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一首鮮為人知的步韻詩 - 龍山...

2020-12-15 龍山大先生
雁門關外

以」雁門關外野人家」起句的《關外吟古詩>在雁北大地可謂家喻戶曉,數百年來被稱是塞外古代風光的真實寫照,口碑文章,津津樂道: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

百裡並無梨棗樹,三春那得桃杏花。

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

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

這首詩的作者,有兩種說法:一是「無名氏」,一是「王越」,「無名氏」不可考也。「王越」確有其人,為明代兵部尚書,總督大同、延綏(今陝西榆林)軍務。不論無名有名,這首詩的作者犯了一個錯誤。事物是可以做比較的。「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比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思維方式和判斷方法。但是,兩物相比,一定要有可比性,倘無可比之點,比有何論?

《關外吟古詩》的作者用在南國土地上可生可長而在塞外高原難生難長的桑麻梨棗、桃紅杏黃來映塞外自然的悽漠,實乃荒唐之辭。塞外的風霜雨雪,山水日光,與江南是不可比的。詩作者可知否?」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此等山河壯麗之景色,南粵絕無!「說與北國人不信,祖輩未見大雪花」。難道北方人據此就可奚落南方人見識如此的少嗎?

元好問

《關外吟古詩》還有有兩首詩密切相關。一首的作者即無名氏或王越,一首作者為許九皋。許九皋亦是明朝人,官兵道。許九皋《關外吟古詩》在前換是無名氏詩在後,已不可考。許九皋的詩其文:

紫雲橫處幾多家?僅見蒼松不見麻。

壁立山頭風吼至,雨花飛過是冰花。

西北天低山勢賒,惟餘白草與黃沙。

羊裘生處無絺葛,六月佳人不浣紗。

這首詩比無名氏或王越詩的高明之處,就是站在塞外的土地上直描塞北國風光,松古風吼,天低山高,氣候變化無常,白草黃沙共生。兩詩韻腳相步,一目了然。誰先誰後,尚難論定。

雁門關外

近日翻書,讀元好問詩一首,題為《雁門關外》:

四海於今正一家,生民何處不桑麻。

重關獨據千尋嶺,深夏猶飛六月花。

雪暗白楊連馬邑,天國青冢渺龍沙。

憑高弔古情無盡,空對西風數去鴉。

元好問為金元代詩人,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忻縣)人,其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曾在河南南陽等地做縣令,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晚年居故鄉常與友人登恆山、龍山,過朔州、雁門,詩有《雁門道中所見》《應州寶宮寺大殿》等。

雁門關外

《應縣誌》還收錄了另一首詩《三崗四鎮》:「南北東西俱有名,三崗四鎮護金城。古來險阻邊陲地,威鎮羌胡萬裡驚。」金城,應縣古名。「三岡四鎮護金城」,四鎮即安邊、大羅、司馬、神武,三岡即:趙霸、黃花、護駕。相傳四鎮為晉王李克用駐紮時建。

無名氏或王越詩、許九皋詩、元好問詩相比較,無論意境、傳神、辭採,後者均比前者居優而以無名氏或王越詩最劣。若就韻腳而言,三詩則相同。八言五韻:家、麻、花、沙、紗、鴉在古韻中同是「麻」韻。韻腳相同,謂之步韻,因緣相承,無名氏或王越詩與許九皋詩是也。

雁門關外

他們都是明代人,而元好問是金元時期人。金元、明,三人年代相距甚遠。元氏生於1190年卒於1257年,享年67歲。1257年是南宋寶佑五年。1279年,南宋滅,元朝立。1368年,元朝滅,明朝立。如此推算,元好問要比王越、許九皋早生三百多年。

元好問工詩文,不僅在金元明之際頗負盛名,至今在文學史中還佔有重要地位。他的描寫塞外風物、感時懷古之作,歷代相傳。據此可以推測,無名氏或王越、許九皋之《關外吟古詩》,不僅受元好問《雁門關外》所影響,而且還是步韻之作。此論是否成立?歡迎諸位讀者與方家留言交流,批評指正!

