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木雕:生活裡無處不在(組圖)

2020-12-21 搜狐網

  本報記者 許偉明 雲南劍川報導

  一

  劍川縣處在大理市和麗江市中間,在高速公路沒有開通前,大理、麗江兩市主要倚靠214國道。214國道在劍川縣城內,是一條主街。不過自從高速公路開通,國道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基本被廢棄了。

  劍川古典木雕家具廠就在國道旁。從外看,它只是一家較大型的商鋪,但它卻是劍川木雕的重要傳承之所,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段國梁創建。它的後方和樓頂,正在安靜地進行木雕的生產和傳承。

  楊煥培是這個廠裡進行「木雕管理」的,對工人進行木雕培訓,也對產品進行設計和把關,相當於藝術總監。我見到他的當天,他正在給一個常年舉辦的木雕培訓班上課。

  這個培訓班共有50來人,來自大理州不同的縣,上課的地點就在劍川縣的職業高中學校裡。學習期限為兩三個月,在此期間,學院就住在學校的宿舍裡。

  楊煥培說,這培訓的三個月裡,學員能學到一些基本功,「掌握木材的紋理,掌握木材紋理的長勢。然後是工具的用法,什麼刀雕刻什麼地方的,就一些基礎知識。」「只能把木雕的技法掌握一下。要雕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可能性不大。如果想要在木雕方面獲得更高的技藝,那你就以後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學一些東西來做。」楊煥培說。

  40歲的楊煥培,至今已從事木雕20多年。他也是從此類木雕班裡出來的。1992年初中畢業後沒讀高中,當時段國梁正在另一家木器廠當廠長。廠裡和縣裡職業高中合作辦了一個木雕培訓班,向社會招生,通過考試就能夠進廠工作。楊煥培從此開始木雕生涯的,現在他是劍川木雕的州級傳承人。

  有意思的是,我在劍川了解到,大量的木工的從業經歷和楊煥培很相似:初中畢業之後,升學無望便走入社會,選擇了木雕這一門在當地比較常見的手藝。

  劍川木雕的歷史可溯至8世紀唐朝。史料記載,南詔政權從黔、川一帶或抓或招了一大群工匠,用於建設宮殿和城樓。精湛的木雕技藝,遂從漢族傳入,並融合了白族的風格,發展傳衍下來。

  直到清朝,劍川地區已經形成了規模壯觀的木雕從業人群。據清朝張泓《滇南新語》中說:「劍川磽瘠,食眾生寡,民俱世業木工。」時至今日,劍川縣的17萬人口中,有近萬人從事木雕行業。劍川也因此有「木雕之鄉」稱號。

  二

  1995年,段國梁離開木器廠,創辦現在這家古典木雕家具廠。楊煥培等許多員工都跟了過來,在這裡繼續著劍川木雕的傳承。

  木雕廠除了做門、窗、桌子、茶几、椅、凳等傳統木器之外,還做許多新的品種,如掛件、屏風等。木材除了青皮木、椴木等軟木之外,也使用酸枝等硬木。

  在劍川,木門和木窗是最為常見的木雕裝飾對象。無論是劍川縣城裡的古城,還是遠離縣城的沙溪古鎮,都保留著許多年代久遠的門窗木雕。白族常見的建築格局也是四合院結構的。大戶人家的四合院,大門極為氣派,有些布局著鬥拱和屋頂,當中不乏各種鳥獸蟲魚的雕刻作為裝飾。

  小戶人家也善用木雕對門窗進行裝飾。最常見的就是格子門。格子門的格扇由上部的格網、中間的中絛環板,下方的裙板等組成。格網雖然主要是採光作用,但是木稜之間定要有一些雕刻裝飾。中絛環板和裙板往往並不鏤空,更成為雕刻裝飾的集中地。格子門的雕刻多為浮雕,題材主要以四季花鳥、漁樵耕讀等為主。

  此外,木雕廠還大量生產木雕擺件和掛件等。題材以四季花鳥、梅蘭竹菊等為主。尤其是荷葉、菊花等題材等雕刻作品中,荷葉的伸展和彎曲、菊花瓣的綻放和捲起,都雕刻得極為精細和生動。它們以鏤空雕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木頭本身的韌勁。

