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寶山上弦歌飛,傳唱千年音不絕。9月14至16日,2020年石寶山歌會節暨劍川木雕文化藝術節如期舉行。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除了石寶山傳統賽歌等民俗文化活動外,舉辦開幕式的劍川木雕藝術小鎮,驚豔四方來客眼球。
木雕藝術小鎮 為歌會增色
石寶山歌會又稱朝山會,是白族地區久負盛名的傳統民俗節慶活動,據考證已有上千年的歷史,2008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劍川、洱源、鶴慶、大理、蘭坪等地的白族群眾紛至沓來,聚集到有著「白族歌城」美譽的劍川石寶山,彈弦對調。「萬人對歌,白曲盈谷」的盛況延續千年而不衰。
9月14日,在劍川木雕藝術小鎮,民間文藝隊表演的《祭木神》拉開了2020年石寶山歌會節暨劍川木雕文化藝術節的序幕。接著,白族霸王鞭、情景歌舞、白曲彈唱、白族舞蹈等節目輪番上演。圍繞「白族原鄉 美麗劍川」的主題,小鎮同時舉辦一系列非遺產品、傳統工藝品、高原農特產品展銷和木雕大賽、木雕精品展等商貿活動。
歌會節開唱儀式在石寶山景區舉辦,還有傳統賽歌暨龍頭三弦演奏賽、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弟子展演、「山歡水笑,白曲盈谷」白族調彈唱等民俗文化活動。歌會節期間,趙藩陳列室、周鍾嶽故居、張伯簡紀念館、劍川木雕館免費開放,讓文化藝術走進群眾,遊客們也能更近距離感受劍川深厚的文化藝術底蘊和魅力。
除了遊石寶山,看對歌、表演,祈拜敬香,於9月開放的劍川木雕藝術小鎮成為今年歌會節的一大亮點。據了解,2016年,劍川縣依託國家級傳統村落、劍川木雕傳承與產業中心獅河村,按照美麗鄉村和5A級景區標準開始建設木雕藝術小鎮,擬將其打造為集木雕創作、生產、展示、交易為一體的木雕全產業鏈平臺和生態旅遊目的地。
從高大的「千年技藝」木雕牌坊步入小鎮,一座具有典雅園林氣韻的九孔石橋映入眼帘。據介紹,小鎮主要布局為核心形象展示及配套區、木雕展示交易區和白族特色院落區。建築風貌與周邊山水林湖自然融合一體,在標誌性建築風水塔、戲臺等處,穿著民族服飾的周邊群眾和遊客們流連拍照,成為一道美麗風景。
在核心商業區,分布著木雕、黑陶、布扎、白族三弦各種非遺工藝館。一家名叫「松緣彩藝」的木雕店裡,顧客連聲讚嘆:「新鮮、好看」。負責人楊元松介紹,「松緣彩藝」專注於彩繪木雕製作,條屏、瓢屏系列旅遊工藝品銷往全國景區,果盤等居家實用物件備受遊客歡迎。
以木雕建築風格為主的白族特色院落區,則成為劍川民間工藝大師和傳統非遺技藝工匠們的工作室、傳習所聚集地。入駐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張慶昌主理的劍川昌藝木雕公司、州級非遺傳承人施家順主理的嘉林木雕公司等,歌會節期間吸引大量遊客進門參觀遊覽。
傳統「新藝」 為文旅添彩
劍川縣位於大理州北部,自然風光秀麗,名勝古蹟眾多,石寶山、「南天瑰寶」石鐘山石窟、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沙溪古鎮等都是著名旅遊勝地。同時,劍川手工藝薈萃,木雕、石雕、土陶、布扎、刺繡、古建築等行業民間工匠大師雲集。尤以木雕歷史悠久、工藝精湛,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木雕藝術之鄉」,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了解,劍川縣從事木器木雕產業人員多達23000多人,古典木雕家具、古建築、裝飾裝璜、旅遊小件等工藝產品遠銷127個國家和地區。但長期以來,也面臨產品缺乏現代創意,與生活結合度不高,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
2017年以來,劍川縣成立了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劍川基地和中央美術學院駐劍川傳統工藝工作站,開展傳統工藝實訓、研習、研究及生產性保護和傳承工作。探討劍川木雕在鄉村振興、文旅融合中的機遇和作為,推動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
中央美術學院利用專業優勢,重點通過「扶智」「扶技」和「扶藝」,提升劍川木雕、石雕、黑陶、布扎、刺繡等工藝品的藝術設計,提高文化附加值。特別是在設計旅遊產品、提升旅遊商品檔次上下功夫,助力全域旅遊發展。通過創意設計,使劍川手工藝品走出了以木雕家具、石獅等大件為主的傳統生產模式,而是以多樣化、多元化、輕巧便攜的方式融入現代生活。
傳統工藝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極大地充實了旅遊內涵,從而促進產業振興和文旅融合發展。據了解,目前,劍川縣從事木雕、石雕、布扎刺繡、土陶加工生產銷售的群眾超過3.24萬人。2019年,劍川縣共接待海內外遊客488.85萬人次,實現旅遊社會總收入71.22億元。
來源:文旅頭條
實習記者 夏仕華 文
蘇金泉 張望星 夏仕華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