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臺灣的「白色恐怖」 被冤投海者不計其數

2020-12-16 搜狐網

  國民黨撤退臺灣後,為鞏固自身統治,又在臺灣實施「白色恐怖」。在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下,臺灣一大批思想進步人士、優秀知識分子被捕、被殺,並造成了無數冤假錯案,這一時代悲劇對臺灣人民造成難以撫平的傷害。

  國民黨逃臺之初,黨政系統瓦解,經濟惡化,人心騷動,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國民黨政權為強化對臺灣人民的統治,確保孤島偏安,在臺灣大搞恐怖、專制統治,並由此拉開了50年代「白色恐怖」之序幕。

  1949年5月19日,國民黨在大陸全面潰逃前夕,剛接任臺灣省主席不久的陳誠秉承蔣介石之意,通過臺灣「警備司令部」頒布「戒嚴令」,宣布臺灣地區處於「戰時動員狀態」。臺灣從此開始了長達38年之久的「戒嚴」時期,開創了中外歷史上「戒嚴」時間最長的先例。

  為了讓國民黨的一黨專制合法化,早在1948年4月18日,國民黨當局就通過了由王世傑等700多名「國大代表」聯合提出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提案,規定:「總統在動員戡亂時期,為避免國家或人民遭遇緊急危難,或應付財政經濟上重大變故,得經行政院會議之決議,為緊急處分,不受憲法第39條(經立法院通過或追認)或第43條(發布緊急命令依照的程序)所規定程序之限制」。「臨時條款」通過才半個月,蔣介石便籤發了《全國動員戡亂案》。

  5月19日,臺灣省「警備司令部」宣布,自5月20日零時起實行全省戒嚴,除基隆、高雄、馬公3個港口在警備司令監護下開放外,其餘各港一律封鎖,嚴禁出入。該戒嚴令還規定:(一)自同日起基隆、高雄兩市,每日上午1時起至5時止,為宵禁時間,其他各市除必要時,暫不宵禁。(二)基隆、高雄兩市各商店及公共娛樂場所,統限於下午12時前停止營業。(三)全省各地商店或流動攤販,不得有抬高物價閉門停業、囤積日用必需品、擾亂市場之情事。(四)出入境旅客,均需登記手續,接受出入境檢查。(五)嚴禁聚眾集會、罷工罷課、遊行請願等行動。(六)嚴禁以文字標語或其他方法,散布謠言。(七)嚴禁人民攜帶武器或危險物品。(八)居民無論家居外出皆須攜帶身份證,以備檢查,否則一律拘捕。該「戒嚴令」宣布有下列行為者處死刑:造謠惑眾者,聚眾暴動者,擾亂金融者,搶掠財物者,罷工、罷市擾亂秩序者,鼓動學潮、公然煽動他人犯罪者,破壞交通通訊器材者,妨害公眾之用水及電器煤氣事業者,放火決水發生公共危險者,未經允許持有槍彈及爆炸物者。按照「戒嚴法」的規定,1946年由「國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憲法」中保障人民享有的民主權利十之八九被凍結,人民的人身自由,居住及遷徙的自由,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的自由,秘密通訊的自由、集會及結社的自由,以及人民的生存權、工作權、財產權,請願、訴願及訴訟權,非現役軍人不受軍法審判等等,都已無從提起。

  在頒布「戒嚴令」之後,國民黨當局又制定了一系列法規條令,軍事戒嚴和高度集權的專制獨裁進一步強化。諸如「戡亂法」、「戡亂時檢肅匪諜聯保連坐辦法」、「戡亂時期檢索匪諜條例」、「懲治叛亂條例」、「臺灣省戒嚴期間報紙雜誌圖書管理辦法」、「臺灣地區戒嚴期間防止非法集會」、「罷工等規定實施辦法」、「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動員戡亂時期新聞雜誌圖書管理辦法」、「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組織綱要」、「妨害國家動員懲罰暫行條例」等等,達100多種。這林林總總的「非常時期」法律,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國民黨最高當局的權力大大擴充了,根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蔣介石獲得了不少不受「憲法」限制的「緊急狀態處分權」、「連選連任權」以及設置「動員戡亂機構」、決定「戡亂大政方針」、調整「中央政府」機構的組織與人事,並在維持原有「中央民意代表」職務終身不變的基礎上,繼續充實所謂「中央民意機構」等等。另一方面,臺灣人民的各種基本政治權利和生活自由被剝奪得越來越少,臺灣人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冠以違反「XX管制辦法」,依據「XX懲戒法令」,或扣上一頂「私通共匪」的紅帽子而遭到懲處。