  木雕從設計開始。在指定尺寸內,畫上所需的題材,然後貼上等待雕刻的木板表面。接下來就順著畫面進行打粗坯。打粗坯是雕刻中較早的動刀,只是打出一個大概的模子出來。但這一個環節就要開始考慮:平面的畫面,如何進行立體的雕刻。如廠裡的雕刻師傅寸興華說,「雕刻呢,其實就從二維畫面想像三維的畫面。給你一張平面的圖,你要想著怎麼把它體現出三維立體的效果來。所以要有美術的基礎,才能知道哪兒雕得深、哪裡要雕得淺。」

  粗坯完成之後,得到的是一件半成品,只能勉強看出梗概,還是毫無細節。接下來,使用的工具就逐漸從大而小,再經過一兩次的打坯,多餘的材料逐漸被剔除,細節漸漸顯露出來。

  打粗坯相當於打基礎,粗坯打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作品最終的效果如何。原本打粗坯是比較粗放的,用錘子敲打鑿子,梆梆作響。但細雕之後,絕不允許這樣了。循序漸進,由粗而細,接下來就到了細雕的步驟。

  一路下來,一塊木板變有了模子,伴隨長時間的雕刻,生長出越來越多的細節,等到這些細節已經大體完成,那麼就該進行修光了。修光是更小細節的處理,也對打坯之中的不足之處修改補足。雕刻環節到此結束了。最後用砂布打磨,砂布的顆粒也是由粗而細,將雕刻作品打磨得光潔。

  三

  木雕師傅寸興華從事木雕10多年了,他正在看著傳統電腦雕刻對手工雕刀的逐漸替代。

  「今年我41歲,我是劍川本地人,白族人。從事木雕10年左右。其實我16歲就學3年的木雕。後來又去縣裡的

工商銀行

工作10多年。當時覺得木雕始終是手工,能去銀行上班還是好點兒。但後來工商銀行撤銷小縣城分點,我就下崗了。我在家閒了一段時間,又回來做木雕,算是重操舊業。」寸興華說。

  那時候學木雕,入門必須學3年,學的都是基本功。「其實比現在的5年還多。現在學雕刻,3個月就行了,速成啊,因為現在是電腦雕刻了啊。」

  像他現在正在雕刻的就是門扇上的裝飾板。粗坯就是由電腦打出來的,他只需在粗坯的基礎上進行了精雕和修改就可以。但以前不是如此,「以前是,給你一塊木頭,你就得把它雕出來。現在電腦用三維掃描複製,電腦雕刻就可以完成粗坯了。你不會雕,電腦可以幫你雕。」

  目前廠裡的許多粗坯工作多交給了電腦雕刻,但電腦雕刻顯然是有不足的。「電腦的雕刻是直上直下的,雕刻刀是垂直的,不能從側面斜著雕刻,所以做出來的粗坯其實都是浮雕。人的作用就是對修光,我現在就是給電腦的粗坯修光,把粗糙的東西雕刻得精細一些,還要把該斜著雕的地方雕好,這樣出來的畫面就更有立體感了。」另外,電腦雕刻最大的問題是,無法判斷木材的紋理,無法根據木材的長勢和紋理,進行相應的雕刻。

  寸興華說平時只用約30件的雕刻工具。有平角刀、圓角刀、三角刀,工具有大有小,對應不同的雕刻場所。「有些刀的木柄是黃楊木,表面平滑沒有紋飾,是純手工做的。這種刀柄表面有一個環形的,是用機器擦出來的。20年來,這些刀柄一直跟著我,有一部分中途有更換,用壞了也有更新,有些沒壞掉,就留到了現在。新工具比較容易崩斷掉,但是用久了的工具其實不容易崩斷。用了好長時間,它就沒有那麼脆了嘛。」

  四

  雖然劍川的人口中白族人佔了將近九成,而且木雕的從業者主要是白族人。然而,無論是建築木雕還是家具木雕,無論是題材還是雕刻技藝,劍川木雕和漢族的木雕其實並不能看出很明顯的區別。

