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周遊列國,於杏林設壇,帶弟子講學教義,開「研學旅行」之先河;到詩仙李白仗劍走天涯,山水彩雲間留下無數豪邁詩篇;再到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與各地西湖美景的不解之緣;還有我們熟悉的明末旅行家鼻祖——徐霞客,更是被稱為「東方遊聖」,四次長途跋涉,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人們提起他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名著《徐霞客遊記》,往往會忽略他作為地理學家、文學家、探險家的其它成就,他出去溜達,不只是為了遊山玩水,尋幽探勝,更多的是在旅行中研究自然萬物的奧秘。
這些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傳奇美名的聖人,他們的文學造詣與思想成就,可以說都與研學旅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古時今日,雖然研學旅行的形式與內容不同,但是其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的宗旨不應該喪失!其獨特的內涵,歷經2500餘年走到今天,感覺已經變了味道。如今,「遊而不學」的研學旅行,不論自費,還是公費,已經步入了到此一遊,拍照走人的尷尬境地!至於孩子們在遊歷的過程中能夠學到什麼?利益至上的中間商們怎麼會在乎呢?
最近幾年關於研學旅行的火熱程度大家也都有所耳聞,特別是每年的暑假,從景區停車場一排排各地而來的旅遊大巴,到周邊賓館旅社家家客滿的熱鬧景象,旌旗招展,可見一斑。
下車的那一刻,你會看到洋溢著歡笑的稚嫩臉龐,那是因為她們滿懷期待,心中充滿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本來是利用假期讓孩子們增長見識,學習新鮮知識,很有教育意義的一項活動,然而隨著市面上的主導機構逐漸變得魚龍混雜,摻雜了更多利益的因素,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從教育系統主導,演變成了由旅行社等「賺差價的中間商」主導,因為旅行社具有與旅遊相關的服務資質和資源優勢,也就順理成章地被「推到了」前臺。最有意思的就是一些掛著「研學教練」的名頭,只行使導遊的職責!千篇一律,只剩噱頭。
簡單的如親子互助體驗,假期團體野外生存挑戰,夏令營、冬令營,複雜的如出國交流,跨境組團參觀學習等,都是研學旅行的組成項目,說到底,無非就是新奇的生活體驗,讓孩子們在玩的同時學到在課堂上沒有學到的知識。隨著社會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如果能夠在研學旅行的活動中用上高新科技,培養專業的教練人才,將會使教育變得更有意義!而不是現在層出不窮的「掛羊頭賣狗肉」!
研學旅行也被稱之為行走的課堂,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對象,以集體旅行共同生活為載體,以提升學生素質為教學思想,並依託像博物館、植物園、科技館、旅遊景點景區等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旅行教學模式。
讓孩子們在旅行的過程中形成對心靈的觸動, 點燃他們對萬物思考的欲望,激發並升華她們已經萌芽的夢想,並讓這份激情化為主動探索,奮發圖強的最強勁的動力源泉,才是研學旅行的最終目的!
研學是人生歷練,旅行是人生體驗,一次有意義的研學旅行,對任何一個孩子來說都是受益終生的!而相反,一次形同「走馬觀花」的「遊而不學」,只是為了完成某些任務或者指標的拍照留念行為,不但不能提倡,更應該嚴厲打擊!拍個照就走人,給不了孩子們印象深刻,意義非凡的研學之旅!
培養素質,增進交流,學科實踐,從讓孩子走出去把知識記下來,到今天的讓孩子走出去拍張照片留作紀念,形勢逼人!
我是北方,一個行走在路上的過客,筆耕不輟,寫作不息,多多指教!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