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在北非戰場上的野戰防禦工事

2020-12-20 鐵血戰史1927

北非的環境對構築野戰工事的影響

1941年2月,德軍非洲軍團的第一批部隊抵達北非,他們面臨的是一個很陌生的環境,雖然他們在來這之前有過短暫的適應性訓練,但是這跟實際的作戰環境完全不同。讓德軍尷尬的是,負責作戰計劃的德軍軍官們手中幾乎沒有任何關於北非沙漠的地形和當地的氣候數據,而義大利軍隊提供的情報少之又少,這還不是最關鍵的,最主要的是義大利軍隊提供的地圖不準確、也不完整(這隊友夠坑的)。因此德軍不得不自己出去偵查周邊的環境,隆美爾曾試圖從當地的文獻資料裡面來獲取有用的資料,但是他發現這些軍用價值都很小;除此之外,隆美爾將軍曾經乘坐He111型轟炸機前往空中偵查,印入隆美爾眼中的是一片荒涼的土地,幾乎沒有一顆樹木,甚至連個灌木叢都難找,有幾座小山脈也是光禿禿的只有石頭,時不時的颳起一陣沙土風,而且除了沙丘就是類似於戈壁的平原或者是崎嶇不平的小丘陵,這些地形不高而且坡度比較平緩,這就是德軍面臨的作戰環境。

從構築野戰工事的技術上來講,在北非的戈壁平原和沙漠中是很難進行防禦作戰的,反而更適合機動作戰。在經過了前期的進攻作戰之後,盟軍的兵力越來越多,德軍只能因地制宜,利用僅有的資源進行防禦作戰,而戰鬥大多發生在離海岸百公裡以內的地帶。當然不要以為這個地帶的平原就可以隨便的挖掘戰壕,這可是一項非常苦逼的工事作業,因為北非的海岸平原並不是鬆軟的泥土而是在上面有一層質地堅硬的白堊土,最關鍵的是它還非常厚,在50釐米到2米之間,從海岸一直延伸到內陸30公裡的地方都是這種白堊土;當然越往內陸它的厚度也在不斷地減少,從2米多厚一直減少到只有薄薄的一層。想要挖開堅硬的白堊土構築工事是很費力的,德軍經常要用炸藥來炸開這一層,在這一層下面是很軟的泥土層,它更適合挖掘作業。

通常德軍會善用表層的白堊土層,他們經常會把白堊土層炸開一個不是很大的洞,然後順著這個洞往裡面挖掘,保留這層厚厚的白堊土用來當做抵禦敵方炮火的工事頂棚,通常在35米的範圍內它是不會倒塌的,更不需要什麼支撐物,只需要在內洞的牆壁一帶用支撐物撐一下。除此之外德軍還會利用乾涸的蓄水池,把它當做指揮部或者彈藥存放地點等,這些蓄水池源於羅馬時代,只在白堊土層上面有個小洞,下面卻是個近100平方的方形洞穴,有的面積甚至更大。當然你想要在這種環境中構築工事必須要有充分時間的準備;如果沒有充足的時間,只能用周圍的石頭建造臨時性野戰工事,或者挑選特殊的地形進行工事作業,比如斜坡、峽谷等能夠儘量減少白堊土厚度的地帶。

德軍的野戰工事

因為缺乏樹木,德軍就缺少了類似於東線的那種用木材製作的工事,在北非他們更多的是利用石頭、沙袋以及裝滿沙子的油桶和木製彈藥箱等當作防護牆。另外在這樣的白堊土環境中埋設地雷也是不長久之計,因為當你埋好地雷之後,用不了幾周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就會被風吹的暴露出來。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白堊土,還是有一些砂土和泥土的地帶,也有幹河床,在這些地方建造工事就方便多了。在海岸一帶還有鹽沼地區,有的地方乾涸了有的地方還是潮溼的,挖個一米深的戰壕還能冒出來海水,通常在海灘一帶,德軍的戰壕都比較淺,壕溝上面用砂土牆和沙袋構成防護牆。

