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統派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許金玉舉行追思會:春天,是我們的

2020-12-17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香港中評社4月29日報導,2018年4月28日星期六下午,位於臺北市大安區的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3樓梁國樹會議廳,響起了一陣陣飽含滄桑而又帶著濃濃的臺灣口音的歌聲。舞臺上,是一群在1950年代因為反對內戰,要求國家統一,而在國際冷戰與國共內戰的歷史結構下系獄的政治受難人;他們的年紀都已八十高齡以上,不分男女,錯落飄揚著滿頭銀白的髮絲,面對觀眾,發自內心最深刻的感念之情,隨著指揮棒的靈動,唱著他們年輕時候在監獄時由大陸籍的難友教唱的「春天,是我們的」,為3月6日病逝的同志許金玉女士送行。

圖片來自中評社

「度過這冷的冬天/春天就要到人間/ 

不要為枯枝失望/春花就要開放/

度過這冷的冬天/春天就要到人間/

不要有一點猜疑/春天是我們的。」

許金玉女士,1921年出生在臺北萬華一個窮人家庭,母親生了四男四女(流產的不算),包括她在內,四個女孩統統送人當養女,男孩也送了一個。生母在生完第八胎之後又連續流產三胎。就在她十五歲那年,第四胎流產終於奪走了生母的性命。三個弟弟沒人疼惜,最終淪落社會底層,早早結束了生命。因為這樣的家庭悲劇,她從那個時候起,就暗自立下一個志願,希望將來能辦一所孤兒院,收養那些沒有父母照顧的小孩。

公學校畢業後,許金玉先後在汽水和棕刷工廠做工,深刻體會了工人的處境,也埋下了後來投入勞工運動的種子。1944年她離開工廠,參加郵政局甄試被錄取,分發保險科文書組。臺灣光復後,她在江蘇及國語老師的鼓勵下投入郵政工會事務,並在1947年 11月的臺灣省郵務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代表,積極爭取本省郵電員工歸班,廢除省外與本省員工的不平等待遇,1949年並領導光復後臺灣工人第一次遊行請願,從而解決了本省郵電人員歸班問題。然而她也因此被外調到臺中北鬥郵局,並於1950年3月被捕,判處有期徒刑15年。

1965年3月,許金玉刑滿出獄,通過難友馮守娥與陳明忠夫婦介紹,11月與另案難友辜金良結婚,並在屏東從頭做起皮蛋生意,歷經艱辛,終究還是憑藉不屈不撓的精神,通過合理、科學的管理,力求用科技提升品質,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商品,創造合理正當的利潤,確立了臺灣第一品牌浤良皮蛋的市場地位,並且博得同業的敬佩。他們也用實踐證明,企業不靠剝削勞動者也可以獲利。

在獄中,許金玉和辜金良就不約而同地一直思考著,出獄以後要如何才能繼續完成死難同志們的理想。當經濟穩固後,他們也就長期大量地捐款給積極關懷讓社會弱小者翻身的事業。她和辜先生始終堅定地認為,他們的信念與理想就像每天早晨從東方升起的紅太陽,勢必一代一代傳下去,永遠不會消滅。

在許多受難人餘悸猶存的1996年,許金玉先是通過藍博洲採寫的<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的!>的口述史發出瘖啞了半世紀的聲音,繼而又毫不猶疑地勇敢面對鏡頭,通過侯孝賢電影社監製的第一部反映臺灣地區50年代白色恐怖的紀錄電影《我們為什麼不歌唱》,向不義的臺灣社會發出沉靜的歷史最強音。

漸漸地,通過這部紀錄電影的巡迴放映,島內年輕一代對50年代白色恐怖的歷史有所瞭解了。與此同時,許金玉素樸、純潔、堅毅的革命者形象,也贏得無數看過電影的青年朋友的尊敬與愛戴。於是,有人進一步以她和辜先生為主角,拍了內容更為詳實的紀錄電影《春天》,並贏得金馬獎最佳紀錄電影獎。也有人以舞臺劇的形式演出她的故事。甚至連著名電視主持人蔡康永都找她上節目,作了整整一個小時的專訪。

