鹼花退去稻花香(「鄉愁·林甸記憶」徵文)

2021-02-12 林甸往事


      漁場北面和東面,有大片荒廢地,全都是重度鹽鹼地。這種鹽鹼地在乾旱年份,就是白茫茫一片,什麼都不長,雨水充沛的年份長些鹼蓬子一類耐鹼類植物,可以用來放牧馬牛羊。每年春季,化凍反潤時,地面上就會隆起一層厚厚的鹼,像爆米花一樣,所以叫它鹼花。人們用竹掃帚或薄木片,把鹼花掃刮到一起,運回家熬鹼。過去人們洗衣服,蒸饅頭都用這種鹼。近些年來,洗衣服有各式各樣的洗滌劑,蒸饅頭一般都用小蘇打,鹼逐漸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就很少有人熬鹼了。      

       望著漁場周邊的鹽鹼地,只能是「望鹼興嘆」。這大片土地竟毫無用處。過去人們大部分住的是土平房,每年春季周邊村屯到這裡拉鹼土抹房,挖的甸子上到處是土坑。漁場只得派人看管,禁止外村屯人來拉土。1998年大洪水過後,這片鹽鹼地上長出來一團團的鹼蓬子,馬、牛、羊過了一個豐年。遇到乾旱,什麼都不長了。靠近水邊較溼潤的地方,有時長一種叫地瓜皮的苔蘚類植物,過去有人撿回來洗淨炒吃,有木耳的味道。現在,已沒人吃這種東西了。下雨的時候,土坑內、窪地裡的積水都是黑紅色的,連馬牛羊都不敢在這樣的水裡多待。這類鹽鹼地基本上就是廢棄地。     

       2011年秋,省農委重度鹽鹼地種水稻科研實驗項目落在漁場。經過專家化驗檢測,漁場鹽鹼地含鹽量是0.5%,含鹼量(  PH值)是10.5,屬於重度鹽鹼地。在這樣的土地上實驗,才能真正起到示範作用。這個項目由省農業專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由縣農業局組織實施,漁場配合。當年,兩公裡長的引水渠、泵站、輸電線路、水泥硬化的水渠、田埂、300畝鹽鹼地的翻耙平整等項工程全部完工,達到待產狀態。     

       2012年5月初,省裡和縣裡的專家來現場指導生產。首先是注水洗鹼,注水兩天後,田裡水成暗紅色,然後排出,再注水再排出,經過反覆洗鹼,水色不泛紅了,暫停洗鹼。往稻田裡投放牛糞、草炭土、煤灰、糠醛、硫酸鈣等物質,散揚均勻,用水耙輪耙平,噴灑硫酸、滅草劑,5~7天後,PH值8.5以下,開始插秧。由於是新開墾的土地,看表面是平的,但原來的窪地,土坑是用浮土填平的,水一泡,就成了稀泥,水耙輪進去就陷住,鹼土又特別黏,只能用拖拉機在地頭用長鋼絲繩牽出來。插秧的人得繞著走,稍不小心,陷進去到腰深。只得把有坑的地方插上標記,人進不去的地方,就用拋秧的方法補上。雖然困難很多,經過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還是圓滿地保時保質完成了插秧工作。擔心鹽鹼地秧苗成活率相對低,所以,插秧要求行距,株距要密些,每埯株數多些。插完秧小水曬田,有利於稻苗紮根緩苗。緩苗後注水施肥,主要是施放酸性肥。每兩天要檢測PH值,水稻生長對PH值的適應範圍是6.5~8.5,超過8.5在注水時放進硫酸或排水洗鹼,確保PH值保持在正常水平。領導和專家每天都要到田裡檢查苗情、水情、肥情和病蟲害情況,及時排鹼、拔草、追肥、噴藥殺蟲滅病,確保水稻茁壯生長。到了6月中旬,一片片水稻翠綠茁壯,遠遠望去,一條條灰白色溝渠,一道道田埂,橫平縱直,把稻田均勻地分成3畝多一塊。翠綠的水稻與灰白色的渠埂,相映媲美,令人賞心悅目,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     