德軍的戰壕是參考的義大利軍隊挖掘的戰壕,為此隆美爾還特意誇獎過義大利軍隊建立的防禦工事。他們在前哨陣地構築的戰壕工事通常都是與地面水平的,挖出來的泥土都要遠遠地運走,面向敵人的那一側完全沒有高出地面的護牆,整個壕溝沒有高出地面一寸,因為在這種環境中幾乎是一眼能夠望到頭的,你稍微高出來一點就被發現了;假如挖掘戰壕多出來的土,沒有時間運走,那麼必須要非常均勻的平撒在周邊,而且不能太高,這樣可以躲避遠處地面人員的偵察;但是這樣做卻不並能躲避空中的偵查,因為從空中看,泥土與周圍的白堊土是兩種顏色。德軍的散兵坑通常會挖在質地較軟的地帶,有時候在散兵坑周圍會用石頭做個低矮的防護牆,用來掩護,但是又不能太明顯。其實在這種環境中作戰更適合射程遠的步槍,因為能夠看到很遠的視野,這樣以來就可以射擊遠距離的敵人。

在這種地帶德軍的裝備是很難隱蔽的,比如高射炮陣地和裝甲車輛,這些隔著老遠就被敵人發現了。德軍通常都會把炮兵和裝甲車輛放在斜坡的背面,或者挖一個坑當做火炮和坦克陣地,以免被敵人過早的發現;如果是重型高射炮或者高大的裝甲車輛,實在沒有地方可以隱蔽的話,德軍通常都會把它們部署在大後方,只有在緊急的情況下,才會把它們拉到前線;如果陣地附近有沙漠植被的話,德軍也會用它們遮蓋裝甲車輛,雖然不能完全隱蔽,但是至少可以避免被敵人發現是哪種型號,如果有人工製作的偽裝材料那麼就更好了;另外在前沿陣地之前,通常不會部署反坦克障礙和鐵絲網,一是材料缺乏,二是如果部署了,那麼敵人一眼就會發現,進而發現你的陣地,很容易遭到炮火和空中的打擊。

其實一開始北非的德軍也是想構築一條連續性的陣地,但是後來發現不可取,因此用的是北非版的支撐點戰術,這個戰術大家可以通過我寫的這篇掘壕據守:細看二戰德軍東線戰場上的支撐點防禦戰術來了解,當然北非版的支撐點戰術也是建立了一定的戰場縱深。這些支撐點大多是以步兵班為單位的,除了步兵班的本身的班用武器之外,還會加強上一挺重機槍,一門反坦克炮,偶爾配上一門50mm迫擊炮,如果沒有反坦克炮德軍也會用20mm的高射炮替代;這些防禦支撐點按照要求都是要通過交通壕來連接的,但是由於防禦的範圍太大,如果想把所有的支撐點都連接起來需要的工作量也是非常大,因此實際上只有步兵排一級的陣地能夠連接起來。

如果德軍有足夠的木板,這些交通壕的上面會覆蓋上木板然後再蓋上沙土,這樣既可以用來防護又可以隨時從交通壕中鑽出來。另外有一些支撐點陣地是建立在低洼或者峽谷地帶的,德軍有時候也會是在周圍部署上鐵絲網和反坦克障礙的,這些地方能夠避免地面人員的偵查,但是卻不能完全避免空中的偵察;如果鐵絲網部署的離支撐點很近的話,那麼支撐點極有可能會遭致先頭打擊,通常德軍會把這些地帶的鐵絲網儘量的遠離支撐點,這樣即使有來襲的炮火打擊,也是能儘量減少支撐點陣地受到的傷害。

