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故事:曾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子上

2020-12-14 中國網文化

1949年9月30日傍晚,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賀龍等來到天安門廣場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

當年探討過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方案之一

今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為何確定9月30日為烈士紀念日?這是因為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日,在國慶節的前一天開展烈士紀念活動,以體現「國慶勿忘祭先烈」的情懷,突出國家褒揚烈士的主題。關於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建造中的故事,我們知道多少?

中國歷史上最高大的紀念碑通高37.94米

從奠基到竣工歷時9年

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於新中國誕生之前,建成於新中國成立之後。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為紀念在人民革命戰爭、民族解放戰爭和民主運動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開工,1958年4月22日竣工,1958年5月1日揭幕,前後歷時9年。

人民英雄紀念碑呈方形,分臺座、須彌座和碑身三部分,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總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通高37.94米。臺座分為兩層,四周環有精美的漢白玉欄杆,四面有臺階與天安門廣場地面相通。底層臺座東西寬為50.44米,南北長61.54米。碑身正面朝著天安門,巨大的碑心石上刻有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八個鎏金大字,碑的背面(南面)是由毛澤東撰文、周恩來用楷書題寫的114字鎏金碑文。在30日傍晚的奠基典禮上,毛澤東莊嚴宣讀了由他親自撰寫的碑文後,親手執鍬為紀念碑奠基石填土。

彭真出任「紀念碑」興建委員會主任委員

設計方案共徵集到240多套

當年中央及地方共17個單位組成了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北京市長彭真任主任委員,鄭振鐸、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員。興建委員會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確定紀念碑的整體設計方案。設計方案通過競賽產生,用一年多時間,公開面向全國徵集意見。從各地匯聚而來的240多套設計方案各式各樣:雕塑家希望以雕塑為主,在碑前或碑頂做群雕,或碑身就是雕塑;建築學家則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本身是一座碑,要用來承載文字,應該以紀念碑為主。有的方案中在碑體裡設計了電梯,從紀念碑內部通過電梯直達頂層,向四周瞭望;有的方案中在紀念碑下設計了檢閱臺和陳列室等。經過反覆討論,最後確定以「紀念碑」為主。為廣泛徵求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1951年國慶節,在天安門廣場紀念碑奠基地點陳列了三個模型:一個是縮小為五分之一的大模型,另兩個是有坡頂及有群像的小模型。在此基礎上,興建委員會博採眾長,對紀念碑的建築細節也都做了精心的設計。

巨大整塊 「碑心石」 石料採自浮山大金頂

300多噸石料從巖體上剝離花了110天

紀念碑由17000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碑心石是最主要的大石料。按照設計方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大字要刻在一塊長約15米、寬3米、厚約0.6米的整塊碑心石上,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塊大石料。為了保證碑心石不折斷,開採石料的毛坯厚度必須達到3米,這就意味著這塊巨大的毛坯石料將重達300噸以上,是中國建築史上極為罕見的完整花崗石。到哪裡去開採如此巨大的石塊?專家經過對全國各大山脈巖石情況分析考察,認為青島嶗山最西端山峰浮山大金頂上的石料石質均勻,而且耐風化,最後確定採用這裡的石材。

為保證碑心石料的完整開採,有「石神」之稱的老石工李開山被請到採石現場。李開山一聽要求,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涼氣:300噸重的巨石,根本就不是幾排鋼楔子能搞定的!從1953年4月1日開始,工人們同時採用打槽的辦法,從四邊往下挖,到7月下旬,一塊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達300多噸的碑心石料終於成功地從巖體上剝離下來。經過第一次加工,將石料上面做平,重量減為280噸。搬運下山時經轉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後,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0米,兩邊厚0.8米,重量減為約103噸。

百噸石料從浮山運抵青島火車站

運石突擊隊30公裡路程走了34天

為把這塊巨石順利運到火車站,青島市政府從全市抽調精幹力量,組成運石突擊隊。從浮山到青島火車站,30公裡路程,運石隊伍整整走了34天。在青島車站,按照鐵路運輸的要求,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三次加工,石料中間厚度縮減為87釐米,兩端厚度減為79釐米,重量減為94噸。

