」認定依據問題中,明確要求司法機關在認定時,「應當以國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對於國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規僅作原則性規定的,可以根據法律規定的精神並參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等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國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規制定的部門規章或者國家有關金融管理的規定、辦法、實施細則等規範性文件的規定予以認定。」對比可見,該意見是繼續採取中間立場,但也有所發展,把「可以參考」部門規章的前提限制在「國家金融管理法律法規僅作原則性規定」的領域。

  「非法性」認定的行政程序前置之流變

  對於涉嫌非法集資案件性質的認定,國務院在2007年頒布的《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工作機制》中,要求按照以下分工進行:「1.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政策界限清晰的,由案發地省級人民政府組織當地銀監、公安、行業主管或監管等部門進行認定。性質認定後,由當地省級人民政府組織進行查處和後續處置。2.重大案件,跨省(區、市)且達到一定規模的案件,前期調查取證事實清楚且證據確鑿、但因現行法律法規界定不清而難以定性的,由省級人民政府提出初步認定意見後按要求上報,由聯席會議組織認定,由有關部門依法作出認定結論。」這是在行政程序方面,對「非法性」的認定予以界定。

  在打擊非法集資的司法實踐中,有時還會遇到民間集資行為是在當地政府的默許和同意下進行的,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在2011年頒布的《關於非法集資刑事案件性質認定問題的通知》中規定:「行政部門對於非法集資的性質認定,不是非法集資案件進入刑事程序的必經程序。行政部門未對非法集資作出性質認定的,不影響非法集資刑事案件的審判。人民法院應當依照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有關規定認定案件事實的性質,並認定相關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對於案情複雜、性質認定疑難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在有關部門關於是否符合行業技術標準的行政認定意見的基礎上,根據案件事實和法律規定作出性質認定。」由此可見,對於「非法性」認定的行政程序前置問題,該通知是採取否定立場,以便保證對非法集資行為的及時打擊。

  此外,2014年「兩高一部」《關於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條,就基本原則方面規定:「行政部門對於非法集資的性質認定,不是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進入刑事訴訟程序的必經程序。行政部門未對非法集資作出性質認定的,不影響非法集資刑事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判。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依法認定案件事實的性質,對於案情複雜、性質認定疑難的案件,可參考有關部門的認定意見,根據案件事實和法律規定作出性質認定。」考慮到非法集資屬於行政犯的範疇,牽涉面很廣,如果在司法認定時完全排除有關部門對「非法性」的認定意見,並不現實和可行,故在該意見中對否定行政程序前置的立場有所鬆動,規定「可以參考」行政認定意見,並且把認定範圍限定在「案情複雜、性質認定疑難的案件」。

