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場北面和東面,有大片荒廢地,全都是重度鹽鹼地。這種鹽鹼地在乾旱年份,就是白茫茫一片,什麼都不長,雨水充沛的年份長些鹼蓬子一類耐鹼類植物,可以用來放牧馬牛羊。每年春季,化凍反潤時,地面上就會隆起一層厚厚的鹼,像爆米花一樣,所以叫它鹼花。人們用竹掃帚或薄木片,把鹼花掃刮到一起,運回家熬鹼。過去人們洗衣服,蒸饅頭都用這種鹼。近些年來,洗衣服有各式各樣的洗滌劑,蒸饅頭一般都用小蘇打,鹼逐漸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就很少有人熬鹼了。
望著漁場周邊的鹽鹼地,只能是「望鹼興嘆」。這大片土地竟毫無用處。過去人們大部分住的是土平房,每年春季周邊村屯到這裡拉鹼土抹房,挖的甸子上到處是土坑。漁場只得派人看管,禁止外村屯人來拉土。1998年大洪水過後,這片鹽鹼地上長出來一團團的鹼蓬子,馬、牛、羊過了一個豐年。遇到乾旱,什麼都不長了。靠近水邊較溼潤的地方,有時長一種叫地瓜皮的苔蘚類植物,過去有人撿回來洗淨炒吃,有木耳的味道。現在,已沒人吃這種東西了。下雨的時候,土坑內、窪地裡的積水都是黑紅色的,連馬牛羊都不敢在這樣的水裡多待。這類鹽鹼地基本上就是廢棄地。
2011年秋,省農委重度鹽鹼地種水稻科研實驗項目落在漁場。經過專家化驗檢測,漁場鹽鹼地含鹽量是0.5%,含鹼量( PH值)是10.5,屬於重度鹽鹼地。在這樣的土地上實驗,才能真正起到示範作用。這個項目由省農業專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由縣農業局組織實施,漁場配合。當年,兩公裡長的引水渠、泵站、輸電線路、水泥硬化的水渠、田埂、300畝鹽鹼地的翻耙平整等項工程全部完工,達到待產狀態。
2012年5月初,省裡和縣裡的專家來現場指導生產。首先是注水洗鹼,注水兩天後,田裡水成暗紅色,然後排出,再注水再排出,經過反覆洗鹼,水色不泛紅了,暫停洗鹼。往稻田裡投放牛糞、草炭土、煤灰、糠醛、硫酸鈣等物質,散揚均勻,用水耙輪耙平,噴灑硫酸、滅草劑,5~7天後,PH值8.5以下,開始插秧。由於是新開墾的土地,看表面是平的,但原來的窪地,土坑是用浮土填平的,水一泡,就成了稀泥,水耙輪進去就陷住,鹼土又特別黏,只能用拖拉機在地頭用長鋼絲繩牽出來。插秧的人得繞著走,稍不小心,陷進去到腰深。只得把有坑的地方插上標記,人進不去的地方,就用拋秧的方法補上。雖然困難很多,經過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還是圓滿地保時保質完成了插秧工作。擔心鹽鹼地秧苗成活率相對低,所以,插秧要求行距,株距要密些,每埯株數多些。插完秧小水曬田,有利於稻苗紮根緩苗。緩苗後注水施肥,主要是施放酸性肥。每兩天要檢測PH值,水稻生長對PH值的適應範圍是6.5~8.5,超過8.5在注水時放進硫酸或排水洗鹼,確保PH值保持在正常水平。領導和專家每天都要到田裡檢查苗情、水情、肥情和病蟲害情況,及時排鹼、拔草、追肥、噴藥殺蟲滅病,確保水稻茁壯生長。到了6月中旬,一片片水稻翠綠茁壯,遠遠望去,一條條灰白色溝渠,一道道田埂,橫平縱直,把稻田均勻地分成3畝多一塊。翠綠的水稻與灰白色的渠埂,相映媲美,令人賞心悅目,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
2012年,也就是科研項目實施的第一年,水稻平均畝產達到480斤,最好的地塊畝產700多斤。2013年平均畝產650斤,最好地塊850斤,2014年平均畝產842斤,最好地塊1100斤。接近常產水平。重度鹽鹼地種水稻科研實驗項目獲得圓滿成功。 這個項目的成功,得益於上級領導的重視。當時的省委書記吉炳軒親自抓這個項目,陸昊省長履職第七天就到漁場視察水稻催芽育秧基地,呂維峰副省長,省農委王忠林主任,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來檢查指導。縣委、縣政府、鄉黨委、政府把鹽鹼地種水稻科研項目納入工作日程。特別是主抓這個項目的縣農業局局長李同柱,主抓這個項目的副局長戚煥春,關鍵時每天都來現場,甚至開會或去外地,天快黑了,也要來看一看,多次帶領局領導班子成員和科技人員來漁場現場辦公。發現問題,及時果斷處理。