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中國》,戶外圈最受歡迎的公眾號~
巴塔哥尼亞,
因為地理位置封閉而被稱為「世界的盡頭」,
然而這一片荒涼的土地,
也曾讓登山者不斷實現夢想與追求……
「世界盡頭」的巴塔哥尼亞高原。攝影:Jimmy McIntyre
戶外品牌「巴塔哥尼亞」在山友們心中十分知名,而它的故事與一處登山者的聖地有著不解之緣。
南美大陸上,峰巒疊嶂的巴塔哥尼亞高原。來源:patagonia.com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故事要從1968年說起,那時,住在加利福尼亞的美國年輕人伊馮·喬伊納德(Yvon Chouinard)突然收到了朋友的邀請,一起去攀登巴塔哥尼亞高原上的菲茨羅伊峰。從加利福尼亞到那裡足足有8000多公裡的路程,他們決定一路開車前往。於是,他們買了一輛二手麵包車,開著車絕塵而去。
一輛甲殼蟲,四個人說走就走,前往巴塔哥尼亞。圖片來源:Patagonia Historical Archives
一路上,他們隨心而行,去衝浪,去登山,去攀巖……經過了6個月的旅途,遊覽了四五個國家,他們終於到達了巴塔哥尼亞。
左側為託雷峰,右側為菲茨羅伊峰,均位於巴塔哥尼亞高原。攝影:Barbara Rowell
離目的地越來越近,從平原一眼望去,菲茨羅伊峰的輪廓線清晰可見。山就在眼前。
在公路上遠觀菲茨羅伊峰,當年喬伊納德眼中就是這幅景象。攝影:David Peiro
菲茨羅伊峰。攝影:Mario Cuitiño
喬伊納德等人攀登菲茨羅伊峰時,遭遇了巴塔哥尼亞可怖的狂風,經歷了艱難險阻。
1968年,與喬伊納德同行的道格拉斯·湯普金斯(Doug Tompkins)菲茨羅伊峰攀登中的經典照片,道格拉斯也是後來北面(The North Face)的創始人。攝影:Chris Jones
多年後,喬伊納德創立了著名戶外品牌「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在設計品牌標誌時,他腦海中一下子就浮現出菲茨羅伊峰壯觀的天際線。於是,巴塔哥尼亞公司這個簡潔有力的logo就誕生了。
巴塔哥尼亞logo,圖案以菲茨羅伊峰的天際線為藍本。來源:Wikipedia
天際線上的菲茨羅伊峰。攝影:nardelli claudio
可以說,巴塔哥尼亞之旅改變了喬伊納德的一生。
它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它的魅力又在哪裡呢?
巴塔哥尼亞地理位置非常封閉,自然環境東西差異顯著,由於人類活動較少,這裡的景象仍與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眼中所見相差無幾。
千百年來未變的高原景觀。攝影:Pete S.
「巨人之地」——1520年,麥哲倫在環球航行中橫渡了大西洋,抵達美洲南端,成為了第一位踏上這片土地的歐洲人。
麥哲倫船隊於1520年到達巴塔哥尼亞高原。來源:WN.com
一下船,水手們就發現了一群衣不蔽體的巨人在海邊又唱又跳。據當時船上的義大利學者安東尼奧·皮加費塔(Antonio Pigafetta)記載,那些巨人有10英尺(3米)高。
水手給巨人麵包。來源:wired.com
他們派出一個水手去接近那些巨人,和他們一起載歌載舞表達「友誼」,然後把一個巨人哄騙到麥哲倫的營地。
我們最高的船員都只能達到他的腰際,而且他的聲音大如洪鐘。在我們面前,他又驚又怕,手指著天,以為我們是降臨的天神。引用來源:Antonio Pigafetta《 Magellan’s Voyage: A Narrative Account of the First Circumnavigation》
這就是歐洲人與巴塔哥尼亞原住民的第一次相遇。
因為這些巨人,這片土地被命名為「巴塔哥尼亞(Patagonia)」。這個名字來源於1512年風靡西班牙的小說《Primaleón》中巨人的名字「Patagón」,詞綴「-ia」有「土地」之意。
巴塔哥尼亞就是「巨人之地」的意思。
