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有一個陸域面積約14平方公裡、居住人口約4萬人的小島,叫湄洲島。湄洲島空氣清新,風景秀麗,被譽為「南國蓬萊」。島上有一座巍峨雄偉、金碧輝煌的廟宇——媽祖祖廟。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媽祖祖廟裡遊人如織,盛況空前,他們都是來瞻仰媽祖。
媽祖是東南沿海民眾心目中的「海神」。
媽祖的原型,是一名漁家女子,名叫林默。根據史料記載,林默出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父親叫林惟愨,母親叫王氏。林默是一名漁家女子,從小在海邊長大,像男人一樣撐船出海,打漁為生。
海洋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藏著豐富的漁業資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漁家兒女靠著大海謀生,但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打漁也冒著生命危險。987年農曆九月初九,有人撐船出海時,遇上驚濤駭浪,將船打翻。林默途徑此地,出手救援,卻不幸遇難去世。
在林默去世後,人們為紀念她的善行,將她尊稱為「媽祖」,在湄洲島建了一座廟,自發進行祭祀,這就是位於湄洲島上最早的媽祖祖廟,是世界上所有媽祖廟之「祖」。當時,媽祖祖廟非常簡陋,屋頂只有幾根椽木。可是,湄洲島上的漁民在出海之前,都要到媽祖祖廟來祭拜媽祖,祈求她保佑一路順風,平安歸來。
後來,媽祖祖廟在信奉者的資助下,不斷得到擴建修葺。明朝時期,鄭和曾經帶著浩浩蕩蕩的船隊,七次下西洋。船隊途徑福建沿海時,鄭和為感激媽祖的庇護,曾經派遣官員修建湄洲島媽祖祖廟。1431,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之前,親自與地方官員備辦木石,對湄洲島媽祖祖廟進行修葺。
1683年,福建總督姚啟聖在即將打響收復臺灣之役時,在湄洲島媽祖祖廟重建鐘鼓樓和山門,把朝天閣改為正殿。後來,姚啟聖因收復臺灣,被封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人們便將湄洲島媽祖祖廟的正殿稱為「太子殿」。
1683年,施琅統領清軍船隊,從銅山(今福建省東山島)啟航,收復了臺灣。第二年,施琅也對湄洲島媽祖祖廟進行改擴建,增加了梳妝樓、朝天閣、佛殿、僧房等建築設施。
在歷朝歷代的改擴建後,湄洲島媽祖祖廟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清朝乾隆時期,湄洲島媽祖祖廟已經有了99間齋房。
1978年,林聰治女士率領鄉親對湄洲島媽祖祖廟再次進行大規模重修,並成立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由莆田一代名人林文豪擔任董事長,由林聰治擔任常務董事長。這次重修後,湄洲島媽祖祖廟規模空前,形成了雄偉壯觀、樓亭交錯、殿閣縱橫的西軸線建築群。1997年,又建成了南軸線建築群。
除了民間的自發紀念活動,官方也不斷給媽祖予以褒封,表彰媽祖的功績。
從1123年宋徽宗賜「順濟廟額」開始,宋朝、元朝、明朝、清朝4個朝代一共對媽祖褒封了36次。媽祖的封號從「夫人」「妃」「天妃」,加封到了「聖母」「天后」。媽祖封號的字數持續增加,到1875年時,已經加到了68個字,即「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嘉佑敷仁天后之神」。
從宋朝以來,媽祖的影響力不僅僅局限於福建,還流傳在沿海地區、內陸河道。隨著福建、廣東等地的華僑漂流海外,媽祖的影響力遍及全球。
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有45個國家和地區修建了媽祖廟,計有1萬多座,分布於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印尼等地。全世界共有3億多人信奉媽祖。媽祖演變成船工、海員、漁民、旅客、商人共同信奉的神祇。上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機構授予媽祖「和平女神」的稱號。
每年,在湄洲島媽祖祖廟和其他各地的媽祖廟,都會舉行兩次隆重的祭典,即媽祖的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和媽祖的忌辰農曆九月初九。2006年5月20日,媽祖祭典成為中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30日,以媽祖祭典為主要內容的「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