  此外,國民黨當局還對所有宣傳工具實行嚴加管制,通過制定「出版法」,以限制新聞、出版的自由。自1951年起,規定不再進行新報紙的登記,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的30多年間,全島只有29家報紙。在「報禁」之下,島內再無不同聲音。

  配合「戒嚴法」的實施,國民黨當局在島內實施特務統治,並且由蔣經國親自主持,用以對付逃臺之初的亂局和民眾的不滿。

  早在1949年7月,蔣介石在高雄召開秘密會議,主導成立了「政治行動委員會」,指定蔣經國、唐縱、鄭介民、毛人鳳、葉秀峰、張鎮、毛森、彭孟緝等人為委員,由唐縱任召集人。該機構的基本任務是:「統一所有情報工作,並使之充實強化。」蔣介石在臺灣復職「總統」後,又指令成立「臺灣情報工作委員會」(簡稱「臺情會」),彭孟緝任主任委員。該機構負責協調指揮國民黨黨、政、軍、憲、特、情機構。不久,「政治行動委員會」改為「總統府資料室」,由蔣經國一手操持,並接管「臺情會」,蔣經國掌握了統治各門派情治機構的權力。至此,蔣介石原先在大陸的「中統」和「軍統」兩大特務組織已失去作用。「中統」改為「法務部調查局」,「軍統」演化為「國防部情報局」和「軍事情報局」,統歸蔣經國手下。為了便於協調和指揮,蔣經國重新將各情治單位的工作範圍加以明確:「法務部調查局」以負責進行社會調查、防止經濟犯罪、貪汙和漏稅為主;「國防部情報局」以負責對大陸的「情報搜集」和建立特務網為主;其他情治單位以防共、防島內「暴亂」的調查為主。與此同時,蔣氏父子還要求國民黨中央黨部及社會、海外青年等各部門協同情治單位工作。蔣經國遵照父旨,為「臺灣存亡的必要,實施鐵腕政策,只要行動可疑,經人檢舉,一概列入危險分子,格殺勿論」,「白色恐怖」籠罩全島。

  當時臺灣特務之多已發展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原來只在臺灣設立一個站的「中統」和「軍統」悉數搬到臺灣。原來只負責搞軍事情報的各軍種、兵種的第二處即(情報處),此時也插手搞社會治安。再加上省保安司令部、憲兵隊、警察局等,甚至連「國防部」的技術總隊都抓人、辦人。在有限的臺灣島,橫行著「調查局」、「保密局」、「軍情局」、「憲兵」、「總政戰部」、「國防部二廳」、臺灣省警務處等多重特務體系。為了加強控制,特務機構在各階層、各部門、各團體遍布眼線,並在政府部門和學校中普遍設立安全室。從黨政機關到中小學校,從軍隊系統到社會各界,特務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七大特工系統中,僅就警察系統而言,其規模、權限就到了驚人的程度。全島有10萬多名警察,分屬於臺灣省警務處、20個縣市警察局、87個分局、187個分駐所、12698個派出所、5027個警勤區,警察網遍布島內各個角落。加上另外六大系統的特工人員,臺灣人民隨時隨地處於警察和特務的監控之中。50年代初,蔣經國手下的特工已達5萬人之多。警察、特務和各類情治人員佔總人口比例之高、網點之密,恐怕在世界上是屈指可數的。

