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到新加坡,朋友說要帶我去吃「肉骨茶」。聽著這名字挺新鮮,以為是什麼當地的鮮茶。朋友卻笑笑,並不急於揭開謎底。
這是一個有特色的小食店,敞開的店堂,任由夜風慢慢地吹進來。雖然沒有空調,只有幾個老式電風扇在頭頂慢慢地轉著,卻不由讓人產生一種懷舊感。不一會「肉骨茶」上來,我大吃一驚,棕色的湯水,熱騰騰散發出濃鬱的中藥味,陳皮、甘草、八角等香料的味道隱約可聞。排骨、豬肉就在碗中間。這哪裡是「茶」?還配有油條,加上勺疊黑黑稠稠的醬油,朋友叫我趁熱先嘗嘗。原以為我不會喜歡這樣的吃食,沒想到喝了幾口之後,卻發現湯水鮮美甘甜,又帶有藥材的提神功效,蘸了醬油的肉骨肉香濃濃,竟然極為適口。
看我吃出了味道,朋友介紹起「骨肉茶」的來源,這道美食竟然來源於中國。清末時期,遠渡重洋來到南洋謀生的華人,在巴生河谷等地幹著採挖「錫米」的體力活,這種活很消耗體力,加上氣候原因,有些人就得了風溼病。他們沒有錢購買貴重的藥材,就用家傳偏方,把豬骨和一些常用的中藥一起熬成湯。因為忌諱「藥」字,就把這種藥湯叫做「茶」。這種既有湯又有肉塊的「骨肉茶」,配上米飯或者油條就是一頓可口的餐食了。這樣的食物既能迅速補充體能,又能防病治病,很快就在當地華人中間流行開,日後幾經改良,成為今天馬來西亞、新加坡響噹噹的美食。
思緒紛飛之際,小食店外晚霞的餘暉正好斜射過來,朋友蘸著霞光,蘸著配料,大快朵頤,然後他輕輕地說:「作為華人,從我祖父母,到父母親,到我和妻子,還有我的兒女們,都特別喜歡這道『肉骨茶』。」聽著朋友的話,我輕輕應和著,似乎明白了,遠在異鄉,吃著這華人發明「肉骨茶」,不僅是為了口感舒適,營養豐富,一定還飽含著這些異鄉遊子濃濃的思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