各級領導的重視,真抓實幹,使這個項目的成功有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這個項目的成功雄辯的證明了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真理,項目開始實施時當地群眾都認為不能成功,我本人也有懷疑。我認為,草都不長的地方,怎麼能長水稻?地裡放進水,鹼蓬子、水稗草、蒲草、蘆葦將會瘋長,這些野草頑強的生命力遠非水稻可比。水稻肯定長不過野草,一片綠是可能的,但恐怕是草綠。實踐證明,我對現代科技知識的空白與無知,愚昧地自以為是,是多麼可笑。那些野草絕大部分被滅草劑殺滅,少量的水稗草用人工拔除,株株稻苗排成一行行,昂首挺胸,隨風起舞,向人們宣示:我是這片土地的主人!這是我生長的地方!水稻夏天一片綠,秋天一片黃,不長草的地方長出水稻,收穫了糧食,這就是科學技術的力量。
說到科技,就不能不說到我們的水稻專家劉學才。他原是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退居二線又返聘回來,全面負責科研實驗項目的技術工作。他既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制定了嚴密的水稻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從水稻催芽育秧到田間管理都有明細規定,通俗易懂,既實用,又容易操作。水稻育秧時,他每天要進大棚裡檢查秧苗生長發育、水肥溫度等方面的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他進出大棚有時要彎腰伏地鑽進鑽出,弄得渾身是土。棚布滴水有時把他的衣服滴溼了,棚內外溫差很大,頻繁進出容易感冒,這些他都不住乎。在催芽、育秧、耙地洗鹼、插秧施肥等關鍵時刻,他吃住在漁場,現場指導,言傳身教,親自示範。不分白天夜晚,發生問題,他及時趕到現場處理。他也是50多歲的人,作為專家,完全可以動口不動手。可他卻是多動口、多動手、勤動腿。在插秧的關鍵時刻,他一天沿著注水渠要跑8、9個來回。注水渠長度是600米,一個來回就是1200米,8個來回光走路就是20多裡。對他這個年齡的人,簡直是高強度體力勞動。何況他還要檢查指導,秧苗插的距離遠了、株數少了、 水深了、水淺了,他都要過問,糾正解決。他的腿跑酸了,臉曬黑了,嗓子喊啞了。整個插秧期間,他都堅持在現場指揮,保證了水稻插秧順利完成。他的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不怕苦、不怕累的實幹精神,讓漁場人對他是心服口服加佩服。
從劉學才身上,我們看到了科技人員的重要作用和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作為這個科研項目的技術依託單位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除了派出劉學才這樣的優秀專家,在育秧插秧階段,增派科技人員協助劉學才工作。潘興東主任多次帶領土肥專家和科技人員來檢查指導工作,發現問題,現場制定技改措施和救治方案,把隱患消滅在萌芽和初發階段,為項目成功提供了可靠地技術保證。
在這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漁場傾盡全力配合,把科研實驗項目看成是漁場自己的事。漁場幹部全員全程參與,鼎力支持。要人有人,用車調車;漁場群眾參與生產,學會生產,也學到了技術,積累了實踐經驗,為下一步大面積開發鹽鹼地培養了技術人才,打好了基礎。
2012年,省農委又在漁場建設水稻催芽育秧基地,包括佔地1337平方米的水稻催芽車間和佔地200畝的50棟 水稻育秧大棚, 可為5萬畝水稻催芽,為1.5萬畝水稻提供秧苗。過去,水稻催芽都是一家一戶,缺少場地,溫度不穩定,難控制,導致出芽率低,出芽時間不一。而水稻催芽車間使水稻催芽工廠化,溫度由電腦控制,還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調整,確保水稻出芽時間整齊劃一,出芽率高,芽齊芽壯。保證了水稻秧苗整齊茁壯。2014年,漁場催芽車間為周邊村屯稻農催芽180噸,為周邊村屯水稻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水稻生產實現科技化起到了示範作用。2014年,漁場擴大育秧大棚生產,鼓勵群眾參與育秧生產,有8戶群眾參與育秧生產,都喜獲成功,為周邊村屯和富裕縣稻農提供秧苗,及時解決了他們缺苗的大難題,發揮了育秧基地的龍頭作用和輻射作用,也為漁場群眾開闢出一條新的致富路。農民周金玉育秧生產純收入達4萬元,2015年,有更多的群眾參加水稻育秧生產。
