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財經社 牛耕
編 | 明萱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人們已經記不清,這是華住第幾次惹事了。
3月7日,桔子水晶酒店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了《這屆婦女不行,太浪了》。隨後3月8日,華住集團也轉發了文章。在這個紀念女性權利而設的日子裡,華住集團引發眾怒,隨後不得不道歉:「我們在自媒體內容上還存在著以流量為導向的偏差……要求整個集團以此事為戒。」
與此同時,桔子酒店創始人吳海正因另一件事引發眾人歡呼。他早已功成身退。2017年2月,他拍板將桔子水晶集團的全部股份以36.5億元賣給華住集團,並親自撰文《賣了桔子水晶酒店,昨晚我喝醉在馬路上睡了一宿》。即使你沒住過桔子酒店,也會聽說過這個賣了創業項目傷心欲絕的男人,創業人設堪比戴威和羅永浩。
有人說,桔子酒店有與吳海不相符的精緻氣質:吳海放浪形骸,言必稱義,如同行走江湖;桔子酒店卻標榜自己是「精品酒店」,房間的燈光、石材、玻璃採用統一風格,音響、電動窗簾、浴缸……處處營造著一種讓你猜不透價格的精緻感。桔子酒店代表了吳海的執念,而如今它也泯然眾人,成為了華住更龐大的問題的一部分。
榮譽傍身,光腳離場,他是中國酒店第一功臣
很多人第一次聽說吳海,是從這個小說般的開頭:「昨晚又喝醉了,在大馬路上睡了一晚,也許是諷刺吧,我做得是酒店行業,全國有上萬間房間,自己竟然露宿街頭。」
2017年2月,吳海賣掉了自己創立11年的桔子水晶酒店,再次孑然一身。吳海的朋友都是「總」,他自己卻習慣光著腳走路:三次創業,都只給自己留下了很少的股份,賣公司迫不得已,拿變現的錢也得益於摘果子的人良心發現。
故事始於1997年,吳海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提供酒店預訂服務、會員制的公司,「商之行」。可以說這對攜程酒店預訂的模式頗有啟發。吳海在商之行只有很少的股份,賣掉公司後,他加入攜程當了資深副總。
當時攜程還是小公司,由四君子沈南鵬、季琦、梁建章、範敏共同掌管。吳海去了以後,真正為攜程的網際網路模式引入了「水泥」:地推部隊。彼時呼叫中心、BD團隊、銷售,都有他的身影。
在攜程,吳海創立了投資人看不上的「僱人發卡」模式,以會員卡籠絡新用戶的心。2000年他入職時,攜程每月訂房300多間,一年後他離職時已變成3萬多間。「我沒走可能中國旅遊格局就變了,可能根本就沒攜程了」,吳海如是說。
但吳海又一次被坑了。擔任攜程總裁的季琦問過吳海,來攜程要拿多少錢?吳海說副總拿多少我就拿多少,最終以資深副總裁入職,卻發現拿的錢還不如手下的總監。攜程承諾給吳海股份,卻只給了期權,答應接收商之旅的股份也沒兌現。「攜程耍流氓,我比較二逼。」吳海這樣蓋棺定論。
離開攜程後,吳海投資並加入了財富之旅,這家公司和攜程的模式很像。「被耍了,賭一口氣」,吳海如是表態。彼時攜程和藝龍已初見規模,財富之旅融資並不順暢,索性賣給新浪,改名「新浪財富之旅」。但無奈新浪只看中攜程股票漲勢良好,希望衝一波股價,很快又把財富之旅賣給藝龍。吳海也進入藝龍成為副總。
相比梁建章、季琦他們,吳海有濃重的「大哥情結」:新浪前COO林欣禾幫過他,他就要回報。在林欣禾支持下,吳海創立了桔子酒店,走精品酒店路線,強調「設計感」。在百度百科裡,吳海的第一個頭銜是「設計師」,第二個才是「桔子酒店CEO」。
但酒店是個重資產、資本集中的行業,小玩家很難存活。以華住集團旗下漢庭為例,2010年就開出了全國202家店,並以加盟方式迅速擴張。吳海卻不能忍受加盟這種粗放的方式,直到2014年才肯對外授權品牌。到2017年賣給華住集團時,集團旗下的桔子水晶、桔子精選、桔子酒店加在一起才剛剛超過200家,其中150多家是加盟店。
在酒店行業,吳海確實天賦異稟:攜程、藝龍崛起時他都立下汗馬功勞。吳海說過,自己選擇不傷朋友,而非選擇錢。他也確實朋友遍地:賣給華住後,前股東凱雷投資的董事總經理楊向東還在為他謀求機會,某天神秘兮兮地跟他說,我們要買麥當勞,你感興趣嗎?