  這是因為在今天技術和信息交流已經越來越迅速和頻繁,遠在西南的劍川,卻和浙江東陽、福建漳州等地的木雕,有了許多的交流和互動。無論是技法還是題材,我們今天來看,木雕的地區風格之別是越來越小了。

  甚至在技法、題材上,劍川木雕有不少方面不如浙江東陽等地的木雕。如楊煥培所說的,東陽木雕的從業者有很大比例是大專院校畢業生,文化水平比較高,設計和創造能力也比較強。但劍川木雕的從業者,學歷整體是偏低的,大部分人是初中畢業,在創造能力上偏弱。此外,受到更高的收入待遇的吸引,不少劍川的雕刻工匠也會前往東部沿海地區,例如去浙江東陽尋找更好的工作。

  但劍川木雕依然有他獨特的一面。走在劍川的大街小巷,或者到鄉村裡去,依然能發現木雕和普通生活的密切關係。事實上,這些木雕就出現在劍川人的日常生活中,俯仰之間,總能見到各有趣味的木雕內容。這些木雕反映著劍川人的生活趣味,同時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在劍川街頭,售賣劍川木雕的,其實主要賣的就是門扇。這些門扇,購買者就是普通的百姓人家。

  劍川的許多雕刻工人,也並非「全職」。他們平時是雕刻工人,在春播秋收兩個農忙季節,就會回家幹農活。「一般我們工廠要是接很多訂單啊,就把一年的兩個農忙季節錯開。這個季節如果你定了一個特緊的工程也有點惱火。」

  作者:許偉明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導》 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4-10/31/content_114722.htm?div=-1 report 5397 楊煥培的雕刻工作室(小圖為楊煥培)劍川木雕中的掛件,四季花鳥為主要題材本報記者許偉明雲南劍川報導一劍川縣處在大理市和麗江市中間,在高速公路沒有開通前,大理、麗江

