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史記》

2020-12-14 中國教育新聞網

隨看隨想

李零,1948年6月生於河北邢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學者。著作《去聖乃得真孔子》《兵以詐立》《花間一壺酒》等,影響頗大。

    選文原題《史學中的文學力量》,2003年3月10日寫於藍旗營。這裡有刪節。

    《史記》,是偉大的經典;必然被永遠地閱讀,被永遠地研究和談論。李零的這篇文章,是應約為《新東方》雜誌撰寫的,意在「給青年學生推薦文史類的經典」(除了《史記》,李零還推薦了王國維的《觀堂集林》)。因而格外深入淺出、清新流暢,其親切實用,直可視為《史記》的導讀;在關於《史記》的浩瀚文字中,自有其可以一讀之處。李零行文簡短、乾脆、精練、有力的特點,在這篇十幾年前的文章中,亦可見及。

    《給孩子的散文》是活字文化「給孩子系列」的一種。該系列,頗有值得關注之輯;於此贅言一句。(任餘)

讀《史記》,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好人經常倒黴,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

《史記》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多德之於希臘,我們也是把司馬遷當「史學之父」。但此書之意義,我理解,卻並不在於它是開了紀傳體的頭。相反,它的意義在哪兒?我看,倒是在於它不是一部以朝代為斷限,乾巴巴羅列帝王將相,孳孳於一姓興亡的狹義史書,像晚於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現在稱為「正史」的書。我欣賞它,是因為它視野開闊,胸襟博大,早於它的事,它做了總結;晚於它的事,它開了頭。它是一部上起軒轅,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大歷史」。當時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當代史」它都講到了。特別是他敘事生動,筆端熔鑄感情,讓人讀著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馬遷「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是我們從漢代思想進窺先秦歷史的重要門徑。不僅如此,它還涉及詩賦、兵書、數術、方技,包含後世集部和子部中屬於專門之學的許多重要內容,同時又是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總和。它於四部僅居其一,但對研究其他三部實有承上啟下(承經、子,啟史、集)的關鍵作用。借用一句老話,就是「舉一隅而三隅反」。

司馬遷作《史記》,其特點不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能以「互文相足之法」,節省筆墨,存真闕疑,儘量保存史料的「鮮活」。比如初讀《史記》的人,誰都不難發現,它的記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與篇之間會有這種問題,就是一篇之內也能擺好幾種說法,讓人覺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記》體例的人,他們都知道,這是作者「兼存異說」,故意如此。它講秦就以秦的史料為主,講楚就以楚的史料為主,儘量讓「角色」按「本色」講話。這非但不是《史記》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謹慎。如果吹毛求疵,給《史記》挑錯,當然會有大豐收,但找錯誤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記》偉大,它的作者更偉大。我們「讀其書想見其為人」,一定要讀他的《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很重要,因為只有讀這篇東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學術背景和創作過程,知道他有家學淵源、名師傳授,「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筆也老道。但我們千萬不要忽略,他還有一封《報任安書》。如果我們說《太史公自序》是司馬遷的「學術史」,那麼《報任安書》就是他的「心靈史」。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將就死」之人的心靈對話,每句話都掏心窩子,裡面浸透著生之熱戀和死之痛苦。其輾轉於生死之際的羞辱、恐懼和悲憤,五內俱焚、汗發沾背的心理創傷,非身臨其境,絕難體會。小時候讀《古文觀止》,我總以為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淚下的一篇。

司馬遷為「牆倒眾人推」的李將軍(李陵)打抱不平,慘遭宮刑,在我看來,正是屬於魯迅所說敢於「撫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將軍,一個是文官,一個是武將,趣舍異路,素無杯酒交歡,竟能舍飯碗、性命不顧,仗義執言,已是諸、劌之勇不能當。而更難的是,他還能在這場「飛來橫禍」之後,從命運的泥潭中撐拄自拔,發憤著書,成就名山事業。讀《報任安書》,我有一點感想:歷史並不僅僅是一種由死人積累的知識,也是一種由活人塑造的體驗。這種人生體驗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貫穿於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和歷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類「超越」中尤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虛有數」的眾多生命匯為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首先就在於,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身其中。我想,司馬遷之為司馬遷,《史記》之為《史記》,人有俠氣,書有俠氣,實與這種人生經歷有關。一帆風順,缺乏人生體驗,要當歷史學家,可以;但要當大歷史學家,難。我以為,「大歷史」的意義就在通古今,齊生死。

以個人榮辱看歷史,固然易生偏見,但司馬遷講歷史,卻能保持清醒客觀,即使是寫當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膚之痛,也能控制情緒,頂多在贊語中發點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歷史,寫史和評史,絕不亂摻和。

對司馬遷的贊語和文學性描寫,我很欣賞。因為恰好是在這樣的話語之中,我們才能窺見其個性,進而理解他的傳神之筆。例如,在他筆下,即使是「成者為王」的漢高祖也大有流氓氣,即使是「敗者為賊」的項羽也不失英雄相。就連當時的恐怖分子,他也會說「不欺其志,名垂後世」;就連李斯這樣的「大壞蛋」,他也會描寫其臨死之際,父子相哭,遙想當年,牽黃犬、逐狡兔的天倫之樂。很多「大人物」寫得就像「小人物」一樣。

