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倒幕削番」到「脫亞入歐」,看日本明治維新跨越時代的一步

2020-12-15 南書房

明治元年(1868年)的戊辰戰爭和明治二年的箱館戰爭,肅清了作為維新對立面的德川幕府的軍事力量,宣告其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同時也實施以「王政復古」為具體形式的「御一新」保證了最基本的政治基礎。

儘管成立了以天皇為最高權力中心的政府,但是日本尚未完成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從舊時代延續下來的274個藩國仍然保持著獨立的藩國軍隊和各式各樣的武士團,不僅如此,藩國勢力在領地內,財政和外交擁有絕對的統治權。明治政府不過是宮廷與各藩聯盟的「朝藩體制」的政府而已,其對國內的實際控制力十分虛弱。對於明治政府來說,作為地方實力派的各藩「以小權侵犯朝廷大權,紊亂政體。「是潛在的危險力量,不妥善處理,「則朝廷之大難,皇國之危急,必忽焉而至。」當時,維新的潛在危機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明治政府本身並無直轄武裝,所依靠的是九州薩摩島津氏,長州毛利氏為首的倒幕各藩藩兵。也就是說,維繫政府存在的基礎是朝廷與諸藩尤其是薩長等西南強藩的聯合,而薩長的武力又是一切事務的基礎。然而,誰都不能保證這種政治聯盟會長久維持,一旦薩長與朝廷利益不合,撤除武力支援,則政府將無兵力可以調動,勢必導致其垮臺。伊藤博文在明治元年年底上書警告:「兵力皆出於諸侯,朝廷無一名親兵,何以威震諸侯,何以對付海外各國?」他要求「必須把北伐之兵改為朝廷之常備軍」,使政府擁有中央直屬軍隊。在財政上,明治政府僅能徵收,調配全國資源的百分之30到40,但卻要承擔作為中央政府的全部額外支出,因而支付能力實在有限。當時,明治政府能夠直接統治,加以賦稅的地區,僅有皇族領地,新近剝奪來的德川幕府直轄地和在維新中站在幕府一方的各藩,且多數位於關東和貧困的東北地區。此外的財源還有關稅,但也不足以填補所需,無奈之下,政府只能向大商人尋求捐款和臨時稅,甚至進而降低金銀幣的成色,濫發紙幣,從國民身上剝削獲利。這些措施雖然可以短期內緩和政府的支出費用,但無異於飲鴆止渴,不能長久。而且,日本當時仍在歐美列強的幹涉下以及不平等條約的壓迫。明治政府繼承了幕府的對外債務和各項賠款,無疑進一步加重了財政負擔。維新之後諸藩並未出現應有的新氣象,大多因循守舊,整體的政治氣氛仍然停留在幕府時代,只不過效忠的對象由幕府換作天皇政府而已。而且各藩以維新功臣自居,在新政府中爭權奪利,目無法紀。木戶孝允概括時局為「不知何為大政一新,唯以打倒德川為一大快事,」「得一寸之功,增一尺之傲,諸侯大抵如此,天下但以求榮為務,殊不知全國之危急,」「即便是勤王諸藩,真正體察皇國前途並能為之分憂者實在不多」。這對新生的明治政府構成嚴重威脅。木戶警告:「若大政一新未見其實,皇國不能維持,大政一新與幕府相比,亦五十步與百步耳。」

政府中以木戶孝允為首的開明派認識到:欲在內消除割據分裂的隱患,對外擺脫列強控制,就必須構建與幕府時代截然不同的能「與萬國相對峙」的新日本。對於這個新的日本政治框架,伊藤博文明確指出:「欲與五洲各國並立,就不能以世祿之制建立國政,此乃人人皆知者。」也就是說,必須建立絕對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一切政令法度皆出自朝廷,」而其關鍵在於廢藩,清除構成「小權」的基本。在具體實施上,採取了先改革藩政,再「奉還版籍」(即各藩將土地和人民獻給朝廷,不再為自己所私有),最終廢除各藩的漸進政策。