這個項目的成功,為漁場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2014年,漁場開墾了400畝鹽鹼地,2015年投產,又制訂了開發3500畝鹽鹼地的規劃,已向上級申報立項。如果這個項目得以實施,漁場將增加4000畝耕地,超過漁場現有耕地兩倍還多。漁場每戶可增加稻田30多畝。當然鹽鹼地種水稻,特別是頭幾年,投入大些,產量低些,效益少些,正常稻田畝純收入800~1000元。鹽鹼地稻田畝收入按500元計算,漁場可人均增收5000元。隨著土地的逐年熟化,投入將逐年減少,產量和效益還將逐年提高。實驗項目的引水渠、泵站和注水渠可為5000畝稻田提供水源,漁場抓住這個機遇發展水稻生產,改旱田為水田,2015年改造700畝,爭取2~3年之內把所有旱田改造成水田,實現以稻治澇,以稻致富。
這個項目的成功,提高了漁場的知名度,拉動了漁場的經濟發展,促進了漁場社會進步和文化事業,旅遊事業的發展。2013年,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的漁場社區全部建成,包括辦公室、文化室、圖書室、老年活動室、衛生室 、便民服務大廳、日間照料間等配套設施,佔地3500平方米的硬化場地,齊全的體育健身器材,為漁場群眾業餘文化生活提供了活動場地。農閒時,群眾到社區來看書、娛樂、健身、跳舞、扭秧歌,漁場人也過起了城裡人的生活。還有垂釣池、環保藝術圍欄、松樹、花樹、綠化樹,綠蔭掩映,美化了漁場環境,提升了漁場精神文明建設的檔次。
2013年,時任縣人大副主任孟浩、副縣長王大偉帶領林甸溼地文化沙龍的文人墨客,來漁場覌光採風。他們吟詩作賦,攝影著文,讚美漁場的今天,謳歌漁場的明天。2000米長的引水渠,為水稻生產提供了水源,也是漁民和到溼地來覌光的遊客們登船的碼頭,從這裡,坐上機動船,到溼地深處旅遊賞景。可以說,鹽鹼地種水稻項目為漁場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這個項目的成功,它的意義絕不是為漁場增加幾千畝耕地和幾十萬斤糧食,。重要的,是它的示範作用和輻射效應。僅漁場就有可開墾的鹽鹼地5000多畝,林甸縣有30多萬畝。隨著水利事業的發展,會有更多的鹽鹼地可以開墾成水田。我國現只有18億多畝耕地,鹽鹼地卻多達15億畝,還有大量的荒漠土地,把這些土地都開發利用起來,將會增加大量耕地資源,對確保我國糧食戰略安全具有深遠的重大意義。開發鹽鹼地種水稻,變荒灘廢地為良田,在漁場是興場富民惠民工程。在國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前幾年,在報紙上看到江蘇某地建設臺田,利用挖溝排水洗鹼,把鹽鹼地改造成良田,近年來,廣東湛江陳日勝海水稻種植獲得成功,內蒙等地在荒漠上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這都是令人欣喜的大好事。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我國的鹽鹼地荒漠地都將逐漸開發利用起來。960萬平方公裡土地,塊塊是寶,寸寸是金,會更好地養育造福我們的子孫萬代。
(本期圖片來自網絡)
附註:漁場在鶴鳴湖鎮勝利村東北4公裡處,縣城西北36公裡,西鄰縣東升水庫,北和亞渤海,富裕縣黑崗子隔河相望
作者簡介∶巨長業,1945年出生於林甸縣紅旗鎮永勝村二屯。1972年起,曾任縣水產收購站收購員,林甸縣漁場辦公室秘書,場中小學校校長,辦公室主任,副書記,副場長。2007年退休。他在鶴鳴湖畔工作生活了40多年,他寫的反映溼地風土人情的文章,體現了他對大溼地、溼地裡的朋友的熱愛。
更多好文,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