從1953年10月6日下午5時起運,承載著百噸大石料的火車,以直線20公裡/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裡/小時的行駛速度開向北京。沿途曾經過3個道路狹窄的小村莊,需拆除民房5間,村民們聽說是建紀念碑的石料通過,不等動員就把房屋拆除了。1953年10月13日,當時的北京前門西站鞭炮齊鳴,掛著專列牌子的火車載著這塊碑心石緩緩駛進車站。10月16日,碑心石運抵天安門廣場。經過雕琢加工,碑心石「瘦身」到了60噸。整塊碑心石從開採到運輸歷時7個半月,先後有7000多名工人灑下了辛勤的汗水。

紀念碑建在何處曾眾說紛紜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子上

設計方案被旋轉180度改成坐南朝北

關於紀念碑建在何處?當年也曾經過廣泛的討論。有人提出建在東單廣場,有人提議建在中華門的位置上(也就是現在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子上,還有人建議建在西郊八寶山……經過反覆斟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將紀念碑設立在天安門廣場。

不過,現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位置其實並不是奠基時的位置,當年奠基石的實際位置要略微偏北一些。那時廣場的空間較為侷促和狹窄,但選擇奠基石位置時並未顧及到整個廣場的布局。待到深化設計時,才發現奠基的位置離天安門和國旗杆太近了。梁思成向彭真匯報:要不要向主席請示往南挪?彭真說主席那麼忙,你們要怎麼挪就怎麼挪吧!於是,北京市規劃局趙冬日深思熟慮後敲定紀念碑放在絨線胡同東部路口,也就是現在的位置。

按照中國的傳統,碑祭性建築的朝向幾乎都是坐北朝南。人民英雄紀念碑最初的設計方案也是坐北朝南。為什麼來了個180度大旋轉?這是因為當年周恩來在審查紀念碑設計時提出,紀念碑應該面向天安門,面向人民的廣場,並做出了一反傳統的決定,人民英雄紀念碑遂成為中國惟一的坐南朝北的大型紀念碑。

毛澤東題寫了兩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文

紀念碑碑文和題字共使用黃金132兩

1955年6月9日,毛澤東題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且題寫了兩幅,豎行自右向左排列,每個字大小約8至9釐米左右。後來,興建委員會設計組把兩幅中比較完美的字又拼成一幅,就有了3個方案。但經反覆研究討論後認為,書法是一門藝術,一個字、一個條幅的字體是具有其氣韻、筆勢和連貫性的,因此不能拆開拼用,最後確定了現在使用的這一幅,並決定選用陰文——陰文陰影自然形成立體感,同時金字也便於安裝。

金字是紀念碑的主題,要求在施工時必須高標準,做到萬無一失。碑身的文字鐫刻完成之後,先進行制胎、鎏金,然後用放大鏡檢查有無「砂眼」,最後再用瑪瑙細緻地磨一遍,確定沒有瑕疵再進行安裝,以防日後因雨水的侵蝕而變質。紀念碑碑題、碑文全部金字共用黃金132兩。

浮雕最初設計的畫面上曾出現洪秀全林則徐

最後確定刻畫170多個人物「群像」

人民英雄紀念碑大須彌座四周鑲嵌著八組十幅高2米,寬2至6.4米,合在一起總長40.68米的漢白玉浮雕。浮雕上共刻著170多個人物形象,生動概括地表現出中國人民100多年來反帝反封建的偉大革命鬥爭史實。十幅浮雕按照歷史順序從碑身東面開始,依次為《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遊擊戰》、《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支援前線》等。

雕塑創作在紀念碑設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八組題材十幅浮雕,在最初設計的畫面上曾出現洪秀全、林則徐等知名人物,還包括一些當時仍然健在的領袖人物,後來考慮到紀念碑建成後要在碑前擺放花圈不太恰當,於是將創作原則改成了「表現群體不表現個體」。來源:中新網