  特務組織不僅負責查辦包括共產黨地下組織、「親共分子」、「臺獨分子」等「政治犯」,而且負責文化檢審,有權查禁書報。在經濟領域,特務擁有經濟管制的大權,凡有買賣金銀外匯或私下貸款者,一律以「擾亂金融罪」逮捕。特務組織的各大門派,為了邀功爭賞,無事生非,濫抓濫捕,屈打成招,造成大量冤假錯案。更惡劣的是,由於臺灣當局對特務破案有重賞,有些特務便故意引人犯罪,即當教唆犯,又當執法者,做無本發財的買賣。臺灣當局規定,凡破獲經濟案件,告密者可得贓款30%,破案單位可得35%。於是很多特務便裝成犯罪分子,如開設地下錢莊、設立賭場,或假裝有外匯要拋售等,引人上鉤,一旦有人落入圈套,該特務所在部門馬上出面逮捕。因為告密者和破案者同出一門,落網者的贓款立即有65%落入特務之手。臺灣的特務機構權力無邊,無所不能,可隨時插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教等各個領域,可以說在臺灣一手遮天。

  據有關材料披露,到1958年春,臺灣官方宣布的顛覆案已達311320件。被捕、被傳訊和受到調查者超過130萬人,而當時臺灣的全部人口還不到1000萬人。

  國民黨當局逃臺後,在「漢賊不兩立」的觀念下,更加仇視共產黨,並冠之以「匪」,在島內一再掀起「反共」高潮。

  為把臺灣的思想文化納入「反共」軌道,蔣介石發起「文化改造運動」,發表一系列「反共抗俄」文章,打著三民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旗號,攻擊馬列主義。在學校、軍隊中灌輸封建倫理道德,倡導「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在高中高職以上學校成立「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實施「反共抗俄」思想教育。狂熱的「反共」文化宣傳遍及全島,瀰漫社會一切領域。在文學領域,國民黨提倡「反共文學」、「戰鬥文藝」。為配合「反共」宣傳,國民黨當局還製造了一系列的「共諜案」,製造看得見摸得著的政治對立面。

  為了使「保密防諜」工作更加行之有效,1950年1月27日,根據蔣介石的指示,臺「行政院」頒布了《反共保民總體戰綱要》。綱要規定動員全島的人力和物力,實施各種反共戰略。綱要還規定,臺灣公民必須宣誓:「我自己絕不通匪,並不容他人通匪,如違反此誓言,願受民眾大會制裁。」4月14日,臺灣「立法院」修訂了「戡亂時期懲治叛亂條例」,擴大懲處範圍,加重懲處標準,擴大軍、警、憲、特的權力。6月13日,蔣介石下令頒布「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該條例規定:發現匪諜或有匪諜嫌疑者,無論何人均應向當地政府或治安機關告密檢舉。人民居住處所有無匪諜潛伏,該管保甲長或裡長應隨時嚴密清查。各機關、部隊、學校、工廠或其他團體所有人員,應取具二人以上連保,如發現有圖謀潛伏,連保人與該管直屬主管人員應受嚴厲處分。治安機關對匪諜或有匪諜嫌疑者,應嚴密注意偵察,必要時予以逮捕。

  為強化對人民群眾的控制,國民黨把在大陸時期所搞的「保甲連坐」制度照搬到臺灣。1953年8月,臺「行政院」頒布《戡亂時期檢肅匪諜聯保辦法》,逼迫人民互相監視,彼此檢舉,如發現某人是匪諜,被聯保者即使毫不知情,也要受到牽累。1955年6月至8月,國民黨又在臺灣搞所謂「在大陸被迫附匪分子總登記運動」,要求曾在大陸參加共產黨的黨、政、軍、經濟、文教、社會團體及各公私團體者,曾在共產黨的工商機構、宗教組織工作過的人,曾接受過共產黨的軍事、政治、社團、文教、民運、鄉鎮工作等訓練的人,曾受共產黨直接利用或「附匪分子」間接利用的人,都要到保安司令部辦理登記。用當時臺灣省主席嚴家淦的話說「凡是匪諜以及態度不暗不明、模稜兩可的人,都將視為危險人物,必定要予以清除」。

