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孩」行為異常 及時關注多陪伴 市四醫院專家提醒:老年人心理...

2020-12-25 瀟湘晨報

在一些市民的認知中,有些人老了以後,就會像小孩一樣,渴望關心和照顧,俗稱「老小孩」。這些老人有時候性格會變得格外的執拗和暴躁,有時候又會像孩童一般。這時候人們往往會認為這是人上了年紀之後的自然現象,個別家人甚至會出現不理解和不耐煩的情緒。

當前,我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各種老齡「痴呆症」「抑鬱症」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一些子女孝敬父母時更強調「物質敬老」,缺乏與父母之間心靈的溝通交流。而這,恰恰為老人精神疾病埋下了隱患。

分清

是「童心未泯」,還是心理退化?

今年103歲的李老太身體依舊硬朗,但牙口已不如年輕時。家人為老人著想,總愛買一些軟和的食物給老人吃。可李老太對這些食物毫無興趣,每天總喜歡趁著家裡人不注意,到附近小賣部買一些小零食吃。

66歲的陳大爺,最近半年來熱衷與小區裡的小孩玩耍。起初家人認為這是老人愛小孩的表現,沒想到後來竟然發展成與小區附近幼兒園小孩一塊搶玩具、哭鼻子。當家人將陳大爺送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老人已經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

類似這樣的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老小孩」「老還小」之類的詞語也表現出普通市民對老人出現這種情況的一般認知。那麼事實真相到底如何呢?

「老人的這些行為,在普通市民看來有些詼諧,但是從精神科醫生專業的角度上講,這正體現了老人心理逐漸退化的過程。」雅安市第四人民醫院老年醫學中心主任李家忠介紹,老人心理的發展是逐漸退化老化的,當老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出現一些之前沒有,甚至過於「幼稚」「偏執」的行為。而在這個時候,家屬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上文中提到的兩位老人,李老太已經開始出現心理退化,而陳大爺則更加嚴重一些,已經患上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俗稱老年痴呆症。一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中,總體患病率在5%左右,並隨著年齡增長呈幾何指數增加,即年齡每增加5歲,患病率就將翻倍。

根據2018年雅安市老齡委數據顯示,我市六縣兩區65歲以上人口共22萬餘人,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為5—7%。

更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到目前為止,阿爾茨海默病並沒有藥物可以根治,但在早期發現可以通過藥物幹預和專業的護理、康復訓練延緩智力衰退。

李家忠表示,正常情況下,老人雖然記憶力有所下降,但是其社會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操作學習能力基本保持完整。如果老人在上述方面均出現問題,在排除老人的異常不是因為存在其他軀體疾病引起(如腦梗、腦外傷等)後,需要到心理衛生機構進行檢查。老人記憶力衰退需要到專業機構全方位持續治療,除了藥物外還需要配合其他康復訓練。

醫務人員和老人玩猜拳遊戲

理解

「老年痴呆」非唯一精神疾病

國際研究表明,精神疾病嚴重威脅老年人身心健康,65歲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總計佔高齡存活人口中的26.3%。阿爾茨海默病和老年期焦慮障礙在各類老年精神疾病中顯得尤為突出。

「老人述說身體不適(心慌、氣短、消化不良、失眠等),但在綜合醫院反覆檢查卻沒有檢查出問題。這實際上是老人情緒焦慮的一種表現,雖然不典型,卻要引起重視。」李家忠說。

焦慮障礙是一種以焦慮症候群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常表現為無明顯原因和固定內容的擔心,伴有明顯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和運動性不安。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年期焦慮障礙往往是人們非常容易忽視的一種精神疾病。如同前文所說,一些老人會出現各種身體不適,進入醫院後卻很難找到病因,很多時候,子女會認為老人是在故意「沒事找事」,甚至為此感到不耐煩。

「人在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以軀體形式表露出來,在精神科很常見但又很容易被普通人忽視,最後造成嚴重的後果。」李家忠說,「我們在臨床工作和社會新聞上經常看見這樣的案例,一個看起來並無異常的鄰居老人突然選擇自殺。這看起來十分突然,但事實上老人在此前已經有很多情緒積壓,出現了心理問題,這就是一種不典型的抑鬱症。」