相關焦點

  • 揭秘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故事:曾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子上
    這是因為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日,在國慶節的前一天開展烈士紀念活動,以體現「國慶勿忘祭先烈」的情懷,突出國家褒揚烈士的主題。關於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建造中的故事,我們知道多少?紀念碑建在何處曾眾說紛紜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子上設計方案被旋轉180度改成坐南朝北關於紀念碑建在何處?當年也曾經過廣泛的討論。
  • 天安門管委會原副主任揭秘人民英雄紀念碑:很多事你並不知道
    這是因為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日,在國慶節的前一天開展烈士紀念活動,以體現「國慶勿忘祭先烈」的情懷,突出國家褒揚烈士的主題。那麼,關於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建造中的故事我們知道多少?紀念碑建在何處曾眾說紛紜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子上設計方案改成坐南朝北被旋轉180度
  • 揭秘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人民英雄紀念碑在首個烈士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走近人民英雄紀念碑,追憶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選址曾有三處,為何最終確定天安門廣場?最初關於紀念碑的建造地點曾有過多種意見,委員們討論時曾有人主張建在東單廣場,也有人主張建在西郊的八寶山,最終是由周恩來根據多數委員的意見,決定將紀念碑建在天安門廣場上。周恩來認為天安門廣場有「五四」以來的革命傳統,天安門廣場將是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當時大多數人贊成這個意見。
  • 人民英雄紀念碑
    以直線20公裡/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裡/小時的行車速度開向北京,10月13日抵達北京前門西站,一路平安。青島起重工人們又用老辦法,在路上用鋼管交替鋪墊,滾動運輸,從前門西站到廣場紀念碑工地,花了三天時間把石料運到了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1958年5月1日,當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上高高矗立,億萬人民緬懷革命先烈之時,青島人心中也升騰著一份獨有的自豪。
  • 周恩來與人民英雄紀念碑
    具體主持開國事宜的周恩來把各方面的意見匯總,提交到新政協籌備委員會上,並且按照大多數人的意見,建議碑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人民英雄紀念碑。但紀念碑建在北京市什麼地方?
  • 【歲月】揭秘:濟南鐵路局與人民英雄紀念碑
    袁遐廬後來才知道:這塊巨石,是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心石。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做出一個重要決定:在天安門廣場中心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會議結束後,當天下午6點,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和政協代表來到天安門廣場,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
  • 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所有花紋,全部出自林徽因之手!
    1952年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方案的模型圖出爐,紀念碑分碑身、須彌座和臺座三部分。根據設計,碑身正中有一塊巨大的碑心石,上刻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碑身下的須彌座上,將安放十塊裝飾性浮雕。設計和我們今天看到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已經非常相似了,方案確定之後,接下來就要開始浮雕設計和施工了。
  • 【北京故事】前門樓子下鮮為人知的兩座小廟
    咱北京人都說「前門樓子九丈九」,可見前門在咱們北京人心中的高大形象,但您可能有所不知,想當年在這前門的甕城裡曾經有過兩座不起眼的小廟,一座是觀音廟,一座是關帝廟,兩座小廟黃頂白碑,樹木參差,灰牆環繞,像兩個衛兵,護衛著咱們高大巍峨的前門樓子,而圍繞著這兩座小廟卻有著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和傳說
  • 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刻的三句話
    梁思成則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應是一座「碑」,要來承載文字。1951年國慶時,另有一個設計方案模型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底下一個紅牆臺座,有三個門洞,臺上立碑。梁思成見後非常著急,寫了一封信給時任北京市長彭真,詳述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意圖,明確表示反對該方案。後來再次確定,使用梁思成的方案。
  • 檔案君|人民英雄紀念碑
    1949年9月30日傍晚,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上,毛澤東、朱德、賀龍、粟裕、劉伯承先後揮鍬奠基跟設計國旗、國徽一樣,中國共產黨照例面向全國徵集紀念碑設計方案。梁思成則認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應是一座「碑」,要來承載文字。1951年國慶時,另有一個設計方案模型出現在天安門廣場上:底下一個紅牆臺座,有三個門洞,臺上立碑。梁思成見後非常著急,寫了一封信給時任北京市長彭真,詳述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意圖,明確表示反對該方案。後來再次確定,使用梁思成的方案。
