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偉明 雲南劍川報導
一
劍川縣處在大理市和麗江市中間,在高速公路沒有開通前,大理、麗江兩市主要倚靠214國道。214國道在劍川縣城內,是一條主街。不過自從高速公路開通,國道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基本被廢棄了。
劍川古典木雕家具廠就在國道旁。從外看,它只是一家較大型的商鋪,但它卻是劍川木雕的重要傳承之所,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段國梁創建。它的後方和樓頂,正在安靜地進行木雕的生產和傳承。
楊煥培是這個廠裡進行「木雕管理」的,對工人進行木雕培訓,也對產品進行設計和把關,相當於藝術總監。我見到他的當天,他正在給一個常年舉辦的木雕培訓班上課。
這個培訓班共有50來人,來自大理州不同的縣,上課的地點就在劍川縣的職業高中學校裡。學習期限為兩三個月,在此期間,學院就住在學校的宿舍裡。
楊煥培說,這培訓的三個月裡,學員能學到一些基本功,「掌握木材的紋理,掌握木材紋理的長勢。然後是工具的用法,什麼刀雕刻什麼地方的,就一些基礎知識。」「只能把木雕的技法掌握一下。要雕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可能性不大。如果想要在木雕方面獲得更高的技藝,那你就以後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學一些東西來做。」楊煥培說。
40歲的楊煥培,至今已從事木雕20多年。他也是從此類木雕班裡出來的。1992年初中畢業後沒讀高中,當時段國梁正在另一家木器廠當廠長。廠裡和縣裡職業高中合作辦了一個木雕培訓班,向社會招生,通過考試就能夠進廠工作。楊煥培從此開始木雕生涯的,現在他是劍川木雕的州級傳承人。
有意思的是,我在劍川了解到,大量的木工的從業經歷和楊煥培很相似:初中畢業之後,升學無望便走入社會,選擇了木雕這一門在當地比較常見的手藝。
劍川木雕的歷史可溯至8世紀唐朝。史料記載,南詔政權從黔、川一帶或抓或招了一大群工匠,用於建設宮殿和城樓。精湛的木雕技藝,遂從漢族傳入,並融合了白族的風格,發展傳衍下來。
直到清朝,劍川地區已經形成了規模壯觀的木雕從業人群。據清朝張泓《滇南新語》中說:「劍川磽瘠,食眾生寡,民俱世業木工。」時至今日,劍川縣的17萬人口中,有近萬人從事木雕行業。劍川也因此有「木雕之鄉」稱號。
二
1995年,段國梁離開木器廠,創辦現在這家古典木雕家具廠。楊煥培等許多員工都跟了過來,在這裡繼續著劍川木雕的傳承。
木雕廠除了做門、窗、桌子、茶几、椅、凳等傳統木器之外,還做許多新的品種,如掛件、屏風等。木材除了青皮木、椴木等軟木之外,也使用酸枝等硬木。
在劍川,木門和木窗是最為常見的木雕裝飾對象。無論是劍川縣城裡的古城,還是遠離縣城的沙溪古鎮,都保留著許多年代久遠的門窗木雕。白族常見的建築格局也是四合院結構的。大戶人家的四合院,大門極為氣派,有些布局著鬥拱和屋頂,當中不乏各種鳥獸蟲魚的雕刻作為裝飾。
小戶人家也善用木雕對門窗進行裝飾。最常見的就是格子門。格子門的格扇由上部的格網、中間的中絛環板,下方的裙板等組成。格網雖然主要是採光作用,但是木稜之間定要有一些雕刻裝飾。中絛環板和裙板往往並不鏤空,更成為雕刻裝飾的集中地。格子門的雕刻多為浮雕,題材主要以四季花鳥、漁樵耕讀等為主。
此外,木雕廠還大量生產木雕擺件和掛件等。題材以四季花鳥、梅蘭竹菊等為主。尤其是荷葉、菊花等題材等雕刻作品中,荷葉的伸展和彎曲、菊花瓣的綻放和捲起,都雕刻得極為精細和生動。它們以鏤空雕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木頭本身的韌勁。
木雕從設計開始。在指定尺寸內,畫上所需的題材,然後貼上等待雕刻的木板表面。接下來就順著畫面進行打粗坯。打粗坯是雕刻中較早的動刀,只是打出一個大概的模子出來。但這一個環節就要開始考慮:平面的畫面,如何進行立體的雕刻。如廠裡的雕刻師傅寸興華說,「雕刻呢,其實就從二維畫面想像三維的畫面。給你一張平面的圖,你要想著怎麼把它體現出三維立體的效果來。所以要有美術的基礎,才能知道哪兒雕得深、哪裡要雕得淺。」