       2012年,也就是科研項目實施的第一年,水稻平均畝產達到480斤,最好的地塊畝產700多斤。2013年平均畝產650斤,最好地塊850斤,2014年平均畝產842斤,最好地塊1100斤。接近常產水平。重度鹽鹼地種水稻科研實驗項目獲得圓滿成功。          這個項目的成功,得益於上級領導的重視。當時的省委書記吉炳軒親自抓這個項目,陸昊省長履職第七天就到漁場視察水稻催芽育秧基地,呂維峰副省長,省農委王忠林主任,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來檢查指導。縣委、縣政府、鄉黨委、政府把鹽鹼地種水稻科研項目納入工作日程。特別是主抓這個項目的縣農業局局長李同柱,主抓這個項目的副局長戚煥春,關鍵時每天都來現場,甚至開會或去外地,天快黑了,也要來看一看,多次帶領局領導班子成員和科技人員來漁場現場辦公。發現問題,及時果斷處理。各級領導的重視,真抓實幹,使這個項目的成功有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這個項目的成功雄辯的證明了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真理,項目開始實施時當地群眾都認為不能成功,我本人也有懷疑。我認為,草都不長的地方,怎麼能長水稻?地裡放進水,鹼蓬子、水稗草、蒲草、蘆葦將會瘋長,這些野草頑強的生命力遠非水稻可比。水稻肯定長不過野草,一片綠是可能的,但恐怕是草綠。實踐證明,我對現代科技知識的空白與無知,愚昧地自以為是,是多麼可笑。那些野草絕大部分被滅草劑殺滅,少量的水稗草用人工拔除,株株稻苗排成一行行,昂首挺胸,隨風起舞,向人們宣示:我是這片土地的主人!這是我生長的地方!水稻夏天一片綠,秋天一片黃,不長草的地方長出水稻,收穫了糧食,這就是科學技術的力量。     

       說到科技,就不能不說到我們的水稻專家劉學才。他原是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退居二線又返聘回來,全面負責科研實驗項目的技術工作。他既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制定了嚴密的水稻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從水稻催芽育秧到田間管理都有明細規定,通俗易懂,既實用,又容易操作。水稻育秧時,他每天要進大棚裡檢查秧苗生長發育、水肥溫度等方面的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他進出大棚有時要彎腰伏地鑽進鑽出,弄得渾身是土。棚布滴水有時把他的衣服滴溼了,棚內外溫差很大,頻繁進出容易感冒,這些他都不住乎。在催芽、育秧、耙地洗鹼、插秧施肥等關鍵時刻,他吃住在漁場,現場指導,言傳身教,親自示範。不分白天夜晚,發生問題,他及時趕到現場處理。他也是50多歲的人,作為專家,完全可以動口不動手。可他卻是多動口、多動手、勤動腿。在插秧的關鍵時刻,他一天沿著注水渠要跑8、9個來回。注水渠長度是600米,一個來回就是1200米,8個來回光走路就是20多裡。對他這個年齡的人,簡直是高強度體力勞動。何況他還要檢查指導,秧苗插的距離遠了、株數少了、 水深了、水淺了,他都要過問,糾正解決。他的腿跑酸了,臉曬黑了,嗓子喊啞了。整個插秧期間,他都堅持在現場指揮,保證了水稻插秧順利完成。他的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不怕苦、不怕累的實幹精神,讓漁場人對他是心服口服加佩服。

       從劉學才身上,我們看到了科技人員的重要作用和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作為這個科研項目的技術依託單位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除了派出劉學才這樣的優秀專家,在育秧插秧階段,增派科技人員協助劉學才工作。潘興東主任多次帶領土肥專家和科技人員來檢查指導工作,發現問題,現場制定技改措施和救治方案,把隱患消滅在萌芽和初發階段,為項目成功提供了可靠地技術保證。     

       在這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漁場傾盡全力配合,把科研實驗項目看成是漁場自己的事。漁場幹部全員全程參與,鼎力支持。要人有人,用車調車;漁場群眾參與生產,學會生產,也學到了技術,積累了實踐經驗,為下一步大面積開發鹽鹼地培養了技術人才,打好了基礎。

       2012年,省農委又在漁場建設水稻催芽育秧基地,包括佔地1337平方米的水稻催芽車間和佔地200畝的50棟 水稻育秧大棚, 可為5萬畝水稻催芽,為1.5萬畝水稻提供秧苗。過去,水稻催芽都是一家一戶,缺少場地,溫度不穩定,難控制,導致出芽率低,出芽時間不一。而水稻催芽車間使水稻催芽工廠化,溫度由電腦控制,還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調整,確保水稻出芽時間整齊劃一,出芽率高,芽齊芽壯。保證了水稻秧苗整齊茁壯。2014年,漁場催芽車間為周邊村屯稻農催芽180噸,為周邊村屯水稻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水稻生產實現科技化起到了示範作用。2014年,漁場擴大育秧大棚生產,鼓勵群眾參與育秧生產,有8戶群眾參與育秧生產,都喜獲成功,為周邊村屯和富裕縣稻農提供秧苗,及時解決了他們缺苗的大難題,發揮了育秧基地的龍頭作用和輻射作用,也為漁場群眾開闢出一條新的致富路。農民周金玉育秧生產純收入達4萬元,2015年,有更多的群眾參加水稻育秧生產。

