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一書中說,我們從旅行中獲取的樂趣,或許更多的取決於我們旅行時的心境,而不是我們旅行的目的地本身。
原計劃本周末完成港島徑4-6段,因臨時有事,所以只安排了7.5公裡長的第4段。
相比前三段路程,第4段的景觀比較平淡,在群裡發出通知後,初始只有恩佳同學、杜同學參加,後面讓人驚喜的是久未露面的畢同學表示要同去走走。
早上9:30,四人在15路巴士的灣仔峽站集合,從金馬麟山道行至香港仔水塘道,入香港仔水塘起步,經中峽道、布力逕到黃泥涌水塘道結束,整個行程8.2公裡,用時3小時。
一、
仍由港鐵金鐘站C口出,15路巴士站排著三、四個人,看來下一班車還要等上一會兒。
林立的高樓在湛藍天空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宏偉,當然,最引人注目的是直刺雲天的中銀大廈。
四人先後到達集合地,灣仔峽道路口四通八達、山路眾多,之前查詢的攻略中說第4段入口「下車後,沿香港仔水塘下行約15分鐘即可到達」,但放眼望去,香港仔水塘的入口在哪裡呢?
杜同學去對面去灣仔峽的路口查看標牌,恩佳同學行至另一路口,詢問正在集合隊伍的行山人士,他們指了指旁邊的馬路----「金馬麟山道」。
可我怎麼記著以前與阿萌走第4段時,好象是走的「灣仔峽」路口啊!
還是按照專業人士的指引行動吧!
我們行至對面的金馬麟道,再前行幾步,果然見路邊豎立的「香港仔水塘」與「香港仔水塘道」的標牌。
依路下行,應該很快就進入4段啦!
這段是明顯的下坡,大家略收腳步,輕鬆前行。
儘管氣溫日見清涼,山旁水邊依舊綠樹蔭蔭,不似北方此時遍地明晃晃、金燦燦的濃濃秋意。
路邊,一棵榕樹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樹身上結滿了青綠色的果子。
其實,它們現在還並不是真正的果實,而是一種特殊的「隱頭花序」,球狀體裡隱藏著眾多的小花,在其內部「榕小蜂」們會忙碌地傳粉做媒,「果實」會隨著小花的成長、受孕而變大,變軟再變成黃色。
以前專門查找過資料,略略了解些榕屬植物的特別共生關係,不過碎片化、一知半解的知識畢竟缺少系統的梳理,與小夥伴們交流時非常不自信,生怕自己的記憶與理解有誤,最後總要加一句「以核實後的信息為準」。
還好,後向新社老師核實,這確實是桑科、榕屬的青果榕;在《中國植物志》中,青果榕列為雜色榕的一個變種。
步行大約10分鐘,我們到達上次港島徑1-3段連走的結束點,一路並沒有看到第4段的入口標誌。
恩佳同學與杜同學到地圖前仔細研究港島徑的分段線路標記,又向旁邊經過的行山人士求證第4段的入口方向。
從我們身邊經過的兩隊人都說沿此路標上行,我們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將信將疑地依坡路拾級而上。
走了一、二百米的樣子,路邊出現「H037」的標距柱,前方也無岔路,總不會繼續反走1-3段吧!
我們從坡上路段退出,回到方才的來路慢慢搜尋。
功夫不負苦心人,剛剛走出幾十米,右手邊的小路入口,港島徑的指示牌赫然入目。
大家大喜過望,馬上要求將路標記錄在案,以免以後再費周章找尋。
對面走過一位行山的女生,我們在山友幫助拍下「出發照」。
杜同學說,應該建議郊野公園管理處在另一側增加一個指示牌,這樣不管是順行還是逆行,入口指示都能清晰可見。
(山友拍)
二、
方向正確之後,大家的步子邁得大膽多了,一會兒,見到「H 038」標距柱。
行進中,感覺第4段的樹蔭較前3段要濃密,所不同的,是粗大的舊式輸水管一節節由一人高的水泥柱支撐著,穿行在樹林與坡地間,與行山徑的交匯處,我們也要低頭彎腰從管道下走過。
香港大都飲用東江水,大家紛紛猜測這輸水管現在是否還在使用?
