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和遊客苦苦等待20年後,一條連接臺灣桃園機場和臺北市區的捷運今年3月終於開通了。但開通剛3個月,桃園捷運公司卻發現已累計虧損近18億元(新臺幣,下同),公司資本額損失了一大半。為什麼一條本該大受歡迎的地鐵線路會如此「命運多舛」?答案,還得從臺灣政治中找。
6次通車都跳票
過去,臺北市民和外地遊客從桃園機場出來,只能選擇計程車或機場大巴,打的到市區要花一個小時和千元左右,所費不菲。現在有了桃園機場捷運,直達車只需35分鐘,普通車50分鐘,當然是好事一件。
然而,桃捷公司近日發布財務報告,發現原本有30億元的公司初始資本額,至今年2月僅剩12億元,累計虧損近18億元。換言之,還沒開始運營,桃捷公司資本已經虧掉了六成。
這種事是怎麼發生的?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主因是機場捷運通車前,連續6次延宕通車,桃園捷運公司已成立卻沒營收,桃捷公司已發函臺當局交通部門,要求編列營運前虧損補貼12.87億元。
過去1年多內,桃捷連續6次準備通車,卻都被臨時喊「卡」,堪稱一大奇聞。馬英九執政末期,桃捷線路已基本完工,臺當局交通部門每次要求通車,都被桃捷公司打回票,由鄭文燦任命的桃捷董事長何暖軒當時聲稱,桃捷有4522項缺失,不能通車。
奇怪的是,蔡英文一上臺,問題突然就「迎刃而解」了——桃捷瑕疵據稱迅速降到了25個,桃捷公司欣然同意「先通車,再改善」,通車一舉成功,喜氣洋洋地免費試乘、半價試營運。桃捷通車成了慶賀民進黨上臺的錦上添花,鄭文燦在桃園市的人氣也隨之高漲。
為什麼桃捷公司一再拒絕國民黨的通車要求?背後還是政治考量。桃捷雖是臺當局、臺北市、新北、桃園共同出錢建設,管理權卻落在桃園市手中。民進黨籍的桃園市長,當然不願意讓桃捷通車變成國民黨的政績。
有臺灣媒體就此評論,桃捷遲遲無法通車,根本不是安全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在政客和桃捷公司的精心策劃下,蔡英文終於「歡喜收割」原本該是馬英九的政績。拖了一年才通車是藍綠惡鬥的結果,損失卻由全體臺灣人承擔。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