       這個項目的成功,為漁場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2014年,漁場開墾了400畝鹽鹼地,2015年投產,又制訂了開發3500畝鹽鹼地的規劃,已向上級申報立項。如果這個項目得以實施,漁場將增加4000畝耕地,超過漁場現有耕地兩倍還多。漁場每戶可增加稻田30多畝。當然鹽鹼地種水稻,特別是頭幾年,投入大些,產量低些,效益少些,正常稻田畝純收入800~1000元。鹽鹼地稻田畝收入按500元計算,漁場可人均增收5000元。隨著土地的逐年熟化,投入將逐年減少,產量和效益還將逐年提高。實驗項目的引水渠、泵站和注水渠可為5000畝稻田提供水源,漁場抓住這個機遇發展水稻生產,改旱田為水田,2015年改造700畝,爭取2~3年之內把所有旱田改造成水田,實現以稻治澇,以稻致富。

       這個項目的成功,提高了漁場的知名度,拉動了漁場的經濟發展,促進了漁場社會進步和文化事業,旅遊事業的發展。2013年,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的漁場社區全部建成,包括辦公室、文化室、圖書室、老年活動室、衛生室 、便民服務大廳、日間照料間等配套設施,佔地3500平方米的硬化場地,齊全的體育健身器材,為漁場群眾業餘文化生活提供了活動場地。農閒時,群眾到社區來看書、娛樂、健身、跳舞、扭秧歌,漁場人也過起了城裡人的生活。還有垂釣池、環保藝術圍欄、松樹、花樹、綠化樹,綠蔭掩映,美化了漁場環境,提升了漁場精神文明建設的檔次。

       2013年,時任縣人大副主任孟浩、副縣長王大偉帶領林甸溼地文化沙龍的文人墨客,來漁場覌光採風。他們吟詩作賦,攝影著文,讚美漁場的今天,謳歌漁場的明天。2000米長的引水渠,為水稻生產提供了水源,也是漁民和到溼地來覌光的遊客們登船的碼頭,從這裡,坐上機動船,到溼地深處旅遊賞景。可以說,鹽鹼地種水稻項目為漁場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這個項目的成功,它的意義絕不是為漁場增加幾千畝耕地和幾十萬斤糧食,。重要的,是它的示範作用和輻射效應。僅漁場就有可開墾的鹽鹼地5000多畝,林甸縣有30多萬畝。隨著水利事業的發展,會有更多的鹽鹼地可以開墾成水田。我國現只有18億多畝耕地,鹽鹼地卻多達15億畝,還有大量的荒漠土地,把這些土地都開發利用起來,將會增加大量耕地資源,對確保我國糧食戰略安全具有深遠的重大意義。開發鹽鹼地種水稻,變荒灘廢地為良田,在漁場是興場富民惠民工程。在國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前幾年,在報紙上看到江蘇某地建設臺田,利用挖溝排水洗鹼,把鹽鹼地改造成良田,近年來,廣東湛江陳日勝海水稻種植獲得成功,內蒙等地在荒漠上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這都是令人欣喜的大好事。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我國的鹽鹼地荒漠地都將逐漸開發利用起來。960萬平方公裡土地,塊塊是寶,寸寸是金,會更好地養育造福我們的子孫萬代。     

(本期圖片來自網絡)


附註:漁場在鶴鳴湖鎮勝利村東北4公裡處,縣城西北36公裡,西鄰縣東升水庫,北和亞渤海,富裕縣黑崗子隔河相望

作者簡介∶巨長業,1945年出生於林甸縣紅旗鎮永勝村二屯。1972年起,曾任縣水產收購站收購員,林甸縣漁場辦公室秘書,場中小學校校長,辦公室主任,副書記,副場長。2007年退休。他在鶴鳴湖畔工作生活了40多年,他寫的反映溼地風土人情的文章,體現了他對大溼地、溼地裡的朋友的熱愛。