粗坯完成之後,得到的是一件半成品,只能勉強看出梗概,還是毫無細節。接下來,使用的工具就逐漸從大而小,再經過一兩次的打坯,多餘的材料逐漸被剔除,細節漸漸顯露出來。
打粗坯相當於打基礎,粗坯打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品最終的效果如何。原本打粗坯是比較粗放的,用錘子敲打鑿子,梆梆作響。但細雕之後,絕不允許這樣了。循序漸進,由粗而細,接下來就到了細雕的步驟。
一路下來,一塊木板變有了模子,伴隨長時間的雕刻,生長出越來越多的細節,等到這些細節已經大體完成,那麼就該進行修光了。修光是更小細節的處理,也對打坯之中的不足之處修改補足。雕刻環節到此結束了。最後用砂布打磨,砂布的顆粒也是由粗而細,將雕刻作品打磨得光潔。
三
木雕師傅寸興華從事木雕10多年了,他正在看著傳統電腦雕刻對手工雕刀的逐漸替代。
「今年我41歲,我是劍川本地人,白族人。從事木雕10年左右。其實我16歲就學3年的木雕。後來又去縣裡的
工商銀行工作10多年。當時覺得木雕始終是手工,能去銀行上班還是好點兒。但後來工商銀行撤銷小縣城分點,我就下崗了。我在家閒了一段時間,又回來做木雕,算是重操舊業。」寸興華說。
那時候學木雕,入門必須學3年,學的都是基本功。「其實比現在的5年還多。現在學雕刻,3個月就行了,速成啊,因為現在是電腦雕刻了啊。」
像他現在正在雕刻的就是門扇上的裝飾板。粗坯就是由電腦打出來的,他只需在粗坯的基礎上進行了精雕和修改就可以。但以前不是如此,「以前是,給你一塊木頭,你就得把它雕出來。現在電腦用三維掃描複製,電腦雕刻就可以完成粗坯了。你不會雕,電腦可以幫你雕。」
目前廠裡的許多粗坯工作多交給了電腦雕刻,但電腦雕刻顯然是有不足的。「電腦的雕刻是直上直下的,雕刻刀是垂直的,不能從側面斜著雕刻,所以做出來的粗坯其實都是浮雕。人的作用就是對修光,我現在就是給電腦的粗坯修光,把粗糙的東西雕刻得精細一些,還要把該斜著雕的地方雕好,這樣出來的畫面就更有立體感了。」另外,電腦雕刻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判斷木材的紋理,無法根據木材的長勢和紋理,進行相應的雕刻。
寸興華說平時只用約30件的雕刻工具。有平角刀、圓角刀、三角刀,工具有大有小,對應不同的雕刻場所。「有些刀的木柄是黃楊木,表面平滑沒有紋飾,是純手工做的。這種刀柄表面有一個環形的,是用機器擦出來的。20年來,這些刀柄一直跟著我,有一部分中途有更換,用壞了也有更新,有些沒壞掉,就留到了現在。新工具比較容易崩斷掉,但是用久了的工具其實不容易崩斷。用了好長時間,它就沒有那麼脆了嘛。」
四
雖然劍川的人口中白族人佔了將近九成,而且木雕的從業者主要是白族人。然而,無論是建築木雕還是家具木雕,無論是題材還是雕刻技藝,劍川木雕和漢族的木雕其實並不能看出很明顯的區別。
這是因為在今天技術和信息交流已經越來越迅速和頻繁,遠在西南的劍川,卻和浙江東陽、福建漳州等地的木雕,有了許多的交流和互動。無論是技法還是題材,我們今天來看,木雕的地區風格之別是越來越小了。
甚至在技法、題材上,劍川木雕有不少方面不如浙江東陽等地的木雕。如楊煥培所說的,東陽木雕的從業者有很大比例是大專院校畢業生,文化水平比較高,設計和創造能力也比較強。但劍川木雕的從業者,學歷整體是偏低的,大部分人是初中畢業,在創造能力上偏弱。此外,受到更高的收入待遇的吸引,不少劍川的雕刻工匠也會前往東部沿海地區,例如去浙江東陽尋找更好的工作。
但劍川木雕依然有他獨特的一面。走在劍川的大街小巷,或者到鄉村裡去,依然能發現木雕和普通生活的密切關係。事實上,這些木雕就出現在劍川人的日常生活中,俯仰之間,總能見到各有趣味的木雕內容。這些木雕反映著劍川人的生活趣味,同時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在劍川街頭,售賣劍川木雕的,其實主要賣的就是門扇。這些門扇,購買者就是普通的百姓人家。
劍川的許多雕刻工人,也並非「全職」。他們平時是雕刻工人,在春播秋收兩個農忙季節,就會回家幹農活。「一般我們工廠要是接很多訂單啊,就把一年的兩個農忙季節錯開。這個季節如果你定了一個特緊的工程也有點惱火。」
作者:許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