1562年的一幅地圖,圖中描繪了巴塔哥尼亞的巨人。來源:wired.com
麥哲倫一行甚至抓住了一隻巨人準備帶回歐洲,但巨人在船上死去了,巴塔哥尼亞的巨人族就成了一個謎團。
五百年過去了,同當年一樣,巴塔哥尼亞仍然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之一。也正因為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小。
今天,巴塔哥尼亞的大多數地方保持了當年的風貌,一如五百年前麥哲倫之所見。
冰與火風光——巴塔哥尼亞是美洲大陸最南端的地區,位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以東,科羅拉多河以南,在阿根廷和智利境內。它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鄰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南面與南極大陸隔海相望,宛如世界盡頭。
巴塔哥尼亞位於南美洲南端。來源:quasarex.com
巴塔哥尼亞西鄰世界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溼潤的西風從太平洋吹來,遇到高大的山地,被強烈抬升,形成豐富的降雪。
水蒸氣遇冷凝結,安第斯山脈降雪豐富。攝影:Don César
降雪堆積,形成了綿延1700平方公裡的南巴塔哥尼亞冰原,這是除了兩極地區之外的世界最大的冰原。這片冰原上分布著48條冰川,以莫雷諾冰川最為知名。它前沿的冰舌伸入阿根廷湖,高出湖面達74米,在重力作用下不斷地崩塌,巨大的冰塊從冰川上崩解落入水中,蔚為壯觀。
莫雷諾冰川。攝影:Luca Galuzzi
而在安第斯山脈東側的平原,景象則大不相同。這裡是西風的背風一側,乾燥的西風翻過安第斯山,沿著山坡一路直下。這裡降水非常稀少,大片土地被荒漠佔據。
乾旱貧瘠的巴塔哥尼亞沙漠。攝影:Waldemar Halka
在巴塔哥尼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僅僅體現在冰川和荒漠的鮮明對比,這裡的山峰更是獨樹一幟。冰川和風力常年侵蝕造了獨具一格的山峰。
山在那裡——連綿高聳的安第斯山脈,為巴塔哥尼亞帶來了姿態各異的山峰景觀。安第斯山脈由花崗巖構成,由於板塊的碰撞擠壓,南美洲板塊被抬升,形成了今天平均海拔3660米的山脈群。
峰群景觀。攝影:Carlos Díaz
另外,在冰川、水汽、風力侵蝕下,巴塔哥尼亞山峰的山體變得尤為陡峭,崖壁常常接近垂直,以花崗巖巨塔的面目示人。
冰川侵蝕下的山峰。攝影:Francisco José Sánchez M
冰雪與荒原。圖片來源:Thienthongthai Worachat
水氣豐沛的峰群。攝影:Agnieszka Bachfischer
光滑而陡峭的山崖、高海拔的低溫和山頂的狂風,使得攀登這些山峰極具挑戰性。因此,這裡成為技術攀登的天堂。
在巴塔哥尼亞,有一座著名的山峰,菲茨羅伊峰(Fitz Roy)。它的主峰矗立天際,一排山峰緊湊地排列著,打破了一望無際的原野,像世界盡頭的巨大的石牆。
託雷峰和菲茨羅伊峰同框,圖中左側是託雷峰,中間是菲茨羅伊峰。來源:grayline.com
菲茨羅伊峰——如果你沿著公路驅車前往阿根廷查爾騰鎮,即使是從數百裡之外,你也能一眼看到,在平原的盡頭,矗立著菲茨羅伊峰,它的輪廓線在天空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平原盡頭的菲茨羅伊峰。來源:wall.alphacoders.com
靜謐的菲茨羅伊峰群。攝影:Patricio Jiménez Barros
那條輪廓線清晰可見,讓每一個看到它的人情不自禁地想像自己沿著那條山脊一路上下攀登。(引用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天際線——天際之上的攀登是頂尖高手的夢想,橫穿整條菲茨羅伊峰的天際線,需要連續攀登7座山峰,這條路線被稱為天際(Skyline) 路線。
