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遺書曝光 觀者頻拭淚

2020-12-25 臺灣頻道

原標題: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遺書曝光 觀者頻拭淚

  臺灣臺東大學展覽白色恐怖時期10名政治受難者遺書,其中多封為「與妻訣別書」。(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夫妻中途而別,對不起,如果可能,請再婚。」多封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遺書,經塵封臺當局檔案櫃60年後終於曝光,《與妻訣別書》令人動容。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當局「文化部」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與臺東大學合作,策劃「遲來的愛—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遺書特展」,昨天(19日)起於該校圖書館藝廊展出10名受難者遺書,喚起對人權的尊重倡導自由的可貴。

  上世紀5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人數最多,臺灣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挖掘歷史真相、整理史料發現,屬於個人私人書信的檔案約有177位受難者,其中112位寫有遺書,部分已歸還家屬。

  受難者黃溫恭寫給妻子的遺書,在2011年時由已由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親自歸還給家屬。案發時黃溫恭僅33歲,身為屏東春日鄉衛生所主任,他在寫給妻子的遺書中表示,希望自己的屍體寄附醫事機關,「此屍如能被學生解剖而能增進他們的醫學知識,貢獻他們,再也沒有比這有意義的了。」

  「有些與妻訣別書是我們看不到的」,策展的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遊佩芸說,這些書信滿布苦難卻帶來極大啟發。遊指出,受難者郭慶、王耀勳、陳振奇等人寫給妻子的書信中都曾表示要妻子改嫁,沉痛的告白令許多學生心酸拭淚。受難者高一生在給妻子的最後一封信中寫到:「在田中、在山中,我的魂魄隨時隨地陪伴著你。」(中國臺灣網 盧佳靜)

(責編:王楠(實習)、劉潔妍)

