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不能掉進凱恩斯主義陷阱

2020-12-16 中國企業報

「穩增長」不能掉進凱恩斯主義陷阱

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出現的經濟數據下滑,向中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敲響了警鐘。在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位置目標的決策後,各地迅速出現了擴大投資的部署。每逢全球經濟有低迷苗頭就會有些機構熱衷於推測中國到底會有多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出臺。顯然,中國已陷入凱恩斯主義的陷阱而難以自拔。

對於凱恩斯主義由政府主導的投資熱潮,中國的民眾並不陌生。2008年年底為應對金融危機而推出了4萬億投資大單。這股投資熱潮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留下不少問題,於是有了最近幾年的調控。那麼,目前驟然出現的投資熱潮,是不是意味著調控已經轉向?而一旦重新走上以投資拉動經濟的老路,那麼前兩年因此而起的信貸「井噴」、物價飛漲、CPI瘋狂走高、實體經濟空心化、通貨膨脹加劇的情景是否會再度出現?

因此,面對這股投資熱潮,輿論自然發出了對凱恩斯主義質疑之聲。為什麼當經濟數據剛剛出現了一點下降,政府就按捺不住重新走上了利用擴大投資來拉動經濟的老路。這說明,我們對投資已經產生了高度的路徑依賴,因此擴大固定資產投資在關鍵時刻已經成為政府無法放棄的一張王牌。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幹預政策可能再次在中國抬頭,我們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四萬億救市是凱恩斯主義的應用

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造就了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獲得了主流地位。為什麼凱恩斯主義能夠成為主流?就是凱恩斯主義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論依據:需求不足,市場失靈,解決的辦法就是政府介入市場,增加需求,從而使經濟從蕭條中走出來。

作為一種理論指導,凱恩斯曾經能夠給陷入混亂和困境中的市場經濟一種指導作用。這是由於市場的資源配置調節失靈,政府需要彌補市場的不足,通過「部分校正」,來挽救經濟頹勢。當市場運行良好的時候,政府就不需要過度幹預。

中國政府宣布的四萬億救市政策也可看做是凱恩斯主義的實踐和應用。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重創。作為應對,中國政府於2008年年底推出4萬億投資計劃以及一系列擴大內需的刺激措施。4萬億投資在提振市場信心、擴大內需、減少失業以及加強經濟社會薄弱環節方面都發揮了較大作用。2009年,貨幣投放達9.6萬億元;2010年,雖然信貸指標是7.5萬億元,但加上表外業務如銀行信託合作理財產品,也可能會超過9萬億元。巨量貨幣投放是配合刺激計劃所採取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體現,當然也刺激了去年以來的通貨膨脹。

然而,在中國,政府職能過於寬泛,政企不分,官員們還是以追求虛的政績為目標。政府把擴大內需搞成簡單的總量擴張,不加控制地實行貨幣和財政雙擴張的政策,盲目投資、重複建設通過大量投入來求得GDP的增長。繼而產生泡沫經濟,地方政府逼迫銀行貸款,進一步加大金融風險,最終引發通貨膨脹。

凱恩斯主義的基本理論是否可靠,是一個廣為爭議的話題。然而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凱恩斯主義不能發展中國。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爵士的整套經濟學理論,都不是為中國這樣的轉型期的貧窮國家而設計的,他的以政府開支增加總需求從而達到充分就業的理論,也不可能被中國這樣的國家照搬。

凱恩斯主義在中國水土不服,只會導致重複建設和泡沫經濟。美國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典型,市場制度發達而完善;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在建設之中,無法和美國相比。同樣的政策思想在不同的制度基礎上當然會有不同的結果。

雖然政府救市會有短期效果,但政府的拯救措施也降低了企業界自救的積極性,導致更多的投資失誤和更多的壞帳。誰能保證目前五大銀行28億貸款沒有風險?政府投入的資金越多,資金越短缺,接著再投資,再短缺,這似乎已經構成中國經濟的惡性循環圈。

中國經濟沉痛代價禍在凱恩斯主義

在一些經濟學家眼裡,過去10多年裡每年兩位數以上的GDP增長率仿佛就是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屢試不爽的明證。然而,真正對當今中國經濟社會有深入觀察和研究的人,無不清楚這種「成效」背後越來越難以承受的代價。而且,在與西方國家迥然不同的制度語境下,中國奉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還帶來了額外的後遺症,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始終把速度增長作為首要目標,消費作為手段而不是目的,消費總是刺激不起來,還存在壟斷性的國有經濟對民間經濟活動空間的擠壓和蠶食。顯然,凱恩斯主義是改革開放後半段經濟現象逆轉的理論源頭。

