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不能掉進凱恩斯主義陷阱
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出現的經濟數據下滑,向中國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敲響了警鐘。在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把「穩增長」放在更重要位置目標的決策後,各地迅速出現了擴大投資的部署。每逢全球經濟有低迷苗頭就會有些機構熱衷於推測中國到底會有多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出臺。顯然,中國已陷入凱恩斯主義的陷阱而難以自拔。
對於凱恩斯主義由政府主導的投資熱潮,中國的民眾並不陌生。2008年年底為應對金融危機而推出了4萬億投資大單。這股投資熱潮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留下不少問題,於是有了最近幾年的調控。那麼,目前驟然出現的投資熱潮,是不是意味著調控已經轉向?而一旦重新走上以投資拉動經濟的老路,那麼前兩年因此而起的信貸「井噴」、物價飛漲、CPI瘋狂走高、實體經濟空心化、通貨膨脹加劇的情景是否會再度出現?
因此,面對這股投資熱潮,輿論自然發出了對凱恩斯主義質疑之聲。為什麼當經濟數據剛剛出現了一點下降,政府就按捺不住重新走上了利用擴大投資來拉動經濟的老路。這說明,我們對投資已經產生了高度的路徑依賴,因此擴大固定資產投資在關鍵時刻已經成為政府無法放棄的一張王牌。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幹預政策可能再次在中國抬頭,我們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四萬億救市是凱恩斯主義的應用
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造就了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主義獲得了主流地位。為什麼凱恩斯主義能夠成為主流?就是凱恩斯主義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論依據:需求不足,市場失靈,解決的辦法就是政府介入市場,增加需求,從而使經濟從蕭條中走出來。
作為一種理論指導,凱恩斯曾經能夠給陷入混亂和困境中的市場經濟一種指導作用。這是由於市場的資源配置調節失靈,政府需要彌補市場的不足,通過「部分校正」,來挽救經濟頹勢。當市場運行良好的時候,政府就不需要過度幹預。
中國政府宣布的四萬億救市政策也可看做是凱恩斯主義的實踐和應用。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重創。作為應對,中國政府於2008年年底推出4萬億投資計劃以及一系列擴大內需的刺激措施。4萬億投資在提振市場信心、擴大內需、減少失業以及加強經濟社會薄弱環節方面都發揮了較大作用。2009年,貨幣投放達9.6萬億元;2010年,雖然信貸指標是7.5萬億元,但加上表外業務如銀行信託合作理財產品,也可能會超過9萬億元。巨量貨幣投放是配合刺激計劃所採取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體現,當然也刺激了去年以來的通貨膨脹。
然而,在中國,政府職能過於寬泛,政企不分,官員們還是以追求虛的政績為目標。政府把擴大內需搞成簡單的總量擴張,不加控制地實行貨幣和財政雙擴張的政策,盲目投資、重複建設通過大量投入來求得GDP的增長。繼而產生泡沫經濟,地方政府逼迫銀行貸款,進一步加大金融風險,最終引發通貨膨脹。
凱恩斯主義的基本理論是否可靠,是一個廣為爭議的話題。然而我們幾乎可以肯定,凱恩斯主義不能發展中國。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爵士的整套經濟學理論,都不是為中國這樣的轉型期的貧窮國家而設計的,他的以政府開支增加總需求從而達到充分就業的理論,也不可能被中國這樣的國家照搬。
凱恩斯主義在中國水土不服,只會導致重複建設和泡沫經濟。美國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典型,市場制度發達而完善;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在建設之中,無法和美國相比。同樣的政策思想在不同的制度基礎上當然會有不同的結果。
雖然政府救市會有短期效果,但政府的拯救措施也降低了企業界自救的積極性,導致更多的投資失誤和更多的壞帳。誰能保證目前五大銀行28億貸款沒有風險?政府投入的資金越多,資金越短缺,接著再投資,再短缺,這似乎已經構成中國經濟的惡性循環圈。
中國經濟沉痛代價禍在凱恩斯主義
在一些經濟學家眼裡,過去10多年裡每年兩位數以上的GDP增長率仿佛就是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屢試不爽的明證。然而,真正對當今中國經濟社會有深入觀察和研究的人,無不清楚這種「成效」背後越來越難以承受的代價。而且,在與西方國家迥然不同的制度語境下,中國奉行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還帶來了額外的後遺症,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始終把速度增長作為首要目標,消費作為手段而不是目的,消費總是刺激不起來,還存在壟斷性的國有經濟對民間經濟活動空間的擠壓和蠶食。顯然,凱恩斯主義是改革開放後半段經濟現象逆轉的理論源頭。
自雷曼兄弟破產以來,各國政府該用的「輸血」、「電擊」療法都用了。如今再回頭客觀地評價,它們在阻止大蕭條重演、促進經濟復甦方面取得過一些成效,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更留下了無窮後患。因此,率先感受到凱恩斯主義藥力副作用的絕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正試圖從這個「輸血—刺激」的無底洞中抽身出來。然而,中國有些人則好像打算一條道走到黑,很多經濟學家、企業家與政治家一起抓住凱恩斯主義牢牢不放。(下轉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