(選自《給孩子的散文》,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6月第1版)

《中國教師報》2019年11月13日第9版 

相關焦點

  • 司馬遷:誰動了我的《史記》?
    讚美完《史記》以後,我們來談談他的作者。這裡,我想說漢代原版的《史記》作者是司馬遷,肯定沒問題。但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史記》版本,其作者卻不只是司馬遷一人。司馬遷寫《史記》為什麼這麼說呢,往下看。張晏還直接點名是褚先生補缺的,而且從補充的十篇內容質量看,遠遠趕不上司馬遷的水平。這個情況和《紅樓夢》後四十回為他人所續一樣,文風不同,水平有差距,讓今天的我們不得不懷疑這幾篇內容為後人所補寫。
  • 有關《史記》的三次哭泣|閱讀《史記》
    史記是我國古代最負盛名的紀傳體通史,自當學生以來,我先是聽過負荊請罪、圯上納履、胯下之辱、破釜沉舟、烏江自刎等情節生動的故事;後來,又陸陸續續讀過一些《史記》選本中的白話文本;再後來,潛心看了一些《史記》文言文原著和《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更是對司馬遷佩服得五體投地。
  • 《史記》在中國,《史記》研究也在中國
    《史記》現存的早期注本,是南朝劉宋時期裴駰的《史記集解》,其次有唐朝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三書原本單行於世,自北宋時被散列於《史記》各篇之下,合稱為「《史記》三家注」。這套早期《史記》注釋結集之作的「三家注」,致力於相關史事的考訂和補正,對《史記》的宗旨、體例等問題,也有探討,對《史記》的整理與傳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 古代漢語零基礎學《史記》之願與君一起讀《史記》②
    《史記》上篇文章交待過,經過了兩千年的考驗,是歷代文學家和史學家都學習和模仿的偉大作品。萬事開頭難,對於古代漢語零基礎的我來說,閱讀《史記》更是難上加難。平時閱讀普通書籍,大約一天多可以完成,但閱讀偉大作品估計需要幾個月,幾年,甚至是更長的時間。
  • 《史記》(文白對照本)
    《史記》(文白對照本) 商務印書館出版內容簡介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歷史著作,同時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傳記著作。《史記》已有多種文白對照本,本書特點是體例創新,有五體說明,單篇題解,篇中有結構段意,使白話本更貼近司馬遷的原創,體現了五體結構紀傳體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機械的古今語言轉換。單就古今之互譯,亦當後出者勝。書後五個附錄,展現了譯者的譯文態度與方法,以及譯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可擴大讀者視野,對閱讀全書大有裨益。
  • 《史記》是一個文字遊戲?
    古人看一本書裡既然那麼多「春」和「秋」,那這種書不如就叫《春秋》吧。2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晚年回魯國做法官(司寇),然而官場不順,處處被人下絆子。作為當時最有文化的知識分子,孔子對自己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這本書不能淪為牢騷罵街書,而要把想講的道理全部寓進真實的歷史事件裡,這樣能才讓人印象深刻(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要做到罵了一個人,他還看不懂,甚至拍手稱快。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追求一種「罵人不帶髒」的境界。
  • 司馬遷《史記》個人痕跡嚴重,我的三個質疑
    ——《史記》 當然秦始皇具體長什麼樣我也不知道,我們只能大概的揣測一下,他母親是趙姬,趙國大美女,顏值過關,再看看異人,王室出身,基因上就不會太差。所以我推測秦始皇的顏值雖然不一定很高,但是也不至於太挫,而且哪可能會有很明顯的暴君相。
  • 史記麻辣鍋丨張怡微專欄
    我還記得辛殿剛開張的時候就位於國賓長春電影院邊上松江四平路街口,不需要訂位和排隊。國賓長春排片很好,日常有大片也會有不少文藝片上檔。看完電影我常常和同學一起去吃辛殿。那時辛殿還沒漲價,八十、一百塊人民幣可以吃到撐腸拄腹。每次吃完,我們都會沿著松江路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什麼時候覺得至少消耗掉一杯飲料了,再走去附近的地鐵站打道回府。兩年前,信義辛殿開張前,松江辛殿已經需要提前一個月訂位。
  • 《史記》是不是真正的歷史?
    說直白點,正派的人寫出來的書,你能感覺到就是正,比如老叟當年看南懷瑾的《老子他說》,第一頁就被折服了,這就是學術正派。淫邪的人寫出來的東西都比較猥瑣,三觀偽正。然後咱們來看司馬遷,前面很長的篇幅講了司馬遷的一生,(在這打個停頓,我也不能保證那是真正的司馬遷的人生,我也是查了很多資料,來寫的)我們總體上可以知道,司馬遷為人聰慧正直,是一個寫實派,考究派,對於歷史的態度是非常嚴謹公正的。
  • 孔子看人也走眼?《史記》識人五法教你知微知彰
    文案|藝述史 主播|雅鑫 藝述史官方原創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孔子曾說過:「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這樣讀《史記》才是不二法門