自雷曼兄弟破產以來,各國政府該用的「輸血」、「電擊」療法都用了。如今再回頭客觀地評價,它們在阻止大蕭條重演、促進經濟復甦方面取得過一些成效,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更留下了無窮後患。因此,率先感受到凱恩斯主義藥力副作用的絕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正試圖從這個「輸血—刺激」的無底洞中抽身出來。然而,中國有些人則好像打算一條道走到黑,很多經濟學家、企業家與政治家一起抓住凱恩斯主義牢牢不放。(下轉第五版)

相關焦點

  • 荀文若:「穩增長」要摒棄「凱恩斯主義」情結
    4月份的經濟數據公布之後,無論是GDP的增長放緩,還是固定投資增長不足、抑或是進出口貿易增長下行、銀行信貸需求不振等,都顯示出國內經濟面臨著增長下行的風險。    怎麼辦?對於一些把政府當作「慈父」的人來說,每當遇到經濟形勢變化,心中總有揮之不去的「凱恩斯主義」情結。2008年底,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出臺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鐵路、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成為主要的資金投放地。
  • 林毅夫:中國施行的是超越凱恩斯主義的積極財政政策
    其主要觀點是,解決當下中國的一系列問題都需要穩增長。我們既要看到自身存在的體制機制和結構性問題,也不能忽視當前所遭遇的外部性、周期性問題,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把適度擴大總需求的措施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補短板措施結合起來,維持經濟的穩定,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複習請大力戳:林毅夫:追求GDP沒有錯,解決當下中國一系列問題都需穩增長)  那麼,應該採取何種手段穩增長?
  • 許小年:凱恩斯主義的真相與陷阱
    如人們所熟知,標準的凱恩斯主義對策就是政府的反向操作,增加財政開支以彌補民間需求的不足,即使不能避免衰退,亦可減少「動物精神」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當代凱恩斯主義者沿襲了「動物精神」的傳統,指責「新自由主義」是這次金融風暴的始作俑者。在「動物精神」的驅使下,華爾街貪婪逐利,金融創新過度,而政府又疏於監管,未能以其理性的「人類精神」約束華爾街的衝動,聽任資產泡沫發展,終於釀成大禍。
  • 左曉蕾:被濫用的凱恩斯主義
    因此,如果再不為被扭曲了的經濟的原則和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正名,不趕緊矯正被扭曲的行為方式,就不能對症下藥,大亂也就難以達到大治。 而要撥亂反正,給被異化了的經濟基本理論正名,首當其衝的是凱恩斯主義。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尼克森政府單方宣布解體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單邊撕毀協議的行為,是對全球經濟基本規則的肆意破壞,造成了全球利率匯率劇烈波動,美國的貿易夥伴損失慘重。
  • 凱恩斯主義有致命陷阱
    最近讀了奧地利學派新銳羅伯特·墨菲博士的《第一本經濟學》,讓我更進一步認識到凱恩斯主義的致命陷阱。《第一本經濟學》從經濟學方法論講起,然後分析市場經濟、計劃經濟以及所謂混合經濟這三者是如何解決「稀缺」問題的,該書邏輯嚴謹,內容清晰,深入淺出。它強調,只有個人才能行動和作出選擇;任何集體都不能行動。因此,說「世界」需要凱恩斯的思想,是一種誤導,只有某個人才能產生「需要」。
  • 高連奎:中國式凱恩斯主義帶有「發展經濟學」因子
    凱恩斯主義是為了解決短期需求不足問題,中國改善基礎設施完全是從中國的長遠發展出發和考慮,中國每一輪基礎設施的改善,都會帶來一輪經濟增長的高潮  ■高連奎  在中國,經常有批判凱恩斯主義的言論見諸報端或是學者的論述,但這些言論往往是經不住推敲的,甚至是錯誤的。
  • 「超越凱恩斯主義」為何可行
    這種狀況之下,傳統的凱恩斯主義會造成政府的赤字增加,老百姓的儲蓄增加,結果社會總需求不增加,只不過就是政府的債務不斷增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原因。但重要的是問題的實質是什麼,我們能不能給凱恩斯主義做一些改進。
  • 中國式凱恩斯主義帶有"發展經濟學"因子
    凱恩斯主義可從來沒有主張過要淘汰落後產能,中國經濟治理從來都是從實際出發的,「實事求是」才是中國政府進行治理的真正信條。  中國部分學者一見改善基礎設施就大喊凱恩斯主義,但改善基礎設施僅僅是凱恩斯學派的主張嗎?
  • 也談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的基本觀點  凱恩斯是20世紀上半葉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據說在西方其影響可以與亞當·斯密、馬克思、達爾文、愛因斯坦等人物相提並論。凱恩斯主義是其發表於1936年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表達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其目的是達到充分就業狀態,提高國民收入,以便解決資本主義的失業問題和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 中國經濟增長如何走出入凱恩斯主義深坑?