李家忠表示,老人隨著年齡增長,各種機體功能減退,說話慢吞吞,注意力不集中,行動遲緩,記憶力也會下降。在這期間,老人可能還會經歷慢性病折磨、配偶離世等情況,而這一切都有可能導致老人情緒低落。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排解,老人出現焦慮抑鬱的可能性很高,嚴重的甚至會選擇自殺解脫。

醫務人員帶著老人找房間

關注

精神陪伴是一劑良方

面對目前的老齡化趨勢,關注老年人精神健康不但需要專業醫療衛生機構參與,還需要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

「其實人老了之後容易出現疾病困擾,而長期獨居、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更容易出現情感需要無法實現的情況,由此會感到孤獨寂寞,引發各種心理問題。」李家忠說,老年精神病的最大特點是很難被自己發覺,也很難被子女發覺。因為子女陪伴在父母身邊時間較少,往往將父母表現出的性格變化簡單歸結為「更年期」。

從生活層面上看,老年人對子女的物質需求實際上並不高,真正讓他們有強烈歸屬感和滿足感的,是子女與他們之間的溝通、相伴。作為子女,要給予父母更多的關心和愛護,要「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說說話,說一些讓他們開心的話題,了解老人的所思所想,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引導他們通過運動鍛鍊和心理傾訴,排解日常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

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老人,則應該鼓勵老人多「走出去」。儘量保持心情愉悅,多與周圍人接觸,多培養老人的興趣、愛好,如織毛衣、彈鋼琴、練書法、打太極、棋牌之類的活動參與等,使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

對於患有老年期精神疾患的老年人,子女要及時帶老人去精神專科醫院就醫,得到專業、正規、系統的治療,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老人們在護士帶領下做早操

「就拿阿爾茨海默病來說,如果家人可以及時發現,進行早期幹預,能極大程度地延緩老人智力衰退的現象。」李家忠舉例說,「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雖然尚不明確,但大多會出現大腦退行性病變。在致病因素中,遺傳和環境因素需要首先考慮,環境不單指老人生活的物理環境也包括精神世界,缺乏交流的環境對老人的腦功能會有很大影響。」

老人早期出現記憶力下降,其實有很多簡單可操作的量表幫助識別篩查。例如問老人「今天吃了幾頓飯」「每頓飯吃了什麼菜」「您有多少存款」「一個月多少工資」之類的生活問題。老年人如果可以流暢回答正確,則說明問題不大。當然這一切,都需要老人的家屬在日常生活中進行。

「兒女孝敬老人,應該建立在保障他們身心健康基礎上,面對老人出現各種『反常』行為,兒女應該給予充分關心和理解,更應該從安全的角度出發去照顧監護老人,避免意外發生。」李家忠說。

老人們玩填色遊戲

科普連結:

老年焦慮症原本是較易治療的心理疾病,但因識別率低(內科醫師對其識別率為10.5%),導致精神致殘、自殺率高,成為老年人健康的一大殺手。

老年焦慮症有一般焦慮症所沒有的特點。而且人們往往會忽略這種心理疾病,而把原因歸結到一些器質性疾病,比如心臟病、糖尿病中去。

焦慮心理如果達到較嚴重的程度,就成了焦慮症,又稱焦慮性神經官能症。焦慮症是以焦慮為中心症狀,呈急性發作形式或慢性持續狀態,並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為特徵的一種神經官能症。

老年焦慮症起初只表現為突出的焦慮情緒,長期累積便會引發焦慮症。焦慮症和焦慮情緒不同,它會導致老年人身體免疫力下降,心情抑鬱,深深影響老年人的正常生活,所以一旦發現老年焦慮前兆最好及時治療,防止病情惡化。

對老年焦慮症的治療是綜合性的,藥物治療雖然是主要部分,但還要考慮到老年焦慮症的發病比青壯年有較多的心理因素,如生活單調、寂寞,若無子女在身旁孤獨感更甚;還有生活上的困難,對心理產生影響,都可能成為誘發因素。此外,老年人合併軀體疾病,也要同時治療,要考慮到多種藥物應用的相互作用。

護工幫老人倒墨水

焦慮症候群的軀體症狀:

運動系統出現震顫(肌張力增高)、運動性不安(肢體的小動作、坐立不安、活動增多、行為總是有始無終)、乏力。

自主神經症狀:口乾、出汗、軀體發冷或發熱、厭食、腹脹、便秘或腹瀉、尿頻、心悸、呼吸困難或者憋氣感等。

焦慮症候群的精神症狀:

