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從廣東交通集團獲悉,在智能智造的助力下,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項目深中通道項目全線到崗6000餘人。我們充分發揮智能建造的優勢,大幅減少現場人員需求,把交叉感染風險降到最低。同時,現代化手段有效提高生產效率,為搶回時間創造了條件。深中通道項目總工程師宋神友介紹說:現在人員已到崗了90%,二次舾裝和沉管澆築工作面都已展開,實現全面復工。
目前,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地連牆施工、西人工島島頭施工、專用航道疏浚、伶仃洋大橋西主塔及西錨碇、沉管隧道鋼殼製造等工點已復工,伶仃洋大橋西錨碇地連牆順利開槽,西人工島鋼圓筒水下切割已完成。
網格化防控零感染
深中通道項目沉管預製廠地處伶仃洋牛頭島,現場機器轟鳴,工人們戴著口罩操作自如,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幕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防疫抗疫、復工復產的關鍵之際,這座孤島是如何生存的?深中通道的黨總支書記、建設期黨委書記崖說:防疫是頭等大事,復工是當務之急。
非常之疫還需非常之舉。深中通道建設期黨委制定1+21+351網格化聯防聯控措施,即1個聯合黨總支部+21個參建基層黨組織+351名建設者黨員,建立起疫情防控管理體系,確保疫情防控無死角。組建以黨員骨幹為核心的疫情防控突擊隊,深入項目各合同標段、各施工現場,為返崗復工創造安全可靠的環境,確保深中通道項目0感染。
智能澆築可省700工人
在巨大的沉管底板上,智能澆築系統正在精準的對倉隔進行著混凝土澆築工作。為數不多的工作人員,一邊盯著數位化控制系統,一邊不時的查看實時記錄的統計數據。現場業主代表楊福林說:自主研發的智能澆築系統,比傳統的澆築效率高、風險低、穩定性高,更重要的是傳統澆築一條生產線需要1000多工人,智能澆築只需要300多工人。
多個智能系統的澆築聲在底板上交錯響起。深中通道項目沉管隧道為世界首例雙向八車道海底沉管隧道。沉管隧道斷面寬度達到46米至55.46米,比港珠澳大橋雙向六車道鋼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斷面寬8米多。單孔跨度超過18米,沉放最大水深達40米,沉管結構受力複雜。從結構、工效、技術、工藝、方案等多個方面考慮,傳統製造已難以滿足項目要求。
為此,深中通道對沉管預製工廠進行了智能建造和產業升級,生產線改造、核心裝備研發等均實現傳統工廠向信息化智慧工廠的巨大跨越,完成了移動終端信息化集成、智能澆築檢測、施工監控監測、信息管理等系統的建設,築就沉管預製夢工廠。
10項智能技術提高產業效能
將目光移到珠江口馬鞍島上深中通道的智慧梁廠,依然是一片繁忙有序。布料、振搗、張拉等,每一道工序都在工人們的操控下翩翩起舞。我們是全面復工較早的一個點,因為通過對鋼筋BIM建模自動下料加工、智能控制模板走行調整、混凝土智能生產、智能泵送、智能布料、智能振搗、智能養生、智能張拉、智能壓漿、全過程信息化管控等10多項技術進行集成創新,將智能建造技術覆蓋混凝土箱梁預製工藝的每一環節。項目工程師沈大為說:我們的箱梁質量穩定可靠,預製工效從傳統的10天/片提高到7天/片,所需工人數量與相同規模的傳統梁廠相比減少30%以上。人員減少了,防疫舉措沒有減少,但是困難就少了很多。
產業升級、智能建造是向交通強國和科技強國邁進的重要基石。一年來,深中通道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提質增效為目標,大力推行智慧建造,著力建世界一流可持續跨海通道,創珠江口百年門戶工程。
目前,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地連牆施工、西人工島島頭施工、專用航道疏浚、伶仃洋大橋西主塔及西錨碇、沉管隧道鋼殼製造等工點已復工,伶仃洋大橋西錨碇地連牆順利開槽,西人工島鋼圓筒水下切割已完成。預計年內實現沉管隧道E1管節浮運沉放、橋梁工程索塔承臺施工等,項目計劃2024年建成通車。
全國BIM技能等級考試
備考期
報名期
準考證領取
考試時間
成績查詢
證書查詢
1-6個月
預計3月開始
考前一周
上半年:6月份
考後3個月
協會官網
6個月取證課程
課程
涵蓋班次
價格
購買
基礎精講、真題解析(3期)、考前點睛
一級:996元
二級:1196元
基礎精講、真題解析(全部)、考前點睛、項目實戰
一級:1580元
二級:16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