1868年12月11日,朝廷下達了「藩治職制」令。此後,木戶孝允又與大久保利通一起推進「奉還版籍」。木戶來自長州藩,而大久保來自薩摩藩,都是在政府中掌握大權者。他們兩人的合謀也就說明了作為維新主力的薩摩和長州意見一致。之後,兩人又去說服土佐藩和肥前藩,這兩藩是當時地位實力僅次於長州和薩摩的強藩。在他們的協調下,1869年3月2日,薩長土肥四藩藩主向朝廷提交了「奉還版籍」的建議書:「今謹收版籍而奉之於上,願朝廷善為處理,當予者予之,當奪者奪之,凡列藩之封地更宜下詔命而重定之」,「自製度,典刑,軍旅之政以至戎服,器械之制,悉應出自朝廷,天下之事無論大小,應皆歸於朝廷,如是名實相符,始可與海外各國並立。」

這個建議書並未立刻被採用,而是提交公議,宣布將在天皇前往東京後召開會議而定。而所謂的「提交公議」,只是藉口而已。政府內部以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為首,已經下定決心,「周密準備,決心確立基礎,誓達目的,不因一二輿論而發生動搖。」他們準備以薩長土肥的實力壓制所謂「公議」,不達目的不罷休,並且做好了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發動武力的準備。

1869年5月23日,朝廷命令薩長土肥四藩派兵前往東京。6月30日,在東京召開上局會議,召集了各藩藩主。會議開始前,就內定奉還版籍為不可置疑的既定方針,並以巖倉具視的意見為奉還版籍的基本原則:「目前仍使其守護原有領地,寓郡縣之意於封建形式中,」將原藩主任命為「藩知事」,明確「土地,人民非其之私有。」會議議程的第二項即是在奉還版籍後,「擬改任藩知事」,要求各人「陳述所見,直言不諱。」

雖然這個「直言不諱」不過是表面而已,但就此問題依然爆發了激烈爭論。《明治天皇紀》記載:

當此之時,參與東久世通禧,參與大久保一藏(大久保利通),參與木戶準一郎(木戶孝允),意見不一,或主緩,或主急,廟議未決。一藏,準一郎頻頻勸說具視,促其奮起,痛切要求以一大英斷處理此事。於是,具視決意促實美(三條實美),通禧果斷行之。

大久保利通在7月12日給同藩的桂右衛門的信中透露,公議中有更為激進的意見,要求一舉實現「廢藩置縣」:「藩政先暫交該藩。關於此事,眾議紛紜,乘機而出。然如斷然實行郡縣,徒改其名,毫無寸益。此類空論頻頻發生。」不過,當時政府仍覺得不可過於操切,因而對這類意見置之不理,「已大致內定休會。」

7月21日,薩長土肥的部隊在東京進行炮擊訓練,展示了朝廷軍事力量的存在。4天後,朝廷「接受」奉還版籍的建議,並對尚未上表奉還的30多個藩國(薩長土肥四藩上交建議書後,大多數藩都陸續上表,擁護奉還版籍)下達了奉還版籍的強制性命令。8月2日任命各藩主為該藩知事,土地,人民收回朝廷。在這之後,藩雖然存在,但藩主變成了朝廷任命的藩知事,作為分國制度的藩已經不存在了。朝廷對藩的關係已經過渡為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關係。把天皇作為名義上的「主上」,由宮廷勢力與「列藩同盟」形成的王政復古的朝藩體制國家,已經向天皇為主權者的中央集權國家轉化。

奉還版籍給明治政府帶來了中央集權的初步勝利,但政府首腦們並沒有沉醉在現有成果中,而是認識到奉還版籍的不徹底和局限,準備充分利用奉還版籍帶來的成效,進一步推進中央集權化進程,徹底廢除藩國。明治政府首先著力於建設廢藩的武力後盾——御親兵。

在東京的上局會議後,從7月29日開始,緊接著召開了兵制會議。兵部大輔大村益次郎主張招募農兵為親兵,建立國家常備軍。經過數天的激烈爭論,大村的方案擱淺,獲得通過的是大久保利通的方案——由薩長土(後增加肥前藩)向朝廷貢獻兵力,作為御親兵。為了建立御親兵,政府不斷催促長州藩知事之父毛利敬親,薩摩藩知事之父島津久光和實際主持薩摩藩政的西鄉隆盛三人前往東京,目的在於使三人表現出參與,支持政府的態度,依靠他們的聲望來壓制反對派意見。經大久保,木戶,山縣有朋等人反覆勸說,最終說服了西鄉隆盛前來東京組織御親兵。不過對於維新後一直和政府保持距離的西鄉隆盛,政府方面極其不放心。山縣有朋特別向西鄉隆盛強調:「既稱御親兵,則不能如以往聽任藩主來左右進退。一旦成為親兵,即不再是藩主之家臣。萬一薩摩藩主閣下或長州藩主閣下和土佐藩主有謀反之類情節,亦必須秉大義,不辭挽弓而對之。」西鄉很快答應了。1871年4月10日,朝廷宣布正式由三藩獻兵,組建了御親兵。