Skyline 路線圖。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對橫穿天際的暢想由來已久,但始終沒有人能真正完成。
穿越之旅——2014年2月12日至16日,美國人湯米·考德威爾(Tommy Caldwell)和亞歷克斯·漢諾爾德(Alex Honnold)創造了 Skyline 路線的史上首次穿越。
這一次攀登有些特殊,因為湯米和亞歷克斯並不是專業的登山家,而是攀巖運動員。攀巖和登山有些不同,湯米說:
我本來只專注於攀巖技術,從來沒有應付高山環境的經驗。去攀登菲茨羅伊峰,只是因為我渴望攀登那7座巨石。(引用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穿越 Skyline 的路線總長6400米,其中一半是垂直攀登。
這幾千米長的直上直下的攀登,需要身手敏捷才能做到,這就需要攀登者有很大的勇氣。亞歷克斯是一個非常大膽的人,所以他能夠在懸崖上靈活自如。(引用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湯米和亞歷克斯向山峰進發。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兩人在菲茨羅伊峰腳下等待了幾日,抓住天氣好轉的時機開始攀登。出發時,他們才發現另外兩位登山者羅蘭多(Rolando)和科林(Colin)也要穿越 Skyline。
羅蘭多和科林都是身經百戰的專業登山者,而且是巴塔哥尼亞登山的專家。湯米和亞歷克斯在他們面前意識到了競爭:
羅蘭多他們可能比我們更有機會完成穿越 Skyline 的創舉。(引用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於是,兩隊登山者展開了登山比賽,他們都想第一個穿越 Skyline 的7座山峰。這是兩種技術,攀巖技術和高山技術的對決。
雪坡橫切中的湯米。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然而,在高山經驗上已經處於劣勢的湯米和亞歷克斯,又犯了一個大錯。亞歷克斯的冰爪和他的鞋並不配套,那種冰爪需要高山靴卡扣,但他穿的是輕便的登山鞋。亞歷克斯後悔不已:
這樣以來,攀登的難度就大大增加,而且可能會很危險,因為冰爪隨時可能脫落下來。(引用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作為攀巖運動員,他們所擅長的技術在陡峭的石壁派上了用場。但開始攀登之後,他們又遇上了新的困難。巖石的縫隙中有很多冰柱,他們需要一邊攀巖,一邊清理冰雪,才能繼續向上。
湯米和亞歷克斯需要不斷地清理路線。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湯米攀登到中途,發現羅蘭多和科林正在前面等著他們。由於羅蘭多身體突然不適,他們決定下撤。當羅蘭多得知亞歷克斯的冰爪無法正常使用卻仍要堅持攀登,就拆下自己的冰爪送給了他。亞歷克斯說:
羅蘭多放棄了自己穿越菲茨羅伊的夢想,卻給了我完成穿越最急需的工具,他的心胸讓我十分敬佩。(引用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這感人的一幕,讓寒冷的菲茨羅伊峰有了情誼的溫度。
在之後的幾天裡,湯米和亞歷克斯繼續在群峰中上下攀登。
攀登途中。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在出發的4天後,他們終於穿越了 Skyline 全程,創造了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穿越。人們這樣評價兩人在菲茨羅伊的演繹:
「他們改變了巴塔哥尼亞的遊戲規則。」
登上頂峰。來源:《A Line Across The Sky》
離菲茨羅伊峰不遠,有另一座充滿傳奇的山峰。它因為獨特的外形而辨識度極高,花崗巖的巨塔誘惑著登山者的目光。這便是託雷峰(Cerro Torre)。
託雷峰群。攝影:Patricio Jiménez Barros