    凱恩斯主義的創造者凱恩斯曾說過:挖個坑再請人填上就可以刺激經濟。但在原文中,凱恩斯還這樣闡述其挖坑經濟學:挖坑後還需要埋些錢,再僱人挖出來取出錢來用。  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已徹底掉入凱恩斯主義深挖的坑裡了。2008年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一些救市的做法實際上就演繹了一把凱恩斯主義挖坑經濟學。
  • 曲子:中國經濟增長如何走出凱恩斯主義深坑?
    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已徹底掉入凱恩斯主義深挖的坑裡了。2008年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一些救市的做法實際上就演繹了一把凱恩斯主義挖坑經濟學。這點,越來越得到國內許多學者和企業家的共識。    地方政府深挖了一些怎樣的中國式「GDP深坑」呢?    這裡,筆者選取幾個經典案例做說明。
  • 不要把汙水全潑給凱恩斯主義 - 經濟參考網
    不過不同的是,國內很少有論者公開宣稱自已是凱恩斯主義或貨幣主義的信徒,相反,否定政府干預的一方,卻明確地把凱恩斯主義作為自己的靶子,對其進行猛烈炮擊,甚至喊出埋葬凱恩斯主義的口號。  反凱恩斯主義者,痛斥政府干預種種弊端,激發人們對現行政策的反思,這種積極意義不可抹殺。
  • 深入淺出的解釋下「流動性陷阱」
    這個時候凱恩斯就這樣站了出來,提出了「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赤字財政,刺激經濟,維持繁榮。凱恩斯的這套理論,基本上是現代經濟的基礎理論,也是現代經濟的重要基石。
  • 三十五歲的女人,小心掉進被「渣女」的陷阱!
    毀掉一段感情的未必是信任,有可能是不經意的「陷阱」!周末的清晨,一條信息吵醒了正在睡懶覺的季初。他都懶得睜開眼,伸手摸向信息聲傳來的方向。他抱怨地拿起手機,想關掉電源,然後完全與世隔絕地美美睡上一覺。因此,三十五歲的女人,一定要警惕,以防掉進這三種容易被渣女的陷阱。與異性獨處時的「陷阱」聰明的女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懂得與異性朋友保持一定的距離,並想盡一切辦法避免與異性獨處。
  • 從凱恩斯主義到「新凱恩斯主義」
    然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提出,失業問題可能是自由市場的內生問題。 薩繆爾森的綜合理論把一般均衡的微觀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發展為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通過勞動力市場而發生聯繫。
  • 林毅夫:超越凱恩斯主義的新結構經濟學
    但是如果失業率增加,財政赤字還是增加,在這種狀況之下,主張凱恩斯主義的人就說,不能退出,可是不退出怎麼來解決財政赤字不斷增加的問題?  事實上,我部分同意克魯格曼的看法,但在具體做法上,不能循凱恩斯主義的老路,只強調政府的刺激,必須「超越凱恩斯主義」把政府刺激作為一種有效的投資。
  • 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凱恩斯主義的真相與陷阱
    許小年政府——救贖者或肇事者?當消防隊員奮戰在火海之中時,誰願追究他放火的責任呢?有意思的是,率先採用凱恩斯政策的是瑞典和納粹德國,凱恩斯本人當然不願將後者作為他的案例,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完全迴避了這個最早的「凱恩斯主義國家」。凱恩斯經濟學的關鍵假設是「動物精神」。在亞當·斯密的世界中,已知產品和要素的價格,經濟個體經過理性的計算,做出最大化自己利益的決策。
  • 林毅夫:超越「凱恩斯主義」和「華盛頓共識」
    但是如果失業率增加,財政赤字還是增加,在這種狀況之下,主張凱恩斯主義的人就說,不能退出,可是不退出怎麼來解決財政赤字不斷增加的問題?事實上,我部分同意克魯格曼的看法,但在具體做法上,不能循凱恩斯主義的老路,只強調政府的刺激,必須「超越凱恩斯主義」把政府刺激作為一種有效的投資。
  • 吳荻楓:從凱恩斯主義到「新凱恩斯主義」
    然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提出,失業問題可能是自由市場的內生問題。  薩繆爾森的綜合理論把一般均衡的微觀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結合起來,發展為新凱恩斯主義(neo-Keynesian)。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通過勞動力市場而發生聯繫。
  • 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的邊界和極限
    政府投資的項目既不能侵入市場競爭領域去傷害經濟,也不能單純地為了提供就業崗位而做對經濟增長無效的投資。 ■ 南雲樓 擴大政府投資,實行財政赤字,能夠刺激經濟發展,是凱恩斯經濟學的重要觀點,也是自上世紀二戰以來很多國家推崇的經濟政策,實踐中也常常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