2001年,許金玉成立了延續理想的辜金良文化基金會。2005年1月,辜金良先生逝世。許金玉繼續戰鬥。

近年來,面對島內「臺獨」勢力囂張地宣揚「去中國化」論述的社會氣氛,許金玉始終毫不畏懼地把握每一次公開發言的機會,堅定地強調:我以為,我們過去所受的一切的苦,都沒有關係,只要大家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好了。而我認為,我們要能真正得到自由,還是要等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我在年輕的時候,因為受到計老師的影響,從一個養女而走上工運這條路,現在我雖然年紀大了,可只要我能夠做到多少,我還會儘量去做的。畢竟,路,還是要繼續走下去的。

一個讓人尊敬的臺灣好女人走了。所以,著名導演侯孝賢,攝影家關曉榮,壓不扁的玫瑰楊祖峻,高金素梅與飛魚雲豹樂團的雲力思、盧皆興,少數民族詩人莫那能,來自上海的陸配李採恩,以及當年的難友們,紛紛從南北各地趕來會場,參加這場由辜金良文化基金會主辦,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協辦的追思紀念會,並通過詩歌、合唱、感言與影像的方式表達內心的追思。尤其是一群青年朋友,更以報告劇的方式,重現了她和郵電同事們在計梅貞老師指導下創辦的《野草》同仁刊物的內容。