託雷峰以其醒目的外形和極高的難度聞名。攝影:Davide Brighenti
它是典型的花崗巖巨塔式山峰,尖銳的主峰像一柄長劍直刺雲天。在山峰的最頂端,有一個高達50米的冰蘑菇,這給登頂帶來了額外的難度。而西風帶疾風勁吹,給託雷峰帶來了大量的降雪和風暴,使得攀登的環境十分不利。
託雷峰頂端的冰蘑菇是攀登最後的難點。來源:news.dahe.cn
託雷峰的難度讓攀登變成了一場極具挑戰性的冒險,登頂託雷峰更是無數登山者夢寐以求的成就。數十年來,登山者對託雷峰的追求從未停止。
無休的爭議——1959年,馬埃斯特裡(C. Maestri)和艾格爾(T. Egger)攀登了託雷峰。他們向上攀登花了四天,但在下撤的途中遭遇了雪崩,艾格爾遇難了。之後,馬埃斯特裡宣稱他們創造了託雷峰的史上首次登頂。但是,由於照相機在雪崩中丟失了,他無法拿出任何登頂的證據。
於是,馬埃斯特裡和艾格爾登頂的真實性就成了一個謎。後來的登山者在他們兩人登山路線沿途也並沒有發現固定繩索等遺蹟和遺留的登山器材,這就讓1959年的「登頂」愈加飽受爭議。
雲霧籠罩著託雷峰,給這座山峰和它的「首登之謎」罩上神秘的面紗。來源summitpost.org
1970年,馬埃斯特裡又回到了託雷峰。這一次,他帶了一臺150公斤級石油驅動的壓縮空氣鑽,一邊沿途向山體中打入螺栓,一邊藉助螺栓攀登。近400個膨脹螺栓遍布長達350米的巖石路段,馬埃斯特裡憑藉這個「螺栓梯」攀登到了託雷峰巖石部分的盡頭。之後他拒絕攀登山頂50米高的冰蘑菇,他堅持認為那不是託雷峰的一部分,總有一天會從山上脫落下來。
1970年馬埃斯特裡的登山隊和他的鑽機。來源:tecpetrol.com
馬埃斯特裡的螺栓激怒了一些登山者,他們認為馬埃斯特裡「殺死了託雷峰」。斯洛維尼亞登山家卡羅批評馬埃斯特裡:
這次登頂是從未來偷取的。如果沒有這些螺栓,託雷峰未來的攀登史會更加精彩。我堅信,登山運動的精髓不在於你攀登了那座山,而在於你如何登上它。(引用來源:卡羅口述)
一副諷刺馬埃斯特裡安裝螺栓的漫畫。來源:alpinist.com
對託雷峰的追求伴隨著無休止的爭議,當然,也有對「真正的登山」的思考。除了焦點人物的故事,每一名前往巴塔哥尼亞的登山者,都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在託雷峰留下印記。
不斷的追求——阿根廷登山者拉米羅·卡爾沃(Ramiro Calvo)對託雷峰的魅力深深著迷,他不僅兩次攀登託雷峰,還把他的攀登過程拍成了電影《Ritmo Latino》。
《Ritmo Latino》海報。
我覺得每一個來到巴塔哥尼亞看到託雷峰的人,都會想要去攀登它。他那巨塔的外形特別引人注目,如果你是登山者,而且有機會攀登它,你應該試一試。(引用來源:《Ritmo Latino Backstage》)
近距離拍攝的託雷峰頂。來源:Ritmo Latino
1997年,卡爾沃所在的登山隊首戰託雷峰。
當年我們想要攀登西坡,我們幾乎大功告成,但是最後的冰蘑菇我們沒能登上去。那段路正是攀登成功與否的關鍵,需要碰上合適的條件才能攀登,那裡難倒了許多登山隊。(引用來源:《Ritmo Latino Backstage》)
1997年登山隊止步之處,他們沒能登上山頂的冰蘑菇。來源:Ritmo Latino
這一次失敗並沒有打擊他們的信念,卡爾沃說:
我第一次看到託雷峰是在16歲那年,後來,我去那裡撿登山隊丟棄的器材,因為我沒有自己的裝備,只能靠撿。當時的阿根廷經濟社會一直不太穩定,登山對我來說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在我心目中,除了吃飯和上學,登山是最重要的事情。(引用來源:《Ritmo Latino Backstage》)
2005年,卡爾沃又回到了託雷峰。
二上託雷峰。來源:Ritmo Latino
一路上,他們一邊攀登一遍拍攝。卡爾沃說:
我們此行首要目的是攀登,其次是拍攝攀登的過程。我不喜歡人們把攀登世界高峰說成是著名登山家的專利,我覺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登山中找到自己的樂趣。這部影片不僅會展現風暴之類的困難,也會記錄其他的瞬間:如何挖雪洞、如何在山野中美餐一頓……這些都關乎攀登的身心狀態。(引用來源:《Ritmo Latino Backstage》)
