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傳承,
近日,
白彪村、蠡山村、東衡村、二都村
4個省級傳統村落逐一掛牌。
這標誌著我縣傳統村落保護提升工作
全面開啟。
傳統村落標牌由中國傳統村落徽志、主題詞、村落名稱、二維碼、監製單位、公布日期6部分組成。標牌上還設有二維碼,方便群眾隨時了解傳統村落信息。
能夠進入傳統村落名錄的都是村落形成較早,具有一定歷史、有遺蹟、保存基本完整、人們生活過或正在生活的村莊。
其中,每個村都有一定數量保存較為完整的傳統建築、鄉土建築、文物古蹟,能較完整體現一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同時,傳統村落在選址和格局保持傳統特色,村落格局鮮明體現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都反映了一個區域的特定歷史文化背景、生產生活方式。
圖源:百度網絡
近年來,德清以美好鄉村建設為抓手,以村莊規劃為引領,以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以村民自治為核心,以惠民富民為根本,立足村情實際,彰顯文化特色,加快推進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建設,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這4個省級傳統村落有什麼故事?
一起來看看~
白彪村
新市鎮白彪村形成於1522年,村中有古建築橋13座,古寺廟1座,古樹6棵,古道一條。
永寧寺位於白彪村,是全國百大古剎之一,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宋代智鑑國師,駐錫其間,有儒學大家「平野圓」在此講學授課儒釋並舉,譽為佳話。
白彪村現存觀音殿三間,其極富傳統工藝的大雄寶殿為磚、石結構,雕梁畫棟,氣勢雄偉,在浙北佛教寺院中別有一色。
蠡山村
鍾管鎮蠡山村境內河道交錯,魚塘遍布,蠡山腳下觀音漾碧波蕩漾,湖光山色,風景優美。民居多散落於蠡山腳下,傍水而居。
蠡山上建有範蠡祠,始建於清代初年,光緒年間進行了重修,座北朝南,依山而築,為院落式結構,祠形似舟,故俞樾有「廟貌扁舟」寺書匾額,建築風格獨特。
蠡山村內有國家及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橋、古戲臺等文物古蹟多處,留有範蠡西施隱居於此留下的美麗傳說,清康熙《德清縣誌》既有蠡山八景之說。
蠡山村的諸多名勝古蹟見證了範蠡、西施的千古愛情絕唱,而在蠡山村流傳的諸多民間傳說,如範蠡、西施和魚籪,範蠡與《養魚經》,蒸穀米,西施送蠶花等,也為蠡山村添加了歷史文化底蘊。
東衡村
洛舍鎮東衡村在夏朝以前屬防風國轄地。兩漢時期,屬烏程縣餘不鄉博陸裡。唐朝武康、德清分縣之後,屬德清縣千秋鄉,直至清末。民國期間,先後隸屬龍潭鄉、衡溪鄉、方山鄉。解放後,組建東衡鄉。村境從東漢開始,一直屬於裡會、鄉治所在地,留下了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
東衡村素有「半山半水,半鄉半市;半耕半讀,半武半文」,自古以來地理環境優越,有山有水;人文氣息濃厚,出了四位尚書十一位進士,更吸引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在此隱居十年並歸葬在東衡山原。
村內的農民藏書樓,內藏新版古籍3400種,當代新著3000種。鄉賢陳景超將傳統禮儀、文史知識以故事、史話形式向村民傳播講述。
二都村
下渚湖街道二都村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自然村,一個文化底蘊厚重、歷史悠久、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相映成輝的江南鄉村。
二都村村域內有浙北最大溼地——下渚湖和宋、明、清時代已被列為旅遊勝地的防風山旅遊風景區。
防風廟會是二都村的一大民俗特色,每年廟會,二都村都會致祭祀防風,頌揚先祖功德,娛神樂眾,祈禱天下太平、田蠶茂盛,活動現場還會舉行致祭儀式。
下一步,德清將以這4個省級傳統村落掛牌為契機,全面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科學適度發展利用,確保全縣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規範開展、呈現效果、發揮特色,助推鄉村文化發展。
有空記得來這4個傳統村落逛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