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狀元大多仕途不如意 有的還不如舉人

2020-12-26 勇哥讀史

一個讀書人,要想成為狀元,必須經過童子試、鄉試、會試、殿試這4道關口。除了殿試外,幾乎每一道關口都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之激烈、難度之大,都是現在的高考遠遠不能相提並論的。

由此可見,狀元的確是知識分子群體的巔峰,在百姓心目中具有「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巨大殊榮。同樣,朝廷也很重視狀元。狀元產生後,一定會進入翰林院,陪伴在皇帝身邊,在仕途上面臨著無數的升遷機會。所以,在古代,由狀元的身份官拜宰輔者大有人在。

以宋朝為例,宋朝對狀元真心好。一名狀元不出10年,就可進入權力中樞執掌權柄,王曾、呂蒙正、李迪、宋庠等一代名相,都是如假包換的狀元郎。

再以明朝為例。明朝276年間,一共產生了90個狀元。最終,有17人官至宰相(內閣首輔、內閣大學士)。約5個狀元裡就產生了一名宰相。

與宋朝、明朝等朝代相比,清朝狀元的仕途堪稱不如意。數據顯示,清朝從1646年產生了第一名狀元傅以漸,到1904年產生了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250多年來一共產生了114名狀元,從數量上超過了明朝。可是,官至宰相(殿閣大學士)的狀元只有14人,他們分別是傅以漸、呂宮、徐元文、于敏中、莊有恭、梁國治、王傑、戴衢亨、潘世恩、張之萬、翁同龢、孫家鼐、徐郙、陸潤庠。約8個狀元裡才產生一名宰相。

不能拜相,能夠成為部院大臣、總督巡撫等實權大臣,也不錯啊。那麼,清朝時期以狀元身份成為部員大臣、總督巡撫的有多少呢?

並不多。

數據顯示,清朝時期以狀元身份成為部院大臣的共有21人,成為總督巡撫的共有6 人。這就是說,約4名狀元裡才產生一名部院大臣、總督巡撫。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比較愛惜人才,敢於對狀元提拔重用。乾隆一朝,就有6名狀元成為宰相,7名狀元成為部院大臣,1名狀元成為總督巡撫,共計14名,約佔據狀元總數的八分之一。

在清朝時期,能夠成為宰相、部院大臣、總督巡撫的狀元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狀元,在官場上表現得後繼乏力。

按照規定,新科狀元在翰林院的職務是修撰,品級為從六品。從品級來看,並不低。因為其餘進士,要麼擔任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要麼擔任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級別更低。可是,不少狀元終生在翰林院修撰的職務上浮浮沉沉,或者略有升遷。

如浙江寧波考生章鋆在考中狀元時才32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可是,章鋆仕途很不如意,當了幾年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侍講侍讀之類的閒散官職後,外放各地當鄉試考官。最終,官至從四品的國子監祭酒。

章鋆同科的探花叫潘祖蔭。潘祖蔭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兵部尚書、工部尚書等,還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官級為從一品。

章鋆同科還有一個考生叫李鴻藻。李鴻藻只是二甲第十八名進士,名次比章鋆差遠了,可他官運亨通,45歲就升遷從一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相當於宰相。

潘祖蔭和李鴻藻都比章鋆混得更好。

其實,在清朝時期,許多舉人都比狀元混得更好。

比如我們熟知的左宗棠。左宗棠一生三次進京參加會試,但都名落孫山,鎩羽而歸。左宗棠一怒之下,宣布不再參加會試。於是,左宗棠終生只有一個舉人身份。後來,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左宗棠得以出山,先後效力於張亮基、駱秉章、曾國藩幕下。左宗棠行軍作戰的確有一套,憑藉戰功屢獲升遷,官至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和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封二等恪靖侯,又是拜相,又是封侯,比狀元風光多了。

有意思的是,左宗棠一直對自己的舉人身份耿耿於懷。1874年,左宗棠任職陝甘總督期間,向慈禧太后提出,希望進京參加會試。慈禧太后哭笑不得:你一個功成名就、出將入相的人,跟一幫毛頭小夥子一起參加會試?你不嫌丟臉,朝廷還嫌丟臉呢。於是,大大方方地賞賜了左宗棠一個「同進士出身」。

