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張思思 王英淇)近年來,陝西省創新秦嶺保護模式,通過推進秦嶺「五亂」問題整治、加快礦山生態修復、完善秦嶺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具體措施,持之以恆加強秦嶺生態環境系統修復,守護好中央水塔和中華民族祖脈,讓秦嶺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一大早,西安市鄠邑區潭廟保護站的張乃田和同事們開始工作,今天他們要對慄峪進行巡查。慄峪位於鄠邑區石井鎮,曾經因為石料礦和石灰巖礦的開發,生態環境一度破壞嚴重。幾年前,當地政府關停礦場,對慄峪進行生態恢復。
生態修復是守護秦嶺生態屏障的重要舉措。為了加強秦嶺保護,陝西省制定了《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統籌推進秦嶺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秦嶺核心和重點保護區禁止礦業活動,在秦嶺主梁以北範圍內禁止開山採石。同時,加快完成秦嶺核心和重點保護區、秦嶺地區各類保護地以及秦嶺北坡礦業權退出,截止去年,秦嶺地區涉及各類保護區的170個礦業權已經全部退出。
在加快礦山生態修復的基礎上,近年來,陝西省各地還先後出臺一系列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措施。今年7月,新修訂的《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鄠邑區率先啟動三級保護站分級管理體系,成立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站,統領下轄的5個鎮(街)站、50個分站,為守護秦嶺搭建起體系全面、要求嚴格、保障有力的生態保護體系框架。同時,還創新實行「紅黃綠三色」分類管理,對涉及水源保護地、生態脆弱區域、礦山恢復治理和暫不適宜休閒旅遊的峪口峪道,嚴禁遊客及與工作無關人員出入;對無旅遊景區但有少量遊客出入或尚未實施移民搬遷村莊的峪口峪道,對出入人員、車輛等實施登記,控制進出人員數量;對包含大型旅遊景區和沿線有村民長期居住的峪口峪道,遊人、車輛可正常進入。
一項項有力措施的落地實施,讓秦嶺更加生機勃勃。近日,在生態環境部組織對秦嶺區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成效進行評估中,陝西省境內的周至、太白山、長青、牛背梁、佛坪、平河梁6個自然保護區被評估為「優」。生態環境的顯著改善,也讓當地群眾享受到了綠水青山帶來的生態效益。在距離慄峪不遠的澇峪,通過集中整治,這裡的農家樂全部完成了生態改造,油煙淨化、汙水處理,不僅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也提升了遊客親近自然、享受山水的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