  由於國民黨當局頒布的登記標準本身就是「灰暗不明、模稜兩可」,因此誰有「嫌疑」,完全由特務胡亂判定。當時有些情況荒唐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如《時事雜誌》的創辦者童軒孫本人以及所辦公司的經理、會計、職員一起被捕,詢及原因,竟然是因為特務從他家抄出一本《湯姆·索亞歷險記》,特務們居然把作者馬克·吐溫誤看成為馬克思。又如後來獲諾貝爾獎的李政道先生的母親張明璋,僅因家中留宿一位廣西大學時期的同窗,便被扣上一頂「掩護匪諜」的帽子,被捕入獄。諸如此類例子,多如牛毛,舉不勝舉。1950年5月,蔣經國宣布已破獲匪諜80餘個單位,其中僅「蘇藝林案」就逮捕100多人。曾擔任過臺灣行政長官與浙江省主席的陳儀,總參謀次長吳石中將、第4站總監陳寶倉中將、陸軍聶曦上校等,也均因牽入不同的「通共」案件而被處決。

  江南著《蔣經國傳》中曾這樣記載50年代初的臺灣:「翻開1950年前半年的《中央日報》,『匪諜某某等數犯,昨日槍決伏法』的標題,一周出現好幾次。保密防諜的口號,透過各種傳播媒介,普及全島每一個角落,以匪諜名義送往青島東路軍人監獄、臺東綠島,或用麻袋綑紮,未經司法程序,丟進海裡餵魚的不計其數」。

  文章摘自:《國民黨下臺內幕》

history.sohu.com true 搜狐歷史 http://history.sohu.com/20140721/n402519130.shtml report 5036 國民黨撤退臺灣後,為鞏固自身統治,又在臺灣實施「白色恐怖」。在國民黨「白色恐怖」統治下,臺灣一大批思想進步人士、優秀知識分子被捕、被殺,並造成了無數冤假錯案,這