內心的不安全感或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以缺乏睡眠感為特徵)、繼發的抑鬱情緒或抑鬱症候群。

本報記者 魯妮娜 採寫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來源:雅安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開展心理健康評估 增加心理諮詢服務
    開展試點,意味著心理健康幹預有望和慢病管理一樣成為老年人健康管理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得到全社會關注和重視。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有什麼意義?各地推進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有哪些好的做法?如何進一步做好這項工作?記者對此進行了調研採訪。老人開懷,社會和諧發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對社會和諧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到女兒家生活,每天樂呵呵,親戚都說我變了。」
  • 湖州平均每天有3位以上老人走丟 「老小孩」需更多陪伴
    專家呼籲,社會、家庭應給予老年痴呆患者更多的關注、愛護和尊重。阿爾茨海默病從「失憶」開始老年痴呆症,又稱阿爾茨海默病,最初的表現就是日漸衰退的記憶力。有些人炒菜會放兩次鹽,有的總記不得有沒有吃過藥,還有一些則是出門卻忘了回家的路。
  • 合肥專家:抑鬱情緒不等於抑鬱症 這四類人群要注意
    如何早期識別抑鬱症,遭遇心理困境有哪些求助途徑 …… 近日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安徽省精神衛生中心)知名專家、合肥市 " 名醫工作室 " 領銜人王克永教授在採訪中就相關話題進行了解讀。早發現、早治療是防治關鍵作為研究治療抑鬱症的資深專家,王克永認為,《工作方案》的出臺是心理健康行動的一項重要落地舉措。
  • 提醒| 天津消協:老年人訂餐別選這家!
    提醒 | 天津消協:老年人訂餐別選這家!徐先生在繳納600元籤訂一個月送餐合同後,因餐品質量原因與「環城利海」協商解除了合同,但一直未收到退費;周女士2019年10月繳納5100元籤訂一年合同,後因個人住院原因協商解除合同,「環城利海」承諾退回周女士剩餘費用2400元,但一直未能兌現;今年5月起,王女士等多位消費者反映「環城利海」送餐不及時甚至不再送餐。
  • 青島市北設24小時心理援助熱線 將心理危機幹預納入疫情防控
    3月18日,記者從市北區獲悉,市北區把心理危機幹預納入疫情防控工作當中,設立了「市北區突發事件心理援助熱線電話」,多角度、全方位對廣大群眾、醫務者和密切接觸者、患者等出現的「心理疫情」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援助。
  • 老年人心理敏感
    1、當老年人感覺身體狀況出現衰退時,會出現恐慌的心理,擔心身體出現各種疾病、害怕生活在孤獨之中等,這些擔心主要表現為非常渴望能夠得到家人的照顧和關注,對於家人的態度很敏感。
  • 兒童突發行為異常 或患「自身免疫性腦炎」
    新華社武漢2月5日電(記者李偉、黎昌政)暈厥摔倒後,男童突然咿咿呀呀胡言亂語,行為表現異常。對此專家表示,如無精神病史,但有一些臨床異常表現和異常腦電圖,該男童很有可能患上「自身免疫性腦炎」,家長切莫大意,不要以為是孩子任性調皮,一定要對症診治。
  • 技術高速發展,請耐心等等老年人,記者走入上海醫院發現了這些暖心...
    而在市一醫院,院方已探索了多項助老服務舉措,並逐漸形成工作環路。市一醫院北部門急診辦主任朱彥琪介紹:以無隨申碼通道為例,疫情早期還沒有隨申碼時,醫院就開發了兩套流行病學調查系統,一套是線上微信表格,一套是紙質表格。
  • 杭七院心理專家入駐網際網路醫院平臺
    杭七院心理專家入駐網際網路醫院平臺通過網際網路醫院平臺,張先生使勁向接診的心理專家「吐槽」。  近年來,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致力於「健康心理,快樂人生」黨建文化主題,努力踐行「黨建引領雙提升,打造一流施工隊」的要求,運用網際網路醫院平臺助力醫院智慧戰「疫」。
  • 心理專家:試試深呼吸
    心理專家:試試深呼吸   目前,即使醫療技術在不斷進步,但是許多疾病的治療還是以控制症狀為主,很難達到徹底治癒。而焦慮症這種高發心理疾病,治癒情況又是如何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精神心理諮詢科副主任醫師王相蘭表示,絕大部分焦慮症患者經過治療之後出現比較明顯好轉,甚至一部分患者可以達到徹底治癒。
  • 某些口口相傳的老話,卻是專坑老年人的「謠言」
    多陪伴,多嘮嗑 根據人口普查顯示,2000 年「空巢老人家庭」佔比已超過五分之一,10 年後這一比例又上升了 8.94%。 北京大學一項對北京 335 例空巢老人居家養老問題調查數據顯示:老人對子女養老行為最期望的是經常打電話或抽空回家探望父母等情感上的充分互動或交流的佔 88.6%,而對經濟支持的需求相對要弱得多(33.6%)。[1] 所以與其做個「信息發送機器」,不如多抽時間陪陪長輩們,就算沒有近距離陪伴的條件,也可以跟他們多聊聊。