");}

相關焦點

  • 陳文苑:劍川白族木雕興起、發展的歷史文化根源探析
    摘    要:劍川木雕是大理白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產生的一門獨具魅力的雕刻藝術。
  • 木雕藝術小鎮助熱石寶山歌會節 大理劍川傳統工藝點亮旅遊經濟
    9月14至16日,2020年石寶山歌會節暨劍川木雕文化藝術節如期舉行。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除了石寶山傳統賽歌等民俗文化活動外,舉辦開幕式的劍川木雕藝術小鎮,驚豔四方來客眼球。 在核心商業區,分布著木雕、黑陶、布扎、白族三弦各種非遺工藝館。一家名叫「松緣彩藝」的木雕店裡,顧客連聲讚嘆:「新鮮、好看」。
  • 大理劍川木雕藝術小鎮新晉3A級旅遊景區,你打卡了嗎?
    劍川素以「木雕藝術之鄉」享有盛名,劍川木雕歷史悠久、雕鏤精巧,具有濃鬱的地方民族特色劍川木雕藝術小鎮旅遊景區位於縣城東南部,北連獅河木雕村,西靠劍湖,總佔地面積5平方公裡,由新建區和獅河老村提升改造區構成。景區依託獅河村木雕工藝傳承優勢和劍川木雕文化產業園為基礎,擬打造為集木雕創作、生產、展示、交易為一體的木雕全產業鏈平臺和健康生活目的地。
  • 二十年「千瘡百孔」,如今鳳凰涅槃化身雲南木雕聖山
    說起大理劍川,人們的第一印象莫過於「木雕之鄉」。在劍川人心中,一份木雕的傲骨總是無處不在,似乎誰也不服誰……但有這樣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不僅給劍川壩子平添了幾分峰迴路轉的韻味,也成為了所有劍川木匠心中的神山,它叫做墨斗山。
  • 劍川悠閒的品味古城慢生活,我熟悉的地方卻被遊客久久遺忘
    而縣城裡很多古建築、古民居只要開著門,都可以隨意參觀,主人不僅不反感,還會熱情給你介紹他家的建築和祖先。我第一次來劍川在西門外隨意走進一戶人家,主人同我談了一個小時劍川,還請我吃了早餐,感動之餘我一下子愛上了劍川,愛上這裡淳樸的人們,這幾年我多次到這裡,也寫了近百篇各種介紹劍川的文章。我沿著「早街」走,早上人不多,很清靜,街道非常乾淨,清晨剛剛打掃過。
  • 大理最具白族風情的地方——劍川
    前面幾期,我基本都把大理梳理完了,但是還是沒有寫完,之後幾期,我會堅持把大理的12個縣市寫完,讓大家在我的文字裡感受大理的萬種風情、千般訴說、百種回味、一生難忘;今天,我要和大家說的是大理最具白族風情的地方——劍川;我們知道,伴隨著民族雜居和城鎮化推進,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失去了太多本民族的語言
  • 雲南有個縣,位於滇藏線上,以木雕聞名,被稱為「木雕之鄉」
    芒果旅行日記:雲南有個縣,位於滇藏線上,歷史悠久風景秀麗,名人輩出登科及第者眾多被稱為「文獻名邦」,又以木雕聞名雲南,被稱為「木雕之鄉」。劍川是個山區縣,山區面積佔87.78%,主要山脈有石寶山、老君山、金華山、鹽路山、雪斑山等,又是個多民族聚居區,以白族為主,有14.98萬人,佔總人口的88%。
  • 中央美院對口幫扶大理劍川:文化幫扶的影響力不能用數字衡量
    中央美術學院對口幫扶劍川後,進行了深入廣泛調研,結合專業優勢,千方百計提升劍川木雕、石雕、黑陶、布扎、刺繡等工藝品的藝術設計,提高文化附加值。先後舉辦了「手工劍川·走進生活」劍川旅遊工藝品創意大賽,邀請專家授課培訓、現場指導,舉辦設計作品展,展出160餘幅作品和400多件實物,成功研製出首款土陶燒烤盤和首套黑陶「甲馬」等其他創意設計產品。
  • 大理白族木雕的秘密
    雲南大理白族木雕作為少數民族木雕工藝,自古以來就蜚聲海內外,其中以大理劍川木雕為代表,有「千年技藝手工木雕」的美譽,在201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從明代開始,劍川的木雕藝人就穿州越縣,足跡不僅遍及雲南,還遠至與雲南接壤的一些東南亞國家,從而使得大理劍川的白族木雕名揚海內外。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劍川州牧張泓在《滇南新語》一書中寫道:「劍川磽瘠,食眾生寡,民俱世業木工,滇七十餘州縣及鄰滇之黔、川等省,善規矩斧鑿者,隨地皆劍民。」
  • 閒逛大理劍川古鎮,立夏時節看民俗,家家門口都有這些
    2019年的5月初,我們從北京自駕,來到了雲南大理的劍川古鎮。劍川歷史悠久,在西漢時就有記載,屬於益州郡的葉榆縣,南詔時為劍浪詔,異牟尋收復鐵橋後設劍川節度。1.雲南,真是一個慢生活的地方。到西門街的時候,已經上午10點,街上空空蕩蕩,見不到幾個人,就連哲母寺,也是關門謝客。據說,這個哲母寺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香火鼎盛,當地人婚喪嫁娶,都會到這裡拜一拜。路邊燈杆底座的石獅子,非常有特色。