");}

相關焦點

  •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遺書曝光 觀者頻拭淚
    原標題: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遺書曝光 觀者頻拭淚   臺灣臺東大學展覽白色恐怖時期10名政治受難者遺書,其中多封為「與妻訣別書」。(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夫妻中途而別,對不起,如果可能,請再婚。」
  • 臺灣「白色恐怖」到底有多恐怖
    當年臺灣的「白色恐怖」緣何而生,又究竟有多恐怖?一、「白色恐怖」與蔣介石去臺後的反思有極大關係有一種意見認為,臺灣的「白色恐怖」,是國民黨為防範大陸武力攻臺及保衛臺灣的不得已手段。這種意見的對錯姑且不論,但至少可以說:臺灣的「白色恐怖」,實與蔣介石對國民黨丟失大陸的反思,有極大的關係。
  • 臺"白色恐怖"受難者邀蔡英文參加秋祭 高喊兩岸和解
    10月21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昨天(20日)赴蔡英文辦公室,邀請蔡英文參加22日在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辦的「50年代白色恐怖犧牲受難人秋祭追思慰靈大會」。  據報導,昨天與會者有30多位白色恐怖受害者及其家屬,多名80、90歲的老者坐著輪椅,高喊口號「兩岸和解、終結內戰、和平相融、福利民生」,唱著「安息曲」,從凱達格蘭大道50年代白色恐怖紀念碑前,走向蔡英文辦公室遞交邀請函。  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互助會總會長蔡裕榮指出,今年在馬場町舉行追思謁陵大會,至今已舉辦24年,這次的主題是「兩岸和平協議與歷史正義」。
  •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紀錄片《暗夜行路》在臺北發布
    新華社臺北4月21日電(記者查文曄、章利新)講述上世紀5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暗夜行路》,21日在臺北舉行新片發布記者會。  上世紀50年代,在內戰與國際冷戰的背景下,敗退臺灣的國民黨統治集團以「反共」名義,發動了一場白色恐怖大整肅,對當時臺灣社會氛圍和歷史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 臺灣虎山步道驚見骨骸數十具 疑為白色恐怖時受難者
    臺灣虎山步道驚見骨骸數十具 疑為白色恐怖時受難者 2001年12月28日 15:43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統派為「白色恐怖」受難者許金玉舉行追思會:春天,是我們的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據香港中評社4月29日報導,2018年4月28日星期六下午,位於臺北市大安區的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3樓梁國樹會議廳,響起了一陣陣飽含滄桑而又帶著濃濃的臺灣口音的歌聲。舞臺上,是一群在1950年代因為反對內戰,要求國家統一,而在國際冷戰與國共內戰的歷史結構下系獄的政治受難人;他們的年紀都已八十高齡以上,不分男女,錯落飄揚著滿頭銀白的髮絲,面對觀眾,發自內心最深刻的感念之情,隨著指揮棒的靈動,唱著他們年輕時候在監獄時由大陸籍的難友教唱的「春天,是我們的」,為3月6日病逝的同志許金玉女士送行。
  • 暢銷遊戲重現臺灣「白色恐怖」 開發者稱不願被政治利用
    故事設定在1960年,探討當時「白色恐怖」時期,臺灣社會中出現的相互出賣甚至為求生存捏造罪名害人被槍決的現象。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月9日報導,1949年,剛剛撤到臺灣的國民黨當局徹底實施戒嚴,不但鼓勵舉報「匪諜」,對其他持不同政見者、異議人士,甚至稍有懷疑「叛國民黨」者,均可不經由審判,直接以軍法入獄或槍決。
  • 這款在臺灣成為爆款的遊戲,講述的是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
    《返校》是由臺灣團隊」赤燭遊戲」所製作的一款 2D 橫軸遊戲,這也是他們的創業作品。遊戲是以 1960 年代為背景,當時臺灣社會正處於戒嚴時期(此段期間也被稱作」白色恐怖」),故事場景發生在一所名為「翠華中學」的高中校園裡,有一對高中生被困在校園裡,逃離校園期間還發生了相當多詭譎的事件。
  • 《走出白色恐怖》見證臺灣非常年代
    白色恐怖的打擊對象包括知識分子、文化人、軍人、農民、工人;左翼和社會民主運動分子則首當其衝。這段高壓統治主要發生在五六十年代,日後被稱為「白色恐怖」高峰時期。走過死亡的幽谷孫康宜是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也是國際知名的漢學家。她專攻古典文學,除了個人專著多本外,曾主持《中國女性詩歌詩論傳統》以及《劍橋中國文學史》等巨型出版計劃。
  • 「8.5」重返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國產精品佳作|《返校》Jump評測