  • 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始末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為紀念1840年至1949年間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巨大石碑。聳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中央。其位置在天安門南約463米,正陽門北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線上。人民英雄紀念碑莊嚴宏偉的雄姿,具有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格。
  • 走近人民英雄紀念碑——浩氣傳千古 豐碑勵後人(紅色記憶)
    紀念碑上毛澤東同志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鎏金大字,將永遠激勵人們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97歲華誕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人民英雄紀念碑,在重溫英雄烈士光輝事跡的同時,了解紀念碑的建設過程,追憶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 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始末
    (《中華魂》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為紀念1840年至1949年間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巨大石碑。聳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中央。其位置在天安門南約463米,正陽門北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線上。人民英雄紀念碑莊嚴宏偉的雄姿,具有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格。
  • 奠基始於開國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那些事兒
    現在,就讓我們把時針調回起點,去領略人民英雄紀念碑背後蘊藏著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坐落在天安門廣場中軸線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何一反傳統,坐南朝北在天安門廣場的中軸線上,自天安門城樓南牆向南約463米,矗立著中國自古以來最大的一座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 前門西河沿街拆除違規廣告牌 居民抬眼就見前門樓子
    抬眼就能看見前門樓子!痛快!」曾幾何時,前門西河沿街的老街坊看了幾十年的正陽門箭樓,被各種違規廣告牌匾和雜亂無章的空中「蜘蛛網」擋了個嚴實。如今,通過街道及城管等部門聯合開展的違規廣告牌匾專項整治,大伙兒又能從街上直接看到前門樓子,心裡那叫一個敞亮。北京有句老話「我說前門樓子,你說胯骨軸子」,這本是形容對話前言不搭後語的俏皮話,用在以前的前門西河沿街倒也合適。
  • 他不僅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還是中國美術館的建設者
    劉開渠《一二八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統稱《淞滬抗戰紀念碑》,1935年立於杭州劉曦林1981年到中國美術館工作,劉開渠對於美術館的主張就是要把中國美術館建成羅浮宮。劉開渠《抗日陣亡名將王銘章紀念碑》,又名《王銘章將軍騎馬像》,1939年立於成都劉開渠《川軍出徵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又名 《無名英雄紀念碑》 ,1944年立於成都在中國美術館的建設問題上,劉開渠一向主張要留好長遠的土地。
  • 舊聞新解:「吵」出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設計
    新中國成立60周年1949·舊聞新解:「吵」出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設計    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張汨汨)(1949年舊聞:新華社北京九月三十日電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為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
  • 兩座前門樓子為哪般?北京城高大的城門裡,藏著怎樣的故事?
    正陽門也被北京老百姓稱為「前門」,或者「前門樓子」,是老北京皇城根兒下,實打實的地標性建築,也是很多來北京旅遊的朋友們必須「打卡」的景點之一。不過讓很多初次來北京旅遊的朋友有點搞不清楚狀況的是,當站在大柵欄商業街舉目北望的時候,能一眼真真切切地望見兩座「前門樓子」,兩座城門都是那樣恢宏大氣,也都是那樣肅穆古樸,這不免讓很多人心中產生了疑問:「難道北京城真的有兩座前門嗎」?
  • 人民英雄紀念碑有望申遺_北京新聞·時政_新京報電子報
    新京報訊 (記者魏銘言)位於中軸線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毛主席紀念堂有望納入申遺範圍。昨日,第三屆前門歷史文化節新聞發布會上,東城區文委相關人士透露上述消息。  有「龍脈」之稱的北京中軸線全長約7.8公裡,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正陽門、太廟、天安門、故宮等經典建築嵌刻其上。去年的中國文化遺產日,北京正式宣布啟動中軸線申遺工程。
  • 他不僅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還是中國美術館的建設者
    劉開渠《一二八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統稱《淞滬抗戰紀念碑》,1935年立於杭州劉曦林1981年到中國美術館工作,劉開渠對於美術館的主張就是要把中國美術館建成羅浮宮。劉開渠《抗日陣亡名將王銘章紀念碑》,又名《王銘章將軍騎馬像》,1939年立於成都劉開渠《川軍出徵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又名 《無名英雄紀念碑》 ,1944年立於成都在中國美術館的建設問題上,劉開渠一向主張要留好長遠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