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息肉是指膽囊壁向腔內呈息肉樣突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因在臨床上和影像學檢查上很難明確其性質,故又稱「膽囊黏膜隆起性病變」。膽囊息肉雖然可能發生癌變,但並不可怕,因為膽囊息肉不手術也能消除!真正可怕的是患者不治療,或隨意切除!
一、膽囊息肉可不手術消除:
中醫認為膽囊息肉的發病,因於情志失調(壓抑、抑鬱、易怒)、飲食所傷(過量飲食肥甘厚膩、過量飲酒)、勞逸過度(勞累、勞神過度、安逸過度)、感覺外邪(暑溼、風寒)等所致。是肝膽疏瀉失職、氣機阻滯、血行不暢、膽汁泌排不利、溼熱蘊結、瘀血內停、日久形成癥瘕、積聚之症。對於體積小於1.5cm,無明顯症狀表現或表現較輕的患者,可用息福欣,控制息肉發展,消除不適症狀、抑制息肉,逐漸萎縮、使其消弭、再強肌體,最後避免復發。
二、為什麼膽囊息肉患者不治療或隨意切除可怕!
1、膽囊息肉不及時治療的隱患:膽囊息肉雖屬良性病變,但息肉引起的危害不可低估。位於膽囊頸部的息肉、帶蒂息肉或較大息肉,易阻塞壺腹或膽管,造成膽汁排洩受阻;息肉並髮結石成為急、慢性膽囊炎的主要禍源。此外,息肉的惡變率日趨增加,息肉越大,惡變機率相對越高。
2、膽囊息肉隨意切膽的後遺症:
消化不良、腹脹和腹瀉:膽囊的主要功能就是儲存和濃縮膽汁,當人們吃飯時就會刺激膽囊提供膽汁來消化食物。一旦膽囊被切除之後身體分泌的膽汁就會就不足,從而影響了食物的消化以及吸收,當攝入脂肪比較明顯時,就會出現腹瀉腹脹的症狀。
引發膽汁性胃炎:切除膽囊之後膽汁會不斷的進入腸道,然而胃酸分泌過少,所以大量的膽汁會在十二指腸內淤積而逆流到胃部,升高了胃內的ph值,大量的細菌會繁殖,導致胃黏膜充血、水腫、胃腺體萎縮以及胃潰瘍。胃酸分泌會明顯的下降,胃壁細胞受到損害,胃部出現慢性炎症。
膽道損傷:肝臟向十二指腸運送膽汁必須通過膽道,因為局部組織出現了粘連,切除膽囊之後會對膽道造成損傷,當出現膽道損傷是最主要的症狀是膽管狹窄和膽管發炎,如不能及時接受治療,易會發生肝硬化或者膽道癌症。
膽總管結石:在膽囊切除前膽囊的功能就是濃縮膽汁,濃縮的膽汁會分解膽固醇。一旦膽囊被切除之後膽汁就無法濃縮,從而就會降低了膽汁對膽固醇的溶解,容易形成膽管結石。
結腸癌:膽囊切除之後增加了患上結腸癌的風險,經過研究表明,因膽囊息肉或結石切除膽囊的患者,之後患上結腸癌的危險高達45倍以上。」
造成肝損傷:切除膽囊之後會增加石膽酸,然後經過肝腸的循環進入肝臟,石膽酸會對肝細胞有一定的毒性,從而對肝臟形成了慢性的損傷。
3、膽囊息肉保膽取息的隱患:保膽取息是在腹腔鏡下在膽囊底部打0.5釐米左右的洞,插入膽道鏡,並行術中病理化驗,縫合後會存在膽囊收縮功能障礙、結石的復發、息肉的復發、膽囊炎反覆發作等問題。因此可得出結論保膽取息術,僅僅是走過場,對患者有害無利。
溫馨提示:發現膽囊息肉一定要及時治療,否則等到息肉長到1.5cm後就只能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