雁門關外

相關焦點

  • 山陰:雁門關外兩座關堡氣勢非凡 文脈傳承防風治沙生態發展
    兩座關堡 氣勢非凡 自古,雁門關南控中原,北扼塞北,有著「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稱。 舊廣武城於西北側拱衛著雁門關,相距僅十餘千米。
  • 用心留住「詩和遠方」
    廣武明長城,在一磚一石中感嘆古代人民的勤勞智慧;邁入幽深的巷道,感受靜謐悠閒的田園生活;走進蝴蝶谷,與清澈的溪流來一次親密接觸……近年來,山陰縣將文化旅遊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依託優勢資源,完善文旅體系,加快文旅融合,讓自然生態之美與生生不息的文化之美融合為一體,文化與旅遊交相輝映,詩和遠方駐足腳下
  • 探雁門 遙想「雁行商」穿越雄關艱難北上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萬裡長城「外三關」。得雁門關者,贏中原;失雁門關者,失天下。雁門關,雄踞於忻州市代縣縣城西北20公裡處勾注山之巔,主峰海拔1800多米。它是萬裡長城最具代表性的軍事要塞之一,是長城軍事防禦體系之一。
  • 萬裡長城雁門關曾發生1400場戰鬥,現在什麼樣?「原創」
    道路兩側的石牆上立起一塊塊碑刻,上面或一首古詩,或一個人的名字,或一幅簡圖,這道路上一定進行過千軍萬馬,可是現在,整個盤山道上只有我們執著地攀登。仰起頭,看見高高的山頂上有城牆敵樓,這才知道雁門關不是在平地,也不是在峽谷,更不在半山腰,而是一個高山埡口,僅僅低於最高峰,怪不得介紹上說是「絕頂置關」。
  • 留住 「詩和遠方」
    而「詩和遠方」則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積極與忻州聯繫對接,把廣武邊塞文化旅遊區融入整個雁門關景區進行開發,實現優勢互補、借力發展。於2019年12月27日與浙江銀泰旅遊公司籤訂了框架合作協議,委託銀泰旅遊公司對廣武旅遊度假區格局、周邊景區資源、縣域重點景區以及開發實施路徑制定了策劃方案。
  • 山西旅遊:代縣,擁有雁門關景區
    另外,在古代,這裡是經商和戰爭必選的地方,而且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很多著名的景點,其中最出名的是雁門關景區,下面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裡。雁門關景區位於古城的一個山脊上,在古代是規模非常大的軍事工程,明代的時候算得上是省內的內三關,2017年被評為5A級景區,其中包括古雁門關。它之前是西陘關的所在地,因為位於勾注山的西面,所以稱它為雁門關。
  • 雁門關 憑山北眺千古狼煙不在
    雁門關 憑山北眺千古狼煙不在 2020-05-22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雁門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關」,據說有很多人不知道它在哪兒
    「雁門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關」,據說有很多人不知道它在哪兒,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前人們給我們的子孫留下了許多驚人的世界寶藏,雁門關一樣是其中之一, 說到「雁門關」,我相信誰都不知道, 「雁門關」是我國長城上的重要關口,被稱為「危險」,被稱為「中華第一關」, 世界聞名,也許可以說女性和孩子都知道
  • 延川的「雁門關」
    「雁門關」又名合峪關、鐵門關、天門關。「延川八景」中的「鐵門天隘」就是指「雁門關」。《民國延川縣誌》之「形勝」篇記:「鐵門天隘,即禪梯嶺,土名鐵門關。明時築堡,有一夫當關,萬夫闢易之險。俗傳宋將楊延昭屯兵於此」;「關梁」篇云:「禪梯嶺堡,在縣西七十裡。明嘉靖間,延綏巡撫張珩言:延川西有禪梯嶺,乃套夷深入之路,比他鎮獨重,宜增一城。從之。」至於此關為何叫「雁門關」,《民國延川縣誌》則沒有記載。
  •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歷經千年烽火的五A景區,遊覽攻略多圖
    注意,敲黑板,劃重點啦,想去5A景點雁門關的朋友注意,人家雁門關不免費!不免費!在眾多免費景點中,一如當年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的鐵面一般,不免!就是不免!傲嬌存在,沒有原因。玩了好幾天免費景點,對於雁門關的傲嬌我們也沒辦法。
  • 天下九塞 雁門為首-雁門關之行
    從小到大就喜歡各個地方之間跑來跑去,曾經三次到達雁門關,但都因120元的門票望而卻步,如今資金稍有富裕加之學生購票半價終於有幸踏上這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中華第一關」雁門關。上午十點驅車出發,從太原方向前往雁門關若走高速則必須經過雁門關隧道。
  • 「天下第一關」雁門關在哪個城市?據說大半中國人兩秒內答不上來