  (作者為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中國犯罪治理藍皮書:處理涉民企案要準確把握罪與非罪界限
    藍皮書指出,在涉民企刑案適用時,應適時調整從寬和從嚴的內容,要準確把握罪與非罪的界限、民事欺詐與刑事詐騙行為,以免造成冤假錯案。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從提出至今已十多年,對當今我國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罰執行和犯罪預防的指導作用日漸顯著,其基本刑事政策的地位也愈加鞏固。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貫徹從「嚴」和「寬」兩方面體現。
  • 假冒註冊商標罪與非罪界限的認定
    2015-08-17 14:30:59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李露   對假冒註冊商標罪罪與非罪界限的認定需要對情節嚴重程度進行認定
  • 正確把握罪與非罪界限 依法懲治「不裝腰包的腐敗」
    對於瀆職這種「不裝腰包的腐敗」,必須正確把握罪與非罪的界限,準確有力地懲處治理,促進權力依法運行。  本案涉及的罪名是濫用職權罪。依照我國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之規定,濫用職權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損失的行為。在行為人主體身份沒有爭議的情況下,我們在辦理這起抗訴案件時,重點圍繞本案的爭議焦點——行為和危害後果兩個方面展開。
  • 【記者調查】網絡搶票的罪與非罪 界限到底在哪裡
    一審法院最終認定劉金福犯倒賣車票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一百二十四萬元。   從一審到二審,劉金福對案件事實部分的認定並無異議,但是對在實名制購票的背景下,他的行為是否構成倒賣車票罪,爭議卻一直持續著。
  • 「實務探討」民企涉罪案件中民事欺詐、行政違法和刑事犯罪的界限
    但是司法機關存在擴大理解「國家規定」的傾向,如一些司法機關將某些違反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的違規經營行為或者某些未明確性質的經營活動,一概理解為法律所禁止的行為,並歸入刑法非法經營罪的範圍之中。4.未能恰當劃清民營企業為開展正常經營活動而給付「回扣」「好處費」行為罪與非罪的界限。
  • 最高檢:涉民企案件準確把握罪與非罪的界限!兩種常見情形詳解
    12月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在全國檢察機關貫徹實施民法典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妥善處理刑民交叉案件,準確把握罪與非罪的界限,防止通過刑事追訴插手民事糾紛。用法律護航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一直是近年來最高檢的工作重心之一。
  • 嚴格把握罪與非罪!最高檢第十檢察廳負責人就指導性案例答記者問
    四是嚴格把握罪與非罪界限,釐清有爭議的法律適用問題。這次發布的案例堅持問題導向,注意區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的界限,防止任意侵犯非公企業合法權益問題的發生,切實做到了準確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嚴格區分一般違法違規與刑事犯罪,確保辦案質量和效果。如案例一體現了對罪刑法定原則的重申和堅守,監督撤銷了將串通拍賣行為類推為串通投標行為的刑事立案。
  • 亟待立法明晰代購車票罪與非罪界限
    比如說,有的搶票平臺沒有火車票代理的銷售資格的話,會涉及非法經營的問題,這可能就涉及犯罪;有的搶票平臺可能通過囤積車票的方式,再加價對外出售,可能也會構成倒賣車票、船票罪的條件。  劉俊海:我的觀點是一貫的,就是網際網路再大也大不過法網。線下屬於違法行為的話,即使從線下搬到線上,也無法漂白不法的性質。搶票軟體應該屬於網際網路上的「黃牛黨」,本質沒區別。
  • 網絡炒外匯刑事合規——法律問題的解剖(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
    網絡炒外匯刑事合規——法律問題的解剖(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張春律師:廣強律師事務所·經濟犯罪辯護與研究中心核心律師專注經濟類案件辯護:如詐騙、傳銷、外匯、非法集資類,職務類等犯罪畢竟該類犯罪還是通過網絡實施的犯罪,那麼對於承接了開發系統、推廣的人員、支付結算等人員/公司則可能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在張某某等人案中【(2019)豫0105刑初660號】張某某是某網絡科技公司的技術負責人,畢某某是公司的售後部的負責人。該公司承接了開發mt4系統的業務。
  • 白帽子被抓事件:獲取計算機系統數據罪與非罪的界限
    | 「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是個什麼罪?公開信提到,2016年3月8日,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以涉嫌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將袁煒刑事拘留;4月12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檢察院批准以涉嫌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罪逮捕。
  • 企業家刑事合規研究|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概述及其法律規範匯總