相關焦點

  •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紀錄片《暗夜行路》在臺北發布
    新華社臺北4月21日電(記者查文曄、章利新)講述上世紀5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暗夜行路》,21日在臺北舉行新片發布記者會。  上世紀50年代,在內戰與國際冷戰的背景下,敗退臺灣的國民黨統治集團以「反共」名義,發動了一場白色恐怖大整肅,對當時臺灣社會氛圍和歷史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 臺灣虎山步道驚見骨骸數十具 疑為白色恐怖時受難者
    臺灣虎山步道驚見骨骸數十具 疑為白色恐怖時受難者 2001年12月28日 15:43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白色恐怖"受難者邀蔡英文參加秋祭 高喊兩岸和解
    臺"白色恐怖"受難者邀蔡英文參加秋祭 高喊兩岸和解 2016-10-21 09:56:36來源:中國臺灣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臺灣「白色恐怖」到底有多恐怖
    臺北「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紀念碑」導語2013年7月15日,即臺灣解除戒嚴26周年紀念日當天,馬英九再次向「白色恐怖」受難者道歉,並披露截至今年當年臺灣的「白色恐怖」緣何而生,又究竟有多恐怖?一、「白色恐怖」與蔣介石去臺後的反思有極大關係有一種意見認為,臺灣的「白色恐怖」,是國民黨為防範大陸武力攻臺及保衛臺灣的不得已手段。這種意見的對錯姑且不論,但至少可以說:臺灣的「白色恐怖」,實與蔣介石對國民黨丟失大陸的反思,有極大的關係。
  • 臺灣作家藍博洲新書《臺共黨人的悲歌》發布 講述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該書講述了當年中共在臺地下組織領導人張志忠、季沄夫婦及其子楊揚的生命故事,勾勒出1947年臺灣「二二八」事件及其後五十年代「白色恐怖」中臺共黨人的悲壯群像。這段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曾因政治禁忌被掩蓋,作者花費大量時間查閱檔案資料,探訪親歷者,從堆積如山的史料中重新建構歷史。該書初稿1994年即已完成,但作者在10多年間反覆修訂增補,於2012年才首次在臺灣出版。
  • 「二二八」事件73周年 馬英九再向受難者及家屬致歉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2月28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今天是臺灣「二二八」事件73周年,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表示,「二二八」事件是臺灣近代史上巨大的歷史傷痛,無論如何療傷止痛,都不容易完全抒解。他再次向「二二八」、戒嚴時期不當叛亂及匪諜審判案件受難者及家屬表達歉意與慰問。
  • 這款在臺灣成為爆款的遊戲,講述的是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
    《返校》是由臺灣團隊」赤燭遊戲」所製作的一款 2D 橫軸遊戲,這也是他們的創業作品。遊戲是以 1960 年代為背景,當時臺灣社會正處於戒嚴時期(此段期間也被稱作」白色恐怖」),故事場景發生在一所名為「翠華中學」的高中校園裡,有一對高中生被困在校園裡,逃離校園期間還發生了相當多詭譎的事件。
  • 臺灣統派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許金玉舉行追思會:春天,是我們的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香港中評社4月29日報導,2018年4月28日星期六下午,位於臺北市大安區的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3樓梁國樹會議廳,響起了一陣陣飽含滄桑而又帶著濃濃的臺灣口音的歌聲。臺灣光復後,她在江蘇及國語老師的鼓勵下投入郵政工會事務,並在1947年 11月的臺灣省郵務工會第二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代表,積極爭取本省郵電員工歸班,廢除省外與本省員工的不平等待遇,1949年並領導光復後臺灣工人第一次遊行請願,從而解決了本省郵電人員歸班問題。然而她也因此被外調到臺中北鬥郵局,並於1950年3月被捕,判處有期徒刑15年。
  • 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事件 呼籲繼承先烈遺志推動祖國統一
    連日來,臺灣社會各界紛紛舉辦活動,紀念這一深刻影響臺灣社會的歷史事件。  72年前的這一天,臺北菸草專賣局緝私警察毆打販賣私菸的女煙販激起民憤,進而引爆了臺灣民眾反對專制統治、爭取基本權利的「二·二八」起義。
  • 50年代臺灣的「白色恐怖」 被冤投海者不計其數
    國民黨撤退臺灣後,為鞏固自身統治,又在臺灣實施「白色恐怖」。在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下,臺灣一大批思想進步人士、優秀知識分子被捕、被殺,並造成了無數冤假錯案,這一時代悲劇對臺灣人民造成難以撫平的傷害。
  • 「8.5」重返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國產精品佳作|《返校》Jump評測
    「8.5」重返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國產精品佳作|《返校》Jump評測
  • 蔣介石去臺灣後,殺了多少人?
    臺北六張犁地區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公墓對於臺灣戒嚴時期的死難人數,網上流傳一種說法,稱臺灣「實施了47年的戡亂戒嚴大屠殺」,「馬馬虎虎的統計至少屠殺了1991年,臺灣終止「動員戡亂」,社會恢復正常。在此期間,臺灣為防止中共勢力進入,頒布《懲治叛亂條例》、《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等特殊法令,限制民眾自由權利,致使很多無辜者獲罪被捕,稱為臺灣的「白色恐怖時期」。1988年,「法務部」官員陳守煌報告,「國防部」軍事法庭在白色恐怖期間受理政治案件29407件,受難者約14萬人。
  • 暢銷遊戲重現臺灣「白色恐怖」 開發者稱不願被政治利用
    故事設定在1960年,探討當時「白色恐怖」時期,臺灣社會中出現的相互出賣甚至為求生存捏造罪名害人被槍決的現象。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月9日報導,1949年,剛剛撤到臺灣的國民黨當局徹底實施戒嚴,不但鼓勵舉報「匪諜」,對其他持不同政見者、異議人士,甚至稍有懷疑「叛國民黨」者,均可不經由審判,直接以軍法入獄或槍決。
  • KID暫別《綜藝玩很大》 抱抱告別頻拭淚
    (翻攝自綜藝玩很大)KID(林柏升)15日宣布從軍去,就怕告知後看到大家不舍,直到臨行前,KID錄製《綜藝玩很大》綠島特企,才告知大家這個消息,與兩位主持人與來賓逐一擁抱時,也讓KID頻頻拭淚!KID與小鬼、吳宗憲相擁,相當依依不捨,頻頻拭淚。(翻攝自綜藝玩很大)KID也在臉書上,跟所有粉絲留言:「如果你們還期待瘋面仔的表演,野人vlog的生活態度,run世界的夢想,被演藝圈耽擱的電競選手KID,我會在軍旅生活中,好好的整頓自己一番,我們一年後再會啦!等我回來!愛你們哦!」。
  • 寶島行:臺灣有些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蔣介石
    「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上的文字    這段碑文是對蔣介石的「蓋棺論定」嗎?「白色恐怖」對臺灣人來說,的確是夢魘,但評價一個人理應全面。臺灣的一些年輕人是否受了某些思想影響,只記住了某些片斷,而刪除了另外一些片斷?     小時候,歷史老師告訴我們,蔣介石離開大陸時帶了很多黃金和寶貝,可以說他對臺灣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臺灣在80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雖然此時是蔣經國執政,但蔣介石所打下的基礎恐怕也不容忽視吧。
  • ​首爾市長遺書公開,生前最後監控曝光
    ▲樸元淳 圖據樸元淳Facebook主頁據《韓國經濟》消息,首爾市政府10日公開了市長樸元淳的親筆遺書。以下為樸元淳遺書全文:向所有人說聲抱歉感謝在我生命中與我同行的所有人一直我都感到對不起我的家人,我只給你們帶來痛苦請將我火化後(的骨灰)灑於父母的墓地大家再見韓國SBS電視臺9日曾透露,在樸元淳的住所發現了其留下的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