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從唐代開始和中國接觸,那時日本的遣唐使在中國學習詩書禮樂、醫學農業等並且也在唐朝為官。在學習完了之後遣唐使會返回日本把自己所學帶到日本,於是日本才開始有了文字、法制、禮樂等。日本是中國唐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國家,也因此日本對中國一直都是十分崇拜的。直到近代,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使日本踏入了現代化國家,而因為剛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日本完成了工業化,踏入了帝國主義的陣營。但是由於中國清政府的無能,中國成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國家。恰巧日本在工業化後由於自身島國的限制,需要通過掠奪來進一步發展。那當年的日本侵略中國,也當真只是因為本土資源匱乏嗎?原來背後牽扯這麼多。
日本由於長期受到我國文化的影響,所以在日本的印象裡中國一直是天國一樣的地方,有著豐富的資源,龐大的勞動力,廣闊的土地。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了現代化進程,而我國卻在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國後慢慢的開始落後,但是由於我國深厚的根基日本依然是比不過的,在軍力建設上也是超過了日本的。當時的中國和日本都沒有趕上第一次工業革命,但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成果得到了體現,社會制度下的日本擁有了向外擴張的野心。到二次工業革命,日本通過和清政府的甲午戰爭的勝利得到了一大筆賠款和臺灣島等一系列附屬島嶼。日本用這筆賠款在二次工業革命中完成了國家的工業化,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由於日本島國的資源匱乏,於是日本開始了向中國擴張。
隨後在辛丑條約之後中國徹底變成了半殖民半封建國家,清政府成為了帝國主義控制我國的對象,而日本也從中收益。時間到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從美國爆發的經濟危機席捲了全球,日本也受到了影響,再加上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軍部的崛起。為了能轉嫁危機,日本開始了侵華戰爭,通過第一次佔領東三省。日本能從佔領的東三省得到大量的經濟以及各種戰略資源,而日本國內也因此激發了全民的戰爭狂熱,隨著經濟危機的影響加深。日本的戰爭機器被開動,日本在經濟政治制度改革和戰爭轉嫁危機的選擇中選擇了後者。於是日本制定了佔領亞洲計劃就是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可是日本的戰爭資源有限,無法滿足持續的大規模戰爭的消耗。
因此日本看中了中國的資源,想以中國為基礎進而佔領亞洲,所以日本制定了要想佔領亞洲必先佔領滿蒙就是指中國。在日本軍部掌握了日本實政之後,軍國主義便越發滲透到了日本民眾心裡,然後由武士道控制日本民眾的思想意識,隨後開始了全面侵華,以此來掠奪資源,使得日本的戰爭機器能夠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