更多好文,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林甸姊妹花
    李秀麗,國家一級工藝技師,大慶民間文藝家協會蘆葦畫藝委會主任,林甸白血病愛心學會會長。1992年,她去河北白洋澱學習蘆葦畫,克服了重重困難,從簡單的剪絲熨燙到雕刻到著色,再到設計裝裱,每一個步驟都細心地學習了一遍。通過努力學習,她逐漸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技藝嫻熟的蘆葦畫藝術家。回來後,在林甸技校當老師,教學生畫畫和蘆葦畫製作。
  • 稻田溼地改善生態扮美環境風送稻花香 粒粒解鄉愁
    62歲的楊慧琴大娘就住在附近村裡,經常帶著小孫子過來遊玩,淘氣的小孫子彎著腰去搓稻穗,要摘稻穗玩兒。「我最喜歡傍晚來這裡,蛙鳴此起彼伏,稻田更有自然野趣,像我這個年紀的,在這裡最能緩解鄉愁呢。」老家是南方的楊大娘說。像楊大娘這樣,每天都有市民慕名來這裡觀賞拍照留影。
  • 千元大獎花落誰家?記憶中的北山徵文評選結果公布!
    8月10日「記憶中的北山」徵文活動網絡投票和專家評審都已經結束秉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面小旅為大家一一公布評審情況先來看我們的,取平均分*50%=專家評審得分網絡投票得分+專家評委評分=最終得分,分數取到小數點後兩位最終得分情況本次徵文活動採用網絡投票結合專家評審打分的形式,根據最終得分情況,得出以下獎項的獲獎文章:一等獎
  • 「憶鄉愁」有獎徵文啟事
    鄉愁是人類最樸實的情愫,鄉愁也是一個地域歷史文化的基因。為進一步弘揚宿遷歷史文化,挖掘本地獨有的鄉愁記憶,特舉辦「憶鄉愁」徵文活動,面向社會各界徵稿:一、徵文要求1.以「憶鄉愁」為主題,題目自擬,主要講述自己對家鄉(限宿遷市)的眷念思緒或青少年時期有益有趣、有感有悟的生動故事,表達對故土的留念、親友的思念、青春的懷念,追憶飄逝韶華,抒發真情實感。
  • 2020首屆「品味鄉愁」全國徵文在淮安頒獎
    7月31日,2020首屆「品味鄉愁」徵文在淮安區宏信大廈19樓會議室頒獎。這次活動由中國散文學會、東方旅遊文化網、淮安市國融投資建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海南作家網、中國散文家網、江蘇散文網協辦,東之韻文化傳媒江蘇有限公司承辦。首屆「品味鄉愁」全國徵文終評委由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著名作家王宗仁擔任。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主題徵文活動啟動 傳承傳統文化 築牢...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鄉愁親情、家風家教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著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和鄉愁。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等重要論述,進一步築牢家國情懷,營造歡樂、團圓、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學習強國」聯合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共同開展「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活動。根據「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安排,「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臺即日起面向全省範圍徵集優秀主題作品。
  • 林甸往事ll孫樹林:如煙往事難忘卻(連載八)
    路兩旁盛開著許多黃燦燦的婆婆丁花,還長著很多綠油油的青草,還有一些車軲轆菜。 車老闆兒搖晃著長長的鞭子,不時抽打幾下前邊拉套那三匹棗紅色大馬,又用鞭杆子敲打幾下那駕轅的青馬屁股。那四匹馬就加快了腳步,拉著大車一路小跑起來,馬蹄踏在地面上發出嗒嗒嗒的悅耳響聲。我的心也隨著這馬蹄聲響,早已飛向了那嚮往已久的城裡。
  • 「柚子哥杯——鄉村記憶」主題徵文啟事
    為了助力文化和農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文互動互補,為全市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秉承「農業是根、文化是魂」的理念,江西省上饒市作家協會與江西省光陰名城實業有限公司(柚子哥)聯合舉辦「柚子哥杯——鄉村記憶」主題徵文活動,面向全國文學愛好者徵集原創文學作品,詳情如下。
  • 徵文|《鄉愁》
    《鄉愁》鄉愁是一輪紅日,總喜歡追著它跑,鄉愁是一彎明月,鄉愁是母親鬢前的白髮,總擔心歲月無情的漂染,鄉愁是父親滿手的老繭,總害怕鋤頭狠心的纏磨鄉愁是媽媽擀的一碗麵,吃起來總那麼勁道,鄉愁是爸爸種的那棵樹,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啟事
    根據「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統一安排,安徽學習平臺將啟動「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活動。現將活動有關安排通知如下。一、活動主題「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活動,聚焦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通過對過年集體記憶的書寫,抒發共同的鄉愁,重新審視春節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寶貴价值和獨特作用,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 【鄉愁徵文7號】林懋予:老王頭和喜兒