在攀登冰雪路段時,登山隊員在一條垂直的冰洞裡向上攀登。來源:Ritmo Latino
他們終於回到了冰蘑菇之下,7年前止步的地方。他們在冰面上開闢出攀登的路徑,終於站上了託雷峰頂。
攀登冰蘑菇。動圖來源:《Ritmo Latino》
我們特別感動,也特別興奮,因為我們終於登上了最後的冰蘑菇。(引用來源:Ritmo Latino Backstage)
巴塔哥尼亞高原佔據南美洲一隅,大部分屬於阿根廷,另一部分則屬於智利。在智利的巴塔哥尼亞地區,也有著一處地標性的山峰群——帕伊內峰群(Torres del Paine)。
帕伊內峰群俯視著太平洋的港灣,被譽為「這片高原上最宏偉的峰群」。
猶如仙境的帕伊內峰群。攝影:Dan Ballard
帕伊內日落。攝影:Arun Sundar
造山運動和冰川侵蝕塑造者這些山峰的形態,帕伊內峰群中的許多山峰自身有著顏色的變化,上部的深色和下部的淺色對比分明。淺色的下層是花崗巖,而深色的上層是強烈侵蝕殘存的沉積巖。
山峰上下部分的顏色差異,是造山運動和冰川侵蝕作用的結果。攝影:Bill Hertha
三座巨塔——群峰中最著名的是彼此相連的三座山峰,它們按照方位被稱為南峰(2500米)、中央峰(2460米)和北峰(2260米)。
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徒步者接近三座花崗石塔,一睹「世界第八大奇蹟」。自1957年起,來自阿根廷,智利,紐西蘭和美國的登山隊也相繼在三塔之上開闢過登山線路。
遠觀帕伊內三峰。攝影:Roger A.Smith Bräuning
帕伊內三峰。攝影:John Paul Kelly
當三座山峰並列,對登山者而言,連續的穿越需要勇氣與實力,也代表著至高的榮譽。 2002年,美國人史蒂文·謝德(Steven Scheider)在51小時內連穿了3座山峰,成為頭條新聞。西班牙人佩德羅( Pedro Cifuentes)在2014年完成了同樣的壯舉。
三塔連穿——2015年,一支年輕的隊伍來到帕伊內塔群。隊伍由24歲的智利登山者克裡斯託瓦爾、27歲的胡安、23歲的阿根廷登山者庫西雷特組成。他們希望成為歷史上的第三支完成三塔連穿的隊伍。
攀登帕伊內三塔。圖片來源:patagonia.travel.com
通過三天的攀登,這支年輕的隊伍平靜地完成了三峰連穿。為了輕量,他們三人擠入一個睡袋中取暖;途中也有衝墜受了小傷,但他們並沒有把攀登當做艱苦的修行,而是盡情享受。早上醒來,他們還會來一段風笛。
吹響風笛迎接清晨。圖片來源:patagonia.travel.com
針對三峰連穿的成就,面對媒體的報導,他們依舊很平靜:
大多數人一生只想爬一次這樣的山峰。我們則會一遍又一遍地爬。我們會一遍遍爬菲茨羅伊峰、託雷峰,和帕伊內三塔。僅僅因為我們喜歡登山,我們知道抵達頂峰時的奇妙感受。
攀登本身比目標更重要,這是一種感知生命的奇妙方式。
有山,就會有登山者。當峰群矗立天邊,人類中關於攀登的天性自然流露,即使是世界盡頭,也可以成為攀登的殿堂。
菲茨羅伊峰攀登途中。攝影:Mikey Schaefer
託雷峰的巨石、菲茨羅伊群峰、帕伊內三塔。這片風雪侵蝕的高原用最驚異的地貌吸引著攀登者的目光。是當之無愧的夢想之所。
託雷峰攀登途中。攝影:via Tumlbr
文:姜楷文 編輯:宇昕
相關閱讀
《最愛巴塔哥尼亞–百內徒步》(上)
《最愛巴塔哥尼亞–百內徒步》(下)
這便是巴塔哥尼亞
也許荒涼
但閃耀著攀登殿堂的光芒
-END-
徒步中國貼心為您挑選了適合當下的活動,掃碼可進入詳情,絕對令你驚喜哦~
集美貌與智慧、免費跟拍攝影師為一身的美女領隊 帶隊的龍目島 (掃碼了解詳情):
各種適合家長的親子活動,掃碼進入了解:
夏天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裡,那就快掃以下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