許金玉女士的理想與精神,仍將通過文字與影像,給即將沉淪的海島的迷惘的青年,留下一盞永遠亮著的指路明燈。

相關焦點

  •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紀錄片《暗夜行路》在臺北發布
    新華社臺北4月21日電(記者查文曄、章利新)講述上世紀5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暗夜行路》,21日在臺北舉行新片發布記者會。  上世紀50年代,在內戰與國際冷戰的背景下,敗退臺灣的國民黨統治集團以「反共」名義,發動了一場白色恐怖大整肅,對當時臺灣社會氛圍和歷史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遺書曝光 觀者頻拭淚
    原標題: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遺書曝光 觀者頻拭淚   臺灣臺東大學展覽白色恐怖時期10名政治受難者遺書,其中多封為「與妻訣別書」。(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夫妻中途而別,對不起,如果可能,請再婚。」
  • 臺"白色恐怖"受難者邀蔡英文參加秋祭 高喊兩岸和解
    臺"白色恐怖"受難者邀蔡英文參加秋祭 高喊兩岸和解 2016-10-21 09:56:36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臺灣虎山步道驚見骨骸數十具 疑為白色恐怖時受難者
    臺灣虎山步道驚見骨骸數十具 疑為白色恐怖時受難者 2001年12月28日 15:43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島內統派學者:兩岸統一愈來愈近,我們可以看到
    臺灣中國統一聯盟故主席毛鑄倫、故副主席王曉波等兩位臺灣統派代表人物,日前接連病逝,統一聯盟黨今天下午在臺大校友會館舉行追思會。與會的統盟顧問、臺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張麟徵表示,走了兩位志同道合的同志她非常難過,但大家一定要活下來,見證歷史,因為兩岸統一是必然的,且時間會愈來愈近,我們可以看得到。張麟徵說,等到統一的時候,我們能再聚一次,告訴毛鑄倫和王曉波,我們見證統一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喪志,要繼承兩人的志業、統一道路上堅定前行。
  • 臺灣「白色恐怖」到底有多恐怖
    臺北「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導語2013年7月15日,即臺灣解除戒嚴26周年紀念日當天,馬英九再次向「白色恐怖」受難者道歉,並披露截至今年當年臺灣的「白色恐怖」緣何而生,又究竟有多恐怖?一、「白色恐怖」與蔣介石去臺後的反思有極大關係有一種意見認為,臺灣的「白色恐怖」,是國民黨為防範大陸武力攻臺及保衛臺灣的不得已手段。這種意見的對錯姑且不論,但至少可以說:臺灣的「白色恐怖」,實與蔣介石對國民黨丟失大陸的反思,有極大的關係。
  • 「紅色青春 白色恐怖」圖文展在高雄舉行
    中新社臺北9月8日電 「紅色青春 白色恐怖」圖文展正在臺灣高雄舉行。展覽通過文字、圖片及影片形式,展現1949年臺灣戒嚴前後,郵電工人為維護自身利益而發起大規模工人遊行的歷史。文圖資料介紹,臺灣光復後出現了學習國語熱潮,臺灣郵務工會也開設了國語補習班,聘請來自大陸江蘇、實際為「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的計梅真與錢靜芝擔任國語補習老師,兩位老師在郵電工人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二二八」事件73周年 馬英九再向受難者及家屬致歉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2月28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今天是臺灣「二二八」事件73周年,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表示,「二二八」事件是臺灣近代史上巨大的歷史傷痛,無論如何療傷止痛,都不容易完全抒解。他再次向「二二八」、戒嚴時期不當叛亂及匪諜審判案件受難者及家屬表達歉意與慰問。
  • 「二二八」臺北舉行追思會,悼念知名愛國臺胞陳明忠
    「無悔的鬥士:陳明忠先生追思會」28日在臺北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我再講兩點。第一,我生錯了時代,但沒有做錯事,就這一點來講,我沒有遺憾。第二,我大概在有生之年還看不到兩岸統一,這是小小的遺憾。陳明忠先生生前是臺灣島內愛國統一陣營的傑出領袖,也是臺灣最早一批追求社會主義道路的先驅。他因病於2019年11月2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1歲。2月28日是陳明忠先生逝世百日,追思會適逢「二·二八事件」紀念日。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與知名導演侯孝賢,以及新黨榮譽主席鬱慕明、中華統一促進黨主席張安樂等多位島內統派人士均到場悼念。
  • 王曉波:我們統派在臺灣苦心孤詣守著時間,祖國沒有辜負我們