    史記版本《史記》流傳最廣的還是魯迅先生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學和文學地位在史書中無可比擬,那麼,究竟該怎麼讀這部皇皇巨著呢?看了網絡上留言,眾說風雲,難辨真假。還是自己親自讀讀,找一找感覺吧。要說流傳最廣的解讀,還是王立群先生的「百家講壇之王立群讀《史記》」,因為在中央臺播出,在大陸,影響力不可謂不大。我也看了視頻,作為一檔群眾性節目,普及知識型節目,確實是深入淺出,適合大眾觀看,學習。對於想深入了解《史記》精髓的愛好者,還是不過癮吧。
  • 《史記》中的性格細節
    歷來人們談論得卻不是很多,而在我看來,這倒恰恰是理解問題的關鍵所在:《史記》之所以成為「史家之絕唱」,就因為它是「無韻之《離騷》」,即因為它的文學性,也即因為它對人的關注、對人性的透視。眾所周知,史學以「事」為研究對象,文學以「人」為描繪中心,似乎是各有側重。然而,看看歷史,所有的「事」又都是「人」做的,無一例外。
  • 史記:《史記》的價值,你知道嗎?簡單明了,看過的都記住了!
    很多人看《史記》,研究《史記》,但是,史記真正的價值值幾何,有多少人知道呢?通過查詢各種資料,我就給大家科普一下史記的價值在哪兒,如有班門弄斧,還請見諒啊,哈哈哈哈。史記的第一個價值是,採用獨特的敘事方式,以人物的故事發展為順序,時間線為輔助線索,注重對事件因果關係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史書研究,成一家之言,簡言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紀傳體。《史記》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續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這是時間線索。
  • 今天我們怎樣讀《史記》
    今天來看,經歷了兩千多年,《史記》所體現出來的哪些精神、追求依然具有時代價值呢?韓兆琦:我認為,《史記》在經歷了兩千多年風雨後,仍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其進步的民族思想、卓越的經濟思想、人民性的思想追求三個方面。漢武帝一生發動的戰爭有伐匈奴、伐大宛、伐東越、伐南越、伐朝鮮、通西南夷等。其中除了對匈奴進行的戰爭屬於正義自衛反擊外,大多屬於非正義的擴張掠奪。
  • 《史記》:字詞皆美|閱讀《史記》
    但同樣不可忽視的是,《史記》的字詞皆美,正是這些看似尋常的字詞鑄就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其一,單字之精妙。《史記》用字,精妙之處不可勝數,僅以三處描寫皇后的文字即可見一斑。《史記》敘事,始自黃帝,下迄西漢太初,採用了綜合性的敘事模式,囊括記言、紀事、編年、國別等形式,開創紀傳體史書「紀、傳、表、志」的體例。就內容而言,《史記》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總結;就體例而言,《史記》也是集大成之作。
  • 《王立群讀史記》王立群有哪些經歷?
    當時最頭疼的是外語,我高中時代學的是俄語,丟了14年,重新撿起來非常不易。"王立群說,他向單位同事借了一套西安交通大學的工科《俄語》教材,啃了大半年,竟然考過關了。順利考上研究生和後來進入《百家講壇》一樣,都是王立群人生中的重要轉折點。2.
  • 通讀《史記》:讓你的視野穿越兩千年
    而從長時段看,歷史最顯著的特徵,是「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更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字:變。歷史中的變化,在已經遠離歷史現場的我們看來,真是多姿多彩;不過當我們把這種變化和現實相對照時,又時時會覺得,歷史是驚人地相似。這種變化和相似共生的奇觀,是如何產生的?根源就在於,推動任何特定區域歷史演變的基本動力,其實是生活在這個區域中的人的普遍人性。人性不變,歷史就難免有重演的衝動。
  • 看百科知識一樣讀懂《史記》,小學生也能不亦樂乎!
    清華大學發布的《清華大學推薦書目》120種,其中中國文化名著部分中就包含《史記》。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套特別有創意的,也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套帶地圖的《史記》——《地圖上的史記》!地圖上很容易就看出來。而除了帶地圖的特點,這套書的內容也特別好,全書共6冊,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選取故事性很強的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整套書用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基本完整地展現了《史記》全貌。
  • 司馬遷與《史記》
    這些經歷,使他對文化典籍、歷史傳說、山川地理、人文風俗、民族狀況、社會現實多所了解,為他日後寫作《史記》,打下了堅實基礎。司馬談有志於"史記",未就而卒。三年後,司馬遷繼承父業,做了太史令,遍覽皇家所藏史料、圖籍和檔案。42歲時,正式開始《史記》的寫作。天漢二年(前99),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武帝大怒。
  • 《史記》學的第四次「結集」
    《史記》現存的早期注本,是南朝劉宋時期裴駰的《史記集解》,其次有唐朝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三書原本單行於世,自北宋時被散列於《史記》各篇之下,合稱為「《史記》三家注」。這套早期《史記》注釋結集之作的「三家注」,致力於相關史事的考訂和補正,對《史記》的宗旨、體例等問題,也有探討,對《史記》的整理與傳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