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
商 · 中國國家博物館
險被砸碎,險被日寇掠走
歷經劫難的國之重器
當之無愧的鎮國之寶
何尊
西周 ·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銘文中最早記載「中國」一詞
1963年出土後被賣給了廢品收購站
文物工作者以30元購得
晉侯鳥尊
西周 · 山西省博物館
鳥與象的完美結合
是祭祀祖先所用祭器
中國青銅藝術中罕見珍品
賈湖骨笛
距今7800年-9000年 · 河南博物院
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音域可演奏中外名曲
時至今日仍可吹奏
紅陶獸形器
距今4500年-6500年 · 山東省博物館
大汶口文化的代表性文物
反映了先民發達的養豬業
以及高超的制陶技藝
長信宮燈
西漢 · 河北省博物館
既美觀,又實用的燈具
燈塵不外揚,被基辛格稱讚:
2000多年前的中國人就懂得環保啦
雪景寒林圖
北宋 · 天津市博物館
範寬畫派的傑作
1860年之後曾流落民間
文人畫精品,畫雪景的典範
瑞鶴圖
北宋 · 遼寧省博物館
宋徽宗趙佶的傳世佳作
圖中仙鶴,如雲似霧,各有姿態
曾散落民間600年不知去向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
北宋 · 吉林省博物館
蘇軾不僅擅長文辭
亦擅長書法
他的墨寶,皆書法極品
銅坐龍
金 · 黑龍江省博物館
1956年出土於黑龍江阿城
集麒麟、龍、獅、犬形象於一身
是黑龍江省博物館鎮館之寶評選的頭名
匈奴王冠
戰國 · 內蒙古博物院
由鷹型冠飾,半球型冠頂和冠帶組合而成
純黃金鍛造,重達1394克
是迄今所發現唯一匈奴首領冠飾
鎏金銅牛
西夏 ·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重188公斤,線條流暢,比例勻稱
銅牛中空,外表通體鎏金
是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巔峰之作
馬踏飛燕
東漢 · 甘肅省博物館
見過世界多國政要,上過小學語文課本
從出土時就開始出名
國家旅遊局以它為中國旅遊標誌
舞蹈紋彩陶盆
公元前2900-前2350年 · 青海省博物館
拉手小人為兩組,分別有11人,13人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代表作
史前中國最美的彩陶在青海
織錦護臂
漢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只是一條護臂嗎?
仔細看哦,上面分明寫著: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金奔巴
清 · 西藏博物館
金奔巴,即金瓶掣籤制度的那個瓶
藏傳佛教大活佛轉世,都須通過此瓶掣籤
以及,該瓶造型竟是乾隆皇帝設計的
牛虎銅案
戰國 · 雲南省博物館
放置肉祭品的禮器
與馬踏飛燕齊名,號稱: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銅車馬
東漢 · 貴州省博物館
融合東漢中原文化和夜郎文化
馬的造型昂首、立耳、豎鬃、嘶鳴
一個字:美
太陽神鳥金飾
商周 ·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四鳥繞日,太陽崇拜的象徵
含金量94.2%,僅0.2毫米厚
中國文化遺產標誌用的就是它
烏楊石闕
漢魏 ·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出土於重慶忠縣烏楊鎮
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
古代地表建築,名副其實的國寶
曾侯乙編鐘
戰國 · 湖北省博物館
由65件青銅編鐘組成的大型樂器
音域廣,造型美,既好聽,又好看
它演奏的《東方紅》,幾乎人人都聽過
鑄客銅鼎
戰國 · 安徽博物院
歷經磨難的楚國重器,國家公祭鼎的原型
1958年,毛偉人看過該鼎後嘆道:
好大一口鼎,能煮一頭牛!
金縷玉衣
西漢 · 徐州博物館
於徐州獅子山楚王墓出土,出過國
知名度沒有中山靖王劉勝的那一件高
卻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
上虞帖
唐 · 上海博物館
又名「夜來腹痛帖」
草書,7行58字,字字如金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墨寶,唐人摹本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元 · 浙江省博物館
黃公望大作,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被火燒成兩段,《剩山圖》是該畫的前段
後段《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雲紋青銅大鐃
西周 · 福建博物院
西周時期的軍隊樂器,退兵時敲
通體雲雷紋,鑄造精細,穩重古樸
是罕見的商周時期大型甬鍾
凌氏釉裡紅樓閣式穀倉
元 · 江西省博物館
隨葬冥器
有各種俑18尊,墓志銘159字
集四種高溫釉於一體,乃世間孤品
人物御龍帛畫
戰國 · 湖南省博物館
是楚墓隨葬的招魂幡
此畫中的人物馭龍升天
與《龍鳳仕女圖》並稱先秦繪畫雙璧
翔鷺紋銅鼓
西漢 ·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鼓面中心為太陽紋,中空無底
是西南地區流行的樂器
也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角形玉杯
西漢 ·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玉器,出土於第二代南越王趙眛之墓
這種精美酒杯無法直立
所以斟滿的酒必須一飲而盡
越王亓北古劍
戰國 · 海南省博物館
1987年出土於安徽省安慶市
鑄造精湛,刃鋒銳利,通體無鏽
被國家文物局劃撥海南博物館收藏
青黃釉雙耳陶提壺(連蓋)
東漢 ·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
李鄭屋漢墓位於九龍深水涉
墓的形制、出土文物與中原漢墓如出一轍
可見遠在兩千多年前
漢文化已經深深地影響了這片土地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明 · 澳門博物館
洪武年間的陶瓷精品
在入藏澳門博物館之前曾被拍賣
2006年佳士得春拍成交價
¥81,660,800
毛公鼎
西周 · 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道光年間出土於陝西省岐山縣
是銘文字數最多的鼎,有近500字
有人說此鼎的史料價值抵一部《尚書》
臺北故宮將它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展出
獲取更多好看文章,請關注最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