擁有了武力後盾,政府認為萬事俱備,決定斷然實行廢藩。大久保,木戶,山縣等首先去說服西鄉。西鄉表示同意。木戶在8月22日的日記中'喜不自禁:「西鄉斷然同意。聞此問答,大為國家慶,且前途之進步於此又進一層,殊堪快慰。」之後,西鄉隆盛,其弟弟西鄉從道,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井上馨,大山巖,山縣有朋等薩長要人在木戶家中宴席,席間秘密商議廢藩和改革政府之事。當天的會議持續到夜裡12時,確定了未來政府的組織和廢藩大計,決心若有藩不服從,即派御親兵徵討。3天後,他們分別向三條實美和巖倉具視提出實行廢藩,獲得了政府內宮廷勢力的支持。2天後早朝,在東京的各藩知事應召上朝,在早朝上宣讀了廢藩詔敕。雖然事前有不穩定情況,但終究無藩反對。廢藩順利達成,日本全國改設3府302縣。之後,明治政府忙於制訂府縣官制度任命縣知事,後又改稱「縣令」,合併各縣。到11月份,全國合併為3府72縣。

在山縣有朋手下工作的陸軍少將鳥尾小彌太曾回憶這前後的局勢變化,史料記載:

諸侯懷疑朝政,各自增強兵力,已然呈現割據之勢,其狀至廢藩置縣之歲已達其極。各藩視政府如一賈市,皆信其終不能確立統一規模製裁天下。彼等竊以為,三藩鼎立,遲早勢必瓦解,天下必生大亂,今日形勢唯翹首以待此時機之到來。加之,世間破產流浪之輩,日漸嘯聚部下,出沒謀反,其勢危如累卵,天下難期一日之安。當此之時,突頒廢藩令,全出他人意外,恰如陰霾密布將雨之前,驟然雷霆下擊,人人相顧無言,面面相覷,共同遵令而行。

儘管事後的人事變動有明顯藩閥色彩,但是它廢除了封建割據的政治和經濟基礎,使日本真正從中世紀的封建制度走向了近代的絕對主義國家,日本的近代化進程才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意義極為重大。正如木戶孝允所說:「至此,七百年來之舊弊政漸改其形,始可謂稍許確立與世界萬國對峙之基礎。」構建起能「與世界萬國對峙」的近代化絕對主義國家,一方面使日本具備了從列強壓迫下獲得獨立的可能,另一方面也為日本的對外擴張侵略奠定了政治經濟基礎。

奉還版籍——設計御親兵——廢藩置縣,明治政府以漸進的步伐克服了行政權,財政權和軍權的不統一,逐漸擺脫了困難局面。

縱觀從1868年以後的日本歷史,這是日本近現代史的關鍵時期,明治維新以剛柔並濟的方式改變了日本的面貌,從此之後,東亞版圖上雄起了一個全新的,現代化的日本,從內政到民生,從軍事改革到外交決策,明治維新帶來的巨大變化讓人瞠目結舌。很快,這股東亞新生力量將開始展現出它罪惡的一面,而日本,也將在歷史上成為亞洲唯一一個與西方列強並起的「帝國」。

