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經濟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行穩致遠的進程中,讓綠色賦能經濟,用綠色提升價值,要經濟效益,更要生態效益,對於烏蘭察布來講,既是不小的考驗,同時也是「魚躍龍門」的歷史性機遇。
如何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烏蘭察布給出了回答:立足產業發展優勢,集中精力培育和發展好綠色經濟。這不僅是烏蘭察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舉措,更是探索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新實踐。
量水而行 涵養綠色經濟之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環境之危、民族存續之危。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做好水文章是利國利民的根本大計。對於烏蘭察布來說,全市水資源總量為12.91億立方米/年,可利用水資源量9.51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量460立方米,不足全區乃至全國平均水平的1/4,水資源極度短缺。而從水資源的利用方面來看,2019年,全市利用地下水4.3395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灌溉用水佔71.4%,可以說,農業灌溉用水是節水「大戶」。
卓資縣將發展冷涼蔬菜產業作為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徑,引進多家種植大戶集聚發展冷涼蔬菜種植,以西蘭花、甘蘭、大白菜、洋蔥等為主栽品種,建成了集育苗、加工、倉儲、批發交易為一體的綜合性加工基地,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山東、廣東等地。近年來,我市利用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冷涼蔬菜種植,培育壯大冷涼蔬菜產業基地,冷涼蔬菜產業已成為我市菜農增收的重要渠道。(圖/常曉萍)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破解農業節水的關鍵之舉。截至目前,市政府已印發《烏蘭察布市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節水獎勵、終端水價等機制不斷健全。卓資縣、商都縣作為改革的試點縣,已經完成水價改革面積14.8萬畝,累計完成改革任務的有效灌溉面積達37.17萬畝,完成機井智能設施1015處,完成投資2800萬元。與此同時,隨著滴灌、微灌及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推廣,田間灌溉水利用率不斷提高。據不完全統計,年內完成3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可實現節水量1959.15萬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7.6%。
在此基礎上,以水定工業發展方向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各項工作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中。在年初發布的《烏蘭察布節水行動實施方案》中,「工業節水減排」被列為重點行動,「積極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以水定產業發展方向、產業結構和布局」「堅決關停取締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高耗水企業」……顯示了我市推進工業節水的信心和決心,也成為了量水而行的「風向標」。
以綠為基 加深綠色經濟底色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一望無際的翠綠,毫不吝嗇的蔚藍。坐擁杜爾伯特草原、輝騰錫勒高山草甸草原和烏蘭哈達火山草原,被譽為「草原博物館」的烏蘭察布是內蒙古距北京最近的大草原,也成為了環京津冀地區遊客心馳神往的避暑「天堂」。
烏蘭察布草原面積5251.38萬畝,佔全市國土面積的63.4%。草原不僅是獨特的旅遊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屏障,更是牧民重要的生產資料,可以說每一根草都是牧民的「命根子」。而現實卻是,隨著氣候變化、過度放牧等因素,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全市天然草原退化、沙化、鹽漬化「三化」面積達4605.68萬畝,佔全市草原面積的87.7%,草原保護的態勢已經刻不容緩。
近年來,面對草原「三化」的實際,我市通過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政策、京津冀風沙源治理、草原生態修復、草原鼠蟲害防控等一系列措施,不斷加大草原保護工作力度,草原「三化」得到有效治理,退化沙化趨勢得到有效緩解,局部地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並向良性循環發展,草原保護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據2019年草原監測顯示,草原植被平均蓋度36.4%,比2014年增加了4.9%;草群平均高度14釐米,平均乾草產量49公斤/畝。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率先在全區提出並開展野生鄉土草種採收技術,2019年共採收針茅、野韭、冷蒿、駝絨藜等野生牧草種子20餘噸,並將採收後的野生草種在前後山3個旗縣安排開展秋冬季播種試驗,觀測野生草種的返青、出苗情況,為我市草原生態修復奠定技術、物資、草種等前期儲備工作基礎。
與此同時,我市開展駝絨藜種苗、種子擴繁工作,在四子王旗苗圃、查幹補力格蘇木巴音嘎查、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基地建設了300畝駝絨藜基地用於種苗、種子繁育,每年可提供駝絨藜種苗1800萬株,可提供草種20噸。並在周邊退化草原開展駝絨藜移栽修復,效果良好。駝絨藜種苗繁育試驗基地建設的成功,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作業,經濟效益顯著,同時為生態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新的有效途徑,對改善當地生態環境、保障飼草安全、畜牧業發展具有顯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
種綠生金 提升綠色經濟成色
清晨,一棵棵帶著露水的、新鮮欲滴的生菜、黃瓜等整裝待發。6個小時後,280公裡之外的北京,鑫磊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訂購戶就能在自家的餐桌上享用著綠色、有機、無公害的蔬菜。
「燕麥和牛奶加水果的完美結合,味道超讚!」「營養全面、特別健康……」陰山優麥的「燕麥隨身杯」早餐產品在各大電商平臺「走紅」,有機雜糧吃出美味、健康。
草豐水美、空氣清新,遼闊草原孕育出優質的「綠色」牛羊,四子王旗杜蒙羊肉因其肉質鮮、品質上乘獲得了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青睞」。
綠色無公害的農畜產品走俏國內外市場,成為烏蘭察布農牧業的「金字招牌」。
烏蘭察布的水是清潔的,土是乾淨的,這就是生產力,也是烏蘭察布的競爭力所在。綠色是我市農牧業發展最大的優勢,要充分發揮這個優勢,做大做強產業,就必須要堅持綠色先行,讓綠色經濟更有味道、更有競爭力。近年來,烏蘭察布立足資源優勢,以綠色發展為引導,以轉變發展方式為突破口,堅持為養而種、種養結合,持續調整種養業結構,提高農業產出效益,逐步形成了以馬鈴薯、冷涼蔬菜、燕麥雜糧雜豆、生豬、肉羊和肉牛為主的六大主導優勢產業。
農畜產品加工作為農牧業發展的重點,六大主導優勢產業均有不俗表現:
大力實施馬鈴薯主糧化試點工作,不斷構建全產業鏈,充分發揮馬鈴薯特色產品的優勢,馬鈴薯加工轉化率達26%,具備年生產精澱粉17萬噸、全粉2.75萬噸、薯條10萬噸的生產加工能力,馬鈴薯生產加工能力長足發展。
全市認證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65.5萬畝,產品遠銷國內外。
以陰山優麥、世紀糧行、塞主糧為主的加工企業,每年發展以燕麥為主的雜糧雜豆訂單生產10萬多畝。
年出欄肉羊700萬隻、肉牛20萬頭、生豬150萬口;31家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肉牛肉羊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9萬噸。
……
烏蘭察布已經成為保障和服務首都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全國種薯、燕麥、生豬主產區。健康、綠色、新鮮、安全的農副時蔬正成為烏蘭察布城市發展的新名片,現代農牧業已成為烏蘭察布實現跨越發展的堅固支點。
流水浩蕩,孕育了草原的豐美。草原葳蕤,誕生了農牧的繁榮。立足資源稟賦,堅持綠色發展,綠色,已經成為烏蘭察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新引擎,綠色經濟的大文章在烏蘭察布大地上正做得「聲色」俱佳。(文/邵敏麗 王錦鵬)
來源:烏蘭察布日報
原標題:《【愛上烏蘭察布】堅持綠色發展 把綠色經濟做得有聲有色》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