    」天下第一關「雁門關在哪個城市?據說大半中國人兩秒內答不上來中國文化歷史博大精深,前人們給我們後代留下了許多的驚豔世人的瑰寶,像雁門關就是其中的一個,在漢武帝時期,為了預防匈奴,就修建了雁門關,雁門關是「外三關」中最大的一關,異常先要,守備十分嚴密,是長城上最先要的關卡,因此被稱為是「天下第一關」」天下第一關「雁門關在哪個城市?
  • 看二青遊山西中華第一關——代縣雁門關景區
    下面記者就帶大家領略二青會推介的山西十大旅遊景區——雁門關的風採。「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唐代大詩人李賀的一首《雁門太守行》讓雁門關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而楊家將的故事,更使雁門關名滿天下。今天,人們登上雄偉的雁門關,遙望蒼茫歷史,心中就會湧起無邊的感動。
  • 「網媒看山西」雁門關:昔日金戈鐵馬 今朝小康人家
    踏著綿綿細雨,行走在雁門關內,途經的古長城上滿是斑駁印記。11月17日,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採訪團走進素有「中華第一關」之稱的雁門關,感受長城文化,見證時代變遷。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因「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蜚雁出入其間」得名,以「險」著稱,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
  • 走進山西雁門關
    雁門關景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世界文化遺產萬裡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華第一關」。在3000多年的歷史歲月中,雁門關始終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王昭君出雁門關與匈奴和親,郭子儀出雁門平定安史之亂,薛仁貴鎮守雁門防禦突厥人,宋代楊家將守關防禦契丹人,明代重修雁門關阻止瓦剌南下,真可謂「得雁門而得天下,失雁門而失中原」。
  • 山西旅行記(四)雁門關
    雁門胡人歌 唐代:崔顥 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關因山以立,聳拔雄壯,歷代都把它看作戰略要地。先有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在雁門一帶大破匈奴十餘萬騎,使「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寇趙"。後有漢武帝時,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馳騁雁門古塞內外,浴血鏖兵,大敗匈奴。
  • 第十五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雁門關上有人家
    11月17日,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採訪團走進素有「中華第一關」之稱的雁門關,感受長城文化,見證時代變遷。霧中雁門關雄偉壯闊。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因「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而蜚雁出入其間」得名,以「險」著稱,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據悉,戰國時期,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曾在此設雁門郡,後經歷朝歷代修葺完善形成雁門關。
  • 山西雁門關詳儘自助遊攻略
    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代縣到雁門關沒有公交,如果自駕比價方便,徒步的話,代縣鼓樓後有去雁門關的大巴,沒有返回代縣的。這趟車是從南口村早上8點發車,下午1點返回南口村,途經好幾個村子,終點站一般是南口,票價5塊,當然有去雁門關的也拉。從代縣到雁門關景區售票處是30公裡左右,打車價格在80元左右,3-4人比較划算。
  •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見證了歷史興衰、成就、輝煌
    雖然「雁門關」的名氣非常大,聲名遠播,家喻戶曉,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它在哪裡。趙武靈王時,在新徵服的土地上設立雁門、雲中、九原三郡。其中雁門郡之得名,顯然是因為雁門山。所以,雁門既是山名,也是一個郡的名稱。到後來秦滅趙國,秦始皇遂置代郡,以高柳為郡治。  雁門郡於是與雁門山脫離。無論戰國還是秦漢,雁門郡都屬於邊郡,緊靠著匈奴,所以這裡是和匈奴交戰的第一線,李牧就曾「常居代、雁門」,在這裡和匈奴交戰,匈奴十餘歲不敢近趙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