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狀痕跡是鑑定老天珠的一個硬指標?

2020-12-21 騰訊網

老天珠表面出現的特有環狀痕跡,是製作天珠的石英晶體材質,經過外界長期反覆的摩擦、碰撞、流水衝刷、溫度變化、乾濕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礦物表層的六稜柱狀結構晶體之間的縫隙發生崩裂和剝蝕。晶體原來咬合緊密的六稜柱狀晶體邊緣部分遭到破壞、稜角被磨圓,從而形成了環形或者半月形(發育不成熟的環形)表面痕跡。

喜歡老天珠和老瑪瑙,有一種俗稱「風化紋」的環狀痕跡,是必須要了解和深刻認識的。「風化紋」通常被作為鑑別瑪瑙新老的一個標準,和「包漿」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但是我們真的了解這種痕跡嗎?這種環狀痕跡真的和「風化作用」有關係嗎?我想,我們掌握的知識都或多或少有些偏差。本人將在下面列舉出相關的觀點,供各位同好探討。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當今眾人對這種痕跡的認識:這種在瑪瑙上出現的環狀痕跡被人們普遍稱之為「風化紋」,還有各種形象的稱謂,如「魚鱗紋」「馬蹄紋」、「指甲印」等等……

老天珠表面特有的環狀痕跡

「風化紋」這個稱呼不知是誰最先傳出,也不知它的命名依據是什麼,不過它很早就在珠子圈內流傳甚廣。大部分珠友都作為鑑定新老瑪瑙珠的指標利用它,很多人對這種痕跡有過仔細的觀察,並以此培養出高水平的鑑別能力,但是卻鮮有人深入思考這種痕跡的產生根源。

真品老天珠表面環狀痕跡集錦

我在剛剛接觸天珠的時候,為了更好地了解這種痕跡,曾經對「風化」二字大下苦功。在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後,我發現這種痕跡其實同地質學上的術語「風化作用」的關係不大。換言之,「風化紋」是一種想當然的稱呼,把這種痕跡叫做「風化紋」是不合理的。

石英晶體礦物表面也有環狀痕跡

我在大約一年之前,信步於某奇石論壇,很慶幸地在一些天然的礦石上也發現了在自然界中形成的類似的環狀痕跡。這種礦石多有一個特點,多是石英晶體組成的礦物,而且多採集於江邊灘涂。其表面環狀痕跡的形成原因,猜想應該和碰撞、流水衝刷、環境溫度以及乾濕程度變化有關。

瑪瑙原石上面的環狀痕跡

然而,經過仔細觀察,我發現其實並非只有瑪瑙才會產生類似的環狀痕跡。一些人工材料,如老的琉璃珠,也會產生類似的痕跡。

老琉璃珠表面也有環狀痕跡

這顆藍色琉璃珠表面布滿了環狀痕跡。其中一方面和我們眾所周知的碰撞等外力作用有關,另一方面也和這種材質的結構有關。古代琉璃珠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矽,由於加工工藝的原因,這種材質和我們常見的玻璃珠有很大的差距。大家都知道普通玻璃是熔融狀的二氧化矽和其它添加劑一起組成的混合物,其加工溫度在1600攝氏度以上。而古代的琉璃製作溫度可能比較低,沒有能力融化所有的二氧化矽晶體,所以這種琉璃珠內部保存有相當部分的二氧化矽晶體構成。另外,其物理性質和玻璃也有不同,老琉璃珠的硬度可以達到莫氏6、5—7度,接近於瑪瑙;而普通玻璃的硬度只在莫氏5、5度左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小時候玩過的玻璃彈珠有充分的機會產生碰撞和汗液侵蝕,卻只會形成貝殼狀的崩口和小坑,而不會形成這種環狀的痕跡。

玻璃球被撞擊後的表面痕跡不是環形的

童年時代的玻璃彈球碩果僅存,我們可以看到清晰的碰撞痕跡,和不同於水晶瑪瑙等天然材料的解理狀況。由於是熔融狀態的二氧化矽的冷卻體,表面雖經強烈撞擊亦未形成那種環狀痕跡。