文|南書房|外國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別再迷信「脫亞入歐」了
    想來,中國人之所以忌諱「脫亞入歐」這四個字,其實並不是反對日本人通過學習歐美列強國家走上近代化道路,而是反感日本「脫亞入歐」之後的舉動:不僅學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 日本「脫亞入歐」廢農曆春節,蛻變禽獸:成對外侵略「狼性國家」
    147年前日本突然廢棄農曆、廢除溫馨的春節,「一夜之間」徹底蛻變為禽獸,成為對外侵略「狼性國家」。有一個人,提出了「脫亞入歐」,在甲午戰爭中他瘋狂地要刮盡北京城中金銀財寶,讓天皇去御駕親徵,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 脫亞入歐、全面學習西方的日本,為什麼傳統文化保護的那麼好
    歷史上的日本,一直是向中國學習的。文字、服裝、茶道、花道、禮節等等,都是在吸收華夏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的。但是到了近代,一向自詡「天朝上國」的清朝在鴉片戰爭中被西方揍得鼻青臉腫,日本社會對中國的學習和崇拜就此結束。
  • 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
    這是明治維新前日本經濟和社會的大致背景。就國際環境而言,當時日本面臨被列強侵吞、淪為半殖民地的嚴重危機。首先是美國用武力威脅,強迫日本開港。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準將培理率領艦隊兩次強行駛入江戶灣的浦賀港。
  • 之前日本稱要「脫亞入歐」!現英國要「脫歐入美」的節奏?
    以前日本聲稱要「脫亞入歐」!現在英國是要「脫歐入美」的節奏?是要與歐洲為敵?既要最大程度享受原先在歐盟內的待遇,又不願意承擔任何義務,英國人想得也太美了。英國前首相卡梅倫12日宣布將辭首相議員,英脫歐公投結果揭曉之後,意味著他將徹底退出英國政壇,代表著英國脫歐之路的開始,為了脫歐成功,多年來英國脫歐之路,終於,努力了這麼久,英國脫歐就剩最後一步了,由於英歐雙方談判結果不能隨人意,最大可能就是英國只能走無協議脫歐這一條路了,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 日本風雲:從幕府統治到明治維新,倒幕運動是如何影響了日本的?
    其實,當時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還是有機會維繫自己統治的,只不過因為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的猶豫和首鼠兩端,加速了幕府的衰亡,讓自己成為了幕府時代的絕唱。本期日本風雲故事我們就來聊聊美國黑船叩關後,德川幕府是如何首鼠兩端中滅亡的。
  • 國家隊全員旅歐,日本足球「脫亞入歐」又進一步
    這一次在特殊時期的國家隊集訓,日本足協將集訓熱身的地點定在荷蘭,主帥森保一在25人大名單中填上的全部都是日本旅歐球員,這也是創造日本足球「脫亞入歐」一個新的歷史時刻,就是首次出現一支全部以在歐洲俱樂部效力球員組成的日本國家隊。
  • 日本明治維新最初實際是倒幕戰爭:作為矢玉的天皇
    日本的明治維新,在歷史上絕對是帶有光環的事件。但是,這個事件,最初不過是倒幕,即若干強藩不滿幕府的統治,想要顛覆掉它。本質上,跟日本歷史上多次的權力之爭沒有什麼區別。在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是一個封建制的國家,天皇在多數情況下只是虛君,各藩之上,還有一個作為總經理似的大將軍,多數的權力之爭,都是爭這個位置。所以,所謂的「尊王攘夷」,不過是口號而已。虛位的天皇,在這場爭奪中,僅僅是那些倒幕志士的工具或者說是彈藥。天皇在這個過程,被尊為「玉」,日本人眼中的大寶,但實際上,不過是「矢玉」,即中國人所說的「矢石」,攻擊幕府的彈藥。
  • 倒幕運動拉開了明治維新的序幕,讓日本走上現代工業化道路
    倒幕運動是日本近代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明治維新前,日本以中下級武士為主體的改革派,集中在西南部經濟較發達的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他們認識到國家的落後民族危機,提出「尊王攘夷」口號,實質是推翻幕府統治。
  • 日本的近代化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你知道嗎?
    明治維新,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是為黑船事件。此事深深的刺激了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激發了他們改革圖強的渴望。不久後,爆發了尊王倒幕運動,改革派掌握了政權,明治維新開始。
  • 「桌遊推薦」日本的騰飛時代——《明治維新》