相關焦點

  • 掘壕據守:細看蘇德戰場上的德軍野戰防禦工事
    二戰德軍的野戰防禦工事都是基於一戰時期的實戰經驗來構築的,幾乎每一個參加過一戰塹壕戰的德軍士兵都是野戰防禦工事的建造專家。雖然時間過去了20多年,而且各種武器也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但是一戰時期的野戰工事建造方法並沒有落伍,落伍的只是防禦戰術。在二戰的各個戰場,最能體現出德軍野戰防禦工事的就是蘇德戰場。
  • 掘壕據守:淺談二戰德軍在義大利戰場上的防禦工事
    義大利亞平寧山脈對德軍防禦工事的影響北非戰役結束後,盟軍決定登陸義大利半島進一步擴大在地中海的優勢。但是義大利的地形可跟北非不一樣,北非地形較為平坦,而義大利則是個多山的國家,山多意味著利於防禦作戰,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天然的防禦工事,要想攻克這麼個地方也意味的戰爭的慘烈。盟軍在義大利登陸的時間要比西線的諾曼第登陸早了快一年,但是當西線的盟軍攻入德國並且距離柏林不遠的時候,義大利都沒被盟軍攻克,最後還是駐防在這裡的德軍投降,盟軍才算拿下義大利,可見義大利戰場上的德軍防禦工事非常的難啃。
  • 二戰美國大兵如何構築野戰防禦工事
    1941 年下發的野戰條令FM21-100《士兵手冊》(Soldier’s Handbook,1942年3月曾再版)有很多內容與《單兵與小部隊隱蔽措施》有相似之處,特別是在偽裝與欺騙等內容上。另一方面,這些重複的內容在德軍和英軍的出版物中也能找到。
  • 掘壕據守:詳解德軍在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中的野戰工事
    不過不管怎麼說,芬蘭境內的德軍已經開始緩慢地向芬蘭北部集結,原先駐守在北部的德軍更是要守住這一地帶,以保證後續部隊的安全撤離,而種種跡象表明,蘇軍即將對德軍發起進攻。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中的野戰工事從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就佔領了佩特薩莫,並且在這裡經營了3年。
  • 透過《八佰》,淺談淞滬會戰國民革命軍野戰防禦工事的得與失
    中國軍隊採取的防禦措施主要有兩種:第一是設置障礙,阻止日軍進攻步伐,尤其是在長江和中國內河中阻止日艦船的進攻速度,從而達到增援陸上戰場的效果;第二是大量構建野戰築城工事,形成有組織的縱深抵抗,以此來增加守軍的戰鬥力。
  • 防守與反擊,細看二戰初期,德軍步兵營在防禦作戰中的火力部署
    導語:本文中講述的德軍步兵營用的是1940年的編制。這時候的德軍野戰防禦戰術大多採用的是彈性防禦戰術,因此本文講的德軍步兵營的火力部署是依託在彈性防禦戰術之下的。防守與反擊,詳解二戰德軍步兵師的彈性防禦戰術
  • 野戰尖兵:細看二戰德軍在戰爭後期步兵師的編制發展
    野戰尖兵:淺談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的中期發展這篇文章。從1943年下半年,基本上以庫爾斯克會戰為起點,東線戰場的德軍每況愈下,前線的部隊幾乎沒有滿編的,有的步兵團兵力不足滿編狀態的三分之一,有的步兵營更是僅剩下一兩個步兵排。為了應對此種情況,德軍從1943年底開始,前線的大多數步兵師為了便於指揮,把步兵團原先的三個步兵營縮編成了兩個步兵營,師屬偵查營也被改成了師屬預備隊。
  • 如何抵禦蘇軍的鋼鐵洪流,東線德軍在防禦戰術上的艱難探索
    德軍裝甲部隊1942年德軍典型的防禦戰術:勒熱夫的防禦作戰,頑強的硬性防禦1941年冬天,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失敗後開始向西退卻,這是德軍在二戰開始後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防禦作戰德軍反坦克陣地1943年德軍的防禦戰術:哈爾科夫戰役中的機動防禦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德軍不得不在蘇德戰場上採取全線戰略防禦,也就是從1943
  • 69式40火箭筒:能對付輕型裝甲目標,摧毀野戰防禦工事
    08式80mm單兵火箭發射器,以及04式35mm自動榴彈發射器,這兩款我軍裝備的野戰兵器,已經裝備到連隊的步兵班,強化了我步兵班對中遠距離火力輸出能力。 能有效對付戰場上的步戰車、裝甲輸送車、自行火炮、越野軍卡等輕型裝甲目標,包括堅固的野戰防禦工事等,取代服役年代久遠的40火在步兵班的地位。
  • 野戰尖兵:淺談二戰德軍步兵師編制的中期發展
    《二戰初期德軍步兵師人員編制和裝備的發展》本文接這篇文章,繼續講解二戰德軍中後期的步兵師編制影響二戰德軍中後期編制的原因包括兵源的數量、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以及戰爭的失利,戰爭的失利主要指前線慘敗導致損兵折將、武器丟失或者損耗嚴重等。