    城市擴張,持續高漲的打工潮;移民遷徙,候鳥般的飛來飛去,使所有的人都成了沒有根系的浮萍。「回不去的鄉愁」,一讖成真,「鄉愁」成為一代代城裡人永遠想圓都圓不了的夢。」全國性圖文徵文大賽。,兼顧都市鄉愁情懷。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主題徵文活動啟動 傳承傳統文化 築牢...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鄉愁親情、家風家教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著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和鄉愁。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等重要論述,進一步築牢家國情懷,營造歡樂、團圓、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學習強國」聯合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共同開展「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活動。根據「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安排,「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臺即日起面向全省範圍徵集優秀主題作品。
  • 千字美文抒寫千年大理——「風花雪月▪鄉愁大理」大型網絡徵文...
    由新華網與中共大理州委宣傳部共同主辦,中共大理州委對外宣傳辦公室、新華網雲南頻道承辦的「千字美文抒寫千年大理——風花雪月·鄉愁大理大型網絡徵文活動」於2016年10月1日啟動,2017年2月28日截稿。徵文活動吸引了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和港澳臺地區,以及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的人們的廣泛參與,共收到3000餘件作品。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活動啟動 傳承傳統文化 築牢家...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鄉愁親情、家風家教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著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和鄉愁。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等重要論述,進一步築牢家國情懷,營造歡樂、團圓、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學習強國」聯合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共同開展「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活動。根據「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安排,「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臺即日起面向全省範圍徵集優秀主題作品。
  • 村優品好山好水產好米的林甸故事
    這裡是世界僅存三大黑土帶之一  在這裡,松嫩平原一望無垠,這裡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大黑土帶之一,地處北緯47度,土壤表層是黑色腐植土,土壤主要為碳酸鹽草原甸土、草原鹼土、碳酸鹽草原黑鈣土、鹼化草甸土,黑土層厚度深達200釐米。
  • 泰順縣順利舉辦「鄉愁池源杯」文學徵文比賽頒獎活動
    8月22日,泰順縣「鄉愁池源杯」文學徵文頒獎活動在縣泗溪鎮池源村舉行,26名參賽者分獲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本次活動由泰順縣作家協會、泰順縣泗溪鎮池源村、莊偉平石雕藝術工作室聯合舉辦。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雷全勉蒞臨現場,並為獲獎者頒獎。
  • 走進巴洛克 品味別樣的林甸
    這一天,展示中心開啟了「林甸主題推廣周」活動。跟隨人流,走進展館。迎面而來的是溼地展廳,也是整個展覽讓我最感興趣的展室。這裡,展覽設計者別開生面的將林甸溼地的一角通過聲光電與全息技術的組合完美的複製在展廳裡,在風吹蕩漾的蘆葦叢中,在充盈於耳的鶴鳴聲中,竟然真有些身臨其境的感覺。
  • 鄉村記憶:挖掘鄉土文化守望時代鄉愁
    這些記憶,隨著人生際遇的不斷變化,總會或多或少的在文字間表現出來。或者說,隨著遷徙的腳步,我們都會想起鄉土裡那些人和事,以及體味到鄉土的愛恨情仇,以及情感的綿綿韻味。經常也會在城市裡參加一些文化活動,雖然算不上融入,但至少也有一些淺淺的體會。不能說五味雜陳,但也算得上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就像離開鄉土的味道,總得慢慢適應更多的酸甜苦辣。
  • 到四方井,去感受不一樣的鄉愁記憶
    讓人來了想留下,去了又想來的,美麗的、值得記憶的山水田園式的布依小山村。尤其是布依美食也獨具特色,氣味非凡;五色花米飯(布依語叫:豪囊),色彩鮮亮、芳香誘人,它是純植物染色,分層蒸熟後攪拌而成。食後,讓人誰不讚嘆花米飯色澤亮麗,唇上留香。
  • 【蕭士恕獨家授權連載·國民黨林甸縣長郭英男秘書在林甸的三個月(連載一)】
    今年1月,蕭士恕老人在認真閱讀了《百年林甸(上部)》之後,親自長書十頁,對《百年林甸》一書給予肯定,信中如是寫到:「此書很詳盡,沒少下功夫,可謂費了一番心力,完成了一件很艱巨的工程,為林甸的歷史填補了空白,做出了貢獻,功不可沒。」作為民間歷史傳承與書寫者,老人以個人的經歷去見證了一段歷史,留給後人,儘可能原滋原味地還原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