    馬英九表示,臺灣保釣運動就是從王曉波開始,他是大家的精神領袖。馬英九:他(王曉波)對臺灣有非常大的貢獻。臺灣的保釣運動,可以說就是他開始的。也因為這樣的關係,他成為大家一個精神的領袖。王曉波的政治立場鮮明,1976年後,先後參與創辦以反對所謂「臺灣獨立」、促進中國民族統一等為宗旨的《夏潮》雜誌、夏潮聯誼會,曾與已故作家陳映真創立「中國統一聯盟」,並擔任副主席,強力主張「中國統一」。王曉波生前受訪(2015):中國是臺灣人民的血脈淵源,中國是臺灣人民不可侮辱的尊嚴。
  • 臺灣統派慶祝光復69周年
    N據新華社電 10月25日是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光復69周年,臺灣各地舉行多場活動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中國統一聯盟及臺灣多個統派團體25日上午在臺北中山堂前廣場舉辦「臺灣各界慶祝臺灣光復69周年」紀念活動。
  • 臺為日殖民工程師舉行「追思會」 統「獨」再次爆發衝突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雲峰】日本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被砍銅像修復後,臺南8日為其舉行追思會。不出所料,統派和「獨派」圍繞著對日本殖民的認知再次爆發衝突。  八田與一是日本殖民時期建造臺灣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的土木工程師,陳水扁此前明令「褒揚」他為「嘉南平原水利之父」。
  • 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事件 呼籲繼承先烈遺志推動祖國統一
    72年後的今天,在臺北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前,新黨青年代表王炳忠、林明正、蘇恆等近20名青年,與受難者陳明和先生的外曾孫陳斯俊等人,悼念當年爭取社會正義、追求民族解放、期望祖國統一的受難者英靈。他們手舉布條,上書「停止消費英靈,還原歷史真相」「繼承英靈遺志,實現和平統一」等訴求。
  • 臺灣統派約800人持五星紅旗慶國慶:希望兩岸統一
    現場聚集約800人。(圖:臺媒)據《聯合報》等多家臺媒報導,30日下午1時,臺灣統派中華統一促進黨手持12面五星紅旗,聚集至臺北車站,舉行「歡欣鼓舞慶國慶」活動。統促黨在活動現場訴求「兩岸一家親」,並希望「兩岸統一」。統派人員表示,五星紅旗就是國旗。一行人還警告臺當局:「為了臺灣的幸福安定、富裕尊嚴生活,統促黨將無視『東廠政權』卑鄙手段。」
  • 知名統派人士毛鑄倫、王曉波先生追思會在臺北舉行
    你好臺灣網臺北8月22日消息(記者 蘇伯皓)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毛鑄倫先生、前副主席王曉波先生追思會21日在臺北舉行。追思會現場毛鑄倫先生、王曉波先生心懷民族大義,矢志不渝推動祖國統一,堅決反對「臺獨」,是臺灣統派的旗幟性人物。毛鑄倫先生2020年7月28日病逝,享年73歲。王曉波先生2020年7月30日病逝,享年77歲。
  • 臺灣95後統派:相比當美日附庸 大陸是更好選擇
    原標題:聽臺灣年輕統派講「中國人認同」 多元形式宣傳統一立場進入2017年,臺灣人魏明仁在彰化升起五星紅旗、「中華愛國同心會」等團體「如影隨形」地抗議「港獨」分子,島內統派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如今統派在島內已不是外省老藍男的「專利」,在80後和90後青年人中也活躍著這樣一群人。
  • 臺灣統派喊話蔡英文:勿讓大陸對和平統一絕望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8日報導,臺灣"中國統一聯盟"高雄分會第二十一屆第二次盟員大會8日上午舉行,也是"統派"在南臺灣一年一度的盛會。戚嘉林主席在致詞時,首先讚許高雄分會在現任會長陳世萍認真籌劃奉獻的領導下,盟務蒸蒸日上,有目共睹。
  • 臺統派青年被陸續放回,侯漢廷宣布將參選臺北市議員
    圖為王炳忠。(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如果我的罪過是反對民進黨,我一定承擔」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王炳忠強調,搜索人員上門時之所以會開直播,是因為讓他想起國民黨時期的「白色恐怖」,並稱「我擔心我的聲音就此消失,不能再和外界說話。」
  • 昨日國臺辦悼念的他,是「臺灣統派旗幟」
    來源:環球網臺灣統派代表人物、長期反對李登輝時期以來教科書「皇民化」與「去中國化」的前臺大哲學系教授王曉波30日凌晨在家中去世,終年77歲。此前「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毛鑄倫於28日去世。我們對他們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王曉波海峽評論雜誌社總經理方守仁透露,王曉波2018年12月中風住院時感染肺炎,返家養病情況穩定;7月14日突然惡化開始肺積水,30日凌晨2時在家中去世。家屬傾向不舉辦公祭,海峽評論社將舉辦追思會。
  • 臺灣九大「統派」團體齊聚 宣示反「獨」促統 高唱「我的祖國」
    (圖片來源:香港中評社)據香港中評社報導,為慶祝「光輝十月」,傳承十月中國歷史記憶,臺灣「中國統一聯盟」於7日中午在臺北市主辦「臺灣各界慶祝光輝十月」活動,不僅有來自全臺各地的統盟成員參加,島內九大「統派」團體包括統盟主席戚嘉林、新黨主席鬱慕明、臺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新同盟會會長陳志奇等,更齊聚一堂,宣示反對「臺獨」促進統一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