    之前在桌遊《IKI:江戶職人物語》講述了德川幕府時代,其實在此之後日本開始了騰飛,是明治維新把日本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 日本海軍和陸軍的血海深仇(上)
    講到現代日本的陸軍與海軍,就要先從明治維新之後說起。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分為兩大龍頭,長州藩和薩摩藩因倒幕有功掌握了軍隊,也慢慢的分化出現代的陸軍與海軍。19世紀中期由於大航海時代與重商主義崛起,日本幕府末期天下大亂。首先北極熊俄羅斯打響了第一槍,從堪察加半島南下到了北海道。
  • 一個改寫日本歷史的藝伎,如果沒有此人,日本明治維新不一定成功
    一個改寫日本歷史的藝伎,如果沒有此人,日本明治維新不一定成功 江戶時代後期,隨著西方列強的進入,日本國內民族危機空前加深,幕府統治面臨著嚴重的外憂內患。對外妥協,對內鎮壓,引起了許多新興階層和中下級武士的不滿,他們以「尊王攘夷」為口號開始了反對幕府的鬥爭。
  • 日本明治維新本質是什麼,具體怎麼操作的的,有沒有局限性
    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回到日本後,馬上將那些看到的東西記錄下來,著書立說,並且大力倡導西學,「脫亞入歐」的口號便是那時候興起的。福澤諭吉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大功臣,同時也是日本擴張侵略他國的總設計師,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大力倡導武士道精神和軍國主義思想,並把這些內容全部放進課本裡,灌輸到日本的下一代身上去,這些都是福澤諭吉所設計好的。可以說日本的明治維新從一開始就是為了「脫亞入歐」做準備,明治維新的真相便是用軍國主義思想武裝整個國家,進而侵略其他國家掠奪資源。
  • 明治維新:從尊王攘夷到君主立憲,梳理倒幕派內部博弈的發展脈絡
    所以許多人想當然的就認為明治維新及其後續諸頒布的諸多政策都是獲得明治天皇應允的,這其中就包括1871年廢藩置縣、1885年實施內閣制、1889年二元君主制等,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日本明治維新是在內部社會結構裂變、外部世界新因素注入的大背景下,多方博弈之後的結果。本文就讓我們從幕府統治末期的日本社會結構開始分析,梳理明治維新的演化邏輯。
  • 日本明治維新前不得不說的事兒——倒幕戰爭
    昨天小編講了日本面對世界變局,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思考,開始對日本進行思想啟蒙,日本所有的矛盾集中在了幕府將軍這個點,倒幕戰爭一觸即發。今天小編要講一下以西南四強番為主要力量的倒幕戰爭。倒幕運動最重要倒幕的大名,也就是西南四強番,在日本西南有四個最主要的番,他們都是實力很強大的大名,因為他們自己就和西方有通商關係,並從通商的過程中獲得了近現代火槍、火炮的製作方法,
  • 國足勁敵脫亞入歐與C羅同場競技,國足少一勁敵?亞洲排名可上升
    近日,關於卡達受邀參加世預賽歐洲區預選賽的消息成為亞洲足壇關注的焦點,想必卡達此次「歐洲賽區之行」也會為脫亞入歐奠定基礎。根據11月28日世界足聯公布的最新排名,卡達位列亞洲第4,國足亞洲第9,世界第75,倘若卡達脫亞入歐後,國足將少一勁敵,而亞洲排名也將上升一位。近年來,卡達創造了多個「不可思議」,申辦2020年世界盃主辦權時,便不被外界看好,不管過程如何,卡達最終還是獲得了舉辦權,並且還改變了世界盃傳統的舉辦時間。
  • 日本人拒絕承認侵華罪行的原因,150年前明治維新就已經給出答案
    明治維新「脫亞入歐」接受歐洲生活方式日本人拒絕承認中國戰爭失敗的真實想法和原因(如下):一,我們是被食肉的美國人打敗的福澤渝吉「脫亞入歐」論為什麼日本人要脫亞?>(脫亞入歐)脫亞入歐主張的首倡者是福澤諭吉(最大面值的一萬日元紙幣上的那人)。
  • 一群日本醫生搞出的明治維新,為什麼能成功?
    這個群體之中,大槻玄澤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無疑成為各個區域的絕對骨幹,日後明治維新中最活躍的政治人物們,都或多或少與他們有關。當然,大槻玄澤的徒子徒孫們其實仍是閉門造車地翻譯荷蘭書籍,他們掌握的往往還是二手、三手的知識。真正讓日本的蘭學者走入新時代的是一個外國人——弗蘭茨•馮•西博爾德。
  • 土耳其97%的國土在亞洲,為何一心想「脫亞入歐」?
    土耳其的前身是奧斯曼帝國,在極盛時期,奧斯曼帝國是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在1856年的《巴黎會議》裡,奧斯曼帝國被承認為歐洲國家。一戰爆發後,奧斯曼帝國加入了同盟國陣營,戰敗而分裂。之後凱末爾領導起義,建立土耳其共和國。繼承衣缽的土耳其留在歐洲的國土僅有3%左右,即便是這樣,土耳其仍堅稱自己是歐洲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