據筆者觀察,這種環狀紋路的礦物(自然條件下的和社會環境下的),都是由二氧化矽晶體構成的石英質礦物,如水晶(完美的二氧化矽結晶體),瑪瑙(膠化脫水後的二氧化矽),玉髓(由小於幾微米的二氧化矽晶粒構成),雨花石(石英、水晶、蛋白石、燧石等礦物的混合物),黃蠟石(主要成分為石英),砂巖,花崗巖和琉璃(區別於一般的玻璃珠)。由於個人的研究條件有限,目前還沒有發現相關的標本能夠證明,在蛋白石(含水的二氧化矽膠體凝固後形成)和燧石(巖漿冷卻後形成的天然玻璃)上,有類似的環狀痕跡形成。

石英巖表面的「李四光環」及其形成機理

近期,接觸到了地質學上一個名詞「李四光環(Lee’s Ring)」。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曾經對自然界中形成的這種環狀痕跡做出過很權威的論斷。經過比對,我相信老珠子表面的「風化紋」應該是與「李四光環」類似的一種痕跡,只是形成的條件多有不同。只可惜末學才疏學淺,缺乏理化方面的專業背景,徒然能列舉出這種類似,卻沒有能力對珠子在社會環境下形成的環狀痕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這些工作,希望能留給感興趣的高手來繼續。

老水晶珠表面的環狀痕跡

下面的這塊天然的黃蠟石有一位ID為「B一片雲」的石友,採集自福建建溪的建甌河段。同時類似的發現也引起了地質學界的重視。李四光先生指出,自然界中的這種痕跡(李四光環)是識別第四紀冰川活動的重要依據……

綜上所述,我們基本知道這種痕跡形成所需要的幾個關鍵詞:石英晶體,碰撞,流水衝刷,時間,溫度變化,乾濕度變化。正如一些前輩所說,這種痕跡之所以呈圓環狀,應該和二氧化矽晶體的構造有關。在以上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礦物表層晶體之間的縫隙發生崩裂和剝蝕。晶體原來咬合緊密的六邊形結構邊緣部分遭到破壞,稜角被磨圓,從而形成了環形或者半月形(發育不成熟的環形)痕跡

借用兩張圖片說明這個過程:

1、發育成熟的石英晶體是兩端呈六稜錐形的六稜柱狀晶體理想中,瑪瑙的表層截面是咬合緊密的六邊形。

2、經過以上各種因素的作用,六邊形較脆且較容易被侵蝕的邊緣,發生崩蝕,六稜柱的稜角被磨平,整體趨近於圓形,就形成了我們所看到的環形痕跡。然而,在我們指間轉動的古珠呢?石英晶體是必須的,溫度變化和乾濕度變化條件也存在,碰撞必不可少,流水衝刷想來可以被汗液的作用代替,而手上的細菌、灰塵或許也起了推波助瀾的加速作用。類似的因素形成了其表面的環狀痕跡。當然,這種猜想還需要很嚴謹的考證。

由於缺乏相關的條件,關鍵因素中的乾濕度和溫度影響暫時無法考證,時間的影響是必然的。個人認為社會環境中形成的這種環狀痕跡和自然條件下形成的「李四光環」是同一種構造,不過人類的活動在某種條件上加速了這個過程。但是這種環狀痕跡和形成時間的關係是否是成比例,目前還很難說,地質學方面的學者已經注意到,冰川運動在時間上的的持續性(區別於泥石流、地震等突發性的地質活動,冰川運動往往持續上萬年的時間),但是並未發現有關於「李四光環」形成時間的研究結果。

因此下面僅對材質和碰撞做一印證。

1、石英晶體。材質的重要性想來已經毋庸質疑了,不是石英質的礦物還沒發現有類似環狀痕跡的。而不是石英晶體構成的玻璃,同樣沒有風化紋。因此,石英晶體是第一必要條件。而且哪怕是材質發生了很細微的變化,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三眼老天珠表面的環狀痕跡