2017年卸掉一身包袱後,「不會第四次創業」的吳海開始了新徵程:創辦魅KTV。在最近,他又鬧出了很大響動。在歷史上,吳海曾因發文《做企業這麼多年,我太憋屈了》,最終列席中南海的一次研討會。總是豪情萬丈、光腳離場的他還能改變行業嗎?即使同行們這幾天也在拭目以待。
接盤桔子,醜聞不斷,華住麻煩幾時休
看到桔子酒店今日被圍攻,吳海心裡不知是否後悔。當初勸他加入攜程的季琦,後來創辦了華住,已是全球第十三大酒店集團。收購桔子酒店時,季琦為了讓吳海同意,特地找他喝酒,說在攜程時不知道吳海的事,「當時真該拿菸灰缸砸他腦袋。」
吳海寫到,季琦曾喝高了抱著他流淚,說:「對不起了,兄弟,希望能給他買桔子酒店的機會,兄弟們一起接著做。」
但華住作為酒店巨頭,快速擴張時必然遭遇各種問題,與吳海的精緻路線、小規模經營格格不入。人們已經很難數清這是華住第幾次出事了。
2018年11月,微博大V@花總丟了金箍棒曝光酒店服務員用客人浴巾擦杯子、馬桶,涉及喜來登等10餘家五星級酒店,引發社會關注。但其實華住剛逃過一劫:兩個月前,據《北京青年報》報導,房客辛先生在入住華住旗下全季酒店時,留了個心眼安裝了攝像頭,拍到保潔人員用客人毛巾清潔馬桶,曝光後引發輿論關注。
但辛先生再次入住全季酒店時,發現自己被後臺標註成「此客人入住會在衛生間安裝攝像頭取證」。即使再次被曝光後,華住也十分剛硬地在「道歉聲明」中表示,將標註改為「給我們提建設性建議的VIP」,對區別對待隻字不提。
更早在2018年8月,華住集團疑似發生房客數據洩露,涉及5億條個人信息。一時「查同事開房記錄」成為流行。在報案追捕黑客黑客團隊的半個月裡,華住的IT建設能力受到質疑,股價下跌23.8%,市值蒸發約160億元。
當時有業內人士認為,華住並不無辜,還有「埋雷」未引爆:早在2013年10月,漏洞檢測平臺烏雲網就發出預警,稱酒店數字客房服務商的浙江慧達驛站公司因安全漏洞,合作酒店的開房記錄被洩露。但當業內酒店紛紛補救同時,華住旗下漢庭卻選擇「硬剛」:否認與涉事公司合作,並要求對方澄清事實。與此同時,400多個標註了「漢庭」的視頻種子在網上流傳,讓漢庭聲名掃地。
除了禍起C端,華住還曾遭遇加盟商圍攻。2016年5月,200多名加盟商包圍了上海華住集團總部,要求季琦本人出面,就華住「財務混亂」、「霸王條款」等問題作出協商。華住給出的回應是金鎖大門。此前,華住集團疑似向加盟商收取較高渠道費用、在同一區域內重複授權導致開店過近、店長歸華住管理導致加盟商只掏錢等問題。這使得華住的「中端酒店」經營模式本身受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