說起香港食水供應的歷史,前些天看過幾篇文章,那真是一部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搵水(找水)」史和「慳水(節水)」史。
由於香港全境(包括香港島、九龍及新界),除了與深圳分界的深圳河外,沒有大河,只有山澗和小溪,而香港的大部分巖石為花崗巖,並不利於儲存地下水,初期居民的淡水供應一般依靠山澗溪流或開鑿水井,當時又無排汙系統,水源極易受到汙染。
隨著城市發展和人口急劇膨脹,供應穩定的食水成為當時政府的當務之急,1860年7月10日,政府正式通過法例,將為全香港市民提供清潔及持久的食水供應列為政府的首要職責,後有學者歸納為「百政水為先」。
從香港第一座水塘----薄扶林水塘建設開始,每個水塘都劃定了集水和供水區域,通過集水區匯集雨水----水塘儲水----10吋直徑的生鐵輸水管輸送----若干儲水池\濾水廠(池)----輸水管輸送至就近區域,包括街道公共水龍頭(俗稱「街喉」),或者個別私人自來水(多為歐洲人居住區)。
與水塘建設相應的即是集水區的保護,這被視為香港供水安全的基本保障,由1863年薄扶林水塘投入使用,至1981年香港最後一個水塘----萬宜水庫落成,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集水區面積達到300平方公裡,約佔整個土地面積的30%。
香港仔水塘的集水區面積就超過6平方公裡。
香港的供水數量主要由降雨主導,遇到大旱之年必定要鬧「水荒」,應該說自引入東江水後香港才有了穩定的水源,目前東江供水佔到總供水量的80%左右。
鑽過輸水管道上行,不遠又見岔路口,我們依指示牌的「經中峽道往布力徑」方向行進。
山路悠長,枝葉茂密,只聞潺潺水聲與啾啾鳥鳴,仿佛將鋼筋混凝土的城市隔絕在另外一個世界。
林中兜兜轉轉,又過兩座小石橋,山上橋下水流不斷,山水順勢注入香港仔水塘。
途中是去往上水塘、下水塘的指示牌,我們堅定不移地走往布力徑方向。
引水渠裡的水卻是淺淺的,還沒有鋪滿渠底,一些水面積存了不少落葉和大頭茶的花瓣,水與花葉膠著一起,展現著「落花有意,渠水亦有情」的和諧畫面。
眼前大概就是那條百級的臺階路了,同以平坦和下行為主的前三段相比,這段路的確有些難度,但對已走過四大長徑的我們而言,只是費些小小功夫了。
(畢同學 手機拍)
走過梯級,山坡上屹立著傳輸電力的高大鐵塔,我們繼續上行進入中峽道。
三、
轉過幾個彎口,步入石屎(水泥)路。
這條路看起來很是平坦,金黃的落葉密密撒了一層,踩上去窸窸簌簌的,瞬時感染些秋天的感覺。
大家禁不住快走幾步,誰知剛走一小段兒就覺得些許吃力,見路邊停下歇息的山友,估計都領教了它的含而不露、暗藏坡度,太有隱蔽性啦!
低頭行走、正覺沉悶之時,山路漸次開揚,遠處的海島、近處密密匝匝的樓群呈現眼前。
杜同學指著前方,說:看,海洋公園。
我們停住腳步,抬頭遠望,可以見到對面南朗山上海洋公園的海馬圖案。
現在,大型的主題公園越來越多,香港迪斯尼,廣東長隆,又有上海迪斯尼,而建於1977年的海洋公園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不斷改進的遊樂設施,依然是全球最受歡迎的世界級主題公園之一,地鐵南港島線的開通,使公園的交通更為便利,港珠澳大橋的三地聯通,又將給她帶來更多遊客。
香港公園所在的黃竹坑區域,上世紀70--90年代期間是香港主要的輕工業區,後隨著大部分工廠遷移至大陸,已逐漸轉型為一個住宅和旅遊區。
除了海洋公園,此地還設有香港警察訓練學校,所有的香港警察都要先在此接受訓練畢業,才可以上崗執行任務。
電影《無間道》裡劉德華、梁朝偉的年輕時代,沒準兒也從這裡受訓畢業吧!