這顆三眼天珠非常特殊,這顆珠子應該沒有通體白化,只是進行了兩次鑲蝕。而鑲蝕白線部分由於工藝原因,造成了表層材質的變質。經過天長日久的傳承,白線部分褪色,露出了透光的材質。透光的部分明顯要比黑色鑲蝕部分的密度更高,所以形成了底色部分「風化紋」密布而白線部分「風化紋」寥寥的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老南紅瑪瑙珠表面的環狀痕跡

2、碰撞。碰撞在珠子表面所形成的環狀痕跡作用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下圖中的這顆紅色瑪瑙,幾乎沒有碰撞的孔端部分的光潔表面,和佩戴中經常發生碰撞的珠體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並非所有老瑪瑙珠表面都會產生這種環狀痕跡,能夠形成這些環狀痕跡的疏密多寡牽扯到很多因素,和年代並沒有很明顯的對應關係。所以,是否有環狀痕跡並不適合作為天珠新老斷代的必要依據,這一方面將在後文中述及。

老天珠表面的環狀痕跡

下面,將列舉一下珠子表面形成的環狀痕跡和在下的一點個人觀點,或許這些資料,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想像的空間和研究的線索:

首先,並非所有的古瑪瑙珠都必須有這種環狀痕跡,這種痕跡的形成和材質的細密程度,二氧化矽晶粒的大小、製成年代、使用狀態、保存條件和所處環境都有密切關係,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我們一時無法測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因素都會有一些影響。

比如說一些墓窖中密封保存的未經使用的瑪瑙珠,表層光潔,沒有任何痕跡和損傷,但是我們也必須肯定它的年代。另外據傳一些裝藏珠,供奉珠也沒有類似的環狀痕跡。

表面光潔的明代金穿瑪瑙珠

金穿瑪瑙掛件:明(公元1368-1644年)高2、9釐米,直徑2釐米。1987年南京太平門外板倉出土。瑪瑙質。呈圓珠形,通體黑色,當中橫貫一條白線,俗稱「玉帶纏腰」。瑪瑙底部有一圓形金託,並以金絲從瑪瑙珠中穿至頂端,編成環狀,以便掛佩。現藏南京市博物館。

而筆者自藏的另一顆瑪瑙珠也是如此,表面光潔,通體不透光,或許和材質有一些關係:

自家收藏的老天珠表面光潔如新

其次,一些材質特別的珠子,也會產生一些奇特的痕跡,比如說有些緻密的玉髓珠,其形成的環狀痕跡非常細密,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而另外一些珠子,發育有不成熟的環狀痕跡,有理由相信這種痕跡是由於表層材質發生了細微的變化而造成的。

1、這顆虎牙天珠表層密布的點狀痕跡,應該是沒有發育成熟的「風化紋」。

2、材質結構緻密的瑪瑙或玉髓由於晶體粒度很小,形成的環狀痕跡也很是細密。

3、反之,結構較粗的瑪瑙形成的環狀痕跡則相對明顯,這顆中亞纏絲是很好的標本。

另外,這種環狀痕跡很容易在綹裂處發育,想來或許是綹裂處結構不穩定而致:

1、這顆老南紅珠是我早期學習的標本,布滿了環狀痕跡的表層還顯示了這種痕跡的一種極端形式——演變成傷痕的環狀痕跡。

2、這顆火供水紋天珠表層還有另一種很類似的痕跡,除了我們熟知的「風化紋」之外,中間的環狀痕跡很讓人著迷,有的佛教信徒認為這是做過法事後由高僧大德留下的「加持印」,但是找不到相關的可以證實的依據。