    「8.5」重返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國產精品佳作|《返校》Jump評測
  • 編導手記:為了忘卻的紀念——五十年代臺灣白色恐怖
    為了忘卻的紀念——《消失的左眼--五十年代臺灣白色恐怖紀事》製作後記作者: 王楨 《皇牌大放送》主編「白色恐怖」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而它的現代用法最早出現在俄國共產革命時期的共產黨宣傳中。為了醜化對手,布爾什維克使用「白色恐怖」來形容白軍的殘暴。後來,芬蘭、匈牙利、美國等國反對共產黨勢力擴張的行為有一部份被稱為「白色恐怖」。而中國共產黨使用「白色恐怖」一詞來形容兩次國共內戰中,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施行的反共整肅行為,其中包含血腥屠殺及高壓迫害。在臺灣,「白色恐怖」一詞大多用來稱呼蔣介石政府,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共產黨、臺獨運動和民主改革等政治活動及嫌疑人的迫害。
  • 【《隨筆》精選】沉默,是將大地吸乾——臺島50年代恐怖主義之隱性...
    在這天下板蕩、黨國危難之時,打從俄國返國回來後,「一向扮演孝子忠臣的雙重角色」的蔣經國,決然地拉開了臺灣上世紀50年代白色恐怖的歷史。偌大的一片大江南北,如今只剩腳下一個可謂馬槽般大小的孤島,怎能再容這馬槽裡混入一個驢頭?在陽明山通往北投的公路盡頭處,蔣經國找到一處有高牆環繞的日式別墅,以「總統府」名義徵收後,取名「八勝園」(寓意「八方勝利」),作為他的指揮部。
  • 臺灣作家藍博洲新書《臺共黨人的悲歌》發布 講述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該書講述了當年中共在臺地下組織領導人張志忠、季沄夫婦及其子楊揚的生命故事,勾勒出1947年臺灣「二二八」事件及其後五十年代「白色恐怖」中臺共黨人的悲壯群像。這段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曾因政治禁忌被掩蓋,作者花費大量時間查閱檔案資料,探訪親歷者,從堆積如山的史料中重新建構歷史。該書初稿1994年即已完成,但作者在10多年間反覆修訂增補,於2012年才首次在臺灣出版。
  • 蔣介石去臺灣後,殺了多少人?
    1991年,臺灣終止「動員戡亂」,社會恢復正常。在此期間,臺灣為防止中共勢力進入,頒布《懲治叛亂條例》、《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等特殊法令,限制民眾自由權利,致使很多無辜者獲罪被捕,稱為臺灣的「白色恐怖時期」。1988年,「法務部」官員陳守煌報告,「國防部」軍事法庭在白色恐怖期間受理政治案件29407件,受難者約14萬人。
  • 臺灣為什麼叫做臺灣?夷州?大員?埋冤?福爾摩沙?
    臺海情勢越來越緊張,臺灣島內統治集團動作頻頻,包括修改課綱,向島內年輕人切割中國、切割大陸。其實臺灣名稱的沿襲和變遷,本身就足以證明,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這個名字形成很晚,中國明清以前一直沒有出現這個稱呼,明朝萬曆年間第一次出現「臺灣」一詞。
  • 臺灣思想轉型的年代
    這樣的噤聲狀態主要由於當局在50年代對左翼人士的全面鎮壓,臺灣日據時期抗日運動的基本力量正是像楊逵那樣的左翼分子,這些人在1950年代自然成了國民黨鎮壓肅清的對象,而劫後餘生者也就只能噤聲無語。這對我們而言是個巨大的歷史斷裂,而也只能等70年代各種條件成熟後,才能將這條中國歷史傳承的線索重新串起。
  • 民進黨當局要管網媒 「白色恐怖3.0」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中天新聞臺(中天)移師網絡平臺,繼續行使第四權,善盡媒體監督當局責任之際,「行政院」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悄悄舉起另一把打壓言論自由的利劍。
  • 【專訪】藍博洲:我要讓臺灣人認識真正的臺灣歷史 從中看到臺灣的...
    幾年之後,在楊逵的告別式上,他又親眼看到,數百名從50年代「白色恐怖」*歷史中倖存下來的政治犯,安靜地一路排到馬路上,秩序井然地給楊逵點香。他萌生了這樣的想法:「這些人有些至少坐過十年牢,這路人馬加起來是幾千年、幾萬年,這些都是歷史,都是文學。可是為什麼什麼文字記載都沒有?」這些政治犯似乎是臺灣社會不能言說的秘密,卻又真實地出現在藍博洲眼前。
  • 臺灣年輕人看不到未來 老一代是「劊子手」?
    臺灣《中國時報》3月10日發表臺北書院山長林谷芳的評論說,世代正義是近來臺灣在談改革時的時興名詞,在這概念下,上一代成為了剝奪下一代幸福的「劊子手」,也正如此,這曾經締造臺灣奇蹟的一代當前竟只能成為噤不作聲的一群,忐忑或不服地等待著更多批判與算帳的來臨。
  • 浴血抗日臺灣沒有缺席:從1895算起扎紮實實50年
    數年前採訪一個在北京舉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展覽,一位北京觀眾十分驚訝:「臺灣那時不是日本的嗎?他們也抗日啊?」  在臺北,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邱淑女告訴記者:「人稱中國抗戰8年,其實對臺灣來說,從1895年算起,扎紮實實抗日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