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雁門關外野人家」起句的《關外吟古詩>在雁北大地可謂家喻戶曉,數百年來被稱是塞外古代風光的真實寫照,口碑文章,津津樂道: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
百裡並無梨棗樹,三春那得桃杏花。
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
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
這首詩的作者,有兩種說法:一是「無名氏」,一是「王越」,「無名氏」不可考也。「王越」確有其人,為明代兵部尚書,總督大同、延綏(今陝西榆林)軍務。不論無名有名,這首詩的作者犯了一個錯誤。事物是可以做比較的。「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比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思維方式和判斷方法。但是,兩物相比,一定要有可比性,倘無可比之點,比有何論?
《關外吟古詩》的作者用在南國土地上可生可長而在塞外高原難生難長的桑麻梨棗、桃紅杏黃來映塞外自然的悽漠,實乃荒唐之辭。塞外的風霜雨雪,山水日光,與江南是不可比的。詩作者可知否?」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此等山河壯麗之景色,南粵絕無!「說與北國人不信,祖輩未見大雪花」。難道北方人據此就可奚落南方人見識如此的少嗎?
《關外吟古詩》還有有兩首詩密切相關。一首的作者即無名氏或王越,一首作者為許九皋。許九皋亦是明朝人,官兵道。許九皋《關外吟古詩》在前換是無名氏詩在後,已不可考。許九皋的詩其文:
紫雲橫處幾多家?僅見蒼松不見麻。
壁立山頭風吼至,雨花飛過是冰花。
西北天低山勢賒,惟餘白草與黃沙。
羊裘生處無絺葛,六月佳人不浣紗。
這首詩比無名氏或王越詩的高明之處,就是站在塞外的土地上直描塞北國風光,松古風吼,天低山高,氣候變化無常,白草黃沙共生。兩詩韻腳相步,一目了然。誰先誰後,尚難論定。
近日翻書,讀元好問詩一首,題為《雁門關外》:
四海於今正一家,生民何處不桑麻。
重關獨據千尋嶺,深夏猶飛六月花。
雪暗白楊連馬邑,天國青冢渺龍沙。
憑高弔古情無盡,空對西風數去鴉。
元好問為金元代詩人,字裕之,號遺山,秀容(今忻縣)人,其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曾在河南南陽等地做縣令,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晚年居故鄉常與友人登恆山、龍山,過朔州、雁門,詩有《雁門道中所見》《應州寶宮寺大殿》等。
《應縣誌》還收錄了另一首詩《三崗四鎮》:「南北東西俱有名,三崗四鎮護金城。古來險阻邊陲地,威鎮羌胡萬裡驚。」金城,應縣古名。「三岡四鎮護金城」,四鎮即安邊、大羅、司馬、神武,三岡即:趙霸、黃花、護駕。相傳四鎮為晉王李克用駐紮時建。
無名氏或王越詩、許九皋詩、元好問詩相比較,無論意境、傳神、辭採,後者均比前者居優而以無名氏或王越詩最劣。若就韻腳而言,三詩則相同。八言五韻:家、麻、花、沙、紗、鴉在古韻中同是「麻」韻。韻腳相同,謂之步韻,因緣相承,無名氏或王越詩與許九皋詩是也。
他們都是明代人,而元好問是金元時期人。金元、明,三人年代相距甚遠。元氏生於1190年卒於1257年,享年67歲。1257年是南宋寶佑五年。1279年,南宋滅,元朝立。1368年,元朝滅,明朝立。如此推算,元好問要比王越、許九皋早生三百多年。
元好問工詩文,不僅在金元明之際頗負盛名,至今在文學史中還佔有重要地位。他的描寫塞外風物、感時懷古之作,歷代相傳。據此可以推測,無名氏或王越、許九皋之《關外吟古詩》,不僅受元好問《雁門關外》所影響,而且還是步韻之作。此論是否成立?歡迎諸位讀者與方家留言交流,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