3、十幾年光景的新瑪瑙珠,這種痕跡的出現可以看出這種環狀構造同等條件下更容易在綹裂處發育形成,想來是因為本身結構由於綹裂的緣故暴露在外,更容易因外力作用而崩裂。

還有一些環狀痕跡是先前形成的,而由於長久的入土或者傳承,很多痕跡都被新的表層所掩蓋,這種風化紋,有人稱之為「內風化」。

這兩顆古珠都是使用過一段時間以後又出土,所以在細密的環狀痕跡表面還有一層很美的灰皮。

這顆珠子年份並不算長,但是內部的天然結構非常像滿滿的「風化紋」,需要注意分辨。

最後也要提醒各位同好,「風化紋」的研究對老天珠的判別雖然很有意義,但是風化紋並非珠子新老斷代的依據,也非天珠真假判別的唯一指標,要想判別天珠的新老,必須練好眼力,結合其他的因素綜合分析。我猜想,假以時日,市場上出現做得惟妙惟肖的「風化紋」可能也並非難事了……

而「風化紋」和「李四光環」的關係我仍然不敢確定,如果有朋友了解地質學方面的知識或者掌握有相關的資料,若有意分享,在下感激不盡!

關於「李四光環」:

世界著名地質學家、第四紀冰川學的創始人李四光教授在長期從事第四紀冰川遺蹟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自然界中由石英巖和矽質巖形成的黃蠟石,表面有許多似指甲印狀的弧形或環狀的擠壓裂紋,是冰川作用特有的構造標誌,其它成因的礫石(如泥石流、衝洪積礫石)則不存在這種指甲紋。