又轉過一個彎路,前方山邊的藍色建築物突兀而出,兩個半圓弧相擁而立,看上去畫風有些奇特。
恩佳查查手機地圖,說地圖上這個位置是港安醫院。
到底是不是呢?等待求證。
這條路段的景觀雖有些乏味,但若俯身近觀,還有不少讓人賞心悅目的發現:
大頭茶,香港山野秋冬季的主角,在哪裡都有她的秀美身姿;
美麗胡枝子,幾個花枝簇擁著,比之前在港島徑2段看到的更為茂盛,若是爬藤蔓生,真會以為是哪種豆角開花。
這棵竹葉蘭,瑩白裡透著粉,氣色比上次見到的也好很多,既有蘭之清雅,亦有花的柔美。
紫色的小花密密實實地掛在枝葉間,這個植物從未見過,我蹲下身仔細「研究」一番,即使回去向老師請教,總要將花、葉拍得清楚些。
(畢同學 手機拍)
後向新社老師請教,這是一種馬藍,名叫「山一籠雞」。
爵床科馬藍屬的多年生直立草本,別名野古藍、白背草,花序腋生及頂生,花冠漏鬥狀,紫色或白色,花期一般8-11月。
「山一籠雞」,這名字著實有趣,不知有何典故?
又見頗為相似的紫色小花,老師說它也是馬藍的一種,叫四籽馬藍。
直立或匍匐草本,爵床科、馬藍屬,穗狀花序不分枝,花冠淡紫色,花期秋季。
按照《香港植物檢索手冊》的分類,香港馬藍屬植物共五種,前年行紫羅蘭山時見到曲枝馬藍,今天又新集兩種,很期待什麼時候識得球花馬藍。
以前念叨過,秋季裡花的顏色與形狀都比較低調,不似春夏季那般色彩斑斕、花形張揚。
看,腳邊草叢裡,紫色的毛麝香悄無聲息地開著,或許可為又一佐證吧!
(杜同學 手機拍)
恩佳與杜同學發現另一門生物----真菌,白色蘑菇。
短粗的傘柄牢牢撐著圓圓肉肉的傘蓋,白白胖胖,煞是惹人喜愛。杜同學說她最關心這蘑菇是否有毒。
新社老師說,你查查大環柄菇,真菌屬於另一個門,我不懂。
神一樣存在的新社老師,竟然說他「不懂」,我只好求教另一個「大神」的群了,張老師說要向廣微所的另一位博士請教。
(杜同學 手機拍)
順著布力徑蜿蜒而行,路面真正平緩,腳步抬起異常輕鬆。
想起一位朋友說過,如果行得太輕鬆,那一定是在走下坡路啦!
公路盡頭,沒有想到又是「香港仔郊野公園」的標牌,原來整個4段,我們就在郊野公園裡打轉轉。
但是,我與阿萌行4段時走過的豪宅大房呢?記得是在密林深處啊!
路上,卻也遇到不少外籍人士三三兩兩,牽著大狗,大步流星地進入公園。
從清幽的山林轉入繁華的市區,眼睛都覺得有些不適應。
布力徑也是著名的豪宅區,有的院落花木扶疏、曲徑幽深,有的房屋憑欄觀海,獨享無敵海景。據說,某某大亨、某某巨富夫人的豪宅均安置在附近。
布力徑上走馬觀花,不一會兒,見到港島徑4段與5段相接的標牌,再往前邁一步,我們就進入港島徑第5段。
我跟畢同學打趣說,你今天很厲害,連走了3、4、5段!
畢同學笑著說,只要我們一起走著,我並不在乎行的是哪段路、哪座山!
中午12:30,我們完成第4段的行走,來到黃泥湧峽道的巴士站,畢同學乘坐6路、我與恩佳、杜同學同乘42路巴士回家。
畢同學說,頭一次結束這麼早,也有點兒不適應啦!
是啊!曾經被視為正式線路的港島徑,這幾年不知不覺變成我們行山間隙中調整體力時的線路替補。
儘管每次行山的小夥伴都有不同,而行山所獲得的樂趣,始終凝聚和壯大著我們的隊伍。
後記:
1、關於香港供水情況的部分描述參考《十九世紀下半期香港的供水系統》(何佩然)、《一國兩制下的水資源管理》(劉素)等文章,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謝。
2、文中植物名稱向新社老師請教,在此向新社老師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