左宗棠總算了結多年夙願。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朝狀元榜》等】

相關焦點

  • 清朝狀元大多仕途不如意 有的還不如舉人
    一名狀元不出10年,就可進入權力中樞執掌權柄,王曾、呂蒙正、李迪、宋庠等一代名相,都是如假包換的狀元郎。再以明朝為例。明朝276年間,一共產生了90個狀元。最終,有17人官至宰相(內閣首輔、內閣大學士)。約5個狀元裡就產生了一名宰相。與宋朝、明朝等朝代相比,清朝狀元的仕途堪稱不如意。
  • 在清朝考中「舉人」,能就任什麼官職,為何有的人一輩子都是舉人
    《後漢書·章帝紀》:「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圳畝,不系閥閱。在其中極為關鍵的一個方式便是科舉制度,根據考試直接地展開選拔人才,例如書生、舉人、狀元這些便是對那時候金榜題名考生們的稱呼。清朝中了舉人以後究竟能出任多少的官兒呢?科舉制度在中國在歷史上日益突出,來到清朝時期早已發展壯大到十分完善的程度,在科舉初中升高中中功名的人被統一稱作舉人。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 您不感到熟悉而陌生嗎?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這些詞語您肯定耳熟,我們周圍有不少鄉村和小地方,有用這些詞語來命名的,但我們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要想搞清楚這些詞語的含義,我們還得不先從古代科舉制度說起。科舉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始於605年時的隋朝,發展並成熟於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持續了整整1300年。
  • 清朝時安徽一個縣走出三個狀元 他們仕途都不大如意
    清朝入關後,為了安撫知識分子,於1646年恢復了科舉考試。1906年,在張之洞等人的呼籲下,全面停止了所有鄉試、會試,給科舉考試劃上了一個句號。在260年時間裡,清朝產生了114名狀元。這114名狀元,分別於八旗和15個省。
  • 在清朝考中「舉人」,能就任什麼官職,為何有的人一輩子都是舉人
    《後漢書·章帝紀》:「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圳畝,不系閥閱。在其中極為關鍵的一個方式便是科舉制度,根據考試直接地展開選拔人才,例如書生、舉人、狀元這些便是對那時候金榜題名考生們的稱呼。清朝中了舉人以後究竟能出任多少的官兒呢?科舉制度在中國在歷史上日益突出,來到清朝時期早已發展壯大到十分完善的程度,在科舉初中升高中中功名的人被統一稱作舉人。
  • 數據表明,清代114位狀元,一二品高官並不多,大多仕途不如意
    狀元在古代科舉制度中絕對是稀有品種,但也不是說考中了狀元就能做高官,相反在清代歷史上共產生的114位狀元中,他們的官場地位反而不如那些二甲的進士,中狀元做高官其實就是一句空話。再受諡的狀元中,除錢維城之外,都曾官居一品(大學士、協辦大學士都是正一品,各部尚書是從一品)。但也有不少狀元雖曾官居一品,卻因種種原因未曾得諡,如傅以漸、呂宮、徐元文、蔡升元、陳德華等。錢維城生前官至刑部侍郎(正二品),本不夠資格得諡,但他辦案很有經驗,乾隆帝對他非常信任,本來打算給予重用的,可惜他只活了50多歲,所以死後追贈尚書銜,並賜諡文敏。
  • 廣西古代10大狀元,6人出自一個縣,當官大多不如意
    從隋朝至清朝,科舉考試作為封建統治者選拔官吏和人才的主要途徑,文科狀元總共不到600人,其中廣西有10人。他們分別是趙觀文、裴 說、梁 嵩、王世則、馮 京、毛自知、陳繼昌、龍啟瑞、張建勳、劉福姚。那個時候,能成為狀元的人得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堪稱學霸,才能打敗全國各地舉子。下面來看看他們的簡歷,看看有沒有你的老鄉?
  • 很多人分不清「秀才」和「舉人」的區別
    到了隋朝,文帝確立了科舉制度,但此時科舉制度還沒有被應用,而是到了武則天的武周時期,科舉制度才被大規模應用。歷史上武則天建立武周,當時朝廷裡都是李唐的大臣,沒有自己的心腹當然不好。
  • 同樣是狀元、進士、舉人,為何武舉的含金量遠遠低於文舉?
    談起科舉大多人首先想到的恐怕是文舉,武舉被提及的概率並不多。儘管他們的功名是一樣的,都有狀元、進士、舉人,但武舉的含金量大大不如文舉。所以,在很多時候,科舉基本上指的還是文舉。那麼,武舉為何在歷史上不受重視呢?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 清朝的「兩榜進士」是什麼意思,最高可直接授予何等官職
    根據清朝的科舉制度,獲得「舉人」身份便擁有了做官資格,而後再經過「定去留」的會試和「定名次」的殿試,才能擁有一生固定的「進士名次」。獲得「進士」身份以後,自然也就擁有了比「舉人」更廣闊的仕途前景。成為「舉人」以後,除了擁有做官資格,還擁有了赴京參加「會試」的資格,如果能再順利通過「會試」、「殿試」,便能成功躋身「進士榜」。此榜稱為「甲榜」,亦稱為「兩榜」。
  • 天順大火燒死兩千舉人,江西羅倫大難不死,三年之後高中狀元
