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旭日 報導 ▲膠州市榮東家庭農場場長李濤,正在自家農場裡介紹發展打算。 |
□ 本報記者 梁旭日 實習生 範影如
現在想註冊,難度要大了
與南方一些城市相比,青島在家庭農場發展上仍然處於起步階段。但隨著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這一新生事物越來越引人關注。
膠西鎮趙家莊村村東南的麥田裡,膠州市榮東家庭農場場長李濤不停地比劃著,以便更好地介紹自家農場的邊界。他計劃在農場發展多元化種植,主要包括糧食、蔬菜、水果等,並準備走品牌農業之路。
「最近,有好幾個人來打聽家庭農場的註冊情況。」說這話時,李濤言語裡透著幸運。去年下半年,他以每畝一年500元至1000元不等的價格從60多戶村民手中流轉來100多畝土地,註冊了農場。現在,再想註冊家庭農場,難度要大了,這是因為不僅願意流轉土地的農民更少了,而且土地流轉價格也更高了。
目前,青島不少區市已在家庭農場註冊上破題。其中,膠州市已經發展起家庭農場28家,總面積達1萬多畝。
膠州市農業局經管站站長劉丕舜表示,與外來工商資本相比,家庭農場界定為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耕」當地,也不存在外來工商資本可能存在的「與農民逐利」的隱憂,更值得地方政府扶持發展。
從全市範圍來看,青島將結合大沽河治理發展現代農業。到2015年,整個流域將重點培育100家經營規模10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種植大戶),提高農業規模化水平。
尊重農民意願
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巨大發展。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特別是城鎮化步伐加快,我國農業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其中,經營分散、無人種地等問題日益凸現出來。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成為求解這些問題的可行嘗試。但其發展,還面臨一些現實困難,還需要完善註冊登記制度,出臺財政補貼、稅收、金融、保險等扶持政策。
「當前,家庭農場在一些方面還面臨政策尷尬。」膠州市工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原則上,家庭農場應當免稅。但按照現有政策,從事種養殖的家庭農場,屬於第一產業,是不需要交稅的。但有些家庭農場已經進行到農產品深加工環節,已經屬於第二產業了,這是應當交稅的。目前,膠州市正在開展調研,研究解決辦法。
同時,家庭農場要適應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對資金的需求巨大,需要財政補貼、信貸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家庭農場畢竟是一個新生事物,它的發展需要積極探索,不能急於求成。
「發展家庭農場,應該順勢而為。」劉丕舜表示,當前,家庭農場在不少地方落地開花,一是因為農業市場化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二是因為符合國家政策方向。但是,一個地方適不適合發展家庭農場,還要因地制宜,不能硬性推廣,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當地的二、三產業基礎、城鎮化水平以及農民的土地流轉意願等。
膠州市鴻飛大沽河農場場長王興遷認為,自己的農場能夠發展到5000多畝,與農場所在的李哥莊鎮關係密切。李哥莊鎮是全國首批發展改革試點鎮,不僅制帽、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發達,還發展起風力發電、新材料等新型產業,良好的產業基礎吸引了大量農民向鎮駐地域聚集,駐地人口超過6萬人,城鎮化率達到63%。當地農民轉為工人後,自然更願意把土地流轉出來。
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院長李中華提醒,中國人多地少,並不是所有地方、所有時間段都適合推廣家庭農場建設。對地方政府來說,發展家庭農場應該尊重農民意願,因為對於農民來說,土地還具有社會保障的功能。
諸多問題待解
當前,家庭農場發展還面臨諸多現實問題。首先就是土地流轉成本越來越高了。
即墨市盛發農場場長姜宏法介紹,現在,土地流轉在當地已經比較難了,流轉價格一般都要800元/畝以上,大企業下鄉甚至超過1000元/畝。
如此一來,對於那些種植糧食作物、利潤空間有限的家庭農場來說,租金消解成為一個問題:付少了,出租農戶不願意;付多了,家庭農場主受不了。今後,要想獲得更多效益,家庭農場的發展面臨轉型,即從單純種植糧食作物,向生產高質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轉變,走品牌農業之路。但是,這也對家庭農場現有的管理技術、人員等提出了挑戰。
記者走訪發現,青島不少家庭農場的經營者是村支部書記或村主任,一般都是以前在外開廠或經商,後來回村發展,多數缺乏農業生產經驗。因為擔任村幹部,在土地流轉政策下,從村民手中租賃了土地,成為種植大戶,進而註冊了家庭農場。
另外,隨著規模擴大,家庭農場也可能突破「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的束縛。比如,膠州市鴻飛大沽河農場就已突破了家庭農場的框框,發展為股份制經營,這自然會帶來更為複雜的管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