經廣大地質工作者的實踐證實,它是鑑別冰川作用存在的可靠標誌。後人為紀念李四光教授的這一發現,特命名為「李四光環」構造。

、、、、

相關焦點

  • 如何通過「風化紋」確定新老天珠
    天珠就是用瑪瑙的材質,經過兩次鑲蝕工藝成型,上面的圖騰由人工畫上去,而非如傳言所說是天然的。瑪瑙的晶體結構是SiO2晶體,結晶生成同心圓,因為結晶的構成所致,我們看到的風化紋多是圓圈或半圓形,也就是行內人俗稱的「魚鱗紋」。天珠剛完工時並沒有風化紋,我們在新的瑪瑙製品上就看不到。
  • 天珠的鑑別與天珠的收藏
    千萬不要因「工藝」二字低估古工藝天珠的價值,因為古工藝天珠被收藏者稱為「至純老天珠」,因存世量少,故收藏價值與經濟價值都難以估量。其源深古邃的製作工藝早已失傳,考古學者只能大致研究出其基本製作思路。西藏先民開採瑪瑙礦石,然後加工磨製成扁圓、細橄欖等形狀,又在珠體上用礦、植物顏料繪以各種宗教圖案。
  • 天珠的鑑定你應該從哪方面入手?
    相對來說,有硃砂點的天珠較少數,因此硃砂天珠極為珍貴,一顆滿滿都是硃砂點的天珠更是稀有,而一顆品相完整兼硃砂滿滿的天珠,那是人間珍品。下面要說明一些比較關鍵的東西——硃砂點,不是鑑別天珠真假的依據!許多人看天珠就認硃砂點(這和部分奸商的宣傳工作有關),認為有硃砂點的天珠就是真品,否則就是假的,甚至有商販說有硃砂點得珠子就是「原礦」「老礦」···純屬胡扯!
  • 有鑑定證書的天珠就是真品?別坑人了!老玩家根本不看證書!
    現在的文玩圈,假貨太多,導致很多玩家在購買文玩的時候,都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這樣的情況導致很多文玩的銷量急劇下降,所以文玩商家想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給文玩配備鑑定證書,鑑定證書的覆蓋面很廣,不但玉石寶石有鑑定證書,甚至是菩提子,文玩核桃都有鑑定證書,但是鑑定證書真的管用嗎?
  • 天珠是珠子裡最名貴的品類
    同所有的古玩藝術品一樣,工藝天珠也面臨一個「斷代」的問題,新工藝天珠自不必說,所謂「斷代」是針對古工藝天珠而言。因缺少時代特徵的標準器以及製作工藝的失傳,古工藝天珠的斷代很難,有經驗的專家只能大致推算其年代。筆者了解到,斷代的主要依據主要通過風化紋和包漿。一顆古工藝天珠鑑別的關鍵是歲月留下的痕跡,最主要的代表也就是風化紋和包漿。
  • 天珠孔道鑑別方法,只是鑑別特徵的一種,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多看
    眾所周知,天珠孔道是鑑定天珠的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今天對天珠兩側孔道進行詳細剖析先來觀察天珠,兩側孔道風化紋是否細小,分布是否自然,並且有無磕碰和磨損痕跡,是否有挖藥造成的小凹坑,整體氧化包漿情況,光照條件下有油狀光澤,這是假珠子仿不出來的!
  • 天珠有價值「千萬」,有「地攤貨」,如何鑑定真偽,這四步很關鍵
    天珠有價值「千萬」,有「地攤貨」,如何鑑定真偽,這四步很關鍵。文|老馬談收關於天珠不僅在藏族有著至高無上的名聲,就是在文玩圈中的名聲也是非常響亮的。動輒上千萬過億的天珠,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很多去西藏旅遊的朋友也會買到價格幾百塊錢的天珠,什麼時候天珠這麼廉價了,成地攤貨了。其實這一部分天珠都是假的。真正的天珠價格都是非常高的。那麼問題來了,如何鑑定天珠的真假,在這裡就給大家簡單的歸納總結一下,學會這四步很關鍵。
  • 有關老天珠種種神秘說法
    老天珠收藏者一般對天珠只劃分為西藏天珠、印度天珠、巴基斯坦和兩河流域出產的鑲蝕瑪瑙天珠,以及仿製老天珠加工上色的新瑪瑙珠。所謂型一至型五,不過是研究天珠製作過程時,對上色及燒制之程序先後所做之描述,與判斷是否是老天珠並無關係。欲知如何辨別老天珠,還是從實物上手較為直接,以眼見為準,觸摸為實。畢竟單從文字描述及圖片所得信息去辨別老天珠,難免有盲點,面對實物時恐仍有差池。
  • 真正的至純天珠是什麼樣的
    天珠的材質是瑪瑙,老的瑪瑙在長期使用佩帶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磕碰和損傷,加上藏人有把天珠入藥的習慣,這些都會反映在天珠身上。細心觀察便能發現,天珠表面的皮殼油潤滑手。正是由於各種瑪瑙的晶體結構和佩帶人使用的習慣不同,才造成了天珠表面有不同的風化紋及使用痕跡,大多的天珠表面還有入藥的磕痕,這些都是判斷天珠品質的重要信息。還有不可忽略的鑲蝕線。
  • 天珠的鑑別及功效大解析