  • 能打還能防,細看二戰德軍挖坑神技之散兵坑
    導語:本文指的德軍散兵防禦陣地是指步兵挖的單人散兵坑和雙人散兵坑。德軍散兵坑挖掘散兵坑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你不僅僅要保證良好的射擊界面,還得保證它有足夠的防禦能力;步兵在戰場上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散兵坑中渡過的,所以你能否從戰場上活下來,就看散兵坑挖得如何!德軍散兵坑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單人散兵坑,一種是雙人散兵坑,我更傾向於把雙人散兵坑叫成雙人散兵壕。
  • 二戰法國最後的坦克中隊:北非戰場欺軟怕硬,被德軍88炮狂虐
    朗格拉德在1942年3月晉升為中校,隨後他密切關注著北非戰場的局勢轉換。當年11月8日,美英軍隊發動登陸法屬西北非的"火炬行動",三天後與法屬北非的最高指揮官達爾朗海軍上將達成停火。不久以後,達爾朗宣布北非法軍加入盟軍一方對軸心國集團作戰。 1942年12月,法軍陸軍與空軍總司令來電,詢問駐紮西非的獨立第12非洲獵騎兵大隊狀況如何。
  • 朝鮮戰場上的地下長城:志願軍坑道防禦體系無人能夠撼動
    坑道內準備出擊的志願軍戰士陣地戰初期,我軍主要依靠野戰工事抵抗敵軍的進攻,但是在敵軍絕對優勢的空炮火力轟擊下,陣地表面野戰工事在敵人發起地面進攻前就基本上損失殆盡了,我志願軍戰士即使付出巨大傷亡代價也很難守住陣地
  • 二戰過程中,如果日本關東軍與德軍戰場正面對抗,誰能更勝一籌呢
    二戰過程中,如果日本關東軍與德軍戰場正面對抗,誰能更勝一籌呢?眾所周知,上個世紀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前後後席捲了諸多的國家,有著諸多戰場的開闢,其中最為最為重要的就是歐洲戰場、亞洲戰場、北非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在二戰之中德國與日本是同一陣營的,並且在戰爭的前期,德國軍團橫掃了歐洲戰場以及北非戰場,日本關東軍則是隱隱的主導了亞洲戰場。
  • 小口徑的37毫米高炮除了打飛機,還能打坦克、工事嗎?
    這其實是講高射炮平射的問題,對於高射炮平射的實戰應用,早在二戰時期就已經有過許多戰例,最著名的莫過於德軍的Flak18系列88毫米高射炮。德軍的88炮在戰爭中,發揮出了極其優異的反坦克效果,以至於後來德軍乾脆將88毫米高射炮搬到了坦克上,這就是德軍最經典的坦克——虎式!所以高射炮平射用來打坦克、摧毀工事,是毫無問題的。
  • 如此構築工事,讓日軍屍體堆積如山,連日軍都稱讚是偉大防禦工事
    由於在太平洋戰場中的失利,日軍的供給日益困難,為了打通路上運輸線,日軍於2月下達了「一號作戰」的命令。這就是中國稱之為的「豫湘桂會戰」。這次大會戰中,衡陽保衛戰絕對稱的上是一場經典的城市防禦戰,其堅守時間之長、戰鬥之慘烈、敵我兵力相差之懸殊、殲敵數量之多、敵我傷亡比例之大都足以讓這次戰役震驚世界。
  • 昔蘭尼加英軍完敗,沙漠之狐隆美爾北非大獲全勝,聲名鵲起
    在攻佔了邁基利後隆美爾沒有停下進攻的步伐,託卜魯克要塞就是下一個目標,這是英軍在北非的一處重要領地,有重兵把守,防禦工事修建得十分堅固,但是在隆美爾的沙漠風暴下,再堅固的要塞也得提起十二分精神。4月11日隆美爾下令發起對託卜魯克要塞的進攻,儘管此前德軍勢頭正猛,但是畢竟兵力不佔優勢,而且託卜魯克要塞的英軍拼命堅守,隆美爾的沙漠風暴此刻並沒有擊穿這座要塞。
  • 北非戰場上,1800德軍因行軍蟻全軍覆沒的故事是真的?
    這是一個恐怖的故事據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發生了一樁「慘案」。德軍在北非被英軍一頓胖揍,這讓隆美爾感覺臉上火辣辣的疼,於是,他決定派出一支奇兵,穿越非洲的原始叢林,繞到英軍的後面,出其不意痛擊英軍。
  • 二戰時如果德軍來到亞洲戰場,日軍去到歐洲戰場會怎樣
    現在網上關於二戰有各種各樣的假設。這其中一個比較有趣的假設就是:如果二戰期間德軍和日軍互換位置結果又會如何呢?德軍在亞洲戰場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日軍如果去歐洲戰場又會發生什麼呢?歷史本來是不存在假設,但人們往往總會忍不住進行假設。二戰時期德國是以坦克等陸戰武器聞名的,而日本則以航母等海戰兵器著稱。這樣兩支軍隊互換戰場會發生什麼呢?
  • 二戰德軍名將隆美爾在北非的揚名之戰:徵服昔蘭尼加
    深度 摘要:「沙漠之狐」隆美爾,是二戰德軍元帥,也是德軍最著名的將領,在廣大軍迷中人氣極高。他就是在北非戰場上一舉成名,而昔蘭尼加之戰,是隆美爾到北非之後的首戰,就此揚名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