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本文指的德軍散兵防禦陣地是指步兵挖的單人散兵坑和雙人散兵坑。
德軍散兵坑
挖掘散兵坑是個技術活也是個體力活,你不僅僅要保證良好的射擊界面,還得保證它有足夠的防禦能力;步兵在戰場上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散兵坑中渡過的,所以你能否從戰場上活下來,就看散兵坑挖得如何!德軍散兵坑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單人散兵坑,一種是雙人散兵坑,我更傾向於把雙人散兵坑叫成雙人散兵壕。
先說單人的,德軍的單人散兵坑更像一個洞,一般會挖個長寬都在70釐米,深50~80釐米之間的地方,這個深度一般只適合士兵跪著或者蹲著射擊,然後把多餘的泥土堆在前面形成一道弧形防護牆,一般這道防護牆兩邊略高,中間略低,中間是射擊的地方。把土堆在前面一是可以當做防護牆,二是可以減少挖掘的深度,減少作業量,但是按照規定這些土是要被清理走的,因為多餘的土會暴露目標,但是在戰場上你不一定有那麼多時間去搬運泥土,所以還是形成防護牆更實際一些,這些同樣適用於雙人或者多人散兵坑。如果時間足夠充分,敵人火力夠猛的話,德軍步兵也會把散兵坑挖得更深,直到能夠站在坑中平射為止。相對來說德軍更傾向於雙人散兵坑,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單人散兵坑還是會擴建成雙人散兵坑,所以我重點講的就是雙人散兵壕。
雙人散兵坑,為啥我更喜歡叫它散兵壕呢?因為它確實更像一個短的戰壕。德軍步兵最開始用的是雙人散兵壕通常會挖成直線式的,長度在2.8~3米之間,一般是上面略寬於下面,上面通常在80釐米寬左右,這個主要取決於土壤的鬆軟程度,土壤越松相對來說上面更寬;土壤越硬上下寬度基本一致,近似於垂直的。戰壕的深度通常是兩端淺、中間深,通常戰壕的兩端是射擊臺,深度在1.4米左右,在戰壕的中間位置則是人員防護壕一般深度在1.8~2米之間,通常這個深度要挖的能夠保證整個士兵隱蔽在其中。射擊的時候士兵是站在射擊臺上面射擊的,在士兵的面前則是用泥土堆成的防護牆,一般步槍、子彈、手榴彈這些會放在這個位置或者放在射擊臺上;當敵人進行炮轟的時候,士兵可以跳進戰壕中間更深的防護壕中躲避炮火,當然也可以坐在射擊臺上躲避炮火,等炮火過後再站起來射擊。另外當坦克過來的時候,士兵也可以躲入防護壕中,等坦克過去後,在冒頭射擊。
隨著戰事的發展,德軍雙人散兵壕發展成了多種樣式,有弧形的、有V形的、還有W形以及倒凹形和波浪形。大家看圖就能理解了。空白的地方是射擊臺,灰色斜線區域是散兵壕中的防護壕,深度基本上都在1.8~2米之間,寬度都在80釐米。如果是V形散兵壕的話,大家可以看看上圖,散兵壕寬度是80釐米,兩個V字形邊長是2米;發射臺的深度是1.4米,寬和長都是80釐米;中間的防護壕深度是1.8米,實際上是1.8~2米之間。如果散兵壕是W形,可以看下圖左邊,寬度是80釐米,三條W邊長都是120釐米,最兩端是兩個80x80的射擊平臺,中間都是深度在1.8~2米的人員防護壕。如果是倒凹形也看看下圖右邊,這個就是前面挖出來一個寬80釐米,長160釐米,深度在1.4米的倒弧形射擊平臺,然後在兩端的後面再挖出來一個80x80釐米,深度在1.8~2米的防護坑,這樣的話當敵人炮火來襲的時候,可以一人躲進一個坑中。
還有更省事的倒弧形散兵坑,看下圖左邊,這個就是挖個倒弧形,兩端是深1.4米的射擊平臺,然後中間是更深的人員防護壕。下圖右邊那個圖是波浪形的散兵壕,這個兩端是人員防護壕,中間是步兵射擊平臺,防護壕長寬都是80釐米,深度是1.8米,中間是射擊平臺長在160釐米,躲避炮火的時候也是一人躲進一個坑。另外還有一種波浪式的散兵壕,看圖6右邊,這個就是把波浪形的散兵壕,一半挖成1.4米深的射擊平臺,另一半挖成1.8米深的人員防護壕,每一半長160釐米 ,寬度是80釐米。不管雙人散兵壕是倒V形的還是W形的或者是波浪式的,它都比直線式的防護性更好,就拿倒V形來說,當步兵在射擊的時候,敵人的一發炮彈剛好落進了右邊的坑中,那麼爆炸後的衝擊波只會傷到右邊的士兵,倒V形剛好保護了另一名士兵;如果是直線式的,那麼爆炸後的衝擊波就會在直線戰壕中散開,說不定同時傷到兩人。
雖然V形或者其它形狀的散兵壕優點很大,但是它的作業量也要比直線式的要大,耗費的時間也要多,如果時間非常充足的話,面對的敵人火炮非常猛的話,大多數士兵也會把散兵坑挖得更深、更合理一些。如果時間不充足,或者說長途行軍後體力不支,士兵也會簡單地挖一下,甚至有些雙人散兵坑就是一個簡單的大坑,然後再前面堆了一堆土。其實這個也要根據土壤的鬆軟程度來定,在土壤鬆軟的地帶,挖個散兵坑更容易一些,可以儘量挖得好一些,深一些。如果是質地堅硬的地方,比如說凍土地帶,你挖都挖不動,就像在莫斯科戰役中,寒冬來臨的時候,地面被凍得硬邦邦的,甚至士兵都吃不飽,更沒力氣來挖了。但是第二天蘇軍就要反攻了,不管怎麼你必須得挖啊,最後德軍用炸藥、炮彈炸出來一個個彈坑,然後再人工處理一下,當做個臨時散兵坑來使用
在戰爭後期,德軍步兵更多的會使用倒弧形的雙人散兵坑,就是兩端是射擊平臺、中間是防護壕的那種,這種相對來說防護性要稍微比直線式的好點,花費的時間和體力也要比V形和W形的少。理論上來講,兩個雙人散兵坑之間的間隔距離是10米。但是在實戰中,通常不是這個距離,因為要綜合考慮周圍的地形和地貌,平原跟山區就不一樣,另外還要根據步兵師的防禦正面來決定,如果說步兵師的防禦正面很寬的話,比如說在戰爭後期一個德軍步兵師經常要防禦正面寬30公裡以上的地帶,那麼它的兩個散兵坑之間的距離就要更寬;而在戰爭前期,一個德軍步兵師可能要防禦6~10公裡的地帶,那麼兩個散兵坑之間的距離就相對要近面一些。
這裡補充一下,雙人散兵坑對比單人散兵坑的優點是:雙人散兵坑中的兩個士兵可以互相提氣、互相鼓勵;而且在平時可以互相倒班休息,一個人可以警戒,另一個可以休息;如果遭到炮襲,單人散兵坑可能一下就炸沒了,而雙人的散兵坑則有可能會倖存下來一個,這樣不會導致防線上出現大的缺口,而且其中一個人受傷了另一個也可以照顧一下,單人的受傷了只能你自己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