    目錄1、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含義及構成要件2、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認定(1)罪與非罪的區分(2)此罪與彼罪的區分3、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立案追訴標準客觀方面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特點:非法性: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非法性"是指違反融資管理規定,而不是其他法律規定。其他法律規定通常是行業內部對行業主體行為的管理和限制。
  • 烏魯木齊敲詐勒索罪刑事辯護律師事務所
    烏魯木齊敲詐勒索罪刑事辯護律師事務所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徐偉,男,1981年8月22日出生,工人。  江蘇省丹陽市人民檢察院以被告人徐偉犯搶劫罪,向江蘇省丹陽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if}}  {{/if}}  {{if !data.isVip && data.isActText}}  {{else if !
  • 交通肇事罪、危險駕駛罪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間的區別
    從瑪莎拉蒂車撞擊寶馬車一案談交通肇事罪、危險駕駛罪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間的區別作者 劉高鋒律師交通肇事罪、危險駕駛罪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有許多非常相像之處。首先,三罪均屬於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第二,在醉酒的情形下,三罪又特別容易混淆。
  • 航班延誤險理賠被抓,罪或非罪需看這些關鍵情況
    但這種行為不屬於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罪。因為該罪的犯罪主體是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以及有關監管部門或者行為協會的工作人員。很顯然,李某和她機場的熟人都不屬於這些主體。同時,這種利用內幕信息去謀利的行為也很難被認定為是詐騙行為,因為它即不是虛構事實的行為,也不是隱瞞真相的行為。
  • 今天說說非法收購、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
    當事人銷售的動物中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以及數量:1、綠鬣(lie)蜥Iguana iguana,銷售了100隻,70元每隻進貨,75元每隻出售;2、平原巨蜥(非國內Varanus exanthematicus;3、泰加蜥,賣23隻,每隻1100元買入,1400--1500元賣出;4、七彩變色龍Furcifer pardalis;5、高冠變色龍Chamaeleo
  • 玩忽職守罪的本罪特徵有哪些,玩忽職守罪有哪些特徵?
    玩忽職守罪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對工作嚴重不負責任,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那麼玩忽職守罪的本罪特徵有哪些,玩忽職守罪有哪些特徵?網友諮詢:玩忽職守罪的本罪特徵有哪些,玩忽職守罪有哪些特徵?浙江同舟律師事務所韓志清律師解答:1、犯罪主體必須是國家工作人員。
  • 非法持有、私藏槍枝、彈藥罪的行為方式及罪數形態
    一、刑法理論界對「非法持有」、「私藏」的聚訟  由於非法持有、私藏槍枝、彈藥罪是選擇性罪名,對「非法持有」與「私藏」的界定,有利於對行為人確定交通的罪名。由此,依法配備、配置槍枝、彈藥的人員,在配備、配置槍枝、彈藥的條件消除後,違反槍枝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許多還是按「非法持有」處理,而非「私藏」。  二、非法持有槍枝、彈藥罪的罪數形態  非法持有、私藏槍枝、彈藥罪,從一定意義上說,是一個補充性罪名,其往往與其他犯罪相交織。只有在無法查到行為人非法持有、私藏槍枝、彈藥的來源、去向和用途時,才單獨地以該罪名定罪處罰。
  • 《人民司法》: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有關...
    因此,本罪的本質特徵是破壞社會公眾對於國家機關公務活動的合理信賴,進而侵犯國家機關公務活動的秩序與有效性。從這一本質特徵展開,對本罪所侵犯之公共信用可以從以下4個要素進行判斷: 一是形式上,體現為國家機關對外的信譽與權威,國家機關不具對外效力的內部文函、證件或內設機構的印章一般排除在外。
  • 漢魏服制論罪的禮法合治意義
    漢魏以孝治天下,喪服禮制被廣泛運用到教化、立法和司法等社會治理活動中,荀子「隆禮重法」的儒學治國新思想得到開拓性運用,並積累了諸多良法善治經驗和智慧。社會成就服制即中國古代的喪服制度。它以親屬關係為基礎,按服喪期限及治喪時喪服質地的差別,確定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服敘及相應的守喪行為規範。稽諸《周禮》約有120種職官參與喪事管理與監督;《儀禮·喪服》載,宗人「異居而同財,有餘則歸之宗,不足則資之宗」,服制已成為周人宗族經濟和政治生活的黏合劑;《左傳》亦隨處可見以服制對大小人物因親屬相犯或服喪違禮而遭褒貶甚至嚴懲的記載。
  • 日本兒童色情動漫:罪或非罪?
    【「蘿莉控」之罪】  在日本流行文化,處處可見對青春少女的迷戀:少女組合在娛樂界盛行不衰,少女明星以「清純+性感」為賣點的寫真集總是暢銷;而從漫畫作品到公眾場合的廣告海報,少女身著短裙長襪的學生制服形象隨處可見。  日本人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種迷戀:「蘿莉控」。這個詞脫胎於西方的「洛麗塔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