    再後來由於九眼石頁巖的稀缺,西藏古人開始模仿九眼石頁巖的圖案採用草藥配置顏色在瑪瑙上人工繪製天珠,之後高溫燒制。這種古老的加工方法已經失傳...市場上的許多瑪瑙寶珠,毋論是否來自西藏原產地,一律聲稱是「西藏天珠」。經年受香火供奉的就叫老天珠。其餘叫新天珠。也有叫型一、型二的說法。前者價格上萬,而後者只要幾百元。
  • 最全的天然天珠的鑑別技巧
    古吉天珠是一家專門做天然天珠的廠家,採用九眼石頁巖原石打磨而出的天然天珠,品相優美,自產自銷! 人工天珠和天然天珠的區別   (一)看天珠的質地。從礦物解放來觀察,各類礦物質地的顏色,可分為原本固有的顏色稱為白色;混入色素離子引起的顏色稱為他色;產生裂紋引起的顏色,稱為假色,這是礦物學質地的三種色。
  • 價值千萬的天珠不會辨真假?6步教你如何「鑑定」!
    關於天珠的神秘故事以及神話傳說加深了天珠的神秘感。天珠外部圖案產生的原因,至今仍是謎團,大家都知道不少新天珠圖案是用強酸溶蝕所致,但是老天珠的圖案產生原因莫衷一是,有些專家認為,是藏人的圖騰崇拜,也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天然形成的紋理。另外,天珠磁場強烈,天然真天珠對人的身體有益,據史料記載,天珠是一種藥引子。圖騰、磁場、靈性等等交融在一起吸引了不少專家、收藏家探究、收藏。
  • 怎樣辨別天珠真假,知道這幾點準沒有壞處!
    首先天珠和玉、鑽石相比,天珠數量少了不止100倍;其次,天珠近幾年在逐漸提高知名度,在公眾中已經有一定的認可度;第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天珠的各種圖騰也帶來了美的感受。然而,也有很多不法分子,無良商販看到其中利潤,大量做假做仿。導致能有一個不錯天誅更加難能可貴。小編整理了一些天珠基本鑑定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 西藏天珠.李連杰幾千萬買天珠.天珠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天珠被認為充滿是神秘莫測的寶石,因其神秘的背景而成為眾多寶石珠中的"珠之王"。古代的珠子則視天珠為最好的珠子。天珠"在給人的印象是"藏傳"、"佛教"和"神秘",但關於天珠何時何地出現和如何出現,卻有很多說法。
  • 天珠怎麼做出來的?有哪些常見的套路,你中招了嗎?
    在古代,對天珠的原料選擇極為苛刻,古代工匠們會儘量選擇質地細膩溫潤、透明度差的材料,用特定的工藝人工鑲蝕出環形和線形紋飾,它本身就是鑲蝕瑪瑙玉髓珠的一種。也就是說,即便是老天珠,也一定有過人工處理的痕跡。天珠的原材料是九眼石頁巖?
  • 價值「千萬」的天珠不會「辨」真假?6步教你如何「鑑定」!
    天珠的話題寫了無數次,但是還有朋友表示並不是很明晰,也有不少朋友回帖請我看真假的,這裡就給大家簡單的歸納總結一下,如何用6步對天珠進行一次鑑別!這次先不談歷史不談成因,但是開篇請大家記住一點:天珠只有人工製作出來的才叫「天珠」,並沒有所謂天然形成的化石。
  • 三眼天珠上拍新加坡
    天珠收藏,從古至今,一直都有著許多傳說。特別是當代中國,經濟的刺激下,大批收藏家開始出現,天珠作為頂級收藏,逐漸在收藏界中嶄露頭角。天珠主要產於西藏,天珠在西藏這塊中國最純淨的佛教聖地吸收靈氣,接受加持,是藏密七寶之一,亦是佛教聖物,西藏人至今仍認為天珠是「天降石」。 藏人心目中認為天珠是「活」的傳奇。
  • 天珠知識「乾貨」合集,從5點全面解析什麼才是真天珠!
    1、天珠的材質:天珠的材質有且只有隻有「瑪瑙」,那些九眼頁巖、隕石、化石、琉璃、料器通通都是仿品。並且除去瑪瑙之外的這些東西根本沒有老年份的,營銷、炒作加上故事恐怕連十年都沒有。不過材質方面唯一例外的應該是像琉璃和用地方玉以及螢石做的老仿,粗略算明清開始大約幾百年,不過雖為老仿但價值不高。
  • 如何辨別天珠真假
    如何辨別天珠真假有很多朋友問,到底多少錢才能買到一顆好的天珠,當你你提出這個問題時,也就註定了你與天珠無緣,因為你還是用金錢的眼光來看待天珠,如何去鑑別一顆天珠除了要找可信賴的人可靠的方法之外,你自己還需要懂得一些鑑定的方法
  • 西藏天珠的傳說、鑑定、作用和功效(組圖)
    再後來由於九眼石頁巖的稀缺,西藏古人開始模仿九眼石頁巖的圖案採用草藥配置顏色在瑪瑙上人工繪製天珠,之後高溫燒制。這種古老的加工方法已經失傳...現如今隨著藏傳佛教的興起人們開始大批加工天珠,目前的人工天珠多數採用含鉛的塗料畫的眼睛,然後在高溫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