    羅倫的父親是個窮秀才,他屢試不第,沒有考取舉人功名。羅秀才把自己沒有完成的金榜題名的願望,寄托在兒子羅倫身上。圖為一峰塔,拍攝於江西省永豐縣瑤田鎮。羅秀才家裡貧窮,羅倫在讀書之餘,還要賺錢分擔家庭重擔。
  • 現在的高考狀元在古代是什麼水平,比秀才高一點,舉人都不算
    現在的高考狀元在古代是什麼水平,比秀才高一點,舉人都不算又是一年裡面的高考成績發布時間,在這些發布的信息裡,我們可以看到部分省的高考狀元,這些學霸基本都是非常厲害的,特別是教學資源優厚的省份其實要換在古代,這些狀元裡,普通的估計也就比秀才好一些,但要說跟舉人相比,那就肯定是不夠了。難道古代的科舉就真的這麼難?答案是肯定的,科舉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屬於現在的高考和國考的二者結合,是專門用來挑選官員的制度,而且在當時是沒有門檻的,只要認為自己有才學,都可以去參加,是當時最公正的制度之一。
  • 秀才、舉人、進士對應現代教育中的什麼學歷?狀元相當於院士
    科舉號稱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參加科舉的人員中有秀才、舉人、進士等稱號。那麼,這些稱號有什麼來歷,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呢?舉人原意是指被舉薦的人,因為科舉考試之前實行薦舉制度,各地人才因為孝廉或者其他才能被舉薦做官。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中,秀才經過各省舉行的鄉試,中舉後被稱為舉人。中了舉人就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即使在全國級的會試中落榜,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 現在的高考狀元在古代是舉人,什麼樣的高度才是狀元,帶你了解吧
    伴隨著相繼出現的省狀元,依舊是讓人會想到現在的狀元和古代的狀元究竟有多大差別。這個差別可以說是很大的了,因為這個差距怎麼形容呢,一個是人生的開始,一個是人生的巔峰。
  • 古代科舉考試 秀才、舉人、進士,地位相當於現在什麼級別官員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有四個社會階層,分別是士、農、工、商,仕途的等級最高,所以好多富人都會選擇捐個官坐,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的底層人員來說,家中即沒有錢捐官,朝中又沒有關係,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科舉考試以八股文為主,因為八股文實在不能有益於世,所以康熙在登基之後曾廢過八股,但牢籠英雄,除此也無別的良法,沒有這塊敲門磚,你就敲不開這扇門!而且八股在仁義之道上也不儘是空話。
  • 舉人故裡三道溝,書香繚繞「狀元村」
    具有近200年歷史的清代舉人許植椿宅邸。有著舉人故裡之稱的朝陽縣四五家子鄉三道溝村就坐落在海拔1100米的大青山下。關於三道溝村的起源,史料是這樣記載的:遼代時的大漠契丹人在蒙古邊界安營紮寨,以清溝川為起點建築大廟,為供養廟裡的喇嘛和尚,周圍百姓墾荒種地,由此形成三道溝村。
  • 保定不如亭的傳說
    保定有個古蓮花池,在它的東南角紅棗坡腳下,有個小亭子,過去人們叫它:「如意亭」,也就是稱心如意。在當時它是專供那些文人、舉子、有錢人、當官的閒聊的地方,他們希望一年到頭升官發財、樣樣順心如意,所以把這個小享子叫「如意亭」。可是為什麼又改成「不如亭」了呢?說起它,還有這麼一段故事。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通常我們在讀書或者觀看影視作品時,會經常看到秀才、舉人、進士之類的稱謂。大家也都清楚,這樣的級別稱謂是古代讀書人踏入仕途、向上攀登的必經之路。但凡是讀書人,十年寒窗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中秀才、舉人甚至是進士,如此一來才能從一介白身變為朝廷官員,最後光宗耀祖。
  • 因為一個錯別字,清朝狀元被皇帝摘掉了官帽,斷送了他一生的仕途
    我們都知道在古時候想要高舉狀元,簡直比登天還要難。由此可以看出,狀元都是全國萬一挑一的人才。也就是換句話來說,高舉狀元,就意味著以後的人生仕途,會十分的順利,前途無量。但是還是會有例外的,在大清嘉慶的期間,就有一位狀元,名叫龍汝言,自小苦讀四書五經,從白天讀到晚上,就是希望能有朝一日可以高中狀元。經過一番努力,好不容易高中了狀元了。但是他混了一輩子,也沒有多大的成就,最高的官職也只做到一個七品的內閣中書。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一個才子得不到應該有的舞臺呢?
  • 徐州綠地皇冠假日酒店 | 端午節,高粽狀元
    高「粽」狀元,引用了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的稱謂,引用「高中狀元」的彩頭,其意在傳遞並追求卓越、頑強拼搏的狀元精神。「粽」情「粽」意記憶中媽媽親手包製的味道,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美、鹹甜適中,古法傳承,回味悠長。贈東坡好禮-高郵鹹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