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的徐先生在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接受了一次膽囊切除手術,因為五年前就發現的膽囊息肉已經越長越大了,再不介入處理就會有癌變風險了。有意思的是,他的膽囊沒有好好長在原本該在的右肝位置,反而跑到了左側肝臟邊緣!為其主刀手術的普外科副主任沈海濱副主任醫師說,這或許也是他患膽囊息肉的原因之一。
身患多種基礎疾病
不敢手術切除膽囊息肉
徐先生今年58歲,自五年前發現膽囊息肉後,他一直沒敢手術處理。
「當時查出來是0.8cm大小,接近1cm的手術指徵,但患者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他自己對於手術也有點懼怕心理,所以一直只是保持著定期複查,而沒有手術。」沈海濱說,實際上五年來息肉一直在長大,上個月複查時已經長大到1.6cm大小了,再三勸告,他終於下定決心來做手術了。
聽聞自己再不動手術,息肉就要癌變了,徐先生終於決定做手術了。這周一,他住進了市三醫院普外科病房,隨後在沈海濱的安排下,接受了膽囊切除手術。
「腹腔鏡子進去後,我們沒在該有的位置找到膽囊,就是在右方肋骨下肝臟後方的梨形囊袋構造,找了一圈後,才在左側肝臟邊緣位置找到了膽囊。很多人聽說過鏡面人,指的是內臟位置長反了,這位患者屬於部分鏡面,僅僅只是膽囊鏡面,這樣的機率也是非常低的。」
沈海濱說,由於徐先生息肉較大,且膽囊已是病態膽囊,起不到正常應有的功能,故做了整個切除。目前徐先生恢復良好,不日即可出院。
發現膽囊息肉先定性質再看大小
再決定要不要切
膽囊息肉是指由膽囊壁向膽囊腔內凸起的佔位病變,但到目前為止,具體成因仍不明確。
「從性質來說,膽囊息肉分兩類,一類是膽固醇息肉,因膽汁濃縮而產生,有一部分最終會轉為膽結石,這類膽囊息肉對人體健康的威脅比較小,臨床上也比較多見。」沈海濱介紹,還有一類就是長在黏膜上的息肉,腫瘤性質息肉,就要引起高度重視了,它有癌變的可能性,一旦癌變,膽囊癌的惡性程度與「癌中之王」胰腺癌相當。
早些年,沈海濱門診中膽囊息肉患者大多是中老年患者,但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分析認為,這跟年輕人的不規律飲食有很大關係,譬如不吃早飯,這幾乎是大部分現代年輕人的通病,另外,飲食上不少人走極端,要麼大魚大肉的高油脂飲食,要麼為了減肥塑身或者信仰而全素飲食。
由於膽囊息肉大部分都無症狀,只有少部分人可能出現噁心、上腹部疼痛情況,故體檢成為了發現膽囊息肉的主要途徑。那麼體檢中發現息肉到底要不要切除呢?
「首先,我們要確定息肉的性質,如果是膽固醇息肉,基本是良性息肉,可以不用急著處理,定期複查即可。如果是腫瘤性質息肉,小於1cm,也可以暫時觀察,但假如息肉性狀如菜花樣,說明有病變出現,要及時切除。大於1cm的息肉,建議行膽囊切除術。另外超聲隨訪複查中,發現膽囊在不斷長大的,也建議行膽囊切除術。」
沈海濱說,通常患者如果是年輕人,且膽囊功能尚正常的,可以考慮保膽手術,只是切除部分息肉相關的膽囊組織,如果是老年患者,建議實施膽囊切除術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