  • 劍川集市見聞:滇西北的街景,煙火氣的古城,看不夠的人文
    這一天鄉下的農民會進城賣一些土特產品,再買一些生活物資回去,有帶小孩的會領孩子下飯館,即便是吃一碗米線,也是孩子們的期盼向前走不遠就看到了我寫在文章裡介紹的「劍川好男人」李劍雲,今年五十一歲,下崗後力所能及的幹各種職業。
  • 情歌唱千年,劍川等你來!9月14日,我在大理石寶山等你來唱情歌
    朋友們,夏天悄悄過去,我們迎來了收穫的秋天,在瓜果飄香、玉米金黃、稻穗飽滿的豐收季,劍川縣2020年石寶山歌會節暨劍川木雕文化藝術節如期而至。劍川縣2020年石寶山歌會節暨劍川木雕文化藝術節通告劍川縣2020年石寶山歌會節暨劍川木雕文化藝術節將於9月14日至16日(農曆七月二十七日至七月二十九日)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劍川石寶山和劍川木雕藝術小鎮如期舉行。
  • 雲南之巔,大理劍川,「千獅」遍布,中國人自己的奇蹟之地!
    這些獅子完全沒有平時我們在動物園裡或者在銀行門口看見的威嚴霸氣,反而是咧嘴大笑看起來和藹可親的,讓人忍不住與其產生共鳴。千獅山神樹,據傳這株神樹據今已有千年歷史,明朝旅行探險家徐霞客當年也曾瞻仰過這株神樹。
  • 瓊瑤和金庸筆下的大理,白族木雕記憶,風花雪月裡的刻刀
    今天我們就去探索一個你不知道的大理——風花雪月裡的刻刀(白族的木雕技藝)。就比如白族中,在他們生活中木雕藝術是無處不在的。白族木雕刀法多變,它巧妙地將畫中的寫意風格融入木雕創作中,運用浮雕、鏤雕技藝,使作品顯得張弛有度,於自然中透精細。做工精細、用料考究,集明、清各式木雕之精華,造型美觀大方,高雅別致,堅硬柔韌,抗腐蝕、不變形,白族匠人通過自己的雙手再現了精湛的民族木雕技藝。
  • 時間在這裡變慢,石頭在這裡開花,走進劍川,打卡彩雲下白族原鄉
    人安靜地生活,哪怕是靜靜地聽著風聲,亦能感覺到詩意的生活。——海德格爾   鹿野鹿笙 × 劍川   作為白族文化積澱最深厚、傳承最古老、分布最集中、特點最鮮明的地區,大理州劍川縣被譽為「白族文化的聚寶盆」、「彩雲下的白族原鄉」。自然疊加人文,再加之金髮碧眼的外國朋友帶來的新文化,讓劍川更添幽迷神奇。
  • 大理劍川群雄論劍,太極文旅交相輝映
    大理劍川群星閃耀,武術文旅交相輝映!11月28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三百餘名太極拳愛好者相聚在美麗的大理劍川縣共襄武術盛會,2020年第八屆麗江武術文化節暨第二屆麗江太極峰會劍川分會場活動在劍陽廣場隆重舉行。繼27日麗江會場活動成功舉辦,劍川分會場活動在中共麗江市委宣傳部、麗江市政府外宣辦、麗江市體育局的指導支持下。
  • 潮州金漆木雕之美
    如同工夫茶、潮劇一樣,潮州木雕在潮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各地的祠堂廟宇、建築門窗、匾額承柱以及尋常人家裡的屏風幾桌,都能見到它的身影,而潮汕民俗的迎神賽會、祭祖的神龕更是其大放異彩的地方。這些散發著濃濃潮州味的木雕,無不體現著的中國最傳統的哲學和美學。它的多層鏤空、金碧輝煌讓人過目不忘,而那細膩精緻的工藝可謂無與倫比。
  • 劍川行:雞豆粉
    今天和老公外甥女一家三口以及一位朋友到劍川遊玩,遊了劍湖、劍川古城和千獅山;回大理古城時體驗了一把堵車;晚飯吃成了夜宵,吃了菌子火鍋和松茸刺身。第一次是讀高中時春遊劍川石寶山,現在只記得那時體力真好啊,不停地在石階上飛跑,山上有什麼真是什麼都不知道,讀大學時才知道石寶山石刻的重要地位。那時沒聽說過雞豆粉,自然沒吃過。
  • 劍川三樣菜:農耕歲月情懷,農家菜讓人感慨,每次甸南都有新發現
    在雲南劍川縣甸南鎮,看到一處很漂亮的房子,設計製作都很精美,特別是門飾雕刻活靈活現。>州,位於大理與麗江之間,而甸南就在大麗高速公路出口大約2公裡的地方,這裡是木雕、黑陶作坊的製作和展示之地。這讓我有些好奇,看來這又是劍川餐飲的一種文化,一個賣點啊。
  • 走進劍川的秋天
    桑嶺古木早晨推開窗戶,一陣陣涼爽的風吹來,全身就會感覺到清爽而舒適,這時就意味著劍川炎熱的夏天已經離我們而去,那帶有詩意而多彩的秋天已經向我們走來。沙溪田園劍川的秋天是金色的季節、收穫的季節、多姿多彩的季節,走進劍川的秋天仿佛是走進了夢幻般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