  • 專家提醒:老人不要亂吃保健品 試吃贈藥多是陷阱
    據中國保健協會秘書長徐華鋒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我國,目前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為2000億元人民幣,老年人是主要消費人群,佔到了50%以上。然而,買得多不等於買得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購買保健品時成了「冤大頭」:輕則白白花錢,經濟受損;重則延誤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即使如此,上當受騙的情況還是屢屢發生。
  • 中國17歲以下青少年有3000萬存在情緒障礙 兒童有心理疾病須及時治療
    2018年5月25日訊,「六一」兒童節來臨前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做了介紹,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以前,全球兒童心理障礙還會增長50%,將成為致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誤區 成人後心理疾病就會好?
  • 六成老年人有睡眠問題 該怎麼找回自己的好睡眠呢
    專家提醒,老年人睡眠問題的背後可能還隱藏著器質性疾病或心理問題等深層次原因,當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應該引起重視,及時就醫。                通訊員 孫茜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彥六成老年人有睡眠問題「睡眠障礙是老年人十分普遍的現象,有研究顯示老年人發病率高達60%。」
  • 心理專家說:喝酒傷身傷心,最可怕的是……
    前幾天,他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進行了複查,笑容多了、體重增了……經過一年多的治療,曾被診斷為「酒精依賴」、發生嚴重戒斷反應的他,生活正重新回到正軌。趙先生酒齡已近30年,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喝酒,最開始酒量很小,慢慢地每天需要喝2兩白酒,但最近三四年卻幾近「瘋狂」:每天要喝半斤至八兩白酒,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找酒喝,中餐晚餐也必須要喝點酒,飯菜吃得很少,人日漸消瘦。
  • 老年人和孕婦該注意哪些?疾控專家提醒來了
    老年人和孕婦又應該注意哪些?莫慌,疾控專家的提醒來了1.老人▲適度運動,平衡膳食,保證睡眠充足。▲需要長期服藥的老人應遵醫囑,不可擅自停藥,可就近就醫開藥。▲進行健康監測,出現異常狀況及時諮詢或就醫。3.兒童▲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天氣適宜時每日保證戶外運動1-2小時。▲勤洗手、不亂摸,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 專家提醒:小小靜電可能有大危害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急診科主任史忠教授提醒,實際上,靜電還有可能加重患有心腦血管系統疾病老年人的病情。專家介紹,人體活動時,皮膚與衣服之間、以及衣服與衣服之間互相摩擦,便會產生靜電。冬天,人們穿衣更多,相互間摩擦會產生大量的靜電荷,並積壓在皮膚表面,一旦與其他人或者金屬導體接觸,就極易產生火花。加之冬季空氣乾燥,所以人更容易受到靜電幹擾。
  • 假扮專家詐騙錢財 4名被告人均已獲刑
    本報訊(記者 王朝榮 李淯政 通訊員 劉亞磊 趙會平)假借給老年人免費體檢、返還90%購藥款為由,組織專人假扮專家,詐騙錢財。11月2日,新野縣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在該縣文化廣場公開審理這起詐騙案,千餘名群眾前來旁聽。
  • 疫情「心理應激」是一種自我保護
    從臨床情況分析,目前這些心理問題主要分為四類情況,包括周邊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或密切接觸者而感到恐慌,居家隔離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產生矛盾,疫情期間兒童的心理建設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等。對照自身,如果家庭中出現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給予關注與調適,下面來仔細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